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萬人嫌,幫愛打小報告的孩子走出「社交黑洞」

2020-12-04 婚姻與家庭親子營


現在的孩子,缺少童年玩伴,也缺少與同齡人良性互動的機會,社交能力就會相應滯後。社交能力越強,學習生活的阻力越小。但這種能力,並不如吃飯睡覺般與生俱來。將兒童社交知識教給孩子,是父母必要的一課。


文 | 陳妍媽媽(親子關係諮詢師)


跟成年人相比,孩子之間的社交首先考慮的不是社會地位、家庭背景、經濟條件這些外在因素,他們只要興趣相投就能玩到一起。但有一類孩子卻例外,也許他們成績還算不錯,性格不內向孤僻,也受老師喜歡,甚至還擔任著班幹部的工作,但沒什麼朋友,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你問一個孩子,他會告訴你:這樣的同學不受歡迎,是因為他們「愛打小報告」。

一個「愛打小報告」的孩子,首先破壞掉的是社交圈中最核心的價值體系—信任。誰都不放心跟「愛打小報告」的孩子交朋友,因為大家都擔心自己會被舉報。不僅如此,如果大人發現一個孩子總愛告其他人的狀,那麼他說話的可信度也會降低。所以,愛打小報告,無疑成為兒童社交中的「黑洞」。

既然大家都很討厭告密的人,那麼怎樣做才能讓孩子避免成為這種「萬人嫌」呢?可能還是需要父母幫忙。

1.幫助孩子區別「告訴」和「告密」的不同。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確:「告訴」的前提是當自己或其他人有困難或危險需要尋求幫助時,一定要告訴大人客觀事實;而「告密」則會給對方造成麻煩,甚至是傷害別人,比如希望別人被批評、受懲罰或是被人議論等。

2.讓告密的孩子得不到獎勵。前段時間有則新聞說,寧波的一名小學生發現同學偷偷將零食帶到學校,就跑到老師那裡告狀。老師了解情況後,得知孩子告狀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想要守護學校的規則,而是因為「勒索」對方送自己巧克力不成,才惱羞成怒向老師舉報。

這就是典型的「告密」,而不是「告訴」。偷帶零食來學校,的確違反了學校規定,但以此為要挾的孩子顯然更惡劣,所以這位老師讓帶零食的同學當著舉報孩子的面吃掉了巧克力,她說:「我希望學生們舉止文明,班級井井有條,但我不希望通過同伴之間的相互告密來掌握他們的動向。」想要孩子不成為社交黑洞的「告密者」,首先大人不能培養和誘導孩子告密的潛質。

3.不做「告密者」,從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開始。父母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喜歡告狀,也不要太過焦慮,因為「愛告狀」是每個孩子都可能遇到的問題。

英國某研究人員曾連續2個月觀察一群學齡前兒童,結果發現,每個孩子平均每天打小報告一次以上,最多的平均每天6次。也就是說孩子愛告狀是他們的天性之一,那為什麼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成為「社交絕緣體」的「告密者」呢?因為大部分孩子告狀的最初目的,是自己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某某人罵我、某某人打我……孩子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卻想不到方法反擊,只能求助於大人維護心中的正義。

針對這種情況,父母最該做的就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解決。可以給建議,但不要替孩子作決定,讓孩子進行適當的決策練習。

4.培養孩子的自信,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愛告狀的問題。前面說過,孩子愛告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不夠自信,他們不相信自己一個人也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想要解決孩子愛告狀問題的關鍵,是要給孩子樹立自信心。

在這個問題上,大人可以首先問孩子:「那你試圖怎麼解決?」不要直接給出解決方案或者評判雙方對錯,而是讓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商量如何解決問題。

這樣,在一個不鼓勵告密的環境內,孩子們自然就會把同伴之間不互相舉報當成一種良性的壓力,也迫使孩子學習如何自己解決相互之間的問題。

社交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互動形式,而維持這一切正常運轉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互相信任。總之,正常表達自己的意見,遇到危險和困難及時求助,都是利於社交的正向方式,而僅出於私人目的的舉報和告密行為,就是社交關係的災難,這一點,要讓孩子從小就意識到。

相關焦點

  • 孩子愛打小報告?這是孩子認知規律發展的結果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愛打小報告」的孩子:有人打架了他跑去告訴老;有人推他了,他回家告訴家長;有人被媽媽教訓了孩子打小報告的心理動機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愛打小報告的孩子一般是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這是因為他們正處於「他律道德階段」。
  • 孩子愛打小報告,是「小人行為」?正向引導也可成孩子優質品質
    在孩子告狀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引導?|孩子"打小報告"背後的心理,你了解嗎?其實,孩子愛"打小報告",無非是出自一下幾種心理。1.表現自己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那些告狀的孩子通常是在什麼情況下會選擇打小報告?
  • 幼兒園小囡愛打小報告 遇到愛告狀孩子怎麼引導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從事幼教工作多年,我發現5-6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愛打小報告,很多教師對這種現象感到很頭疼,但又沒有相應的措施解決這一問題。為什麼幼兒對打小報告會樂此不疲呢?怎樣才能減少幼兒的這種告狀行為呢?經過多年的摸索,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首先,平等對待每位幼兒。有些幼兒打小報告的對象往往是教師比較偏愛的兒童。
  • 愛打小報告的孩子,他們心裡有著隱秘的需求,成年人要看到
    我們發現幼兒園的孩子特別喜歡打小報告,無論在任何時候他總是跑來告訴老師班裡的同學,這樣不對那樣不對,還有很多的寶寶他們會回家之後告訴自己的父母,今天誰誰誰在學校做了什麼惹怒老師的事情,其實這些愛打小報告的孩子,他們並不是壞孩子,家長可千萬別冤枉他們。小朋友有多愛打小報告?
  • 孩子愛打小報告?正義感和情商2選一,該如何教孩子選擇?
    但由於此階段孩子尚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這種能力比較薄弱,因此他們才會頻繁出現打小報告的情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打小報告的情況會逐漸減少、那麼,對於孩子打小報告的行為,父母究竟該如何應對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找到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
  • 面對孩子打小報告,是提倡還是制止?
    她是這樣回答的:不喜歡打小報告的同學。我繼續問:為什麼?她說:因為打小報告的同學過於小氣,而且經常打小報告,老師也不喜歡。我問:那你有沒有打過小報告?她答:很少。除非同學欺負我,我解決不了,我就會去找老師打小報告。那麼,小朋友打小報告,對不對呢?可能我們作為大人,第一反映就是:不提倡打小報告,除非必要。
  • 「搬動是非」「愛打小報告」的英語口語表達有哪些?
    人多的地方就有是非,總有那些愛搬動是非,愛打小報告的人。那你是一個愛搬動是非,愛打小報告的人嗎?在你年少的時候有過這樣的經歷嗎?緣姐現在還能回憶起當初上學時候愛打小報告的同學。愛搬動是非,愛打小報告的人總是遭到人們的討厭。他們有的時候是想表明自己立場,有的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通過這些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搬動是非」「愛打小報告」的英語口語表達有哪些?那麼英語中類似這樣的表達,又該如何說呢?
  • 如何對付愛打小報告的人?
    千百年來,由於『小報告』的騷擾和肆虐,給國家、社會、民族乃至我們的家庭和個人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命運轉折,大則國破、小則家亡。放到當代,你更會發現:小時候有人喜歡向老師打小報告,長大了,你發現有人會舉報你在社交媒體上發表的言論。本書非常嚴肅認真的研究了『小報告』的意義、主要特徵和傳播性質。
  • 熱衷於打「小報告」,同學關係變疏遠,愛「告狀」的娃還能拉回來
    文|皮球兒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幾乎在每個人的學生時代都會遇到那麼一兩個愛打小報告的人,他們總是留在老師的身邊,做老師的「情報員」。面對這種人,同學們幾乎都是憤而遠之的。如果您的孩子也是一個愛打小報告的人,您又應該怎樣教育和引導他呢?
  • 孩子愛打小報告,被排擠了怎麼破?
    不知道各位的童年裡有沒有這樣一種小夥伴,三句話不合就放大招:「我告老師!」起點君小時候挺不能理解這種打小報告的行為,而且時間久了,大傢伙兒會自然而然地站隊,疏遠這樣的「告狀精」。記得鄭淵潔還曾打趣道:小學班幹部就是培養「漢奸」嘛!
  • 孩子打「小報告」,你是怎麼處理的?|每周一問
    @後後每個班級總會有那麼幾個愛打小報告的孩子,特別是在低年級。而他打小報告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舉報別人」,而恰恰是一種吸引老師注意的方式。這樣的孩子往往有天生的交際能力,與老師走得親近。當他來打小報告,老師只需說兩句話——「我已經知道了」「那你有沒有和他一樣的行為」。
  • 孩子愛打小報告,注意幾點,幫助父母正確認識背後的原因
    孩子告別幼兒生涯,開始進入集體生活是他們邁向獨立人格的第一步。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行為會產生諸多新變化,其中打小報告就是最為常見的新行為之一。但是他們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判斷和好惡,於是採取直接而笨拙的打小報告形式來表明自己的意見。那麼孩子愛告狀的背後具體到底有哪些原因呢?
  • 原來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真相是這些!
    結果,絕大多數4-12歲的孩子選擇了告狀。 班主任老師一天到晚有處理不完的事,其中就包括處理各種「小報告」: 「當你的雙腳還沒跨離教室門檻時,就有那麼一個或者幾個人跑到你面前很『熱心』地告訴你班級中的某些人或者某些事。」
  • 育兒教育:孩子因為喜歡打小報告而被其他小朋友排擠,怎麼辦?
    小花媽媽: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家寶寶喜歡打小報告,也正是因為這樣被其他小朋友排擠在外,該怎麼辦?我有一個3歲的女兒,今年在上幼兒園小班。我女兒很熱情,並且也善於和人交流,但就是不受其他小朋友歡迎,後來通過幼兒園老師了解到因為我家小花喜歡打小報告。
  • 愛打小報告的人往往不會有好下場
    愛打小報告的人往往不會有好下場                      
  • 南橋:打小報告的孩子沒飯吃
    南橋 旅美學者美國小學老師多半不鼓勵小孩打小報告,有的甚至加以懲罰。我的一個教授琳達上小學時,有次老師上課期間有事出去,臨走前囑咐小孩不要鬧。憑什麼懲罰一個不鬧的好學生,讓搗鬼的學生逍遙法外?琳達回答說:「因為我出賣了團隊。」 我在網上寫到過這個故事,引起了十分激烈的爭執,這也可能是文化差異和語言的不同所致。中文在概念的區分上,有時候沒有英文明確,比如中文裡提到的告密、打小報告,可以用於小孩,也可以用於「文革」中整人式的告密。
  • 那個打小報告的人,不可恥
    當我們聽說某某向領導打小報告,本能就會想:他是不是「借刀殺人」,解決私人恩怨?是不是獻媚邀功,巴結領導?是不是搬弄是非,推卸責任?  但,在職場中真的不應該打小報告嗎? 錯的不是打報告的決定而是打報告的方式 既然,打小報告是每個企業必經之路,那為什麼很多打小報告的人,
  • 打小報告,是品德低劣,還是天性使然
    媽媽沒再問,但總覺得兒子打小報告這種行為不好,尤其是給同學抄完作業再去告訴老師。在孩子這個年齡,打小報告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昨天有,今天有,明天還會繼續有。不僅我們國家有,估計任何一個國家的孩子都會有。因為,遇到困難——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求助父母、老師一定是大多數孩子多年養成的習慣。媽,我餓了;爸,我走不動了;老師,他搶我的玩具;老師,他們抄我作業……這是一脈相承的。
  • 打小報告的人,我從小打到大
    因此,過去領導試圖利用互相監督、檢舉這種鼓勵小報告的方式施行的低成本管理,如今已經變得不太靈光。至少,這在我們能看得見的地方是如此。 網絡上公開攻擊打小報告者的言語創新,從詛咒對方命運到抽象話辱罵層出不窮。但這種憤怒有時並不僅僅是說說而已,甚至會釀成慘劇。在中國臺灣地區,就有一位35歲的紀姓男子因有嫌疑打小報告,被同事用水果刀連刺數刀死亡。
  • 讓自己走出這個黑洞,走出來看過陽光的人
    控制欲在生活中的影響最近很多關於母親控制欲的諮詢發現裡面的一個共性首先是沒有什麼愛好的那種沒有什麼朋友或者相處比較好的人自己的社交圈是比較單一的沒有太多的信仰跟老公的關係是很差的對於自己孩子的控制欲表現在我想把我的思想灌輸給你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一定要跟你緊密的聯繫在你一起一定要問你所有的事情一定要給建議一定要否定你做的事情如果真的你做錯了受傷了可能第一時間上不是安慰而是看吧沒有聽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