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師招聘的必考考點,學習理論這一章節可以按照人物、實驗、理論名稱、學習規律和教育啟示的脈絡進行歸納總結。那麼如何做到清晰明了呢?在此以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為例幫您進行梳理。
一、把握人物
斯金納,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行為學家,他所提出的理論屬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二、了解實驗
斯金納的實驗為小白鼠迷箱實驗,用到的工具名為斯金納箱,該箱設有石槽以及啟動石槽開關的槓桿。實驗中,先將小白鼠放進斯金納箱中,小白鼠在箱內活蹦亂跳,不小心觸動了槓桿開關,隨後有食丸通過石槽進入了箱內,小白鼠吃到了食物,之後通過反覆的實驗發現,小白鼠一進入斯金納箱中,就會去觸動槓桿,獲取食物。
三、掌握理論名稱
斯金納認為,人和動物的行為有兩類: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應答性行為即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研究的對象,是由已有刺激引發的有機體被動的反應。而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發的行為由於受到結果的強化而成為特定情境中隨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
從實驗當中可以看出,小白鼠是先做出行為之後,才獲得了食物,因此,是先有行為,後有刺激,這是操作性行為,因此,斯金納的理論名稱為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四、推理學習規律
1. 強化
實驗中食丸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強化,是增加小白鼠觸動槓桿行為的刺激物。因此,強化的結果就是增加行為發生的概率。至於強化的途徑,分為兩種:給予愉快刺激和擺脫厭惡刺激,前者為正強化,後者為負強化。關於此,只需要識記「正」就是「+」號,就是給的意思,「負」就是「—」號,是不給的意思,那至於給什麼刺激和不給什麼刺激,運用推理即可。比如給什麼刺激,你的行為概率會增加,答案當然是喜歡的刺激,即愉快刺激。
關於正強化,斯金納還提出了普雷馬克原理(祖母原理)。該原理是指用重要活動作為低頻活動的強化物。重要活動即自身所喜歡的活動,相反低頻活動即不喜歡的活動。只有當你完成了低頻活動之後,才能得到重要活動,比如「你只有完成了今天的作業,才能出去玩」,整個過程體現了正強化的作用,即給予愉快刺激,增加行為發生的概率。
關於負強化,斯金納提出了逃避和迴避條件作用。逃避條件作用是指,當厭惡刺激出現時,有機體作出某種反應,從而逃避了厭惡刺激,則該反應在以後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的概率便增加。迴避條件作用是指,當預示厭惡刺激即將出現的刺激信號呈現時,有機體也可以自發地作出某種反應,從而避免了厭惡刺激的出現,則該反應在以後的類似刺激中發生的概率便增加。逃避和迴避條件作用的共同之處在於作用的對象和結果,都是面對厭惡刺激,都是躲避厭惡刺激,都是行為概率增加,都屬於負強化的範疇,不同之處在於厭惡刺激出現與否,已經出現了為逃避,尚未出現為迴避。
2. 懲罰
與強化不同,懲罰的結果是行為概率減少。至於懲罰的途徑,依然分為兩種:正懲罰和負懲罰。「正」依舊是給予的意思,「負」依舊是不給的意思,推理可得,給予厭惡刺激是正懲罰,不給愉快刺激是負懲罰。
因此,在做此類題目時,分兩步走,第一步,確定題幹所涉及的行為是良好行為還是不良行為。若是良好行為,則選強化,反之若是不良行為,則選懲罰。第二步,確定題幹中給沒給外在刺激。若給了,則是「正」,反之若沒給,則為「負」。
3. 消退
與懲罰相同之處在於,行為結果都是概率減少,不同之處就在於途徑,消退的途徑就是不理睬,不作為。
4. 程序教學
在強化學習理論的基礎之上,斯金納提出了自己的教學模式,即程序教學。程序教學是一種個別化教學,強調學生的自學。自學的過程為:第一,將學習內容分為小步子;第二,這些小步子是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的順序排列的;第三,在每一步完成之後,要進行評價、反饋和強化。
因此,總結程序教學的特點有以下幾點:個別化教學、自定步調、小步子原則、循序漸進和強化。若題幹中出現上述特徵,首選程序教學。
相關推薦:教招備考之教育心理學-認知風格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招教備考」,查看教師招聘備考資料
回復「教招面試」,查看說課稿|教案模板範例
中公講師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