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孫越:我用翻譯 書寫信仰與啟蒙

2020-12-11 騰訊網

[摘要]「比我優秀的大有人在,我很自豪,是同道中的一分子。」他就是孫越,更願意別人稱呼自己為翻譯家。他說,為大眾而翻譯、啟蒙、建立信仰,這就是自己的樂趣。

翻譯家孫越

大眾時代的公共關係交流在國際互動中,意義愈來愈大。不同於政府間的條約、宣言等官方形式,大眾民間的國際觀、人文觀,只能是建立在他者與自我的文明對話中。這種對話,或許是一個個來自異國他鄉的小故事;也可能是你手中正在閱讀的一本描繪他國風情的小說、詩歌或散文;也可能是你正在欣賞的一場場展覽。這些,都成為了大眾文化啟蒙與信仰奠基的靚餐。而知識分子,便是「烹飪」這一靚餐的「廚師」。

在被授予俄羅斯國際科學院院士的典禮上,他的感謝辭,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與「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華夏天下主義理念。

在接受俄羅斯國防部頒發的軍事文學翻譯獎時,他心中思考的,是將人、戰爭與夢想的三位一體式人文觀,從譯作精煉成適合中國人領悟的歷史語緒。

獲得中國外國文學翻譯的最高榮譽--戈寶權文學翻譯獎,緣自他翻譯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Joseph Brodsky的詩歌。他自己覺得,不理解Brodsky,就不能明白一個崩塌帝國背後的大眾信仰和人間美學。

當俄羅斯皇家協會表彰其文化交流功績,將頒授的聖尼古拉金質勳章掛在他胸前時,他說,「比我優秀的大有人在,我很自豪,是同道中的一分子。」

他就是孫越,更願意別人稱呼自己為翻譯家。他說,為大眾而翻譯、啟蒙、建立信仰,這就是自己的樂趣。

時下的不少中國人,熱愛軍事,也有人提倡尚武精神,市面上各種介紹軍事兵器和裝備的期刊報章比比皆是。然而,作為獲得了俄國國防部軍事翻譯文學獎的孫越,對此卻始終懷有冷峻的思考。他以自己獲獎的譯作《人.戰爭.夢想》,向記者表達了人文、信仰勝於武備的觀念。

「戰壕真實」:人文造就尚武

《人.戰爭.夢想》,其俄文原著是長達七卷的長篇軍事紀實文學作品《一去不復返》的第二部分。全書250萬字,作者是俄國著名軍事將領瓦連金.瓦連尼科夫。瓦連尼科夫1923年出生,大將軍銜,參加過蘇德戰爭,擔任過蘇聯軍隊副總參謀長、陸軍總司令、國防部副部長,後成為俄羅斯議會國家杜馬議員。而《一去不復返》,也在03年成為普京總統欽定的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獻禮作品。因為翻譯了《人.戰爭.夢想》,孫越在2005年獲得俄國軍事翻譯文學獎,時任莫斯科州州長、曾擔任過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的格羅莫夫中將,親自為孫越頒發獲獎證書。

孫越在2003年與作者相識,交往甚密。為了翻譯這部作品,孫越與瓦連尼科夫見面對談十多次。在孫越眼中,瓦連尼科夫是一位錚鐵骨的軍人,其描繪蘇德戰爭歷史的作品《一去不復返》,不僅敘述了作者接受戰爭動員、軍訓、上前線作戰的回憶,也有羰吩姲愕摹笐鷙菊鎸崱梗展示出底層官兵的真實狀態,為那場偉大的英雄戰爭留下了最好的文學註解。

「戰壕真實」浸染敉哌B尼科夫的沙場人生,也飽含孫越對戰爭、人文、和平的思索。藉助安排中國中央電視臺專訪瓦連尼科夫,孫越希望能夠為國人帶來全新的軍事文化、軍事文學的思考。孫越說,軍事不僅是裝備對比,也有羧宋膬群。每到五月九日--偉大衛國戰爭紀念日,參加過戰爭的老兵們,都會掛滿勳章自豪地走在街道上;俄國上下,從總統到軍方,都將照顧好這些老戰士視為重大責任;紅場閱兵,受矚目的,不單是先進裝備,更有那些白髮蒼蒼、耄耋之齡的老兵,也有那些身秈K聯軍裝、手持蘇聯旗幟的現代俄國軍人。這不是懷舊,這就是戰壕的真實與人文,歷史的真實與人文。

孫越始終認為,國民和軍人有信仰、有人文、受尊重,才能明白為何而戰。這代表魢家軟實力的存在,壓制精神世界的發展,片面提倡尚武,發展軍事技術的強軍思想,在21世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際問題。民族崛起意味糨^量,較量的前提不僅僅要強軍,而且要強化國人靈魂的修煉。武器裝備的改進是一件相對簡單的事情,而道德層面的培育需要走過漫長的道路。人文造就尚武。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是一國的兩條腿,缺一不可。

相關焦點

  • 英語啟蒙到底要不要翻譯?談談喜馬拉雅牛津樹課程翻譯問題.
    所以,在分享丟丟啟蒙經驗的時候,我提到最多的就是「全英語」講解繪本,不翻譯。「不翻譯、培養孩子的英語思維」是最科學,最正確的英語啟蒙方式。但是,做到「全英語,不翻譯」是有條件的。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做到。我們姑且把中國家庭父母的英語水平分為3個等級。等級1: 父母是英語專業,全英語跟孩子溝通無障礙。
  • 中文書寫用「翻譯腔」,不好吧?!
    ——《生活在樹上》一文公布後,用詞及語言風格引發了許多爭議,贊同者認為作者閱讀面廣,文章論題有深度;批評者則指出文章生僻字過多,語言佶屈聱牙。「這篇文章語言晦澀,有些句子不通,像是拙劣的翻譯,的確在有意顯示『理論性』。現在有些專業人士的學術論文也有類似的毛病,不好好說話,我稱之為『翻譯腔』。這是不好的文風,現在傳染到高中生這裡了。」
  • 「翻譯文化」,蕩起近代思想啟蒙的浪潮
    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畢世響解讀福州「翻譯文化」,引領讀者走進近代福州翻譯大家的內心世界—— 「翻譯文化」,蕩起近代思想啟蒙的浪潮 三代人的「開眼看世界」 晚清,中國進入「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主要是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西方近代文化
  • 英語啟蒙到底要不要逐字翻譯?有一種聽不懂叫我媽以為我不懂
    讀一句英文就要緊跟著一句中文翻譯,還要指著每一個詞給孩子解釋意思。 孩子原本對新繪本很好奇,打開書就迫不及待地往後翻;在媽媽如此「陪讀」幾次以後,孩子反而對繪本的興趣所剩無幾。 聽到朋友抱怨高價繪本最後放在家裡吃灰時,我問朋友,為什麼一定要給寶寶逐字逐句地翻譯?
  • 91歲翻譯家傅惟慈病逝 女兒稱不會用花圈送別父親
    91歲翻譯家傅惟慈病逝 女兒稱不會用花圈送別父親   他是著名文學翻譯家,曾翻譯了託瑪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問題的核心》,以及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等作品,影響巨大。  「很多人都讀過他的《月亮和六便士》,算是一代人的記憶。我覺得像傅惟慈、董樂山那代翻譯家,不僅僅是把翻譯當成一種養家餬口的工具,而是有自己的情懷在裡面。」
  • 翻譯家王智量:被遺忘在翻譯的世界裡
    這位孤獨的老翻譯家一生痴迷翻譯,可出版業的「盤剝」,讓他感覺「人格上很受傷」。他更生氣的是自己的作品沒有受到認真對待。他的座右銘是「我的詩,甘願讓一個讀者讀一千遍,而不願讓一千個讀者只讀一遍」——
  • 我的漢語翻譯家夢想
    原標題:我的漢語翻譯家夢想  我從小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將來當一名翻譯家。我從小就特別喜歡學語言,對於把外語翻譯成母語的過程有著很大的興趣。為實現漢語翻譯家的夢想,在大學時代我一直學習漢語。   我大學的專業是日本語文學。從初中到現在學日語已經10多年了。高中三年級的時候,我靠日語資格證書和日語能力考上了大學。
  • 世界首次翻譯界人機翻譯對決,比賽結果令人深思
    一些日常的翻譯需求,如餐館就餐,打車問路,機場通關等,一般的手機翻譯軟體或是智能翻譯機就可以滿足了。前兩天,看了熱映中的《流浪地球》,影片中,吳京在國際空間站,與外國航天員通過實時語音翻譯耳機進行交流,那個畫面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個場景不是科幻,這種耳機在國內外都有銷售。
  • 翻譯之我見
    我當時年青無知又感慨,寫信問了幾個問題。範先生很快給予答覆,說我們不學約翰生是「以前學習蘇聯的影響」。我後來探索體會,約翰生有兩個致命傷:一是「反對革命」(保守反動);一是「信仰宗教」,這也是其無法被繼續宣傳翻譯接受的根本原因。範老「文革」後獲得新生,對我這類「文革」成長學生「無知」一定感慨良多。 我們「知」其所處環境,可以不再追問這些前輩老先生為何不教約翰生。
  • 翻譯家傅雷及其翻譯風格
    我記得自己在北大上學時,就讀了傅譯的作品,一讀之下驚為天人,所以我又馬上到圖書館找了外文原版來讀,對照之下我發現傅雷的翻譯實在是太精妙了,於是我便將傅譯作品全部研究了一遍。舉個小例子,在《約翰·克裡斯朵夫》當中有一句話,原文是「他自己感覺是個被誤認的天才」,傅雷把這句話翻譯成「他自己感覺懷才不遇」,這就沒有硬要按照原文來譯,而是用了中文的成語。
  • 北塔談巴金——翻譯是散播火種
    巴金紀念巴金(1904—2005)是作家,就該用作品和讀者見面,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我總得留下一點東西。我不需要悼詞,我都不願意聽別人對著我的骨灰盒講好話。——《隨想錄》 在文學館的大門口,有塊花崗巖巨石,正反兩面分別鐫刻著巴老的兩段話,其中有一句是:「我們的新文學是散播火種的文學,我從它那兒得到溫暖,也把火傳給別人。」魯迅曾把翻譯家比做普羅米修斯,說翻譯家把異域的文學作品譯介給本國讀者,就如同普羅米修斯把原屬於天國的火種偷出來,送給人類。
  • 英語啟蒙Q&A2 | 能不能翻譯?磨耳朵怎麼磨更高效?
    那麼落實到具體啟蒙閱讀上,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群裡經常討論的這幾個:1️、分級怎麼刷,刷幾次2️、怎麼才是理解性輸入3️、能不能翻譯結合在群裡分享的內容,我們公眾號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哈~ 上一篇我們說到,為了能讓孩子建立在可理解性輸入基礎上的閱讀,我們家會有中文翻譯的情況。有些媽媽可能會存在這個疑惑:每一個新手媽媽都是前僕後繼地問,然後糾結並不知所措。當我帶著湯圓堅持學習英語半年之後,我發現當初的糾結都是無用功。
  • 網際網路翻譯家
    因為英語是世界上最強勢的語言,幾乎任何一個領域最先進的研究成果都要用英文書寫,新科技詞彙從英文開始,軟體編程的基礎是英語,網際網路上絕大部分創造與發明都先出自英語國家。數據統計顯示,網際網路上流傳的信息80%是英語,在剩下的20%中,法語佔其中的大約5%。另一組數據顯示說,在全球網民中,有31.2%的人說英語,而15.7%的人說中文。
  • 寧波鎮海籍大翻譯家草嬰去世 《復活》是他翻譯的
    10月24日晚,翻譯家草嬰先生的夫人盛天民向記者發來簡訊,翻譯家草嬰先生於10月24日18點02分在上海華東醫院因病去世,享年93歲。這幾年,草嬰先生因病一直住院。  中國著名翻譯家草嬰,寧波鎮海人,與俄國文學結緣七十載。
  • 翻譯家傅惟慈辭世引悼念 史航:我最喜歡的翻譯家
    帶給我們託馬斯·曼、毛姆、格雷厄姆格林的著名翻譯家傅惟慈先生,前日像他翻譯的錢德勒的代表作一樣「長眠不醒」,永遠地離開了我們。16日上午,91歲的傅老先生在北京病逝。昨日中午,其家人在醫院舉行了小型遺體告別儀式,其後遵照他的生前願望,將遺體捐獻至協和醫院。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說:「一代有風骨,有格調,有性情的前輩,又弱一個。」
  • 英語啟蒙最沒必要的事就是「翻譯」
    這周帶著群友體驗英語啟蒙課,其中一個媽媽的問題讓我記憶深刻。「帶孩子讀單詞需要翻譯嗎?」雖然我不是專業的啟蒙老師,但是這一年多的帶娃學習經歷使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不需要」。最開始這個問題我也猶豫過,因為在我們固有的意識中,中文是孩子最容易理解的語言,似乎只有翻譯成了母語,孩子才能聽得懂。
  • 鄭永慧:「擁有讀者最多的一位翻譯家」
    拳拳家國情鄭永慧先生早年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輾轉求學的經歷讓他對中國、對中華民族都有著赤誠的熱愛,這份報國熱忱,正是他一生的信仰。1918年,鄭永慧在已是法國殖民地的越南海防出生,靠著去世的父親留下的遺產在越南讀完小學後,他前往香港求學。然而,在彼時被英國佔為殖民地的香港,華人地位依舊低於白人。
  • 著名翻譯家巫寧坤逝世:「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
    讀了兩年之後,飛虎隊來到了中國,我就去當翻譯了。要說翻譯生涯,這是最早的,當時口譯筆譯都做。那時的翻譯,相當於秘書的工作:有些信,用英文起草,或者把英文的文件翻譯成中文,把中文的文件翻譯成英文。當時我們那一撥人是美國軍中第一批翻譯,去的最早。更早些,我在昆明當學生的時候也曾經翻譯過一些小詩。
  • 中國翻譯人物介紹
    釋道安(公元312—385年)東晉時高僧,翻譯家。本姓衛,常山撫柳(河北冀州)人。是個頗有傳奇色彩的東晉高僧。釋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創譯場制度,採用「會譯」法來研究翻譯。他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奠基者,依國主立佛法的倡導者,佛門釋姓的統一者,中國僧制的首創者,中國第一部佛經目錄的編纂者,淨土信仰的倡導者,六家七宗之首「本無宗」的創立者。他為創立中國佛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鳩摩羅什,意譯「童壽」。祖籍天竺,混血,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家世顯赫,其祖上世代為相。
  • 英國翻譯家韓斌:中國當代文學多樣性、高質量讓我一直翻譯
    中國網4月8日訊 (記者 張露露)從虹影的《K》開始,英國翻譯家韓斌(Nicky Harman)已經從事翻譯近20年。她專注於中國當代文學翻譯,翻譯過的作者包括賈平凹、韓東、嚴歌苓等。她曾因翻譯賈平凹的短篇小說《倒流河》獲得2013年中國國際翻譯大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