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宅在家裡半個月,為啥還是很累?
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全面都宅在家裡,本以來可以吃好睡好,但感覺越來越累。
看看你現在看看自己的狀態,是不是覺得假期過得比上班還忙。
說好的放鬆,可人還是覺得累。
可你沒有做體力勞動,為什麼休息之後還是覺得累呢?
因為心累。
你的身體雖然休息,但你的大腦並沒有休息。
大腦在高速運轉,形成大腦疲勞。
我在做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每到節假日或者小長假都特別討厭。
因為放假只是換了一個工作場合工作。
當時有一個規定,航班信息是「501、112、999」要進入航空網站輸入信息,平時上班的時候,輸入信息還好最多5票左右。到了節假日或者小長假,就會增加1倍,我記得最多的一次都將近20票需要輸入信息。
別人回家想著玩,我拿著一打輸單紙。
你也許會說下班之前輸好不就完事了。可氣的是,輸入信息不是你想輸就輸,需要在航班起飛的前一天輸,如果出現拼單,還要時刻刷新,等待航空輸單負責人設置好後臺才能輸。
這就導致別人出門在外,拍拍照片,想著怎麼修圖才能在朋友圈脫穎而出,而我拿著一打單子輸入信息。好幾次跟朋友約吃飯,她在對面吃飯,我在旁邊拿著手機先輸入單子。
這還不是最糟心的,如果遇到某個航班取消或者換航班,輸入的數據出現錯誤,就會在工作群裡發,有時候是早上8點左右,有時候又是下午某一個時間段。
每次雙休日或者小長假,我需要時刻看手機的工作群發來的消息,會不會出現數據打錯,航班取消的問題。
我記得有一次看電影,閨蜜在認真看,我在電影院裡每隔10分鐘,看工作群。2小時的電影,劇情不知道講什麼,就關注工作群的消息了。
那個時候,每次休息完之後,回去上班,我的狀態反而更差。
因為上班的時候,有問題直接說一聲就好;放假的時候,要盯著工作群,需要在線溝通,打電話,程序煩瑣好幾倍。
看起來是在休息,實際上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是緊繃狀態,大腦在高速運轉。
《高效的休息法》告訴我:大腦的重量僅佔體重的2%,卻消耗我們身體20%的能量,是十足的能量『大胃王』,其中一個叫做「預設模式網絡(DMN)的組合區域,會在大腦未執行有意識的活動時,自動進行今本操作,消耗的能量更是佔了大腦能量消耗的60-80%。
人話就是,一個開著「空檔」的汽車。
很多人看似是在休息,但大腦並沒有得到真正的釋放。
真正的休息是大腦不再高強度運作。
02. 休息是該玩就好好玩,該動腦的時候好好動腦
很多人嘴上說要放鬆,要休息,實際上還處於多項任務工作狀態。
也就是說我們看似放下一件工作,表面上是在休息,但實際上潛意識裡那件事情還在腦子裡運作。
比如有些人寫作,每天非常用功,寫的很勤奮,但效果甚微,有時候反而越寫越糟糕,但你如果停一段時間再寫,反而有所進步。
在這一點上美學大師朱光潛在《談休息》這篇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寫作或者寫文的時候,行知不佳或者微感倦怠的時候,手不應心,心裡愈想寫好,而寫出來的內容愈壞,這個時候仍舊不肯丟下,帶著幾分氣忿的念頭勉強寫下去,寫成要不得就扯去,扯去重寫仍是要不得,於是愈寫愈煩躁,愈煩躁也就寫得愈不像樣。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神思不旺立即丟開,在鄉下散步,吸一口新鮮呼吸,看著藍天綠水,陡然心曠神怡,回頭來再伏案做事,便覺得輕鬆百倍。
心理學家表示,有意識作用的工作須得退到潛意識中醞釀一陣,才得著土生根。
就是說 ,該工作的時候好好努力, 該玩的時候就好好盡興。不要再玩的時候,還想著煩心事,擔心各種事情,這樣你工作也沒有做好,玩也玩得不開心。
我們的大腦有兩套思維模式,一個是集中思維模式,另一種是發散思維模式。
當我們努力奮鬥, 賺錢養家的時候,我們處於「集中思維模式」,所有的精力都專注於當下的任務,這個時候,我們的大腦和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緊繃的狀態,因為要學習新事物,處理當前的事物。
在我們努力奮鬥的過程中,切換到休息狀態,也就是進入「發散思維模式」,這個時候,我們大腦處於放空狀態,任由大腦吸收各種信息,腦子裡天馬行空,某一些你在專注時沒有想到的事情,在這一刻有了意想不到的靈感,從而有助於你再次進入集中思維模式,產生新的洞見。
像我國慶七天,前四天我啥也沒幹,沒寫文,去了圖書館,參觀博物館,吃吃喝喝,看電影,看懸疑劇,學跳舞,代替母上大人做了兩頓晚飯,看了幾本書,到了最後3天,我坐在書桌上,反而腦子裡有很多的選題,寫文的時候很專注,寫得很順。
其實在此之前,我的大腦很累,因為工作上的事情還有大佬跟我說一些密度很高的話,我的腦子超負荷運營狀態,每次列提綱或者打開WORD寫文,我都莫名嫌棄自己,覺得這個選題不好,還不夠成熟,這個太老套了,寫的啥玩意啊,棄稿。
人的大腦跟身體一樣,有自己的運行法則,一旦我們忽視它的疲憊和低谷狀態,不懂得停下來,讓它獲得必要休息,最終反而傷害自己。
就像《時間管理》說的:如果低谷是毒藥,恢復性休息就是解藥。
當你覺得自己沒空休息的時候,恰恰是你最需要休息的時候。
03. 最好的休息狀態不是暴飲暴玩,而是交叉休息
小時候,我們在做題的時候,做累了。父母會說換換腦子,說語文學累了,就做會數學,數學學累了,就練練英語,英語練累了,畫個畫。
以前不喜歡聽這話,覺得在扯淡,但現在發現,真有效果。寫文寫累了,看看書;看書看累了,跳個舞,有時候不想跳,我會專門下樓一趟,步行或者騎共享單車到我們家不遠處的商店,先繞著商店逛一圈,偶爾看到好吃的買一點,又或者啥也不買,坐在星巴克或者肯德基靠窗,數來往的人,甚至看路過行人,想著她是做什麼的?有時候逛30分鐘,有時候逛1小時,然後回到家之後,神清氣爽。
其實無論是寫作還是看書,還是運動,都是要動點腦子的,但不能一直處在一個狀態下,而是動靜結合,反而是一種休息。
很多人對休息有一個誤區,就是休息為了爽。
怎麼爽呢?
暴飲暴玩。
也就是瘋狂地玩,瘋狂地吃,恨不得把上輩子沒玩過,沒吃過的東西全部在休息天做好。
這樣做的效果反而很累。
一個朋友,她是做金融項目的,每天都要跟金打交道,對著紅綠的股票線,腦門疼,但她給自己放鬆的一個途徑就是跟幾個朋友玩富爸爸和窮爸爸現金流遊戲,玩好之後會寫一篇復盤的文章。
你也許會吃驚,這放鬆的途徑還是要動腦啊,可真正的休息就是換個腦子。
就跟你天天吃海鮮會膩,看到一碗清淡的白粥,反而覺得美味。
《田忌賽馬》這個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吧,孫臏對田忌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用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用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三場比賽結束後,田忌一場敗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
你有沒有想過,為啥要用不同的層次的馬,假設規則是可以重複使用同一種類型的馬,大家都會出上等馬,但上等馬一直跑一直跑也會跑累,用各種不同類型的馬跑,對於每一種類型的馬是一種鍛鍊,也讓馬兒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人休息的狀態跟田忌賽馬是一樣的,你覺得累,換一個項目,換一個等級的馬出來溜溜。
一動一靜,一張一弛,這才是休息。
04. 趕走讓人討厭的猴子,消除疲憊感
人疲勞的時候,腦子裡塞滿了各種想法,發了一會呆獲得短暫的平靜之後,回過神之後,又回到之前低迷的狀態和情緒,又開始出現負面情緒,這種翻來覆去想事情狀態被稱為「猴子思維」。
你的大腦就像一群猴子進村一樣,吵吵鬧鬧,讓你得不到評價,這種雜念一直佔據在你的大腦裡,就容易形成大腦疲勞。
我們要做的就是擺脫「猴子思維」,讓大腦充分得到休息。
怎麼做呢?
首先想像自己站在車站的月臺上,此時有一列坐滿名為「想法」的猴子列車進站,它稍作停留,就開走了,這樣的列出接二連三駛過,你一直都站在月臺上,位置沒有發生變化。
來來回回同樣型號的列車出現在你面前,你就能夠給這些列出貼上不同的標籤,這些被貼上標籤的想法反覆出現,你可以這樣做:
1. 扔掉胡思亂想。對自己說「我受夠了!」將這些想法拋到腦外。
2. 找到例外。總有一些想法會出來蹦躂,這個時候你就要想,一個想法一直反反覆覆出現,是不是自我設置障礙了?這個糾結的想法是否有反例?
3. 站在先賢的角度看待問題。把你遇到的問題,放在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歷史的偉人身上,問自己:如果是他們會怎麼處理這件事情?
4. 不要判斷想法是好還是壞。只針對眼前的想法進行分類,不需要評價這個想法是好還是壞。其實每一個想法,在我們生命中都是」過客「,不需要對雜念做過多的感性化評價。
5. 探索原因。雜念一直出現在你的大腦裡,你需要從」深層需求「出發,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你產生這個雜念。
路很長,不要只顧著往前走,卻忘了停下來休息。
休息,是為了更好的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