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雷雨看彩虹」,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愛你們,麼麼噠!
非常榮幸大家能夠閱讀我的文章,希望您閱讀愉快,您的閱讀能讓小編創作更有動力,小編以後會源源不斷的創作更多更精彩的文章奉獻給大家!
在康熙擒鰲拜之後,康熙只是將鰲拜圈禁起來,其兒子、弟弟、侄子都沒有受到太大牽連,但是對於鰲拜的黨羽班布爾善卻處以了極刑,康熙將班布爾善賜死,且其子孫也受到牽連,為什麼康熙對為首的鰲拜都能寬容,卻對其黨羽班布爾善如此殘酷呢?
因為鰲拜姓瓜爾佳氏,而班布爾善姓愛新覺羅氏,班布爾善是努爾哈赤的孫子,是努爾哈赤第六子塔拜的第四子,班布爾善有著正統的皇室血統,還是順治的堂兄,所以說他對皇權的威脅遠比鰲拜要大得多。
再有就是鰲拜是清初開國功臣,對清朝建立是有著非常巨大的功勞,而班布爾善對清朝建國沒有太大功績,身為宗室還與權臣相勾結,這放在任何時代任何皇帝都不能容得下這樣的宗室存在。
鰲拜雖然是權臣,也是戰功赫赫的功臣
鰲拜是清初開國元勳費英東的侄子,自幼就跟隨費英東為清軍效力,鰲拜早些年深得皇太極喜愛和信任,跟隨皇太極南徵北戰,鰲拜作戰極為英勇,他是經常親自帶頭衝鋒陷陣,屬於清軍中的敢死隊人物。
而且鰲拜對皇太極有救命之恩,在松錦大戰中,鰲拜不顧生死奮勇救了皇太極一命,這可是非常大的功勞。
鰲拜在入關前清廷的幾次重要性戰鬥中都立下大功,攻克皮島,松錦大戰,可以說在入關前鰲拜就是已經是清廷戰功赫赫的大功臣了。
入關之後鰲拜更是追殲李自成餘部,隨後又入川臨陣斬殺了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可以說鰲拜在入關前後都為清朝立下大功,為清朝開國奠定基業立下赫赫戰功。
皇太極去世後,其弟多爾袞意欲謀取皇位與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皇位,是鰲拜與兩黃旗的重臣索尼、譚泰等人堅決擁立豪格,不許多爾袞繼位。
鰲拜對多爾袞揚言,如果多爾袞繼位,那麼兩黃旗的這些武將都要追隨皇太極於九泉之下,其言下之意就是要和多爾袞拼個生死,這是赤裸裸的以武力威脅多爾袞。
多爾袞自然明白這其中含義,他也知道兩黃旗的力量不容小覷,真要打起來多爾袞的兩白旗還未必能戰勝兩黃旗,所以多爾袞退而求其次,向鰲拜、索尼等人妥協,多爾袞妥協的條件就是既然不能讓他繼位,那也不能讓豪格繼位,多爾袞提議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帝。
鰲拜和索尼等人也知道多爾袞肯定不會順利讓豪格繼位,真要談崩了,最終結局就是內鬥收場,最終大清朝統一天下的時機肯定會錯過,所以鰲拜和索尼商量之後也只能同意了多爾袞的提議,只要是皇太極的後人繼位他們都不會過度反對,因此順治才能登上帝位。
從這方面來說鰲拜對順治是有擁立之功,沒有鰲拜對多爾袞的強硬,皇位未必回落到順治手中,同樣沒有順治,康熙又從何繼承皇位呢?
而且後來順治臨終前任命鰲拜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鰲拜堅決執行順治遺命擁立了康熙皇帝,從這個角度來說鰲拜對康熙也有擁立之功。
順治親政之後對鰲拜是非常信任和倚重,所以鰲拜也能在順治臨終時成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在順治安排的四大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人,索尼是年老力衰,遏必隆是清朝開國功勳額亦都之子,他不過是憑藉父親的功勳上位,實際上庸庸碌碌而已,真正互相爭奪權力的只有蘇克薩哈和鰲拜。
蘇克薩哈是標準的牆頭草,他出身是正白旗,最初是多爾袞的心腹之人,在多爾袞去世後,蘇克薩哈果斷投靠到了順治身邊,第一時間站出來指控多爾袞野心勃勃,所以說他也並不是真像歷史上所渲染的忠臣那樣。
蘇克薩哈能被歷史渲染成忠臣,主要在於他在與鰲拜爭權中失敗,他在失敗後想和鰲拜魚死網破,主動提出辭職,希望輔臣還政於康熙。
惱怒的鰲拜最終羅織罪名殺害了即是政敵又是兒女親家的蘇克薩哈,所以當康熙除掉鰲拜之後需要對立面來打擊鰲拜,那麼定鰲拜為奸臣、權臣,那麼被他殺害的蘇克薩哈自然就是忠臣了。
假設蘇克薩哈和鰲拜最後爭權勝利了,那麼康熙除掉的就會是蘇克薩哈了,而鰲拜則會成為忠臣形象,這不關乎他們倆誰好誰壞,主要在於康熙親政之後,輔政大臣的權力威脅到了皇權,因此康熙必須將這些威脅拔除。
鰲拜被康熙所布置的少年布庫所擒拿之後,康熙命朝臣議定鰲拜罪名,這些朝臣自然知道康熙是想對鰲拜動手,所以給鰲拜議定的罪名是處斬,當鰲拜知道自己要被處斬時,他一面高喊「愛新覺羅負我」,一面堅決要求面見康熙,最終得到康熙召見,鰲拜見康熙後並沒有說話,只是默默脫下了上衣,向康熙展示了自己為了救其祖父皇太極和為清朝開國南徵北戰留下的傷痕,康熙默然不語,最終決定只將鰲拜終身圈禁,後來鰲拜在圈禁中而死。
後來康熙在晚年就已經替鰲拜正名了,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自己都覺得當初對鰲拜做得太過分了,所以在鰲拜被囚禁去世44年之後,康熙下詔為鰲拜平反,恢復了鰲拜生前一切名譽。
康熙去世後雍正繼位,他更是親自祭奠鰲拜,並追諡鰲拜為「超武」,恢復鰲拜生前一等公爵位,還允許世襲罔替,雍正特意讓鰲拜的直系子孫繼承了一等超武公的爵位。
這些都說明鰲拜即是權臣也是功臣,但鰲拜是沒有野心,他只是想專權,他並沒有想圖謀皇位,只是鰲拜專權威脅到了康熙的皇權,所以他必須被拔除。
班布爾善沒有大功,以宗室的身份勾結鰲拜,觸犯了皇帝的忌諱
與戰功赫赫的鰲拜不同,班布爾善並沒有為清朝開國立下多大功勞,班布爾善的父親塔拜也是努爾哈赤眾多兒子中比較庸庸碌碌的一個兒子,沒有太多的軍事能力,也沒立下太多功勞,所以塔拜去世時爵位也不過是奉恩輔國公爵位。
塔拜去世後,班布爾善承襲了奉國將軍爵位,後來班布爾善在入關後追擊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立下過一些軍功,憑藉這個功勞才又晉升為輔國公爵位。
塔拜和班布爾善父子作為皇室近親,很容易就能通過軍功晉封親王或者郡王、貝勒這些爵位,卻只是得了一個輔國公爵位,可見父子二人對清朝開國沒有立下過太大的功績。
班布爾善在順治時期一直沒得到重用,只是一個閒散宗室,但是作為皇室近親的班布爾善不甘於像父親塔拜那樣庸庸碌碌平凡的過完一生,他也想掌控大權,嘗試一把權力的滋味。
於是在康熙年間班布爾善就走了鰲拜這條路,康熙繼位初期,鰲拜權勢極盛,班布爾善為了嘗試一把權力的滋味,開始依附於鰲拜之下,在鰲拜的提攜下班布爾善順利的出任了領侍衛內大臣和秘書院大學士之職務。
班布爾善可是一下從閒散宗室翻身成了內閣大臣還身兼皇宮衛戍權力的高官了,所以班布爾善更是想通過鰲拜獲得更大好處了,因此康熙對這種皇室宗親自然是非常厭惡。
清朝自順治親政之後,他吸取了多爾袞專權攝政的教訓,所以開始大力打壓宗室親王的權力,杜絕了這些宗室親王的野心。從順治親政之後的清朝歷代帝王,都是只信任重用極個別的比較忠誠且有能力的宗室親王,比如順治時期的安親王嶽樂、康熙時期的康親王傑書、雍正時期的怡親王胤祥等等。
像班布爾善這樣既沒有太大的能力,還沒有軍功,他如果不依附於鰲拜,是很難出頭,最好就是一輩子沒野心,安心地做富貴閒散宗室,但班布爾善很明顯並不是沒有野心,他也想在政治上出頭,想嘗試一下像多爾袞那樣大權獨攬的滋味,所以像他這樣的皇室宗親,哪個皇帝能繞過他?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曾經演過班布爾善更加老謀深算,他假意依附鰲拜,其實是想利用鰲拜達成自己謀權篡位的野心。
其實歷史上的班布爾善雖然未必有像電視劇中那樣想謀取皇位的野心,但他的野心也不會太小,因為他已經通過鰲拜成為了領侍衛內大臣兼大學士了,如果不是不久之後鰲拜就被康熙擒拿了,班布爾善很可能會進一步通過鰲拜獲得更大權力,所以說班布爾善的野心肯定不會太小。
康熙不怕宗室荒唐糊塗,就怕宗室有野心,這是最讓歷史上所有皇帝都忌諱的地方,因為像鰲拜這樣的權臣再怎麼專權他始終不是皇室,不姓愛新覺羅,而班布爾善不一樣,他是康熙的堂伯父,是努爾哈赤的孫子,正宗的愛新覺羅子孫,所以他一旦有了野心,那對康熙的皇位威脅要比鰲拜大得多。
所以康熙可以原諒寬恕鰲拜專權,但是他絕對不能容忍像班布爾善這樣的皇室宗親有政治野心,尤其還是勾結鰲拜這樣的權臣,因此康熙必須將班布爾善整死,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震懾這些有野心的皇室宗親,告訴他們這輩子安安穩穩做一個富貴閒散王爺才是出路。
因此說班布爾善只是在康熙六年(1667年)首輔索尼去世之後才開始黨附鰲拜,他依附於鰲拜的時間並不長,但卻是鰲拜黨羽中下場最慘的。
康熙八年(1669年),鰲拜被擒拿定罪圈禁之後,康熙立刻就下旨宣布班布爾善21條大罪,這21條大罪都是很嚴重的罪名,罪罪當誅,所以康熙念其是皇伯父之尊,留其全屍絞刑而死,同時康熙還革除了班布爾善子孫黃帶子,廢除了他們的宗室身份資格。
班布爾善可以說是鰲拜眾多黨羽中下場最慘的一人,他的下場比為首的鰲拜都慘得多,鰲拜被除掉之後,康熙並沒有牽連鰲拜家人,鰲拜的弟弟、侄子和兒子仕途幾乎沒有影響,依舊是高官厚祿的待遇享受著,晚年的康熙為鰲拜平反之後,鰲拜的後人世襲爵位一直到清朝滅亡,而班布爾善的家族成員最終從皇室宗親全都淪為了平民,他的後人改愛新覺羅姓氏為班姓,徹底的被歷史所淹沒。
寫在最後
班布爾善相比於鰲拜更加讓康熙厭惡和憤恨,就因為班布爾善姓愛新覺羅,他是正宗的皇室成員,他勾結權臣鰲拜,不管是為了什麼,這都足以讓康熙對他警惕和猜忌,所以鰲拜都沒有班布爾善下場這麼慘,康熙必須要殺掉班布爾善,用他殺雞儆猴,震懾這些有野心的皇室宗親。
班布爾善可以說是自尋死路,他看不清形勢,在索尼去世後,康熙已經親政,鰲拜遲遲不肯還政於康熙,輔臣之權勢必影響到皇權,康熙肯定會對鰲拜採取措施,而班布爾善還為了貪戀權力依附鰲拜,以他敏感的身份,鰲拜失勢後他的下場肯定會很慘。
所以班布爾善依附鰲拜是非常不明智之舉,他的政治智商太低了,看當時皇室宗親對鰲拜的態度敬而遠之就能知道都怕惹禍上身,而他卻還主動結交依附鰲拜,不往死了整他都對不起他這政治智商。
班布爾善就是典型的開局一副好牌,被他的貪婪和野心玩的稀碎,明明是皇室貴戚,可以富貴幾代人,卻最終淪落的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