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所周知,人口學學科理論體系的建設,大量汲取了經濟學、社會學、統計學等其他學科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逐步形成了現代人口學理論和方法體系。由此啟發了我們兩點思考:其一,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研究的事物,其決定因素是人,人對於地球上各種事物的支配程度越來越高,使得許多事物在一些方面表現出很大程度的「人格化」特徵。一些經濟、社會的運動、變化具有類似人口運動與變化的特徵,因而可以運用人口學的理論與方法去認識、分析這些事物的運動與變化。其二,過去主要靠從其他學科汲取養分而成長的人口學理論,在某些認識點上也可以對其他學科尤其是經濟學、社會學反哺,即用人口學的理論與方法去認識、分析一些經濟、社會現象。
用人口遷移理論分析經濟事物的空間運動
人口遷移理論研究的鼻祖是萊文斯坦,他曾根據1881年英國人口普查中有關人口出生地和居住地的資料發表了《人口遷移的法則》一文。1889年他又根據歐洲20多個國家的資料,發表了另一篇同名文章。他的人口遷移法則集中體現在這兩篇論文之中,其要點如下:
人口遷移與距離:人口遷移受距離的影響。通常,人們傾向於短距離的遷移,長距離的遷移只是移向大的工商業中心,離中心越遠,遷移人口越少;
人口遷移呈分級遞進的特徵:大的工商業中心吸引鄰近城鎮的人口遷入,而後者留下的空缺則由更遠的鄉村居民遷入填補,如此形成整個社會的遷移全景。反過來,當大城市人口向外擴散時,也是由近及遠,逐步外推;
遷移流與反遷移流:每一個人口遷移的遷移流(由同一遷移出發地到同一遷移目的地的一批遷移者)都具有一個相反方向的反遷移流,二者同時並存;
技術發展與人口遷移:運輸、交通工具及工商業的發展使人口遷移呈現增加的趨勢;
人口遷移以經濟動機為主:雖然稅收、氣候、地理環境等因素是促使人們遷移的重要原因,但人口遷移的最重要原因仍是經濟因素。人們為改善生活條件而進行的遷移佔全部遷移的絕大多數。
儘管萊文斯坦的研究還比較粗略,但這並沒有抹殺其理論的開創性意義。在現代投資區位選擇過程中,一些經濟事物的運動規律性與萊文斯坦法則概括的人口遷移法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我們可以用萊文斯坦概括的人口遷移法則來分析某些現代企業投資的區位選擇過程。即,我們可以利用萊文斯坦人口遷移法則來演繹分析現代企業投資的區位選擇過程。這就是,投資決策者與投資地點之間存在著距離反比規律,即社會經濟事物的空間運動往往傾向於短距離,投資決策者與投資地點之間的距離越遠,這種投資活動越少;城市作為一定區域的多區位中心,所吸引的社會經濟事物的向心性空間運動存在一定的層級性特點,小城鎮往往更多地吸引周邊農村的社會經濟事物;某級中心地往往更多地吸引腹地內次級區域的社會經濟事物;反向的類似活動也存在,高級中心地的向外投資往往傾向於選擇次級中心地;技術發展為社會經濟事物增添了「翅膀」,使社會經濟事物空間運動越來越普遍,越來越頻繁;雖然以社會動機、政治動機、情感動機、個人名譽動機為主的也不少,但總體而言社會經濟事物的空間運動以經濟動機為主。
用人口遷移中間障礙模型分析資本的區域流動
根據德國學者李(Lee)的解釋,影響遷移的因素包括四種,即遷出地因素、遷入地因素、中間阻礙因素和個人因素。四種因素之間關係的分析框架稱為人口遷移的中間障礙模型。該模型可用於資本區域流動的分析:社會經濟事物的空間運動過程(如投資行為)也存在遷出地因素(挽留或排斥)、遷入地因素(引力或潛入門檻阻力)、中間障礙因素(遷入地與遷出地之間的距離、信息、制度與政策性摩擦等等)、個人因素(投資決策者的個人影響或遷入地與遷出地的某地方領導)。
人口遷移推拉理論在投資區位選擇中的推演
簡單地說,人口遷移的推力拉力理論認為,遷移行為發生的原因是遷出地與遷入地的推力(或稱排斥力)和拉力(或稱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德國學者李(Lee)於1965年完成的人口遷移推力拉力理論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影響遷移的因素;遷移量;遷移的流向;遷移者的特徵。
上述理論有助於我們認識社會經濟事物空間運動的推拉規律,如香港的一些企業向內地的遷移、珠江三角洲的一些企業向西部的投資。在香港的一些企業,一方面受到當地優惠政策、卓越的投資環境的「拉力」,但也受到當地勞動力成本高、土地價格昂貴等因素的「推力」,二力之合:F1=f1(拉)-f1(推);中國內地的改革開放、廉價的土地與勞動力資源,對香港企業形成「拉力」,而勞動力素質低、生產的軟環境仍有待進一步完善等等則成為「推力」,二力之合:F2=f2(拉)-f2(推)。當F2>F1時,港資源源不斷地流入內地;原來由香港遷入深圳、東莞等地的一些企業,在一定的政策環境等影響下,開始產業梯度轉移,遷入我國中、西部地區等等。
人口遷移新理論——社會網絡鏈式遷移理論與區域招商
愛森斯坦是連鎖遷移研究的先行者,他將影響人口流動行為的宏觀要素歸結為國家、市場和社會網絡。「國家」通過制度和政策設定和對一些基本資源的控制,從而劃定人們可能的行為領域。「市場」領域則已被廣泛證明,它的價格、利益比較機制是現代社會中一般人口流動的決定因素。「社會」是各種經由長期的共同生活而沉澱下來的「關係網絡」,包括作為流出地的農村,因親緣、地緣結成的關係、流動者內部結成的關係,以及在二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複雜的網絡(結構)。我國現代農村勞動力流動具有顯著的社會網絡特徵。
人口社會網絡遷移理論對區域招商過程的理論指導是:類似於人口遷移中的社會網絡鏈式遷移模式,現代經濟事物空間運動存在同樣的運動規律。例如,在我國廣東等地總結出的「以商招商」、「以資引資」等招商引資經驗就是對經濟事物(廠商、投資等)空間運動過程中類似人口社會網絡鏈式遷移現象的經典總結。
通過分析我們看到,經濟事物空間運動與人口遷移在一些場合中具有一定的、共同的運動規律,我們可以利用人口學遷移的理論與方法去分析、研究這些經濟事物的空間運動和變化,同時也開拓人口學研究的新視野、放大人口學的學科價值,為人口學開闢新的、更為廣闊的用武之地。(作者單位: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