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民法典準確認定利用職務便利高息放貸行為

2020-09-16 印臺區人民檢察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為民事法律關係認定提供了明確規則和基本遵循。筆者嘗試運用其基本原理,即總則編規定的平等、意思自治、公平等原則,對近年來執紀執法過程中常見的被審查調查人利用職務便利高息放貸行為的性質認定加以分析。

一、藉助平等原則判定交易雙方地位是否具有平等性。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的法律。實踐中,如果審查調查對象向管轄區域、行業內的管理和服務對象高息放貸,此時其公職人員身份對於交易對方具有明顯的制約關係,雙方地位不具有平等性,該行為顯然不屬於正當的民事法律行為,其行為性質的認定需根據交易對方對審查調查對象公職人員身份是否「明知」作進一步區分。如果借款方「明知」審查調查對象的公職人員身份,則交易雙方身份的平等性存疑,需結合其他因素綜合評價。實踐中,這種「明知」應當根據交易雙方的日常交往情況,依據日常生活法則和正常邏輯思維加以判斷。

二、藉助意思自治原則判定交易達成是否具有自願性。《民法典》第五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係。」判斷高息放貸是否屬於民事法律行為,還應對行為的自願性進行審查。這種審查不僅僅是形式判斷,而應作實質判斷。具體到工作中,如果審查調查對象主動提出向借款方高息放貸,或者借款方不具有借款的正當理由仍同意向審查調查對象高息借款,即可斷定行為不具有自願性。交易雙方的意思表示,可以採取對話方式或者非對話方式,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借款的正當性可參照2003年《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相關規定,對有無正當、合理的借款事由,款項的去向,雙方平時關係如何,有無經濟往來等因素進行綜合判定。

三、藉助公平原則判定交易行為是否具有公平性。《民法典》第六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按照民法學相關理論,在民事法律行為中,任何一方當事人都既享有權利,也要承擔相應義務,權利義務要對等,不能一方承擔義務另一方享有權利,也不能一方享有的權利和義務相差懸殊。違反了公平原則,也可判斷高息放貸行為不具有正當性。具體可從以下方面把握。

(一)約定利率。考慮到正常民間借貸行為中,大額、長時限資金往往可獲得更高利率,為此,可將雙方約定利率與借款方同一時間獲取資金的加權平均利率作比較,並參照相似金額、相似時限的單筆借款利率,如果約定利率明顯過高,則可認定借款行為不具有正當性。同時,這一利率還應受到《民法典》及相關司法解釋關於民間借貸利率的限制,否則還可能構成民事違法行為。

(二)支付方式。主要是與借款人面向不特定人員拆借的資金進行比較,在金額相似、時限相似前提下,是否存在先付息與後付息,月付息、季付息、年付息或一次性付息,現金或銀行轉帳等利息支付方式的區別。

(三)合同終止。為保證資金使用的穩定性,正常民間借貸對出借方提前終止合同一般有著嚴格約定,並伴隨著一定數額的違約賠償。如果雙方借款憑據對違約條件未作限制或限制條件明顯寬鬆,未約定違約賠償金額或約定金額明顯偏低,也可能會影響借款行為的公平性評價。

(四)優先受償權。按照市場規律,民間借貸的高利率往往伴隨著高風險。現實生活中,不少借款方因資金鍊斷裂,無法正常給付利息、償還本金。判斷高息放貸行為的公平性,還應注意審查調查對象享受高收益的同時,是否承擔了相應的高風險。實踐中,約定利率和優先受償權因素還可作定量評價,用以參考認定違紀或職務犯罪的金額。

關於運用《民法典》基本原則判斷高息放貸行為的性質,還應注意三個方面。

第一,認定高息放貸的行為性質只是工作的第一步,還應根據其他構成要件,如受賄犯罪中「為他人謀取利益」,判斷其行為屬於違紀行為、民事違法行為,還是職務違法犯罪行為。

第二,文中相關法律條文源於《民法典》,但並不因《民法典》尚未正式施行受到影響。平等、意思自治、公平等民法基本原則是從1986年《民法通則》、2017年《民法總則》以來一脈相承的,其基本原理一直適用。

第三,文中依託《民法典》基本原則對高息放貸行為性質作了分析,並不意味著相關原則只適用於高息放貸行為。對執紀執法過程中具有民事法律行為表象的低價購房、低買高賣、借用車輛等涉嫌「交易型受賄」行為,也可根據《民法典》中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誠信等基本原則和買賣合同、租賃合同等具體規則進行判斷,準確認定行為性質。

(佟尚鍔 作者單位:河北省保定市紀委監委)

來源:

陝西檢察

相關焦點

  • 對以借款為名受賄行為的認定
    由於黨員幹部的公權力行使者身份,這種借款行為可能是黨員幹部為規避被查處,以借為名掩蓋受賄行為,也可能是純粹的民事借款行為。準確區分款項性質是借款還是受賄款極其重要,對於準確打擊犯罪和保護行為人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定性,既要正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解,更要圍繞案件事實與證據,深入剖析「借款」的來龍去脈,去偽存真,透過現象看本質,準確認定行為的性質。
  • 如何認定受賄罪構成要件之「利用職務上的便利」?
    職務型經濟犯罪疑難問題對話錄 如何認定受賄罪構成要件之「利用職務上的便利」?
  • 職務侵佔罪中如何區分職務便利與工作便利
    職務侵佔罪中利用職務便利的實質是行為人基於工作職責能夠佔有、處分本單位財物。如果行為人僅系在短時間內「握有」單位財物,或者是財物僅僅從手中「過一下」,其對過手的財物並無佔有、處分的權利,非法佔有財物還需要藉助秘密竊取等手段實現,應認定行為人是在利用工作便利,即利用因工作關係形成的接近單位財物的方便或條件竊取財物,此情形屬於盜竊,而非職務侵佔。
  • 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佔有公司、企業財物的行為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條規定:「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根據刑法規定,構成職務侵佔罪的必須滿足以下條件:1、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企業或其他單位中的非國家工作人員;2、行為人非法侵佔本單位財產的主觀故意並實施了該行為;3、實施侵佔行為時利用了職務上的便利;4、侵佔的財物數額達到立案標準。對於其中「佔為己有」的含義如何進行理解?「非法佔為己有」是否僅限於「本人」佔有?
  • 放貸賺高息?亳州法院首次認定這種行為無效
    記者孫銘報導:近日,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結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首次認定:「職業放貸人」的放貸行為無效。綜上,出借人鬱某、宋某某通過對外出藉資金以賺取高額利息,出借行為具有反覆性、經常性,借款目的具有營業性。其未經批准,擅自從事經常性的貸款業務,屬於從事非法金融業務活動,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十九條的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四項、第五項的規定,本案民間借貸應為無效。
  • 濟南法院首次認定:「職業放貸人」放貸行為無效
    為規制民間借貸向資本運作方式規模化發展,懲治非法放貸活動,兩高兩部於2019年10月聯合制定了《關於辦理非法放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對懲治非法放貸、職業放貸等行為進行了明確。近日,濟南市高新區人民法院審結一起民間借貸案件,首次根據上述《意見》規定,結合當事人反覆出借、格式合同、利息轉移支付等行為認定借貸人為「職業放貸人」,放貸行為無效。
  • 淺析職務侵佔罪的構成及司法認定
    二、職務侵佔罪的構成特徵   職務侵佔罪與貪汙罪、挪用資金罪、侵佔罪、盜竊罪、詐騙罪等都屬於侵犯財產類罪名,但如何區分上述同類不同性的罪名並準確認定職務侵佔罪,關鍵在於認清職務侵佔罪的構成要件,即職務侵佔罪的客體、客觀表現、主體和主觀方面等四個要件。
  • 【法律適用】民法典重點法條類案裁判規則系列⑤:關於禁止高利放貸...
    幫助法律人準確掌握、正確適用《民法典》為法律人提供有價值的學習《民法典》知識服務是法信公號近期的首要任務在我們相繼推出【民法典與九部現行法對照修改系列】(一旦發生訴訟,借款人以高利貸為由進行的抗辯,通常沒有直接證據予以證明,故法官應加強對間接證據的審查,綜合借款金額、借款期限、還款金額、還款時間、票面組成等細節進行邏輯分析,並運用交易習慣、日常生活常理等,對照高利貸行為的普遍特徵,客觀認定借貸事實。
  • 運用民事訴訟證明標準和舉證責任分配學說判斷職務行為
    行政法理論對職務行為的研究較為深入,學理將執行職務行為的標準分為兩類:一類是實質內容理論,又稱主觀標準說,即採用行為人的主觀意思表示判斷行為的性質;另一類是外表形式理論,又稱客觀標準說,即以社會觀念為準,凡在客觀上、外形上可視為社會觀念所稱的「職務範圍」,不論行為者意思表示如何,其行為均可認定是執行職務行為。
  • 貪汙罪中的職務便利是否具有延續性
    這種觀點認為貪汙罪中的職務便利不具有延續性。本人同意第二種意見,對於犯罪嫌疑人甄某某涉嫌貪汙犯罪的數額認定不應當包含其在2013年退休離職後收取並佔為己有的部分土地租金。三、分析意見 (一)成立貪汙罪在客觀方面必須要「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貪汙罪犯罪構成中的首要客觀要件就是「利用職務上的便利」。
  • 【民法典與百姓生活】第一次以市場經濟基本法的形式禁止高利放貸
    今年5月28日,我國首部民法典表決通過,明確規定禁止高利放貸。   「民法典合同編第12章借款合同第680條第一款規定,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六檢察廳檢察官助理朱光美告訴記者,在民法典之前,相關司法解釋、規章對高利貸已經作出了禁止性規定,民法典中的規定是我國第一次以市場經濟基本法的形式禁止高利放貸。   「高利貸的社會危害性不言自明。
  • 民法典與百姓生活|第一次以市場經濟基本法的形式禁止高利放貸
    今年5月28日,我國首部民法典表決通過,明確規定禁止高利放貸。   「民法典合同編第12章借款合同第680條第一款規定,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六檢察廳檢察官助理朱光美告訴記者,在民法典之前,相關司法解釋、規章對高利貸已經作出了禁止性規定,民法典中的規定是我國第一次以市場經濟基本法的形式禁止高利放貸。   「高利貸的社會危害性不言自明。
  • 高清||張明楷最新力作:利用職務的竊取、騙取應直接認定為盜竊罪、詐騙罪(上)
    二是國家工作人員主觀上沒有打算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騙取貪汙罪所要求的數額較大的財物,故未能騙取數額較大財物。例如,國家工作人員 A 打算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騙取 8 000 元的公款,也只騙取了 8000 元公款。顯然,在這種情形下,不能認定 A 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故不能認定 A 的行為屬於犯罪未遂。由此可見,第三種方案仍然存在缺陷。
  • 職務犯罪中教唆行為怎樣認定?
    【分歧意見】本案中,王某主觀上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客觀上利用職務之便通過製作虛假名冊的方式將徵地補償款非法佔為己有,涉嫌貪汙罪沒有爭議。有爭議的是,李某教唆王某挪用徵地補償款,但王某實施了貪汙行為,對李某行為該如何定性?第一種意見認為,李某的行為不成立犯罪。
  • 違規入股、經商、放貸……九江一批幹部被通報!
    2014年至2019年,李贛在任縣公安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期間,利用職權職務影響,違規向管理服務對象放貸,獲利12萬元;違規以月息2.5%-4%向多名私企老闆累計高息放貸246萬元,共計獲利120.4萬元;違規入股修水縣水木清華小區土石方工程,獲利3萬元。另查明,李贛還存在其他違紀違法行為。2020年9月,李贛受到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相關違紀違法所得予以收繳,並移送司法機關。
  • 利用職務便利高利轉貸亟待嚴管
    一些公職人員藉助其職業帶來的良好信貸資質或領導崗位形成的便利,從銀行貸款轉手以數倍的利率轉借給他人謀取暴利。根據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條規定:「以轉貸牟利為目的,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高利轉貸他人,違法所得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 話說民法典|學好用好這部百科全書
    我國的民法典,確立了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時的基本行為規則,為形成穩定、和諧的經濟社會秩序奠定了法律基礎,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要切實尊重市場、尊重契約自由,又要積極有為、及時依法糾正市場失範行為。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尹飛表示,對於政府而言,民法典將相關主管部門的權力明確為對利用合同的違法行為的監督處理。
  • 民間借貸符合以下任一條件,會被認定為職業放貸人,借條無效
    「職業放貸人」指的是從事高息放貸,即民間俗稱的「放高利貸」的個人,或是資金實力強但掛著投資擔保公司的名頭,向個人或企業從事民間放貸的個人。如果債權人通過向社會不特定主體,出藉資金目的是為了賺取高利息,該出借人的行為具有反覆性、經常性,具有營業性,未經批准,擅自從事經常性的貸款業務,屬於從事非法金融業務活動,所籤訂之民間借貸合同無效。
  • 棗莊農商行兩名前員工借職務便利,頂用16人名義違法放貸747萬餘元
    記者 賀向軍 實習記者 羅麗雲 報導棗莊農商行違法放貸案件頻出。8月24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了一則刑事判決書,棗莊農村商業銀行(下稱&34;或&34;)侯某以及楊某兩名前員工利用職務便利,多次頂用他人名義違法發放貸款747萬餘元,案發前還有本金740.72萬元未歸還。
  • 大連一男子竟利用職務便利,挪用資金三百多萬
    晨報訊(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 肖崟崟)被告人王某利用職務便利,多次挪用公司資金用於個人消費 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期間,被告人王某利用其擔任北京某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大連分公司及大連某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風控內勤的職務便利,在主辦贖證業務中多次挪用公司資金用於個人消費使用,挪用金額累計人民幣3149206.2元,後向公司還款合計人民幣1192000元,其中人民幣2597206.2元超過三個月未還,現仍有人民幣1957206.2元尚未返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