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焰
康熙早期,為了從眾多大臣手中拿回親政的權力,在經過幾年隱忍過後,覺得自己已經長大的玄燁由清算鰲拜開始,處死、流放、囚禁了一大批重要官員和宗室子弟,其中處理的宗室子弟當以班布爾善的地位最高,後果也最涼。
一、班布爾善的起點
因為老爸是努爾哈赤庶子的兒子,班布爾善的基礎爵位在宗室之中並不高。雖然是嫡子,但是老爸並沒有立下太多的戰功,只留下個三等輔國將軍的爵位,還輪不到他繼承,因為他只是排行第四的嫡子,上面還有三個哥哥。
不過,中國古代超高的夭折率幫了他,等到班布爾善真正成年以後,他上面就只剩一個二哥額克親了。在額克親繼承老爸的爵位之後,年長八歲且已經立有戰功的額克親,就把自己原來的三等奉國將軍給了弟弟班布爾善。所以,後來貴為大學士的班布爾善最初只是一個從自己哥哥那裡白撿的三等奉國將軍,屬於宗室中的中下爵位。
然而,天命二年,也就是1617年出生的班布爾善,在整個順治朝表現得很不錯,四處徵戰立下了不少戰功,平過叛軍滅過流賊,爵位自然也水漲船高,超過自己的父親,拿下宗室中等爵位,晉升到了輔國公。隨著爵位的上升,班布爾善在朝政中也逐漸開始有影響力。
二、背靠鰲拜
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儘管班布爾善按照輩分講算是康熙的堂叔,但是努爾哈赤一系的子孫到了康熙朝是何其的繁多,地位爵位比他更顯赫的大有人在。所以,為了能夠在朝堂上走得更遠,擁有更多的權利,這位宗室黃帶子開始巴結起了顧命大臣鰲拜。
說起這事來,是當年順治為了讓年近八歲的康熙能夠平穩地接下擔子,就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了鰲拜、索尼、蘇克薩哈和遏必隆作為顧命四大臣輔助康熙,其中以鰲拜的權勢最為顯赫。而在權力的誘惑下,班布爾善"屈尊"和鰲拜越走越近。
拍馬屁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古往今來才會有那麼多人前赴後繼地走上這條道路。班布爾善在成功引起鰲拜注意後,憑藉在滿人當中少有的文化修養,打入到了鰲拜的核心權力層。
於是,在康熙四年以後,他因此平步青雲,先是擔任鰲拜曾經擔任過的領侍衛大臣,統領紫禁城侍衛處,官居一品;然後又當上了清朝內閣前身內三院中內秘書院的大學生,管理外交祭祀文書以及中央行政文件。至此,班布爾善已經從普通的宗室人員變成了當朝實權人物,不過這權力不是他自家皇上給的,而是巴結鰲拜得來的,為他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三、康熙的底線
拜錯碼頭得來的榮華富貴,來得快去得也快。在"老政治家"索尼去世之前,在這位索相懇請康熙學他爹14歲親政的奏摺的推波助瀾之下,早就卯足了勁的康熙逐漸收攏權力,在康熙八年親政兩年之後,終於通過一系列的謀劃扳倒了鰲拜。
其實,康熙能夠清除鰲拜的最大原因之一還是鰲拜並沒有反心,他或許會貪戀權勢,但是對於愛新覺羅家族卻是始終忠心耿耿的。作為清朝明君的康熙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對鰲拜的生前生後事給足了面子,過後還恩封了其後代。甚至在處理鰲拜的當時,為了最大可能地穩住朝政,康熙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株連,只對主要人員施以嚴懲。
不過,任何當權的"善心"都是暗中標好了價碼的,鰲拜為清朝立下的汗馬功勞值得康熙仁慈一下,但是對於班布爾善這位堂叔,康熙卻表現出來另一面。
先是,康熙列出二十一宗罪,在革職以後判斬立決。後來,因為是宗室而改為賜白綾。與此同時,班布爾善沒有成年分家的兒子則全部貶為庶人,革出宗室,成年兒子有爵位的全部削去,變為閒散宗室。
康熙對於班布爾善的處罰在鰲拜黨中可謂是最重的,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出在了他努爾哈赤孫子,康熙堂叔的這個身份上。作為宗室,本該是維護自己侄兒、維護愛新覺羅家族的班布爾善,卻為了一己私利,幫著外人。為了權勢,他不好好的辦差等著明君發現,竟然"屈尊"去巴結鰲拜,簡直是家族的恥辱。
在清史記載中,詳細地記錄了康熙對班布爾善下的結論:「班布爾善系宗室輔國公,授為大學士。附和鰲拜、藐視皇上、結黨營私、有負皇恩。」二十一條罪,主要歸為不好好幹事情、欺上瞞下、貪贓枉法、獨斷專行、任人唯親。跟鰲拜結成同黨之後,把政事拿回家關起門來商議,商量出結果後直接告知各部門主事官員,完全無視康熙的存在。
如果說鰲拜還可以功過相抵的話,班布爾善這種諂媚小人在康熙眼裡就是毫無剩餘價值的宗室之恥。殺班布爾善一可以殺雞儆猴,警告宗室子弟今後再不顧臉面地攀附權臣之前好好想想後果;二是年少的康熙也的確十分氣憤班布爾善這種吃裡扒外的行為。畢竟,殺外人要三思,殺自家不成器的族人就輪不到大臣們管了。
參考資料:《康熙朝實錄》,馬齊、朱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