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友問學者|中國人發現帶毛恐龍能獲諾獎嗎,能複製活恐龍嗎

2020-12-11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一塊雞蛋大的白堊紀琥珀中,留下了一段毛茸茸的恐龍尾巴,這是人類迄今以來接觸到的最新鮮的恐龍標本。2016年12月9日,在線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細胞》出版集團旗下)刊發論文《白堊紀中期琥珀中一個長著原始羽毛的恐龍尾》,宣告了這一划時代的發現。

發現的主導者、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講師邢立達博士正在澎湃問吧回復網友提問。他是如何發現這塊琥珀的?如何確定尾巴屬於恐龍而非古鳥類?有望獲得諾貝爾獎嗎?

琥珀中包裹著一段長著原始羽毛的恐龍尾。圖片來源:Royal Saskatchwan Museum(RSM/R.C.McKellar)

論文通訊作者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博士(右)

能否提取出恐龍DNA並複製?

:這塊琥珀的價值在什麼地方?

邢立達

:人類首次有機會在琥珀中見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通過蚊子肚子裡的恐龍血來克隆恐龍是眾多恐龍迷心中的「最終幻想」。如今我們不需要這麼費勁,因為琥珀的特殊性,我們眼前的恐龍與生前的形態非常接近。 

:通過圖片只看到了一縷類似絮狀物的東西和幾個如同昆蟲屍體的東西。能麻煩您解釋一下,恐龍在琥珀的什麼位置嗎?

邢立達

:想必就是您說的絮狀物……那是毛茸茸的恐龍尾巴。

:能不能據此複製出恐龍?

邢立達

:當細胞死去後,殘留的酶就會水解DNA核苷酸之間的化學鍵,微生物也會加速分解過程。但是長久來看,最重要的因素還是DNA在水的作用下降解。目前測定DNA的半衰期約為521年;換言之,

每過521年脫氧核糖核苷酸之間的化學鍵就會斷裂一半。就算在-5℃的最理想條件下,最多經過680萬年,這些化學鍵就會分解得一個不剩。

而早在那之前,可能只要150萬年,這些化學鍵就已經破碎得完全無法解讀了。而我們的標本是9900萬年前的。 

:發現這個有什麼實際價值呢?

邢立達

:緬甸琥珀會漲價。

:它為什麼只有尾巴留在琥珀裡面,那身體呢?

邢立達

:很可能原來是更加完整的,然後礦工不懂,「嘛玩意啊」,「啪啦」,睡(碎)了。

:這意味著什麼,這化石裡怎麼還有螞蟻什麼的?

邢立達

:你不能阻止別人路過這條死恐龍,對吧?

:圖片中的琥珀中既有恐龍尾巴,還有幾隻昆蟲,是否可以說明當時森林極度繁茂,且分泌樹脂的植物很多,而且氣溫很高,似乎整個森林皆「淚流滿面」?

邢立達

:完全正確!說的很好!

邢立達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展示琥珀恐龍標本,僅一枚雞蛋大小。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賴鑫琳 圖

:這大概是什麼時候的恐龍?

邢立達

:距今約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中期的諾曼森階。

:琥珀為什麼能保存那麼長時間?

邢立達

:琥珀,其實是一種化石。

如何不破壞琥珀對恐龍進行鑑定

:為什麼在曾經的琥珀研究中沒有發現過恐龍呢?

邢立達

:有一些奇怪的羽毛,但實體是第一次。

:為什麼這樣的生物樣本從未被挖掘過,其形成條件有什麼特殊限制麼?如果有,您是怎麼發現這個琥珀的呢?

邢立達

:因為(緬甸)克欽邦一直在打仗,現在好像還是。全世界的琥珀化石成因都差不多。我那天掐指一算,好日子,便在命運男神的感召下,遇到了中間人,看到了這個標本。

琥珀裡的恐龍的復原後是這模樣。圖片來源:Cheung Chung-tat

:如何確定琥珀中的化石是恐龍而非古鳥類呢?

邢立達

:從伊娃標本的尾巴骨骼形態上,

它與典型的非鳥虛骨龍類恐龍(coelurosaurs)類似,而區別於典型的古鳥類;從羽毛上看,標本可歸屬於基幹手盜龍類(maniraptorans)。此外,伊娃標本尾椎腹側明顯的溝槽結構和許多虛骨龍類相似,但還沒有在長尾鳥類中報導過。

:真的挺漂亮的。這一發現是不是會顛覆以往恐龍有皮無毛的藝術形象,重塑出一個身披各色絢麗毛毛的恐龍世界呢?

邢立達

:其實1995年開始我們就知道恐龍很多品種有毛,後來還知道羽毛的顏色,總之我們對恐龍的認知是越來越清晰了。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發現帶有羽毛的非鳥恐龍,以前都是骨骼,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嗎?

邢立達

真相只有一個!恐龍變成了鳥!我覺得我可能會得搞笑諾貝爾獎。

:如何在不破壞琥珀的條件下,對於恐龍進行鑑定,研究以及分析的呢?

邢立達

:研究團隊獲取標本之後,綜合運用了多種無損成像和分析手段來研究標本,包括了中科院動物所的顯微CT、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的硬X射線相襯CT、X射線螢光成像和X射線近邊吸收譜、上海同步輻射裝置的硬X射線相襯CT等。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無損得到了隱藏在羽毛內部的尾部脊椎的高清3D形態。

微CT掃描展示標本尾部骨骼和羽幹的細節。邢立達 圖

:默默關注你的挖恐龍工作,做出了3D骨骼模型,那會不會復原尾部上的羽毛的形態和顏色?技術上應該可以的吧?

邢立達

:你說出了我們下一步的工作,我們會在羽毛上提取古色素體,這樣就可以知道大概的顏色了!

在哪能看到這隻恐龍的3D模型

:恐龍到底是怎麼滅絕的?

邢立達

:被小行星幹倒的。

:現在的鳥都是恐龍進化出來的嗎?有證據嗎?

邢立達

:是的,有全套證據。相信它,就像地球繞著太陽轉一樣。

:能否提供幾張這個恐龍的高清圖片!好想近距離看這隻恐龍!

邢立達

:您可以在上海自然博物館看到它的巨大的3D列印模型。

:這次發現化石離人類創建侏羅紀公園還有多遠?

邢立達

:一光年。

更多精彩問答,點擊下方話題連結,給邢立達提問吧。也可掃描二維碼,關注澎湃問吧微信公眾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世界上等級最高含金量最大的一個文學獎項,得次獎者也定能流傳百世,留名史書。可惜的是我國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到現在還沒有第二人能夠在獲此殊榮。說到了這裡,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魯迅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按照標準的話,魯迅獲獎綽綽有餘的,其實並不然,並不是魯迅沒有獲獎,而是魯迅不願意獲獎。曾經瑞典漢學家斯文·赫定致信,請求推薦一名中國的文學家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所以當時的領導新文化運動的劉半農代為舉薦。
  • 諾貝爾化學獎今揭曉 身邊的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按照他的遺囑,諾貝爾化學獎旨在頒給化學方面有重要發現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人。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10次。因受二戰影響和秉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化學獎有8年沒有頒發。截至2018年,共有180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中只有5名女性。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曾兩次獲此殊榮。
  • 黃有光:從降低企業用能成本說到一位諾獎得主的錯誤
    網易研究局出品——中國人如何更快樂你快樂嗎?國內著名的張五常教授於1990年7月,在科斯教授(Ronald Coase)獲得諾獎之前,寫過《我所知道的科斯》一文,重新刊登在2013年底,在張教授主辦的追憶科斯的深圳會議時出版的手冊《追憶科斯》(下稱《手冊》)。
  • 自然博物館複製「侏羅紀」、諾獎得主庫切自傳體小說問世
    自然博物館複製「侏羅紀」  信報訊 記者張然地上是比成年人腳掌大一倍的恐龍腳印,抬頭見翼龍振翅「滑翔」,身邊殘暴的霸王龍正在撕咬弱小恐龍。7月15日,走進經過兩年多修復,重新開放的自然博物館恐龍世界,感覺就像進入了好萊塢電影中營造出的「侏羅紀公園」。據了解,此次展覽是本市最大的室內恐龍展。
  • 北大教授:每年1個諾獎,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嗎?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靠的是「帽子」「票子」和「位子」嗎?
  • 深讀|18年18人獲得諾獎,日本科學為什麼能一路飛奔(上)
    在此之前,從1949開始的38年裡,日本拿了5個諾獎自然科學獎。因此這個看上去有點不現實的計劃,不僅遭到了日本國內學者的非議,而且還受到了諾貝爾基金會和授獎委員會的質疑。諾貝爾基金會專任理事曾公開談到:「關於50年獲30個諾貝爾獎計劃,我認為很容易招致誤解。為了增加研究預算的目標,我們可以理解。
  • 「雞屁股插棍走路像恐龍」獲搞笑諾獎(圖)
    他發現,所有叮咬都會引發痛感,其中疼痛最輕微的部位是頭頂、大臂以及中腳趾前端(平均得分2.3,滿分為10)。「叮在頭頂上感覺就像是一顆雞蛋碾軋過頭頂。剛開始能感到疼,但是很快就不疼了。」  最疼的部位分別是陰莖(7.3)、上嘴唇(8.7)和鼻孔(9.0)。史密斯表示:「就像是脈衝電擊。特別是鼻子,你的身體會有很大反應。你會打噴嚏、氣喘、流好多鼻涕。鼻子上被叮一下,整個身體都有反應。」
  • 奧賽冠軍保送北大引爭議,鄭強:諾獎少有中國人,奧賽全是中國娃
    奧賽冠軍保送北大引爭議,鄭強:諾獎少有中國人,奧賽全是中國娃清華、北大作為我國最高等學府,歷年來就是學生們最想進入的夢想大學。但是,作為頂尖學府,清華與北大卻沒有隨大流「擴招」,每年新生數量連許多大專院校都不如。
  • 諾獎風向標!2021年斯隆研究獎公布,17位華人獲獎!有你的校友嗎?
    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2021年獲得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的學者名單,128位學者獲此殊榮,華人學者表現依然十分出色,共有17位華人學者獲獎,其中15位學者都曾在中國高校接受本科教育。
  • 諾貝爾化學獎10月9日揭曉 身邊的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按照他的遺囑,諾貝爾化學獎旨在頒給化學方面有重要發現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人。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10次。因受二戰影響和秉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化學獎有8年沒有頒發。截至2018年,共有180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中只有5名女性。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曾兩次獲此殊榮。
  • ​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霍金問他:「哪個問題適合作為博士生的論文?」他笑而不語。當時我想如果這些問題那麼容易,他早已解決了。其中就包括他提出的「宇宙監督猜想」,即黑洞的奇點被視界包圍起來,從外界無法看見。彭羅斯的講演總能吸引眾多聽者,教室往往爆滿。在講演過程中,霍金經常發問,或加以評論,這時所有人都會屏息聆聽。
  • 首個發現!中美科學家在恐龍骨中發現完好細胞,能克隆小恐龍嗎?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們,在北美蒙大拿州發現的一個生活在7500萬年前的鴨嘴龍的骨頭中,發現了完整的軟骨細胞,裡面有蛋白質、DNA跡象。這個發現震驚了古生物界,因為這是人類首次發現到的保存完好的恐龍細胞!既然發現了DNA,能否克隆出恐龍?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那麼問題來了,日本18年18人獲諾貝爾獎,為何經濟發展卻連續20年原地踏步呢?有的同學可能要問了,你怎麼知道人家日本經濟發展不好的,人家不是一直過的比我們還好嗎?這個,經濟發展怎麼樣的事,不是我憑感覺來判斷的,大家可以查GDP的數據啊。我這麼說,對於知識界來講,他們是認同的。
  • 人類能「復活」恐龍,建設「侏羅紀公園」嗎?
    想必大家都看過《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電影中的科學家從琥珀裡的蚊子中提取了恐龍的DNA,復活了恐龍,從而建設了恐龍主題公園,遊客們可以駕車、乘船在公園裡遊玩,這個公園裡幾乎「復活」了所有滅絕的恐龍。有人肯定就要問了,那麼以人類現在的科學技術能不能提取恐龍的DNA嗎?可以復活已經滅絕的恐龍嗎?其實對於這個問題,科學家早已經給出了答案,就是不能。為什麼呢?因為提取DNA可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容易,也沒有科幻電影中的那麼簡單,以咱們現在的科技水平根本不可能「復活」恐龍。
  • 基因故事動畫:子承父業獲諾獎 「基因業務」能遺傳?
    1959年,阿瑟·科恩伯格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47年後,他的兒子羅傑·科恩伯格獲得200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這段子承父業的佳話不得不說的關鍵就是「基因」。
  • 細胞如何感知氧氣獲2019年諾獎,有氧運動真能提升耐力嗎?
    事實上,人體運動,特別是有氧運動,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理現象,其中很多機制也可以用今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的成果進行解釋,或者說今年的諾獎為有氧運動研究開啟了一個新的重要研究方向;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 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
  • 諾獎揭曉後,我想了解下神秘的中國「民科」
    文/ 二喜 & 無毒氰化物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獲得今年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日本的諾獎得主又增一人。進入21世紀後,這18年裡日本誕生了18位諾獎得主,平均年均一人。
  • 琥珀真的能將恐龍的基因保存6500萬年嗎?
    克隆一隻寵物的價錢十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很多人願意花錢複製自己的愛寵,這讓我們對自己產生了某種誤解——我們似乎掌握了神創造生命的能力,既然我們可以復活貓貓狗狗,那我們是否能夠復原遠古時代的強大生命,例如龐大的恐龍?
  • 70年來中國僅2人獲諾獎,都是因為應試教育?這個鍋應試教育不背
    這又引出那個古老而尷尬的問題:中國人為何難獲諾貝爾獎?一說到這個話題,有人就說:因為中國人搞應試教育,只會考試不會創新。太扯!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有專家認為,極有可能是因為中國人英語水平不行!自諾貝爾獎頒發以來,截止到去年已有613人獲獎。獲獎者的成果,大多是以英語而非中文的形式,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