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忠勇功臣與三代皇帝的故事,這是擅權朝臣與年幼皇帝鬥智鬥勇的故事,這更是千古一帝鐵腕柔情的故事。故事要從鰲拜開始說起。
鰲拜出身將門,戰功赫赫
鰲拜雖然出身將門,但具體的出生年月並沒有記載,鰲拜是滿洲鑲黃旗人,是後金五大開國功臣費英東的侄子,由此可見鰲拜是名副其實的將門貴族。
鰲拜非常擅長騎射,在青年時期已經跟隨皇太極東徵北戰,立下不少的戰功。但是真正讓鰲拜名聲大噪的,是皮島之戰。
明朝熹宗皇帝在位期間,女真人建立的後金攻佔遼東地區,此時明朝將領毛文龍駐守在皮島。雖然遼東已經落入後金手中,但其實一直處於明朝軍隊的夾擊之下,因此從努爾哈赤開始就一直想要攻佔皮島,扭轉被動局面。
清太宗崇德二年,由於對皮島久攻不下,皇太極決定換上阿濟格,而此時鰲拜就在阿濟格的軍隊中。
阿濟格制定進攻策略,利用正面軍隊佯攻作為掩護,派出一支精銳部隊突襲背後,鰲拜主動請纓,當場立誓說「我們要是攻不下皮島,絕對不會活著回來見將軍,誓死拿下皮島」
鰲拜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本以為是隱蔽突襲,沒想到明軍戒備森嚴,炮彈箭矢讓清軍損失慘重,鰲拜不顧危險奮勇衝殺,硬生生衝到明軍身邊展開肉搏戰,後續士兵接連跟上,最終攻克皮島。
皇太極得到前線捷報,非常開心,親自寫了一篇祭文告訴天上的努爾哈赤「兒子完成您的心願了!」。
對於皮島之戰中鰲拜的表現,皇太極非常欣賞,按照首功將鰲拜晉升為三等男,並且特地賞賜「巴圖魯」的稱號。巴圖魯是滿族對「勇士」的傳統稱號,能得到這個稱號都是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
接下來就是松錦之戰,這是事關明朝和清朝雙方命運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鰲拜表現出來的果敢勇猛,創造五戰連勝的戰績。第二年,鰲拜已經被封為護軍都統,成為八旗將領中的佼佼者。
在清軍入關後,鰲拜仍然繼續領軍平定天下,立下赫赫戰功。
忠於皇太極,對抗多爾袞
公元1643年,皇太極含恨離世,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出現巨大爭執。主要參與爭奪皇位的人分為兩派,一派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他的背後是正白旗和鑲白旗家族子弟的支持。另一派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他的背後是正黃旗和鑲黃旗的支持。
皇太極肯定想不到,在自己死後,皇位問題讓整個家族劍拔弩張,形勢十分嚴峻。此時,鰲拜成為誰來繼承皇位的關鍵人物,鰲拜手握重兵成為雙方爭搶的香餑餑。
鰲拜選擇支持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其中原因鰲拜聲淚泣下地說出來過,後文再敘。當時由於形勢緊張,鰲拜和索尼等大臣盟誓,誓死擁立肅親王豪格登基稱帝。
後來,愛新覺羅代善組織雙方在崇政殿討論皇位繼承人的問題,鰲拜當機立斷,在崇政殿周圍布置裡三層外三層的精銳甲士,做好武力解決的準備。
在崇政殿內,雙方吵成一團,各不相讓。鰲拜帶頭帶劍上前,聲淚俱下地向在場所有人說「我們作為臣子,吃著先帝賞賜的飯,穿著先帝賞賜的衣服,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如果我們不擁立先帝的兒子,我們還不如現在就下去陪先帝!」
在鰲拜的情感煽動和武力壓迫下,多爾袞和豪格雙方經過協商同意各自退讓一步,最後選擇一個折中方案: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
順治皇帝登基後,由於只有六歲,所以多爾袞作為攝政王開始大權獨攬,在朝堂上大肆驅逐貶謫政敵,這也許就是當時多爾袞選擇讓步之後的打算,皇帝年幼容易控制,攝政王地位可以伺機奪權。
豪格是多爾袞最先打擊的對象,多爾袞對鰲拜也是恨得牙痒痒。在順治皇帝登基後的七年時間內,多爾袞對鰲拜進行多次打壓,其中較為嚴重的有三次。
得寵順治帝,驕橫康熙帝
福臨意外取得皇位,而幸運於公元1650年再次降臨,攝政王多爾袞突然去世,福臨「推倒」頭上大山,真正開始掌管天下。
順治皇帝對鰲拜、索尼等人當時忠於皇太極的做法非常感動,逐漸將索尼、鰲拜視為自己的心腹大臣。鰲拜的地位一下子被提得更高,直接協助順治皇帝參與管理國家大事,處理國與國之間、滿蒙部落之間、王公世族之間的關係。
公元1656年,鰲拜昔日戰場留下的傷病發作,順治皇帝親自到鰲拜府中前去探望,由此可見鰲拜深得順治皇帝恩寵。
公元1661年,愛新覺羅福臨的好運終於用完了,年輕的順治皇帝駕崩。在順治皇帝臨終前,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個人叫到床前任命為康熙帝的輔政大臣。
順治皇帝之所以任命四位輔政大臣,其中就有防止輔政大臣中出現「多爾袞」的情況,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順治皇帝萬萬沒想到,四位輔政大臣很快就分崩離析,甚至互為敵人。
在這四位輔政大臣中,排在第一名的是索尼,此人已是四朝元老,年邁多病,經常得過且過。
排在第二名的是蘇克薩哈,此人本是支持多爾袞的,在多爾袞剛死不久就揭發多爾袞,因此才獲得順治皇帝的重用,但是遭到其他人的蔑視。
排在第三名的是遏必隆,此人雖是名門之後,但沒有太多自己的主意,經常依附鰲拜,在中間和稀泥。
排在第四名的是鰲拜,雖然鰲拜位列最後,由於身上始終有股勇猛的味道,看上去像是四大輔臣之首一樣。
也正是因為四大輔臣的性格特點,導致後期的鰲拜日漸驕橫,擅權自重,成為康熙皇帝眼中的「多爾袞」。對於鰲拜驕橫到何種程度就不再細說。
鐵腕柔情康熙帝
康熙帝從小機敏有大志向,不露聲色地在宮中訓練摔跤,鰲拜本來以為康熙皇帝年少愛玩,反而開心並未重視。
康熙八年五月,康熙皇帝悄悄地將鰲拜親信分批次派往全國各地,目的是在京城架空鰲拜,然後像往常一樣召見鰲拜進宮,結果練習摔跤的少年們一擁而上擒獲鰲拜。
鰲拜受審,最後共羅列了30條罪狀,本應是斬首的死罪,但在臨死前,鰲拜求見康熙皇帝,得到應允。
鰲拜在見到康熙皇帝後,突然脫下自己的上衣,眼前的景象讓康熙皇帝感到震驚。只見鰲拜身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傷疤,鰲拜向康熙說明這些傷疤都是當年跟隨皇太極打天下時留下的,其中最致命的一條刀傷則是為救皇太極留下的。
康熙皇帝不禁動容,鰲拜為大清立下的功勞皆在這身傷疤,更何況當年若不是鰲拜堅決擁立皇太極的兒子繼承皇位,父皇順治皇帝根本沒有機會,自己的皇位也就無從談起了。
康熙皇帝最後將鰲拜的死罪改為監禁,但是鰲拜在監禁中鬱鬱寡歡,在公元1669年去世。
對於鰲拜的家人,康熙皇帝同樣採取寬厚的態度,專門降下詔書說鰲拜「效力年久,不忍加誅」,所以鰲拜的家人全部都活了下來。鰲拜的兒子穆納福雖然也被監禁過一段時間,但在鰲拜死後就被釋放。
直到康熙52年,康熙皇帝感念鰲拜功勳,將鰲拜的孫子達福加封為男爵。事實證明康熙的眼光是不錯的,後來達福擔任正藍旗副都統,在平定噶爾丹叛亂時戰死沙場。
雍正皇帝登基之後,恢復了鰲拜的一等公地位,並且世襲罔替。再到乾隆皇帝時,又降旨遵從康熙皇帝的旨意,鰲拜仍然被封為一等男爵。
在面對擅權的鰲拜,康熙皇帝顧念舊情功勞,特別善待鰲拜以及家人,在歷史上都是少見的,可見千古一帝康熙有鐵腕,也有柔情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