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世界我可以》:不是孩子離不開大人,而是大人離不開孩子

2020-12-14 小風車電影

《告訴世界我可以》是一檔兒童成長觀察類綜藝節目,主要觀察父母培養孩子時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然後請教育專家魏教授、童話大王鄭淵潔、女排教練郎平等社會名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以供家長、準家長們參考。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現在不僅要讓孩子吃得飽、穿的暖,更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有很多犯罪者、自殺者或者其他心理問題都是源自於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所以怎樣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怎樣給予孩子恰當的愛,這不僅是已經當父母的人要學習的課題,也是未來要當父母的人、包括爺爺奶奶都要學習的課題。


第一期主要講的是「獨立」,一共觀察了3個孩子。

第一個小朋友生活在單親家庭。

她從小是被爸爸帶大的,現在已經四歲了。

雖然生活中沒有媽媽,也不記得媽媽長什麼樣了,但是她看到別的家庭的小孩是爸爸媽媽一起帶小朋友玩的,她也會站著看。她也會疑惑,我的媽媽在哪裡?為什麼我沒有媽媽?其實她是缺失了一份愛的。


魏教授說的很好,如果兩個人要離婚,那麼要商量好以後怎麼教育孩子,怎樣不讓孩子失去父愛或者母愛。還有就是撫養孩子的這一方不要把自己對另一半的恨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是無辜的。

有的家庭離婚了,但是孩子依然成長的很健康,甚至希望父母能再離一次婚,這樣ta就有四個爸爸媽媽了。這樣的孩子,即使父母離婚了,他也能感受到非常多的愛意。

但是現在也有的家庭是,雖然父母沒有離婚,但是養育孩子的重擔全部落在一個人身上。比如媽媽在家帶娃,爸爸賺錢養家。但如果這位爸爸經常出差,還不怎麼跟孩子溝通,那基本上對孩子來說也算是單親家庭了。


忽然想到在《哈哈哈哈哈》裡,陶虹說自己的女兒有一天跟她說:爸爸怎麼還不回他自己的家啊?在女兒的眼中,爸爸不過是一個來串門的叔叔。雖然這話徐崢聽了會很傷心,但是小孩子平時沒有得到他的關愛,所以這也是自然的結果。

從這個片段中可以學到兩點:第一,就算離婚了,也可以不讓孩子缺失應有的愛,孩子還是可以健康成長。第二,就算一方再忙,也要多跟孩子溝通互動,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第二個小朋友是一個即將上幼兒園的小女孩。

上幼兒園之前,她媽媽一直在跟她做心理建設:要加油,在幼兒園要乖,要聽老師的話,放學後媽媽就來接你,幼兒園有很多玩具之類的,但是小女孩還是一直哭著吵著不上幼兒園,一直要媽媽陪。


但是真的到上幼兒園的那一天,爸爸媽媽牽著她的手把她送進幼兒園,她頭也不回的就跟著老師走了。媽媽不放心,趴在校門外面偷看女兒在幼兒園裡哭不哭。但是女兒不僅沒哭,還積極和老師互動,和其他同學建立了友誼。


上體育課時,女兒在老師的引導下帶頭從墩子上跳下來,第一個回答問題。

中午吃飯時,有小朋友問:如果放學後你媽媽不來接你怎麼辦?她正在思考。另一個小女孩說:那你就來我們家玩!她問:你家有很多很多玩具嗎?小女孩說:我家有超級多的玩具!然後她就說:那好,如果媽媽不來接我,我就去你家玩。


還有臨上學的前一天,女孩的媽媽給她縫了一個小包,裡面放了媽媽和女兒、爸爸和哥哥的照片,說如果你想媽媽了,就拿出來看一看。但是當天中午,小女孩不僅沒看一眼照片,還嫌它礙事,讓老師幫她取下來放進自己的背包裡。


反倒是媽媽看著女兒頭也不回的離她而去,看到她在幼兒園玩的很開心,回到家又獨自面對空蕩蕩的家,自己哭了好幾次。

她說,如果給我一天的自由時間,我都不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從生一胎開始,她就做起了全職媽媽,現在已經9年了。也許她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所以她變得沒有自我了。看到孩子很獨立,她反而很傷心。


所以,有的時候孩子太黏人,不是孩子的問題,是家長的問題。不是孩子離不開媽媽,而是媽媽離不開孩子。

當然我也不認同爸爸的教育方式,明明知道孩子這樣黏著媽媽不好,吃飯睡覺都又哭又鬧,一刻不停的要媽媽陪。但是他不說話,也不反應。任憑孩子哭鬧,他充耳不聞。他低估了自己的影響力。如果他行動起來,是可以改變妻子的心態,改變女兒的不良習慣的。但是他只是逃避,沒有積極主動的去改變。


第三個孩子是一個跟弟弟爭寵的小女孩。

她自己四歲了,有一個一歲半的弟弟。但是她非常的霸道,不僅不讓弟弟碰自己的玩具,當弟弟動了她的東西,她還要求父母揍弟弟。她有一種獨佔爸爸媽媽的欲望。所以弟弟就過的很慘,當著姐姐的面,不能得到爸爸媽媽一丁點的愛。


但是當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小女孩就自動承擔起了當姐姐的責任:教育弟弟不能亂吃東西,不能玩耳機線,弟弟想看電視,她會說不行,弟弟想吃水果,她就把碗給弟弟端下來。


其實她也會照顧弟弟,但是有爸爸媽媽在的時候,她就會變得蠻不講理。其實是她想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和更多的愛。

但是這種情境其實是不正常的。

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要互愛互助,當一個孩子欺負另一個孩子的時候不能袖手旁觀,也不能只當是孩子在打鬧,應該第一時間制止這種行為並且給ta講道理。

另外孩子會模仿大人的動作、語言。比如她推弟弟,肯定平時媽媽也這樣推過爸爸。比如她對弟弟說,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肯定她媽媽平時也是這麼教育她的。


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都會被孩子完全照搬的學過去。當你從孩子身上看到某些缺點,可能那恰好是你自己身上的缺點。

然後就是父母的愛要平均分,不能因為ta是姐姐或者ta是弟弟就要讓ta讓著另一方。這樣經常做出犧牲的一方就會覺得委屈,甚至覺得爸爸媽媽不愛我,從而產生自卑、仇恨的心理。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完全獨立的人格。


這一期的主題是獨立。

什麼是獨立呢?兩三歲的時候就是讓孩子知道我是誰,我能幹什麼,我有什麼。再往後要培養的就是孩子能夠通過直面問題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敢於面對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重要的不是逼迫ta一定要能夠解決掉某個難題,而是要讓ta產生一種面對問題時,可以積極主動的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的能力。讓他品嘗到靠自己的努力解決掉某個問題之後的喜悅,那樣他會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樣下次遇到問題他們還會積極主動的去解決,自信就是這樣通過一點一滴的解決問題培養起來的。

相關焦點

  • 看來真的是大人離不開孩子
    生活的節奏似乎變了,我感到自己像水面上的浮萍搖曳不定。看來真的是網上說的,不是孩子離不開大人而是大人離不開孩子。現代的人怎麼了???
  • 孩子的任性,離不開大人的「過度管制」
    導語:我們很多父母都說,孩子一天天長大,但是一天天難管。但是在孩子難以管教的背後,是我們大人無法順利「操控」孩子的怨言,孩子和父母成為對立面,這個局面和我們一開始 「過度管制」的教育方式分不開關係。 小朋友駐足在各種包裝精美的玩具面前,眼睛看來看去,兩隻小手一會兒捏捏衣角,一會兒又握在一起,還時不時地轉頭望望我,好像需要我給到她一些意見。 我說:「小羊,你喜歡什麼就選什麼呀?」小羊沒答話,還是拿不定主意的樣子。我又接著說:「你可以選你喜歡的洋娃娃,或者選你以前沒玩過的玩具。」
  • 孩子想成為大人,大人想變成孩子
    當世界變得無趣的時候,我就把我的機器人小E從柜子裡拿出來。小E比我高的多——它和大人一般高。「小E要是能走路就好了。」我想。於是,我帶著小E找一個「大人」求助。在他的修理和調試下,我鑽進了小E的身體裡,像踩高蹺一樣,一步一步地操縱著小E,向前走去。
  • 「離不開手機症候群」這病大人孩子都得治!
    離不開手機,離不開網,或出沒到一個無信號區域,就整個人不好了,心裡七上八下,沒著沒落……但是作為家長的你到底知不知道,總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大
  • 孩子離不開大人,是缺乏安全感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說說咱家娃,ID:mykidsstor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孩子缺少安全感怎麼辦?兩歲七個月男孩,必須和大人呆在一個房間,如果他在客廳我們去廚房或臥室,他不管在幹嘛都會馬上跟著一起,或者大喊爸爸媽媽。
  • 兒子和母親睡覺分不開:不是孩子離不開媽媽,而是媽媽離不開孩子
    最近,我腦海裡突然有一種很奇怪的想法,孩子要是不長大多好啊,每天都可以摟著她入睡,哄她開心,天天和她在一起玩。若是她長大了,她脫離了我,不再陪伴我,不再需要我,而我,還有什麼價值?也許,我怕孤獨吧,怕離開孩子的那種孤獨,怕離開孩子的種種不適應。但終究,孩子要一天天長大,總要離開父母,創造自己的生活,而我們也慢慢變老。
  • 孩子第一天入園家長群炸了:是孩子離不開家長還是家長離不開孩子
    今天是幼兒園開學的第一天,也是很多孩子自出生以來第一次離開熟悉的家進入陌生的環境中,很多家長害怕孩子不適應就在網上看了很多關於分離焦慮,關於幫助孩子順利適應幼兒園的文章。身為多年幼兒園教師的閨蜜就說,「其實真正應該學習分離的並不是孩子,而是我們的父母。
  • 孩子離不開手機怎麼辦?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總有一個難題困擾每一位家長:孩子沉迷於手機,離不開手機。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希望各位家長能得到一些啟發。首先,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孩子的手機是哪裡來的?這個問題,相信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是最容易忽略的,但恰恰是這個問題的出現,才會有後面一系列問題。
  • 孩子總是離不開你? 可能「分離焦慮」期到了
    夜晚時容易哭鬧不休  處於「分離焦慮」時期的孩子,白天時會黏著主要照護者不放;夜晚睡覺時,突然醒來時若看不到主要照護者,孩子容易夜啼難眠。當大人半夜被孩子的哭鬧聲驚醒,檢查既不是尿布溼了、肚子餓了,也不是穿太多、太少或生病不舒服,通常都是因為與大人分離不安所致。
  •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我們,是我們離不開孩子
    分開一周的時間,她可以自己穩穩的走路,我張開雙手,等她走到我面前,擁抱她。一邊朝著我走來,一邊興奮的大笑。其實孩子比想像中的更愛我們。這一年來,是我第一次和她分開一周。看著嫂子發給我的視頻,她和奶奶玩的開心。分開的這一周,實話實話,我並不是很想小晴天。
  • 《窗邊的小豆豆》: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大人的用心保護
    小豆豆滔滔不絕得講了四個小時,期間,校長先生沒有露出一絲不耐煩,而是聽的津津有味。小豆豆從來沒有被如此對待過,她實在太高興了,希望能永遠和校長在一起。在之後的日子中,小豆豆面對校長,從來都可以開懷暢言,她也一直將校長先生,視為非常了不起的人。
  • 離家24小時通話8次:有時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果真應了那句老話: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而這正是每一個家庭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現實。01之前被全網diss的朱雨辰的媽媽 ,不知道大家還有印象嗎?一邊希望孩子可以獨立,一邊又希望孩子可以依賴,這種矛盾的心理時時刻刻衝擊著為人父母的內心,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矛盾會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一次。曾經聽人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獨父母的愛是為了別離。」多麼傷感又無奈的現實。縱然再捨不得,該放手時還是要放手啊。
  • 《龍貓》的深意並不是劇情,而是電影本身,孩子們的世界大人不懂
    不知道大家是怎樣覺得的,反正在我個人眼中《龍貓》並不是一部暗黑動畫,甚至說他的劇情也沒有宮崎駿一直以來影射現實的操作。我覺得《龍貓》就是一部給孩子看的動畫,非要說有什麼意義的話,應該是對大人來說有,而且這個意義是來自電影本身而不是劇情。
  • 父母離不開孩子or孩子離不開父母
    今天和同事聊天無意中開始討論:是父母離不開孩子們還是孩子離不開父母?可能在許多人的認知中(也包括幾年前的我自己),孩子是離 不開父母的,沒有了父母的照顧,孩子不知道會成啥樣。先說說我自己現在的看法:除了幼年階段,其他時間段,孩子離開父母的身邊會覺得很爽(當然是保證經濟的前提下),而父母往往會不適應,會很失落。這個離開不是指死去或者永遠的分開,只是指自然的距離上的分開,比如上學或工作在外居住,不能天天見面的那種。
  • 大人的世界很複雜,但是你知道孩子眼中大人的世界是怎樣的嗎?
    但是你知道孩子們眼中大人的世界是怎樣的嗎?之前有看到網友曝出了小學生的一個作業問題:說說你眼中大人的世界是怎樣的,孩子們的回答多種多樣,但是仔細看,卻能看出一些引人深思的東西。看了那麼多孩子的回答,孩子對大人世界的認知,如下所示:第一種:孩子普遍認為大人的世界很自由,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看電視沒有人說不準看,也不用寫作業,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
  •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
    經過一番解釋之後,她們還是很固執,不想把自己的證件給我們看,無奈我們只好離開了,那兩個孩子卻在一旁大笑著。等到了下午,我們的領導過來陪我們一起去那裡說清楚,剛進門有個孩子就在一邊嘲笑著,然後大聲跟屋裡的大人們說壞人來了,一家子陸續走了出來,跟我們道明不想再次普查,有什麼責任他們自己擔著。我們見他們堅決如此,就不好再次說些什麼,為防不必要的衝突只好離開了。
  • 不是孩子叛逆,而是你先背叛了孩子
    原創 文/曉斐幾年以後我才明白和孩子同一條心是什麼意思。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特別的偉大,為了孩子可以付出所有。就像現在很多家庭的很多家長一樣,覺得自己在傾儘自己可以付出的一切在愛著孩子。卻從來沒有意識到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那是在用自己覺得最愛的方式在控制或試圖改變著孩子。
  • 孩子,真的很抱歉!大人們的世界太冷漠…
    這不是一次作文教學交流,所以一篇讀後感該怎麼寫、該怎麼教,我想並不是此刻討論的重點。所以,原本跟孩子的離世毫無關係的抄襲,拿出來官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所以,大人們是想通過宣傳告訴孩子們什麼呢?因為錯在先,所以生命也因錯而輕了嗎?所以,一個孩子的尊嚴也因曾經的錯,而可以隨意被踐踏了嗎?那麼,請問又如何「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呢?孩子為什麼會為了一篇讀後感作業去抄襲?
  • 孩子總是粘著媽媽,不是離不開媽媽,而是你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我認識一個朋友,她的兒子特別粘她,無論去哪裡都要跟著她。只要媽媽遠離他一點,他就會叫媽媽:「媽媽,你去哪裡?」「媽媽,不要丟下我好不好,我會乖乖聽話的。」可是在我朋友聽起來,很心痛。我朋友,在孩子三歲之前,因為工作經常去外地出差,根本沒有時間陪在孩子身邊,以至於讓孩子以為我朋友不要他了。所以,孩子才會這般討好媽媽,在媽媽的身邊一直小心翼翼。
  • 父母和孩子,誰離不開誰?
    多多上幼兒園了,剛入園時跟大多數孩子一樣,很沒有安全感,一邊哭一邊拽著媽媽的衣角,不讓媽媽離開。媽媽看著孩子這樣心疼呀,下不了狠心離開。在老師的敦促下,媽媽才走。媽媽剛走,多多說我要上廁所。老師說:上廁所自己去呀。多多堅決不肯去。在老師的安撫之下,多多說出了原因:「在家裡上完廁所,媽媽會給我鼓掌。媽媽不在這裡,沒有人給我鼓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