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馬雅舒,我腦中的第一反應是「風四娘」及「吳奇隆前妻」。
實在是,小時候,電視裡各個頻道輪番播放《蕭十一郎》,想不看都不行。
若不是看了《媽媽是超人2》,根本未曾想到馬雅舒的混血兒女都長這麼大了。
追了幾期之後,說到馬雅舒的育兒經,真是令人一言難盡。
以我身邊的人為例,好多有輕微潔癖的姑娘,當媽之後,開始變得「不拘小節」,因為分身乏術,只能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
我也是通過這檔綜藝,才了解到馬雅舒竟然自帶潔癖屬性,深感意外。
當媽之後,她既有對孩子的無原則溺愛,又有不允許孩子玩各種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東西的強勢霸道,一天到晚,神經緊繃。
①為了避免孩子亂跑磕碰,她果斷從源頭解決問題,搬空客廳裡的家具,上演了一出「我的家空無一物」,並表示「這不是亂和髒的問題,是我們家就不適合有家具」。
她的外籍老公羅伯特對此表示無語,並試圖進行溝通:「我們去朋友家,都是有家具的啊,但是我們的孩子也沒亂跑,不是嗎?」
羅伯特對著鏡頭訴苦:「三年夠長了,不能再把家裡當成遊樂園,是時候過正常人的日子了。而且,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教育孩子,不能在桌子上亂蹦亂跳,不能踩在沙發椅子上……」
馬雅舒選擇退讓一步,表示「椅子和飯桌留下」。
終於,他們一家四口,不用圍坐在地上吃飯了。
②為了滿足孩子的口腹之慾,馬雅舒下定決心,帶著女兒米雅(出生於2013年)和兒子愛登(出生於2015年),前往菜市場採購食材。
為什麼說她「下定決心」?領著孩子逛菜市場,不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嗎?
別忘了,我們在上文提到過,馬雅舒有潔癖。
待看到愛登伸出小手摸魚時,馬雅舒被嚇成表情包,直言「冷冷的」「臭臭的」「好髒」,甚至慌到口不擇言。
緊接著,她便開始轉移話題。(之前明明說好,姐弟倆一人挑一條魚的!計劃沒有變化快。)
當媽之後,馬雅舒變得異常敏感,口頭禪是「不行」「不許」「不可以」。
可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她不能無時無刻都跟在孩子身邊,於是,便把家改造成一個遊樂園。
在她眼中,家才是最乾淨、最安全、最令人放心的。
她不希望兒女與大自然有過多的親密接觸,因為這既髒又容易脫離掌控,從而陷入被動。
她知道自己是個「神經質」,可沒辦法,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可這真心是孩子想要的嗎?
焦慮式育兒,要不得!
然而,馬雅舒的所作所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
為人父母,總有擔不完的心。
害怕孩子遠離自己的視線,磕了碰了,抑或走丟了;
害怕孩子感受不到自己對ta的愛,從而變得冷漠孤僻;
害怕孩子飲食不規律,從而影響健康,體質變差;
害怕孩子頭腦不夠聰明,個子不夠高,學習成績不夠好,從而在學校受欺負;
……
如何緩解育兒焦慮?
①重視育兒知識儲備
葉一茜曾開玩笑地表示「一胎照書養,二胎照豬養」。是誰給了她「照豬養」的底氣?是「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
平時,父母一定要重視育兒知識儲備,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遇事不慌,收放自如。
(做不到的話,就是你懶,沒得洗。)
②相信自己的孩子,ta能行
孩子天生便具有感知能力,渴了會喝水,餓了會吃飯,累了困了會休息,冷了會添衣……
父母別把手伸得那麼長,管得太寬,反而會適得其反,導致孩子的感知能力下降。
適當放手,得體退出,才是正解。
③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值
如果醜小鴨沒有一對白天鵝父母,即使順利熬過了酷暑嚴寒,依舊無法完成蛻變。
請不要再做夢了!
平凡也是一種福氣,只要堅信自家崽是宇宙無敵小可愛,就可以了。
知足常樂。
④建立規則,堅定地對孩子說「不」
在《媽媽是超人2》中,會發現馬雅舒的兩個孩子,尤其是米雅,鬼精鬼精的。
因為知道媽媽害怕眼淚,所以米雅便軟硬兼施,令其妥協,達成自己的目的。
父母沒有威信和原則,自然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即使孩子大喊大叫,大哭大鬧,也不能心軟,降低自己的底線!堅定地對孩子說「不」。
要知道,養育本身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小別離」。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其價值所在,請尊重每一個獨立個體的選擇,丟掉對孩子的控制欲和佔有欲。
看完以上四種方式,若你的育兒焦慮還不能得到緩解,我,只能下點「猛藥」,說點扎心之語了。
人類都是自私的,不會有人願意做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父母之所以將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含在嘴裡怕化了」,過分呵護,除了重視血脈的延續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養兒防老」。
不是孩子需要你,而是你離不開孩子!
這要是擱古代,有孝道壓著,勉強有用。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一直清楚地知道「親情是向下流動的」,自己也未能免俗。
舉個例子。
假如你要出去赴約抑或逛街,這時,父母來了,balabala說一大堆(問你出去幹啥、和誰去、幾點回來),你的內心是煩躁的,覺得自己的隱私有被侵犯到,卻不得不耐著性子敷衍了事。
同樣是出門,若你的小可愛問你同樣的問題,你會覺得寶貝長大了,懂得關心爸爸or媽媽了,一股暖流頓時湧上心頭。
這種「雙標」,比比皆是。
通常來說,我們對晚輩的耐心和包容心更強些。
一方面,我們小時候可能被父母折斷過雙翼,成年後,陰影依舊存在,雖然內心充滿怨懟,卻無處發洩,內心苦悶。
另一方面,晚輩無權對你的決定品頭論足,你具有絕對的主導權!
當然,這也是由我們的基因決定的,無需感到羞愧。
綜上,別以為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平白感動了自己。
待其成年後,能回饋一二,便實屬難得。
為了避免招來孩子的「怨恨」,應該如何做?
首先,作為父母,應該明白「人類的本質是複讀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個正向引導作用,及時為其補充能量,便已足夠。
其次,父母能代替孩子接受社會的毒打嗎?顯然不能!實踐出真知。
孩子的路要自己走,別無腦照搬老一輩的經驗之談,來「禁錮」ta的思想與自由。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最後,家長應該不斷充實並豐富自己,即使到了年老體衰的那天,依舊活得有尊嚴且體面,不成為兒女的累贅,慘遭嫌棄。
久病床前無孝子,長期照顧失能失智老人,對照顧者的心理和經濟都是極大的考驗。
越早想明白這些點,就能活得越坦然。
你我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