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支隊伍,叫做中國女排。有一種精神,叫做女排精神。中國女排和女排精神,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的總代表。女排精神,是銳意進取、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的總概括,鼓舞、激勵和引領了無數中國人不斷向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重要組成。張冀編劇、陳可辛導演的《奪冠》,通過對袁偉民、陳忠和、郎平等數代女排人的描寫,充分體現了中國女排與時代相互激揚的讚歌。《奪冠》作為商業類型片,對於訓練和比賽的完成度還原的相當充分,營造出一種沉浸式觀影體驗。主要角色的性格體現也到位,特別是鞏俐飾演的郎平其外形神似、與內在執著,都能夠讓觀眾覺得堅毅的態度、高水平的臨場反應可信,這是一個四十年始終在中國女排、世界女排在場的人。對於本片的評價,有很高的個人印象分,畢竟中國女排對於1980年代的童年印象太深刻了。
吳剛飾演的袁偉民教練,是中國女排史上最為重要的開拓者。正是他的人格魅力,將科學訓練與艱苦拼搏有機高效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了中國三大球在世界範圍內的突破(遺憾的是,迄今也只有中國女排奪得過而且十來次世界冠軍),袁偉民可以說是中國體育教練員的最傑出代表。白浪(郎平女兒)飾演青年時代的郎平,與彭昱暢飾演的青年陳忠和,作為兩個邊緣人在國家隊訓練場上相遇。陪練陳忠和與郎平、張蓉芳等一起成長,從零到一是任何事業最為艱難的砥礪進程,訓練、訓練、訓練,不打無準備之仗,是中國女排唯一的路徑。郎平如何成為「鐵榔頭」,充分必要條件就是要對自己狠一些,不拼搏則絕對沒有勝利的可能。
《奪冠》有三場重要比賽的近乎紀錄片式的呈現,僅有第一場是中國女排第一次在日本奪取世界冠軍。現在大銀幕上回看重塑的比賽歷程,與記憶中14英寸黑白電視上的畫面相比,全然是簇新的衝擊。中國女排首次奪冠以至於五連冠,成為1980年代中國人有關體育最為重要的集體記憶。「不怕犧牲,不怕困難,勇於鬥爭,勇於勝利」的女排精神,注入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女排作為龐大的社會話題,激發了有關民族、國家、性別、待遇。榮譽等等的深度討論,「中國體育陰性陽衰」的全民熱議以女排為議題設置的核心要素。
當時間進入1990年代,隨著上一代女排運動員的退役,國家隊體制有所變化,社會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女排也進入了衰落期。鞏俐飾演的郎平、黃渤飾演的陳忠和,也先後成為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從海外帶來了新理念,陳忠和則是有著對中國女排連續而紮實的認識。郎平的第一次嘗試,距離成功還有距離。2004年,陳忠和則實現了大逆轉,重獲奧運會冠軍。2008年,他們分別帶領中國隊和美國隊在北京奧運會上相遇。眾所周知,中國隊在家門口輸掉了比賽。此後,《奪冠》來到了郎平再次執教中國隊的歷史時刻。郎平這次改革大獲成功,尤其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擴大國家隊規模,引進全新的訓練和比賽模式。以朱婷為代表的中國女排國家隊成員,紛紛飾演了當年輝煌的自己。體育片《奪冠》,充分體現了運動員作為「人」的主觀能動性,堅持並快樂著的爽,他們無論是作為運動中的人、還是愛國行為的群體,還是共同進步的戰友,情緒飽滿、道路自信。《奪冠》後兩場精彩激烈的比賽非常流暢,試聽衝擊力強烈。奪冠永無止息,女排在不斷向冠軍衝鋒。
《奪冠》既是體育片,也是主旋律電影,本質上是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故事」。在思想表達的兌現率上,介於《中國機長》與《橫空出世》之間。中國女排的奪冠,既是他們的集體勝利,也有個人的特別貢獻,當然也是中國時代的象徵。積極向上的小我、精湛發揮的技術、渾然一體的配合,追逐更新科學訓練的反饋,這是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保障。陳忠和與郎平四十來年的競爭與合作,是中國女排奪冠路上的傳奇註解。《奪冠》對中國女排不斷的改革開放的藝術表達,是對重新回到世界舞臺的中國的修辭。對於奪冠,女排是衝鋒。對於民族復興,中國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