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我們無時無刻不處在談判中。生活中的談判處處可見,作為老師,你要為了學生的成績與學生、家長談判;作為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有談判,為了作業,為了他不喜歡吃但必須吃的東西;作為兒女,與父母間也有談判,為了喜歡但是要遠離他們的工作,為了你喜歡但是父母不喜歡的女孩......
人生,就是一個天然的談判場,那麼,我們該如何在談判中說服對方呢?
為了解決這個生活中常見的難題,特紐約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博士塔利·沙羅特,寫了一本書來說明,這本書是她作為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她職業生涯的結晶,這本書就是《被左右的獨立思維》。
塔利·沙羅特不僅是科學家,還是TED演講人,她的演講已被觀看超過200萬次。 目前她是倫敦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人員,被描述為「其所在國家的出色女科學家之一」。
想必喜歡心理學的,都會熟悉《樂觀的偏見》,這也是塔利·沙羅特的作品,《樂觀的偏見》獲得2014年英國心理學會圖書獎,而《被左右的獨立思維》則在2018年英國心理學會圖書獎。
作者塔利·沙羅特在書中力圖弄明白人類究竟如何被影響及影響他人。但是我認為這不失為一本談判類的優秀書籍。
書中的知識點運用在談判中,那是再適合不過了。因為生活中我們常遇到這種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的談判,這樣才能夠成功,從心理學角度如何切入呢?我們在生活中的談判才能夠說服人呢?
阿明和大青是一對恩愛的夫妻,他們有著幸福的婚姻生活。不論是撫養孩子還管理財務的意見都相同,他們還比較幽默,文化程度也相當。最主要的是,兩個人都是律師。
兩人同在武漢上學,工作,領證後,兩人都想在兩年內離開武漢,回到家鄉,二人都想說服對方到自己家鄉生活。阿明生在福建,長在福建,他覺得福建很好,不論是空氣,天氣都適合居住,主要是食物特別好,營養又清淡。
而大清生在東北,長在東北,上大學才到武漢。大清對自己的家鄉,也是非常熱愛和滿意,大清想啊明跟她一起回東北去。
阿明覺得東北樹木少,風沙大,天氣太幹太燥,不適合居住。大清覺得福建溼度大,天氣熱,語言不通,也住不習慣。
阿明覺得東北的饅頭、亂燉他吃不來,大清覺得,福建的湯她喝不慣。
兩個人為了說服對方,都列舉了自己正確對方錯誤的證據,擺出事實講道理,但是兩個人都沒有說服對方。
其實在談判當中擺事實和邏輯,並不是說服他人的最有效武器,在爭論這件事上,我們聽任本能是不可取的。
雙方去收集證據的時候,有動機,有恐懼,有希望也有欲望。在改變他人的思想方面,數據發揮的效果尤其有限。
有三位科學家曾做過一項實驗,這三位科學家分別是查爾·洛德,李·羅斯以及馬克·萊伯。他們招募了48名對死刑持有鮮明態度的美國大學生,並且向學生展示兩項科學研究,其中一項,展示了死刑的有效性,另一項則反映了死刑的弊端。其實這些研究都是假的,科學家們偽造的數據,但是參與的大學生並不知情。
那些支持死刑的學生,他們認為證明死刑有效性的那部分研究是有理有據的,而與之相對的那一份研究漏洞百出,難以讓人信服。
反過來,不支持死刑的學生,越發堅定自己的信念。因為他們也認為,反對死刑的研究,是有理有據的,而對於死刑有效性的研究是荒謬的。
實驗表明,當你向某人提供新證據時,他們會迅速接受與自己預設觀念一致的證據,並且以批判的目光審視反方。
阿明和大青也是這樣,為了說服對方,在網上去找證據,他們找出來的證據總是有利於自己的證據。
因為網際網路會記住它們相互之間的偏好,一直為他們推選有利於自己的證據。收集並解讀能夠支持自己固有觀念的信息,這種方式叫證實性偏差,這是人類最頑固的偏見之一。
有時候如果我們有強烈的動機相信某件事,那麼面對如山的鐵證,我們仍然會置若罔聞。當某人堅信一項決定或者觀念時,別人很難說服他接受新觀念。大青想搬回東北,所以她極力想要發現任何能夠證明東北優越性的文章和數據。
所以,不管是關於去哪裡居住?還是關於對某觀點的看法,我們在處理矛盾時候,想要改變對方的觀念,我們首先要考慮對方的想法,我們也要想想對方的固有觀念是什麼,他們的動機是什麼。
因此,我們想要成功改變他人的觀念,我們需要找到共同的動機。
找到共同動機後,我們如何來說服對方呢?那就是用情感誘發共鳴。
有科學家的對人的大腦做了一次試驗,就是讓人們一起看電影。科學家發現:當影片中出現刺激,感人的畫面時候,人們的大腦就極容易「成為一體」。這時候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大腦就很像。
這是因為某一事件觸發了情感,人大腦中的杏仁體就會被激活。杏仁體是對刺激信號十分重要的大腦區域。它被激活後,就會改變大腦當前的活動,調動大腦與刺激點一致。
就像甘迺迪當初說服人們同意登月計劃,不是拿數據和證據來說服人們,而是提到空間探索的新挑戰和機遇,調動起全美人民的緊迫感和自豪感。
這樣,聽眾的大腦與甘迺迪的大腦額「結合」在一起。所以,當政客,藝術家,演講家等需要傳達信息的人,常常是動之以情來吸引觀眾。
想必大家看奇葩說也會有這樣的感覺,情感比邏輯、證據更人打動評委和觀眾,這些評委和觀眾就是生活中的我們。
我記得有一期特別明顯,那就是老奇葩楊奇函和新奇葩楊吉如的辯論。楊奇函先說,楊吉如後說,後說的楊吉如用邏輯和證據把楊奇函的碾壓,開槓也碾壓了楊奇函。
但總結的時候,楊奇函用一個點就把楊吉茹打敗了。楊奇函說如果不說正確的廢話,那麼父母該跟我們說什麼?
這一論點觸發了觀眾和評委的杏仁體,使得他們與楊奇函站到了一起。蔡康永說:「他的結辯好感人哦!」
這就是誘發情感的力量,能夠將人的大腦「結合在一起」。
那麼。我們該如何如何誘發情感呢?
研究表明,鼓勵式的情感會使人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讓人感到情感趨同。
在醫院或者是餐廳都有規定員工一定要洗手的規則。但是根據報導,醫療中心員工按規定洗手的人數,比例為38.7%左右,餐廳的員工洗手人數為38%。
為了讓醫療人員跟餐廳工作人員洗手,2008年,紐約州的一群研究人員啟動了一些個項目,他們耗時兩年的時間,花費5萬元美金用來大幅改善醫療人員洗手狀況。他們選取了美國東部的一個重症監護室,作為研究對象。他們在每個房間,都配備了方便易用的洗手液和水槽,而且貼的有標語警示工作人員必須要洗手,但是工作人員依從性卻低得離譜。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小組又想出了辦法。就是將不洗手的人,錄下影像,然後在大屏幕上播放,但是即使這樣,只有1/10的人尊從了洗手的規定。
研究人員,又想出了其他的辦法——在每個房間安裝電子屏,當醫生或護士及其他工作人員洗了手之後,他的名字後面的洗手數字就會增加,然後將這些數字作一個排名。經過這樣的改變,衛生依從率急劇上升到90%。
就證明了,不合邏輯的正面反饋遠比警告和威脅更有用,這似乎很奇怪,但卻符合我們對大腦的認知,當大腦對刺激產生反應時,及時的獎勵通常比懲罰更有用。
所以,當我們想讓別人做點什麼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提供獎賞。因為獎賞能夠讓你想的快樂。
人在受到威脅的時候,自然的生理反應是會產生壓力。而壓力會讓我們的免疫系統暫時性休眠,容易生病。如果我們長期經受壓力,消化系統減少為此容易發胖,尤其是上腹區域,我們生殖系統會停止運動,長此以往女性將難受孕。
壓力還會改變大腦,當壓力來襲時候,大腦的運行方式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幾秒之間壓力就能改變你的思考方式,決策方式,行為方式,你受到周圍人的影響方式——當人們感受到壓力時,就會很容易受到壞消息的影響,更多的去關注壞消息,而不是好消息。
就像人們不會在發生壞事時候去買彩票一樣。通常人們去買彩票 ,都是因為發生了什麼好事,覺得運氣不錯,才會更加的期望美好的事務發生。
因此,如果你想說服別人認同你的觀點,應該給與對方鼓勵以及讓對方看到美好的事務發生。
就像讓醫生洗手,要讓他看到洗手的好處與獎勵排名,阿明要讓大清和他回福建,那麼就要讓大清看到她在福建的好處,同時解決大青回東北的動機。
大青回東北的動機是不願與父母分開,阿明完全可以把大青父母接到福建住,因為南方更適合老人養老,這樣就解決了家庭矛盾和夫妻雙方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