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觀點】黃國恩:七警案判決偏離法律公平公正大原則

2021-02-13 全國港澳研究會

文|黃國恩: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執業律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

七警案判決給公眾的感覺是,律政司及法院在偏幫「佔中」暴徒,不但影響警隊士氣,而且損害大家對香港法治的信心,動搖香港引以為傲的法治核心價值。違法暴力行為變相獲縱容,往後破壞法治和秩序的事無日無之,安寧不再,實非香港之福,值得大家深思。

七警案中各被告被判監兩年,事件實屬遺憾,很多市民對判決深深不忿。律政司在七警案中,檢控效率奇高,七警迅速被告上法庭,現在更被判刑,刑罰竟遠較「佔中」違法者重,這公平、公正、公道嗎?

更甚的是,「佔中」結束兩年了,「佔中」搞手們自己亦承認違法,並公開說會承擔罪責,但律政司卻推說案情複雜,牽涉人數眾多,需要慎重研究,遲遲不予檢控,理由相當漂亮。總之,對於「佔中」搞手的檢控拖拖拉拉。

「佔中」是反政府事件,是有外國勢力撐腰的「顏色革命」,「佔中」非但無「愛與和平」,反而製造嚴重違法暴力衝擊事件,危害市民及警察安全,社會被撕裂,法治被動搖,衝擊「一國兩制」,更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

「佔中」期間,警方文明執法,高度克制,避免造成更嚴重後果,但就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而「佔中」暴徒囂張狂妄,肆意侮辱、辱罵警員,甚至使用暴力襲警;到「佔中」後期,「佔中」參與者連法庭禁制令也不放在眼內,簡直無法無天。

考慮「佔中」特殊複雜的背景,律政司可運用權力,不刑事檢控七警,事件可交由警方內部紀律處理。更何況曾健超的傷勢並不嚴重,很可能是他激烈拒捕、襲警所造成的,在審訊時法官亦按證據確認此點。

七警的控罪包括「有意圖而導致造成身體受嚴重傷害罪」、「襲擊致造成身體傷害罪」,但法官判各被告「嚴重傷害罪」罪名不成立。奇怪的是,在證據存疑下,律政司竟以可判終身監禁的重罪檢控七警,實在耐人尋味。

因處理「佔中」而受傷的警員有130多名,前線警員所承受的壓力極大,反而施襲者很多仍未被起訴,或只是被輕判。曾健超向維持秩序的警察潑有味液體,挑釁正在執法的警察,被捕時極不合作,更作出激烈反抗,拘捕他的警察也有受傷。曾健超是整件事的始作俑者,行為十分無恥卑劣。但遺憾的是,曾健超襲警拒捕罪成,只被輕判入獄5個星期,還可保釋等候上訴,更當選上有權選舉特首的選委。這樣荒謬的事,恐怕只有在香港這個高度自由的地方才會發生!

相比之下,七警案中的執法者被判兩年監禁並實時入獄,判刑明顯過重。翻查以往案例,類似的控罪一般只判處1年以下的監禁,七警案的背景特殊,法官更應考慮給予緩刑。筆者認為,七警應與代表律師商量,積極考慮上訴。

執法警員被重判,違法「佔中」的搞手未被檢控,這是否公平公正,相信自有公論。檢控的守則是要「公正執行公義之法、維護公正法治精神」,檢控的首要考慮因素在於是否對公眾有利。律政司對「佔中」搞手及七警的檢控似乎有雙重標準。筆者要強調,法治也是一種觀感,律政司在處理七警案給大家的觀感是有失公正。這與司法界的名言 "Justice must be seen to be done " (「公義必須在公眾面前彰顯」,見 R v Sussex Justices, Ex parte McCarthy 一案)背道而馳,令人不安!

律政司及法院對「佔中」者的起訴及判刑,與七警案相比,有偏袒之嫌。「佔中」讓人反思法治安定與民主自由的取捨,兩者皆是香港的核心價值,絕不應偏袒任何一面,兩種價值必須平衡。如果太過著重民主自由,忽略法治,將會導致社會不穩,甚至出現騷亂(「佔中」和旺角暴亂是典型例子),最終每一個人都會受到影響,每個人的權利亦會受到傷害。

故此,律政司起訴、法庭判案時必須平衡兩種價值,讓大家看得到法律的公平公正,才能得到不同政見市民的支持和信服,才能真正做到在眾人面前彰顯公義,避免社會進一步撕裂,減少社會對立。

文章轉自文匯報,圖片轉自網絡,原文請參見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2/23/PL1702230001.htm?winzoom=1

相關焦點

  • 《民法典》新增對「公平原則」的限制
    金水區人民法院一審認為楊某的行為和段某的死亡之間並無必然的因果關係,但是段某確實是在於楊某言語爭執後猝死,根據公平原則規定,判決楊某補償段某家屬15000元。本案一審判決後,段某家屬認為楊某存在過錯,楊某的行為與段某的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本案適用公平原則錯誤,提起上訴。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經過審理認定,楊某屬於正當勸阻行為。
  • 嘉義殺警案一審判決竟無罪 臺灣曾拒絕日本
    臺灣殺警案一審判決無罪引眾怒臺灣鐵路警察李承翰2019年7月在列車上遭逃票的鄭姓男子持刀攻擊,緊急送醫仍舊傷重不治。因鄭男有精神疾病,嘉義地方法院30日判決,鄭男一審無罪,處強制就醫5年、50萬元交保,判決結果一出立刻引起外界譁然。對此,法務部門主管蔡清祥在受訪時表示,殺警天地不容,嘉義地檢署將依法提起上訴。除了殺警案一審無罪引發眾怒,臺灣輿論還關心洪仲丘所在部隊又出現新案。
  • 《法律的概念》與哈特的觀點,以及哈特眼中法律與道德的關聯
    認為比如某事是不公平的,以這件事為依據的事也因此也是不公平的,並且依據相同的事實,同時作出公平的或者不公平的安排,這些都是有可能的。讓我們設想一個禁止歧視性制定法憲法。在這部憲法中歧視被認為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如果它根據平常的社會事實是錯的——例如關於作出決定時的意圖的事實,或者關於判決對不同的人的不同的影響——這些事實從任何角度來看都可能會成為法律的標準的一部分。
  • 2014年臺北夜店殺警案續:57人判刑 最重判13年
    中新網3月28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曾經轟動一時的2014年「臺北夜店殺警案」近日宣判,臺灣檢方共起訴68人,57人被判2個月至13年不等刑期定罪,9人因判決理由不備,發回高等法院更審。「夜店殺警案」共有68名被告,其中林立凡2018年已判刑9年定讞。臺灣「最高法院」指出,共犯陳致霖因故身亡,公訴不受理;曾威豪、劉芯彤等9人涉案部分,因案發現場人數眾多混亂,依卷證資料無法判定9人是否知悉現場有少年共犯,原判決依法加重其刑,理由不備,故撤銷發回更審。
  • 臺北夜店殺警案 主犯曾威豪判刑8年半
    「臺北夜店殺警案」一審宣判,薛警妻子(右二)與薛警母親(右三)在律師陪同下進入。(陳仁萱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華夏經緯網4月1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震驚社會的夜店殺警案,臺北地院19日審結宣判,引爆全案的「富二代」曾威豪、劉芯彤情侶檔,依傷害致死罪,分別判刑8年半、9年,其他涉案主要被吿「黑二代」萬少丞傷害致死罪判刑8年4月、「星二代」易寶宏傷害致死罪判刑8年;蕭叡鴻傷害致死罪判刑9年6月、周譽騰殺人罪判刑11年10月。
  • 疫情帶來的法律困惑——不可抗力&情勢變更&公平原則適用之爭
    疫情帶來的法律困惑——不可抗力&情勢變更&公平原則適用之爭|審判研究原創 王新平  浙江利群律師事務所 鼠年伊始,新冠病毒不僅肆虐人們的生命健康,還持續衝擊著社會經濟生活。為防止疫情蔓延升級,我國各地政府紛紛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實行最嚴厲的防控措施。
  •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運用
    上海的一二審法院形成不同觀點,最終二審法院採納了原告的觀點,在沒有任何實體法律條文依據的情況下,依據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認為被告沒有證據證明履行了處罰前的告知程序,依法撤消了一審判決,同時也撤消了公安分局的處罰行為[2]。筆者認為該案意義十分重大,當前司法審查關於行政程序的標準,一般是合法性審查,也就是硬性審查,合理性標準一般不涉及或較少。
  • 論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法律完善
    沒有體現罪刑法定、罪刑均衡原則,起不到以刑事法律懲治這類犯罪的強大作用。因此,筆者認為應對該罪的規定在法律上進一步規範和完善,增加司法機關對這類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  一、我國現行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法律規定  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是指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者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行為。
  • 「電梯勸煙猝死」案塵埃落定,可以看出《民法典》哪些公平原則?
    如果不是二審法院排除了楊某的行為與段某死亡之間的因果關係,一審法院的判決並無不當,符合當時的法律規定。但二審法院認為,楊某的行為與段某死亡兩者之間並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係,因此,楊某不應承擔侵權責任,也不應分擔公平責任。一審判決適用法律錯誤,故判決撤銷一審判決;駁回田某的訴訟請求。
  • 保險合同的訂立應遵循公平原則
    2、故依據《最高法關於適用保險法若干問題解釋二》第十條,保險人將法律,行政法規中的禁止性規定情形作為保險合同免責條款的免責事由,保險人對該條款作出提示後,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以保險人未履行明確說明義務為由主張該條款不生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之規定,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全部訴請。
  • 高校開除學籍糾紛中,法院判決高校敗訴的七個裁判觀點
    特別是在對違紀學生作出開除學籍等直接影響受教育權的處分時,應當堅持處分與教育相結合原則,做到育人為本、罰當其責,並使違紀學生得到公平對待。 違紀學生針對高等學校作出的開除學籍等嚴重影響其受教育權利的處分決定提起行政訴訟的,法院應當予以受理。
  • 從一起保險代位求償權糾紛案談公平原則在商事審判中的適用
    且原審法院依據公平原則令首鋼自動化技術公司酌情對太平洋財產保險北京分公司的損失給予適當補償,減少了太平洋財產保險北京分公司的財產損失。綜上,原審法院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處理結果並無不當,應予維持。太平洋財產保險北京分公司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最終,二審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 侵權責任編中,規定的是公平分擔損失規則,不是公平責任原則!
    楊立新教授的評註:《侵權責任法》第24條與《民法通則》第132條相比,基本沒有什麼變化,規定的是公平分擔損失規則,而不是公平責任原則,不屬於歸責原則。在適用中,原則上應當有明確規定,必要時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用。
  • 看民法典讓「公平責任」如何更公平
    但是,「一般公眾認為,主要在於只有在一方有過錯的情形下才會賠錢,而公平責任規定的出發點在於分擔損失,類似於『各打五十大板』,這背離了老百姓對法律區分對錯的嚮往,也背離了老百姓對秩序安定性的嚮往,引起了大眾對這種不分對錯判決的不滿。」「電梯猝死案」判罰引爭議以曾一度引發社會公眾關注的「電梯勸煙猝死案」為例。
  • 法律諮詢公司收取12萬元法律服務費 法院判決其無權按律師訴訟代理...
    法律諮詢公司收取12萬元法律服務費 法院判決其無權按律師訴訟代理標準收取 2020-08-25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律尺度彰顯公平正義 司法溫度體現為民情懷
    一審判決生效後,被害人家屬對此判決不滿,信訪至自治區黨委政法委。直面問題重組合議庭再審案件被害人家屬為何對一審判決不滿?原判決審理過程是否存在什麼問題?這起案件辦理背後是否存在瀆職行為?今年7月6日,根據百色市中級人民法院的裁定,樂業縣法院結合審判監督程序,由主管刑事工作的副院長及刑事審判業務骨幹組成合議庭,對原判決認定的事實、證據和適用法律進行全面審查,防止因固有觀點的影響,妨礙再審的有效糾錯,並對上級法院再審決定中提出的相關問題,重點進行研判,進一步強化打擊性侵未成年人,尤其留守兒童的犯罪力度。
  • 損害結果的不確定性與判決的確定性
    因此判決生效後所發生的受害人早於生存預期死亡的情況,引發了加害人繼續執行支付醫療費用的判決是否公平的討論。  有關該案的討論大多圍繞公平理念展開,這並不奇怪,畢竟公平是法律所彰顯和追求的價值取向,但是該案實際上提供了一個公平相對性的例子。一個具體事例公平與否,跟預設的討論範圍和公平標準有關。
  • 涉高校開除學籍糾紛中,法院判決高校敗訴的七個裁判觀點
    特別是在對違紀學生作出開除學籍等直接影響其受教育權的處分時,應當堅持處分與教育相結合原則,做到育人為本、罰當其責,並使違紀學生得到公平對待。違紀學生針對高等學校作出的開除學籍等嚴重影響其受教育權利的處分決定提起行政訴訟的,法院應當予以受理。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應依據法律法規、參照規章,並可參考高等學校不違反上位法且已經正式公布的校紀校規。
  • 9歲女童因犯人父親成老賴正是法律的公平
    最近9歲女童成老賴一案登上了熱搜,9歲的小孩都還在玩泥巴呢,其實很簡單,犯錯的是父母,但是由於父母都沒有了執行條件和能力,只能找第一順序親屬,這不在於她是不是9歲,90歲都一樣,換成其他人也一樣,這就是法律的公平性,不在於靈活不靈活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