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第五》
首先,宰予身列四科(德行、政事、文學、言語),學習肯定是勤奮的,學習好的人上課肯定不會打瞌睡,即使打瞌睡也是有特殊原因。
隋人侯白注《論語》中,認為晝應為畫。即將「雕」「杇」當做了繪畫用詞。(這種說法根本邏輯不通) 晝-晝 畫-畫 書-書
另外,《呂覽》中提到,孔子窮於陳、蔡之間,孔子及弟子們都餓了七天了,宰我晝寢,其實就是餓的頂不住了。而當時顏回在外「化緣」,師兄辛苦在外為大家討吃的,作為師弟,宰我怎麼能睡覺呢,再餓也不能睡!這大概就是孔子發火的原因吧。
另外,章太炎還寫了當時的另一件故事,應該是宰我睡覺挨訓之後,師兄顏回化緣歸來之時。
顏回煮米時,鍋裡飄進炭灰,便把髒了的米挑出來,棄之可惜,便吃掉了。
孔子看見,以為顏回在偷吃,顏回是孔門中品行最高的弟子,孔子以為顏回因為飢餓丟失了道德,便編造理由,嘲諷顏回。
顏回解釋實情後,孔子無地自容,便說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
章太炎講最後這個故事的原因,是孔子最後的發言照應了前文的「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因而,章太炎言外之意就是:
一、宰予確實上課打瞌睡了,但是因為太餓了。
二、宰予晝寢發生在孔門困厄之時,所以可以被原諒。
三、孔子認為「知人固不易」,孔子之所以責備宰予,是因為顏回此時在外辛苦化緣。而第二個故事孔子的話似乎隱隱表示孔子有些自悔先前對宰予的責備用詞過於激烈了。
當然,宰予在孔子眼裡並不是喜歡的類型,因為宰予的思想與孔子有牴觸。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
宰予認為三年之喪太久了,孔子問他你只服喪一年心安嗎?宰予說我心安,孔子便說,你心安就那樣做好了!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孔子以復興周禮為己任,宰予卻對周進行了諷刺,看得出來孔子的確很失望。
總之,千百年來士人皆為宰予鳴不平,作為弟子有懷疑精神是無可厚非的,可孔子已經拍板認定了宰予的人格形象,後人再多的反駁也無濟於事。因此,千百年來,宰予就只能一直背負著壞學生的招牌。
誰讓你當初頂撞老師呢,惹老師生氣,下場就是這樣,兩千年也翻不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