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工業化越來越成熟的現在,衡量一部電影是否優秀,很多人會將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細節放在電影中比對,畢竟一部細節能夠做到跟現實沒有一丁點出入的電影,其他方面定然也是非常細緻的存在,從而才能達到一部優秀電影的水準。
比如在著名戰爭電影《舉起手來》裡,日軍的手雷拔了環之後還得嗑一下才會爆炸,這就算得上是一個很細緻的細節,體現了編導們對於工作的細緻。
再來就是2018年春節檔的大熱電影《紅海行動》,士兵們說「零一」往往不是說「零一」,而是說「洞么」,這同樣是一種體現真實的細節。
不過相對於電影,電視劇這一方面可就沒那麼嚴謹了,一些穿幫鏡頭,以及不符合歷史或者不符合現實的鏡頭可謂是比比皆是,大家不妨回憶一下,很多戰爭題材的電視劇中,就有很多士兵拿著機槍掃射的鏡頭,很多時候機槍在掃射的過程中根本不會間斷,就好像輸入了無限子彈作弊碼一般。
舉個例子,假設一挺機槍有著1000發子彈,不停地掃射能夠堅持多久呢?可不能被抗日神劇給騙了。
首先,以最常見的機槍馬克沁機槍為例,它的射速一般都在每分鐘600發子彈的射速,平均0.1秒就能射出一顆子彈,不過有一個事實卻是,其實一戰二戰中,機槍出現的頻率都不算高,因為子彈的成本太高了,用一次機槍幾乎等同於經費在燃燒。
而且,就算是在子彈充足的情況下,士兵們拿著一把機槍不停掃射也是不現實的,因為機槍在發射子彈的過程中,子彈與彈道的不斷摩擦能夠讓槍管變形,因此在一定的時間內,機槍都是需要換槍管,才能保證機槍的正常使用。
當然,隨著機槍的改良,也出現了一些不用換槍管也能正常使用的機槍,但槍管的壽命依舊還是有限的,需要等一段時間來進行冷卻,例如說1000發子彈全部打完,肯定不是按常規的時間來算的,中途還需要有一些冷卻的時間。
哪怕就是機槍手站在原地不停地打,算上冷卻時間,大約也要30分鐘左右了。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在真正的戰場上,機槍手拿著機槍站在原地掃射的情況幾乎是不存在的,因為在戰場上,狙擊兵和機槍兵都是戰場上敵人的重要目標,很多時候光是找地形就算得上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了。
為了保證狙擊手跟機槍手的安全,很多時候狙擊手旁邊還會搭配一個觀察員,而機槍手旁邊也還會有一位副射手,說到底戰場還是一個講究團隊配合的地方,畢竟一頭孤狼肯定不如一群狼。
回到問題本身就是,一把機槍並不是要多久才能打完,而是如果能夠有效地打完,畢竟上了戰場,每一把槍每一個子彈都得有它的用處,正所謂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能夠把握好每一顆子彈,就是勝利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