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健身一些實用性,建立暢通的人體動力鏈。
作者/晟傑
編輯/GymSquare編輯部
當健身被幾乎成為「增肌減脂」的代名詞後,它的「實用性」正被逐漸忽視。
這種忽視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可能專注局部肌肉健美的人,對於躲閃、起跑等日常關鍵動作做起來都開始費力,而風潮正盛的功能性訓練,一度脫離體適能發展需要,成為看起來花哨的馬戲表演。
相反也有健身實用的案例,更多用戶願意踏入綜合體能訓練館,是對協調、爆發、敏捷的發展需求,興起的Animal Flow、MovNat等健身方式,能讓看起來四肢不夠靈活的現代人,回歸人類本該有的活動自如。
被忽視的健身「實用性」,需要回歸。
健身為什麼要實用,因為人類除了四肢壯碩,更需要日常活動自如。這裡也有運動科學的進一步解釋。
實用性健身往往能建立暢通動力鏈kinetic chain。這種從頭長到腳的「鏈條」,由肌肉、關節互相堆疊排列而成,他們的協作決定了「擠地鐵、趕公交」能否更輕鬆。無論是後來的相鄰關節假說,還是筋膜鏈理論,其實都基於這一概念。
換句話說,強化這一全身「鏈條」,能做到健身有所實用。相反,不應僅限於單關節肌肉運動。
基於動力鏈,健身實用的重要性,還體現在閉鏈動作CKC的價值上。相比開鏈的高位下拉,閉鏈的引體向上,更能強化「爬上屋頂修房」時所需的功能性。
這種「閉合」的動力鏈模式,其實改變了人體自身的運動狀態,相比開鏈OKC改變外界物體的運動狀態,起到穩定駕馭身體的作用。
看起來,死肌肉與活肌肉的調侃,其實有所依據,而在調侃之外需要發現,讓健身實用一些,或許能讓它在未來成為剛需。
一部分健身方式,
不太實用
健身Fitness被用來提升生活能力,在過去更是實用的「生存之道」。
從進入古希臘古羅馬時期,戰爭逐漸興起,人們開始「為了戰爭而健身」,到工業革命時代,為了隨時準備投身戰鬥,公民們開始「為了民族自豪感而健身」,都是實用性的體現。
但這種內在實用性逐漸消逝,一部分健身方式不實用了。
比如說,為了肌肥大而過度採用固定訓練器械,隔離了其他肌肉的協同作用,有悖於人體的完整運動系統。
美國健身器械品牌諾德仕Nautilus的發家史,極具代表性。諾德仕通過宣傳35分鐘訓練就能獲得肌肉的固定器械,使其在短期內達到上億美元的銷售額。甚至不惜採用類固醇「作弊」,誇大器械的健美效益。
■諾德仕Nautilus
但事實上,專修局部肌肉的健身方式,不利於日常動作模式習得。比如在基礎肌肉募集方面,被證明有所缺失。NSCA早在2009年的一項研究已經發現,與史密斯機深蹲相比,自由重量深蹲時,肌電圖顯示肌肉平均活動高出43%。
而本應用於提升人體日常跑跳的功能性訓練,也一度成為缺失訓練目的,博取眼球馬戲表演。
波速球、藥球等小工具的密集分布之下,並不代表「什麼都需要練」的功能性訓練理念。比如說,在波速球以及瑜伽球的不穩定表面進行力量訓練,肌肉做功顯著下降,而之所以選擇波速球等不穩定表面訓練,更多在於為踝關節的穩定康復計劃帶來更多效益。
■Michael Boyle
相應的,功能性訓練的簡單前提在於「有目的的訓練」,也是Michael Boyle所倡導的。
看起來,無目的功能性訓練、專修局部肌肉的健美式訓練,讓健身不那麼實用。
相較而言,也有一部分「實用」健身興起,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還原一個活動自如的人類。
雖然中國五禽戲沒有廣泛走進健身房,但同樣模仿動物的原始健身法Animal Flow,從2015年開始逐漸在健身房風靡。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來源:Animal flow certification LEVEL 1
Animal Flow模仿四大動物模式:獸式、蟹式、猿式、蠍式,比如在其1級動作套路中,包括蠍式伸展、猿式橫向跳,都會練習到髖關節靈活度,而在獸式姿態、蟹式姿態中則會對肩關節穩定性進行強化。
相同的健身方式還有MovNat,該詞源於法語單詞「mouvement naturel」即自然運動。
動作模式包括步行、奔跑、平衡、爬行、跳躍、攀爬等移動技能,以及推舉、攜帶、投擲、捕捉等操控技能,甚至會涉及搏擊防禦技巧。創始人Erwan Le Corre認為,自然運動最重要的基礎理論在於——實用性和適應性。
■Erwan Le Corre
給健身一些實用性,
建立更通暢的人體動力鏈
是時候給健身一些實用性,來還原一個活動自如的人類。而背後的運動科學,或許能解釋整個還原過程。
其中最為核心的是,實用性健身建立了暢通的動力鏈,使人體自由位移、水平改變、推拉、旋轉。
動力鏈kinetic chain的概念最早在1875年被提出,這條從頭長到腳的「鏈條」由骨骼、關節、肌肉、筋膜、韌帶、肌腱、神經所構成,他們協同作用。
比如,運用更多的關節相鄰假說joint-by-joint approach,就是穩定、靈活關節相互堆疊,並且互相影響的代表。自上而下地看,有胸椎關節趨於靈活、腰椎關節趨於穩定、髖關節趨於靈活等。
■關節相鄰假說joint-by-joint approach
相應的,如果在負重深蹲時,胸椎活動度較小,就容易形成相鄰的腰部發生代償現象,承受過度的載荷。而Gray Cook創建FMS的本質,也是通過7種動作模式,觀察關節穩定、靈活失衡,發現人體動作代償和功能障礙。
在此處,健身實用的體現之一,就是使動力鏈重的穩定部位回歸穩定,靈活部位回歸靈活。無論是模仿動物Animal Flow,還是自然運動MovNat都有一定作用。
■FMS
而另一方面,強化動力鏈也在於,能發達跑跳速度、躲閃爆發的實用性。
美國春田大學劉展認為,人體運動鏈具有「波浪效應」。不僅通過手、臂和肩,同時也可通過自己的腳和腿傳送能量和力, 甚至可以通過自己的腰臀部位進行傳遞。這種「波浪效應」的結果是身體所產生的力和能量得以有效的傳遞。
而對於日常生活來說,這種效益也體現在擁擠車廂中維繫身體穩定,以及轉身開關門等。而無論是搏擊健身時的擺拳、還是CrossFit的槓上SWING動作,都是實用性的練習方式。
■人體基本動作模式
來源:《人體動作模式和運動鏈的理念在運動損傷防護和康復中的應用》
有了動力鏈作為基礎,健身的實用性還體現在閉鏈動作CKC的價值上。
健身房內,伏地挺身、引體向上屬於閉鏈,相反,健身房常見的槓鈴臥推、高位下拉都屬於開鏈。
更詳細的來說,在自重健身狀態下,「手、腳」等運動鏈末端,處於固定狀態的發力模式,具備功能性訓練所強調的動作遷移性。
■開、閉鏈訓練後的實垂直跳躍對比
來源: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比如早在1998年,就有物理治療期刊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對比了閉鏈深蹲,與開鏈腿屈伸、髖內收外展訓練,對彈跳力發展的比較,研究結論是,閉鏈組提升了10%的垂直彈跳,而開鏈組幾乎無變化。
這種「閉合」的動力鏈模式,改變了人體自身的運動狀態,相比開鏈改變外界物體的運動狀態,能起到「駕馭」身體,有所實用。
實用性健身,
可能成為未來剛需
健身,可能不需要用複雜的機械設備,而是通過練習基本的跑、跳、攀等運動技能,來讓日常行動自如。相比一味地「練到力竭」,具有擴展性和漸進性是讓健身實用的思路。
這種樸實無華的實用性健身,或許能成為未來剛需。
舉例來說,由於自重健身具備日常動作遷移性,所以在設計訓練計劃上有一定靈活性,以避免動作厭倦,甚至幫助突破,也能根據用戶的個人喜好進行動作適配。
事實上,在更受歡迎的團體課中,其實已經能看到諸如F45等課程體系中,同時包含推撐、提拉、弓箭步等模仿日常工作、生活時的功能性練習。
而這種,健身趨勢,或許也是疫情後期更多人願意接觸的方式之一。
有運動表現培訓機構告訴GymSquare,相關認證培訓需求,在去年上漲30%,而對疫情後相關專業的培訓需求,也持看好態度。
相比外表上更健壯,相信有更多人開始關注自我的活動能力。給健身賦予一些實用性,可能也是疫情後在課程設置、教練培訓上值得探索的方向。■ GYMSQU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