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還是一言不合就離職,什麼讓他們無法忍受? - 心理諮詢師...

2020-12-11 心理諮詢師許燁

2020年,開年就是一波經濟大衝擊,註定了這一年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

以前一公司行政也失業了。禍不單行的是,她老公也相繼被裁。家裡還有一個上小學的兒子,各種教育相關的費用不能停。

行政很著急,不想做山吃空,就在網上找能賺錢的機會。看到網上有帖子說:「誠信刷單,日收益>500」。行政心動了,在對方的指導下,選擇下了一單23000的商品。對方承諾這單可以返給行政200元佣金。

行政點擊「確認購買」後,錢就瞬間被支付出去了,對方也銷聲匿跡了。2萬多的存款,說沒就沒,行政慌忙找老公一起去報案。

在派出所做了筆錄回家之後,行政自責的哭了,丈夫坐在旁邊安慰她。同時,丈夫也後悔地說道:「要知道這樣,當初我就忍住不辭職了。」

行政也生氣地說:「就是。現在工作那麼難找。你幹嘛辭職,那崗位月薪還高。你說不做就不做了?!」

丈夫嘆了口氣說:「那公司裡內耗太嚴重了。人在裡面都不是做事的。整天就跟著一幫子搞事情的人團團轉,太心累了。」

內耗讓這位頂梁柱寧願放棄高薪,也要毅然辭職。這些內耗有什麼可怕之處呢?

企業普遍存在的內耗有:

1. 通過繁多的會議,來刷存在感;

2. 跨部門合作,推卸責任,來回扯皮;

3. 業務能力低下的領導,費心費力打壓下屬;

4. 不願與時俱進,堅守老舊流程

這樣就代表著,人才在其中會將時間投入到沒有產出的事件上,而且心情也會被弄得很糟糕。

當人們感到上班會讓自己情緒壓抑,他們就會出現離職的想法。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措施,為的是讓自己儘快離開感到不適應的環境。

那麼對於企業而言,人才出走,留下來的員工只會將「內耗」貫徹到底,進入惡性循環。要想打破這樣的局面,在《零內耗》中,提供給我們兩種方式:

一、當眾喝彩,激發多巴胺

1. 將會議改變為演講

當企業發展壯大之後,各種會議也會隨之增多,無效會議讓人感到痛苦。所以,我們可以將會議縮短。並將主要負責人邀請為演講嘉賓。

這樣的好處是:演講者需要提前做好準備,這樣就更能激發對方的工作欲。其次,演講會是開放式的,觀眾作為檢驗。會議上你可以用言語攻擊對手,追求的是將對手擊敗。在演講中你會更注意自己的公眾形象,將項目成果進行一番展示。此時你追求的是聽眾的掌聲。

所以,形式的變化會帶動項目負責人匯報工作的追求目標。而且一旦幾位負責人都公開演講,會形成新的競爭,實打實的拿出有說服力的成果來徵服聽眾。

2. 採購喝彩物品,投放於「關愛員工日」

巧立名目為員工增加放鬆環節。關愛員工日、優秀員工獎勵日,這樣都可以。在這樣的日子中,可以用小聚會的形式,對員工進行表揚、喝彩。

通過喝彩可以使當事人的分泌出多巴胺。這種神經遞質能夠讓人感受到愉悅,並能提升人的注意力和內在能量。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被表揚後,那種激情澎湃,全情投入工作的狀態,可以保持好幾天。

人事BP更是需要去了解核心員工的喜好和心願。一旦核心員工表現出色,可以提供意外的驚喜。例如設計部的妹子一直很想去上海迪士尼。這次她設計的海報獲得了甲方爸爸的高度認可。部門就可以在「優秀員工獎勵日」上,將迪士尼門票作為「喝彩」禮品,獎勵給這位妹子。

在這種企業文化氛圍的影響下,大家都會自發努力工作。因為從本質上來說,我們都很喜歡被獎勵,更喜歡獲得驚喜的感覺。

二、私下批評,減少急性應激

有的部門領導,喜歡當眾批評員工。他的用意可能想要樹立威信,或殺雞儆猴。但對於目睹你訓斥下屬的其他員工,他們也會聯想到:「這領導挺厲害,下次說不定倒黴的那個就是我」。這種做法會降低員工對你的信任感與好感度。

而且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公眾場合的批評,會讓引起個體的應激激素急劇上升,處於防禦機制。員工會選擇自我保護並對抗外部批評。簡單來說,當眾批評不但起不到你期望中的效果,有時還會起到反效果,得不償失。因為被你當眾訓斥的下屬,所產生的社會性壓力心理刺激會比其他的心理刺激持續時間長50%。

這也是很多跨部門合作在會議上會明裡暗裡互懟的原因。一旦你攻擊了對方,對方就會想辦法通過各種形式反擊。這樣就形成了內耗,大家的關注點都偏離了工作目標。

所以,如果下屬有過失。要批評不是不可以,但要私下進行。這也是避免產生企業內耗的一種方法。

三、控制合理的團隊規模,保持團隊活力

你是否有發現,一個團隊人越多,工作效率就會越低?

由帕金森定律得出的林格曼效應:當拔河的人數逐漸增加時,每個人所用的力量反而越來越小了。並沒有達到力量累加的效果。

有的企業在創業時期,工作效能是最高的。人少事多,但個個都能抗能打。企業發展壯大後,反而運作效率大不如前。

如何合理的控制團隊規模呢?

1. 當一個團隊,超過12人時,就要開始分班組。每個班組5-6人,負責同一個工作目標。模擬類似自主創業的小團隊。

360董事長兼CEO周鴻禕也持有相同的觀點,所以他把集團戰略分成不同的獨立垂直公司。採用外部投資、內部孵化的經營理念。

2. 採取簡單又公開的:開始-停止-繼續的匯報方式。

當一個團隊分為不同班組之後,每個班組就有自己的目標和每周工作計劃。此時開會就有了明顯需要呈現的內容與討論的議題。

如果某個班組連續數周都沒有辦法完成工作計劃,就需要停止。或者更換班組帶頭人,或者進行班組重組。

如果每周都能夠良好完成工作計劃,那麼繼續保持高效。

良禽擇木而棲,一個優秀的平臺,自然能夠凝聚到更多人才的加入與留任。

相關焦點

  • 工作難找,為什麼很多人還是一言不合就離職?他們是怎麼想的?
    其實不管工作難不難找,一言不合就辭職的「瀟灑」,也不見得件好事!想起一首歌,太委屈,連分手也是讓我最後得到消息!之所以一言不合就離職,其實就是「太委屈」!至於是真委屈,還是假委屈,也不過是當事人自己的判斷而已!「太委屈」,只想離開,哪裡還考慮工作難找,先辭了再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是自信也是盲目!
  • 工作那麼難找,為什麼有人還是一言不合就離職?他們是怎麼想的?
    因為疫情的原因,他們公司的效益不怎麼好,而且工資也開得比以前少了,表弟就有點坐立不安了,覺得現在的公司沒有什麼發展前途了,想要換個公司。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又要到來了,社會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了,又趕上疫情全球蔓延,經濟大環境很不景氣,也就造成了工作越來越難找。
  • 一言不合就"哼",還常亂發脾氣的孩子,家長該如何巧妙以對呢?
    ,面對一言不合就&34;,還莫名其妙就亂發脾氣的孩子,如果軟硬方法都不能用那麼孩子豈不是要翻天了?實際上,一言不合就哭鬧的孩子不是管不好、而是很多時候大家都用錯了方法。那麼,面對一言不合就&34;還常亂發脾氣的孩子,家長該如何巧妙以對呢?
  • 一言不合就哭鬧耍賴,原則還是共情?
    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耍賴,可定是養兒過程中讓人最不痛快的事情之一。像我們這樣的凡身肉體,大部分人兩頭搖擺,到底該怎麼做呢?其實孩子發脾氣也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是孩子「決定」發脾氣雖然他們看起來好像是完全失控了,在玩具店裡打滾,但是他們仍然可以隨時停止發火,比如在要求被滿足,或者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不會被滿足的時候。
  • 怡康心理——我們三觀不合,天天吵架,但不想分開怎麼辦?
    並且,她還是丈夫許幻山事業上的好幫手,一次次地幫他排憂解難,化險為夷。顧佳卯足了勁想往更高處走,許幻山卻只是想待在原地打轉。2個人三觀不合不是小事,很多人熬過一段時間後,覺得熬不下去了,就分開了。但是三觀不合的夫妻最終一定會分開麼?答案是否定的,接下來怡康心理的心理諮詢師就來告訴你,三觀不合的夫妻如何才能長久的幸福生活下去?
  • 很多年輕人頻繁離職,與哪些因素有關?離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辭職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為什麼現在年輕人的辭職、離職的原因是什麼?其實離職的原因無外乎:壓力大、工資低、休息少、不快樂。所以企業留住人的三大法寶就是:要麼給足錢,要麼能學到經驗,要麼讓他們在公司待著很快樂。
  • 父母都是暴脾氣急性子的人,他們經常一言不合就吵架
    那天我倆逛街,前面一群人,女友說是她家裡人,讓趕緊繞路走。我心想,正好可以趁此機會,露個面,就沒有繞開。一切都不錯,要不是她老公也在場,我覺得我應該就成功了!【幽默笑話】老婆出門的時候忘記關煤氣爐了,我們半路開車拼命趕回去。在幾次險些撞車之後,老婆忍不住提醒說:"親愛的,你把擋風玻璃上的雨刷器打開,刷一刷應該能看得清楚點。
  • 為什麼今年很多人熱衷做兼職心理諮詢師?
    朋友吳崢跟我說:經歷了這次疫情,他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經濟情況和職業選擇:   原來「行業的選擇」真的大於努力,選對趨勢才能減少風險   你必須把學習變成一種習慣,才能始終保持競爭力   不能依靠死工資,多發展副業   我想,這也是很多人在這次疫情中得到的啟發。但是跨界意味著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沒有人脈沒有資源,哪有這麼容易?
  • 來訪者的移情與心理諮詢師的移情,心理諮詢師難以承受的愛恨交織
    所以,一個心理諮詢師他必須去做個人體驗,因為心理諮詢師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不被恰當的對待的早年,他也有一些認知偏差,他也有一些不恰當的行為應對。他也有自己的性心理髮育的固拙,他也有認同的偏差,他也有不恰當的防禦,他也有癥結與情結,他也有自己的創傷性體驗,他的情感也會在某種刺激下忍受不了。
  • 真實還是謊言?諮詢師與來訪者對話中的心理動力
    他可能對前一任諮詢師不滿,但又無法用語言說出來。比如,他在諮詢時間以外聯繫了諮詢師,期待諮詢師可以給他多一些回應,而他的諮詢師只是堅守了設置,希望在諮詢時間去談論,而這段等待的時間讓他無法忍受。 首先,無論是事實還是謊言,作為諮詢師,都要把它當作他的心理現實。他為什麼要撒謊?他想隱瞞什麼?當我們去探究他這樣做的動機時,對他充滿著好奇,也許可以發現你未知他也未知的真相。
  • 我家寶寶一言不合就發脾氣?聰明的父母都會這樣做!
    當孩子發脾氣時,作為家長,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耐心安撫還是大聲呵斥?甚至將「發脾氣」和「不聽話」劃上等號。就像天天媽媽發來的「求助信」: 1歲半之前的天天一直是個很乖的寶寶,有什麼事都願意跟爸爸媽媽好好「說」,儘管有時候我們不太理解他的「語言」。
  • 為什麼兩歲的孩子都是大型殺傷武器,一言不合就撒潑打滾?
    這個時期的孩子是這樣的一言不合撒潑打滾一言不合就哭泣咆哮一言不合就亂丟餅乾要不就執著於某種特定「程序」越不讓幹什麼越要幹什麼隨時隨地開啟battle模式這段時間的家長是崩潰的2歲迎來人生第一波反抗期,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這個階段孩子的「造反」其實是孩子成長的表現。這時孩子的叫嚷並不是不服從父母的表現,從2歲到4歲的這個困難階段是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階段之一,有時人們更傾向於將這一階段稱為「獨立階段」。
  • 井邊灣心理教你如何挑選心理諮詢師
    井邊灣心理教你如何挑選心理諮詢師計算不是問題,而判斷不同結果的優劣才是問題。——《圍棋心理學》戴耕一個人決定去做心理諮詢,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對心理諮詢行業完全不了解,就壓根不知道怎麼選擇心理諮詢師。什麼叫心理諮詢師的流派?那就要先問問你對心理諮詢的期待是什麼。有很多人的期待是通過拋出問題,心理諮詢師告訴你該怎麼辦,然後就OK了,而且最好3次以內解決。這種事99%不可能發生。因為成長本來就意味著你要先過一段比原先更困難的日子。原來你可以躲在你的殼裡,現在,恭喜你,你決定進入成年人的世界了。成年人的世界並不好玩,甚至有些雞糟。
  • 壹城心理:善待心理諮詢師!讀了這篇就知道他們到底有多難
    說起心理諮詢師,你聯想到了什麼?要與人打交道,對人的研究,尤其是心理學研究,您必須了解,這樣的清單將包括: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心理測驗...哦,對了,以上僅僅只是心理諮詢學習心理學基礎的第一個梯度。
  • 揭秘心理諮詢師的收入
    >>>> 諮詢收費:    100-500元(一線城市的標準)這個費用確實不低了,但是我所認識的人裡,還沒有這個階段做全職的。因為,生活壓力還是太大。這還是非常理想的情況,需要有非常穩定的客流,而且失約率忽略不計(這兩條都不太可能)。>>>> 同齡比較:     作為30歲這個年齡階層,這個收入水平跟其它職業的從業者比起來,最多也只能屬於中等。跟金融IT什麼的就不要比了,沒有可比性。
  • 那些一言不合就裸辭的人,現狀如何?真相令人唏噓
    一言不合就這麼裸辭了。當然她也是有點底氣,畢竟還有家人在這個城市裡。沒想到離職跳槽後反而跳到了一個好公司,給的待遇和福利都比前公司優厚。很久以後才知道,她當年無意中得罪過一個大領導,才卡了她好幾年的事業發展。
  • 「伸手黨」是什麼意思? 一言不合就問人家要資源說的是你嗎
    「伸手黨」是什麼意思? 一言不合就問人家要資源說的是你嗎時間:2019-04-29 16:53   來源:金投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伸手黨是什麼意思?一言不合就問人家要資源說的是你嗎 今天要說的詞叫做伸手黨,都說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人常用來那個懶癌且啃老的米蟲,那麼我們今天說的伸手黨是什麼意思,更多詳情一起來看看吧: 伸手黨是什麼意思 網絡釋義的該詞其實和我們上面說到的衣來   原標題:「伸手黨」是什麼意思?
  • 孩子為什麼一言不合就哭鬧?
    我女兒一聽,二話沒說,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孩子總是一言不合就哭鬧,想要的東西,大人不給買,哭!要回家了,但還沒玩夠,哭!想吃冰激凌,大人不讓吃,哭!……01 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究竟為哪般?而孩子的理智腦是什麼時候發育好呢?孩子的理智腦4歲的時候才開始萌芽,7、8歲的時候,理智腦發育加速,但不穩定,一直要到25歲才發育好,所以孩子是由動物腦主導的,4歲以前更是如此。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不是孩子不想控制情緒,而是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到可以控制好自己情緒的程度。
  • 心理諮詢師是如何「收費」的?
    但實際督導過程中卻可以發現,關於收費方面的困難,幾乎會出現在每個案例報告者初學階段,大部分人都不敢收費。這裡面既有對諮詢收費意義的探索尚不夠深入,也與諮詢師自已對於處理衝突的能力、自戀修通程度、分析性頭腦的建立水平有關,還與來訪者投射到「收費」這件事上的心理意義有關。
  • 一言不合就發脾氣的孩子,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幾乎所有人都在回頭看到底是怎麼了,孩子的媽媽十分的尷尬,強忍著裝作「平心靜氣」的安慰著孩子。但是誰知孩子不但沒有停止,反而鬧得更厲害,惱羞成怒的媽媽,一邊說這一邊給了孩子兩下,然後把他連拖帶拽的拎出了圖書館。這樣的場景,我們可能都見過,甚至我們自己就是當事人,就是那個尷尬到無處容身的媽媽。為什麼孩子一言不合就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