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澎:福音派與美國(附音頻)

2021-02-21 全球善商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福音派與美國」。為什麼要講這個題目?因為「宗教與美國」題目過於大,在短短的一個小時裡,沒辦法把這麼多的內容都告訴大家,我就把這個題目縮小一點,選了美國基督教裡面的主流派——福音派做重點,給大家一個基督教與美國的基本概念,使大家有一個從宗教這個維度理解美國的框架。

說到美國,大家都很熟悉。有人可能是從美國的經濟、美國的金融、美元這個角度來理解美國的;有人是從美國的科技、美國的軍事,美國的流行音樂、美國的好萊塢來理解美國的;當然,也有人是從政治制度、三權分立來看待美國社會的,這些都反映了美國社會的重要方面。但還不是全部的美國。如果要了解美國,我們還要加一個方面,就是從宗教的角度來理解美國。

為什麼要從宗教的角度來理解美國?因為美國跟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不一樣,它的這個不一樣,非常特殊。這個特點是什麼呢?就是美國人把他們國家稱為「揀選之地」,把美國人稱為「揀選之民」。所謂「揀選之地」與「揀選之民」是什麼意思?就是「上帝選擇的一批人被帶到了上帝選擇的地方,去實現上帝的旨意」,也就是世界上之所以有美國這個國家,是一批人秉承上帝旨意的結果。顯然,這是美國人對美國成因的一種宗教性解釋。這個觀念,不僅體現在美國建國前後的歷史中,而且作為美國社會的一個重要特色,始終對美國人、美國社會發揮著重要而廣泛的影響。大家都知道,17世紀一批英國清教徒到達北美,建立了北美殖民地,最後建立了美國。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到達北美殖民地的是些什麼人呢?他們不是經濟難民,不是戰爭難民,不是政治難民,他們是宗教難民。他們要在北美幹什麼?他們要按照聖經的原則,按照他們的信仰,開展神聖試驗,建立山巔之城,向世人彰顯基督的光明,這是他們來到北美的目的。如果不理解這一點,後面發生的事情就無法理解。

 

那麼,基督教對於美國意味著什麼?基督教是美國的DNA。也就是說,自有美國這個國家開始,基督教就在美國發生作用。美國沒有建立之前,先有基督教在北美的傳播,後有美國這樣一個國家。我們說,「沒有基督教就沒有美國」,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美國的文明是一種什麼文明?是基督教文明、十字架文明。因此,了解美國,要是不從宗教這個角度入手的話,那就只能看到它的表面,看不到它的根基。一個國家的根基怎麼樣,對它的歷史、它的社會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一直以來,美國的基督教對美國社會、文化、政治、法律、外交等方方面面,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在基督教對美國的影響中,如果具體分析的話,實際上產生影響的主要是誰呢?是基督教裡面的福音派。這個時候我們就知道了,要研究美國、認識美國,需要研究美國的基督教,要研究美國的基督教,就需要了解福音派。抓住了福音派,才能夠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主要因素,才能理解美國這樣一個社會。

那麼,什麼是福音派?這個問題說起來很複雜,我儘量給大家一個簡單的介紹。福音派不是基督教裡的某個宗派,不是一個組織形態的教派,它是一種保守的基督教神學思潮,同時又是一種宗教改革運動,一個體現這種神學思潮的群體。它不像長老會、浸禮會、信義會那樣,不是一般的教派組織,它是一種跨宗派的、具有新教改革思想的、保守的基督徒信仰群體。

如果我們從歷史與神學上來看福音派,大家可能會對福音派有更多的了解。作為基督教神學上比較保守的信仰者,福音派有非常複雜、非常深厚、非常廣泛的宗教傳承。如果往上追溯,福音派可以追溯到早期基督教。但是它在社會中實際發揮影響的時代,應該是16世紀宗教改革之後。

早期福音派有一個基本思想,非常簡單:因信稱義、傳揚福音、回歸聖經。基督教的宗派非常多,大的有三大分支,新教、天主教、正教(東正教)。如果對這三大分支具體化,在中文語境裡有狹義的基督教和廣義的基督教,狹義的基督教就是指新教。新教裡面也有很多教派。這些教派裡面,對「因信稱義、傳揚福音、回歸聖經」的觀念非常執著的,可以說是福音派。

福音派有一些重要原則,它強調的重點是什麼呢?

我們如果把上面的這幾條加起來,就是相信重生,相信見證信仰的行動,相信聖經為最高權威,強調十字架中心主義,就是福音派。這是福音派的指導思想,福音派的神學基礎。

早期的福音派從馬丁路德那時候開始,就是追隨馬丁路德的那些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當時教會裡頭的反建制派。所謂反建制派,就是主張把教皇、主教、神父這些中介全都去掉,要人和上帝直接溝通,因信稱義。這些馬丁路德的追隨者,他們當時自稱是福音派,這是最早的福音派。實際上他們是當時的改革派或者復原派,就是主張不要把太多人為的東西加到基督教裡。

福音派產生以後,對後來的各種宗教改革運動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例如德國的敬虔主義、英國的殉道主義和美國的大覺醒運動。不同地區的宗教改革活動主線都離不開福音派,涉及面廣、參加人數非常多。這裡面有很多著名的重要領袖,像愛德華茲、德維特、芬尼、穆迪等。當時這些人對促進基督教在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傳播起了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

但福音派的傳播,到了19世紀初的時候,受到了現代自由主義的挑戰。隨著18世紀末科學技術特別是經濟的發展,自由主義思潮流行,傳統福音派有所衰落,也就是所謂的「人心不古」。許多人對於基督教信仰、對於十字架真理不再那麼虔誠了。這時候就有一批人起來,想把偏離了正統軌道的信仰拉回來,堅持原來的信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忘初心」,堅持基本要道、基本原則。後來大家就把這一派人叫做基要派,也就是基本要道派。基要派要堅持聖經的本源,可以說他們是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基要派興起的背景是為了抵制當時的自由派,他們把自由派視為是對基督教正統信仰的否定。基要派要捍衛福音信仰的基本立場、抵制現代自由主義對教會、信徒的侵蝕,就要批判自由主義思潮。基要派的特點就是非常激進、非常好戰。也可以說,基要派就是好戰的福音派。這些人信仰上極端保守、組織上要求純而又純。這就導致了很多教會內部的分裂。往往一言不合,就可能發生分歧、導致分裂,因為他們覺得別人不是真正的信仰者。他們好辯論、好吵架、好戰鬥,不斷追求教會的純潔,不怕分裂,這是當時基要派的特點。此外他們的清規戒律也非常多。

基要派起了什麼作用?客觀上,基要派對把基督教的信仰拉回正道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這種讓人們在壓力之下恢復信仰的努力不能長久,很快他們就遇到了更大的挑戰。

1925年,美國的田納西州發生了一個很有名的案子。這個案子也叫「猴子審判案」。為什麼要說猴子呢?就是當地有一個叫斯科普斯的中學老師,在課堂上講授進化論,說人是猿猴變的。此事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堅持基督教正統信仰的基要派,包括原來的福音派,都不能接受。他們覺得斯科普斯公然在課堂上胡說八道,反對上帝、反對神創說(上帝造人論),於是就將斯科普斯告上了法庭。這個案子最後判決斯科普斯敗訴,罰款100美元。這個案子就結束了,基要派勝訴了。但是,當時的公眾輿論和媒體傾向於支持被告,支持這個老師。基要派雖然贏了官司,但聲譽受到了極大損失,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同情。從猴子審判案,就是思科普斯案之後,基要派的社會影響力就開始衰落,慢慢地退出了公共領域裡的主導地位。取代它的是現代自由主義,世俗化的思潮日趨泛濫,越來越厲害。

看到這種情況,基要派裡面分出了一批人,這些人是溫和的基要派,堅持基本要道,堅持聖經原則,但又不是死磕、好戰的基要派。他們是福音派,或者說新福音派。這一派人從基要派裡分出來以後,逐漸地從另一個方向來發展基督教。就是把基要派好戰的、激進的,形式主義的、教條主義的態度拋棄了,而把主要精力、主要方向放在傳教和個人得救方面。這裡面的代表人物是葛培理,還有一個人叫卡爾·亨利,他們兩人是領軍人物。

1942年,他們聯絡相同觀點的人,成立了美國全國福音派協會。這個協會成立以後,揭開了美國基督教的新一頁。1947年卡爾·亨利寫了一個小冊子,這個小冊子很薄,可是很重要,就是《現代基要主義不安的良心》。有了組織,有了宣言,福音派就開始發展。到了50年代的時候,就通過出版物、宣傳品,擴大福音派的影響,但最重要的途徑是開布道大會。為什麼要開布道大會?因為辦神學院培養人需要很長時間;看小冊子,有時候不太容易看明白;布道大會只需要幾天,十幾萬、幾十萬人參加,影響非常大。當時葛培理通過布道大會名揚美國,讓美國人家喻戶曉。福音派的影響越來越大。

1966年,葛培理提了一個建議,就是說這個福音派不一定要局限在美國,應該把它推廣到全世界,在全世界基督徒裡尋求有同樣理念的人。他們在西柏林開了一個會,「國際福音會議」,發表了宣言,福音派的宣言。這個宣言發表以後,正式確定了福音派的神學立場。到了1974年,世界各國相同觀點的福音派領袖,一致同意在瑞士洛桑舉行一個大會,簡稱洛桑會議。這個會開了以後,福音派融合了原來的基要派,變成了美國基督教的主流,並且在世界基督教界中奠定了地位。這種地位一直持續到今天。所以,如果說美國是一個宗教影響很深的國家,這個宗教其實是在說美國的基督教新教,而新教裡頭影響最大、最有實力的,就是福音派。那麼,福音派是從什麼時候起取得了這樣一個主流地位的呢?是從上個世紀60、70年代以後。

現在我們把剛才的話歸納一下,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概念,清教徒17世紀移民到了北美殖民地,18世紀中葉發起第一次大覺醒運動;到了18世紀末期、19世紀30年代,又發起了第二次大覺醒運動。經過兩次大覺醒運動,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在與自由派的戰鬥中出現了激進的基要派。基要派衰落以後,20世紀中葉出現了新福音派。整個過程從17世紀一直持續到20世紀。這個過程主要是在基督教內部,可以看出福音派是怎麼發展的——清教徒到達北美、北美經歷了第一次大覺醒運動、第二次大覺醒運動、基要派出現、在基要派的基礎上又去除了激進、教條的特點,變成了現在的福音派。

這是從宗教內部來看,如果我們把福音派放到社會上去看的話,就是另外一種景象。當初的基要派,堅持聖經原則、回歸聖經信仰沒有錯,但它有一條,就是要遠離社會。因為它覺得世俗主義、自由主義在侵蝕基督教的信仰。經過了一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基要派徹底衰落了。實際上20世紀初它就不行了,到二戰的時候,它就更沒有什麼影響了。所以20世紀中期以後,出現了福音派。相對馬丁•路德那個時候而言,這個福音派是新福音派。但大家現在就叫它福音派。這個福音派跟基要派在回歸聖經、堅持信仰原則上這一點上沒有區別。都是主張宗教復興,都是主張基督教復興,但是福音派主張進入社會,不像基要派那樣要遠離社會、逃離社會。這一點是非常的不一樣。因為福音派要回歸聖經、回歸信仰、同時要進入社會,它就對美國社會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它不是遠離社會,而是要進入社會。為什麼要進入社會?因為它要影響美國社會。

從基要派到福音派,基督教從遠離社會經過螺旋式上升以後,發展到了進入社會。說到這兒,大家對福音派可能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福音派有什麼特點呢?有4個特點。

第1、就是堅持聖經原則。這一點怎麼強調都不算過分,就是非常堅定地維護聖經的原則,以聖經為最高權威;

第2、是關心社會,尤其是關心社會正義,把這個看成是基督徒的責任,關心社會、關愛社會,

第3、是強調尊重生命;

第4、是強調家庭價值觀、保守婚姻的關係。這4條:堅持聖經原則、關心社會、尊重生命、保守家庭價值觀,就給福音派定了調。

在美國支持這4條原則的人必定是福音派。

我們今天沒有時間講福音派為什麼會提出這4個原則。但是,我們可以看一下福音派的另一面,這個方面就是它對美國社會的看法,也就是福音派的國度觀。如果說,福音派跟基要派在信仰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相同的原則的話,那麼在社會觀上、國度觀上,它們的差別非常大。

首先,福音派反對漠視社會危機。很多人自稱是基督徒,但他們看不見社會的危機,無視社會問題,這一點福音派很不贊成。福音派主張正視社會的不公義,呼籲教會關懷社會但並不主張對社會的危機不聞不問。但福音派也不贊成用教會的名義推動激烈的社會改革,搞激烈的社會革命,這一點很重要。既然如此,如何來把握這樣的一個界限呢?福音派有一個理論,就是要遵守聖經的教導,政府和教會都要恪守各自不同的職份。

政府是幹什麼的?政府是維護社會公義和秩序的;教會是幹什麼的?教會是負責道德教化的,負責靈性培養與精神修煉的。把這兩條分開,就是政府有政府的職責,教會有教會的職責。但教會也要看這個政府是不是做好了它的工作,社會上是不是存在著不公義,而不是除了教會的事情對其他事一概不管。福音派跟基要派在這一點上是非常不一樣的。

福音派的這樣一個觀點,可以引申出基督徒是上帝的子民,同時也是國家的公民,要盡公民的本分,要參與社會的服務,參與社會的改革,這樣才能夠為上帝做光,就是基督徒要做光做鹽,要讓人能看得見,要發揮作用。福音派對於美國社會的認識,一個基本判斷,就是美國有很大的危機,有各種危機,但是危機的根源不是政治、不是經濟,是什麼呢?是信仰。也就是說美國社會的政治危機、經濟危機、各種危機的總根源、最根本的原因是信仰上發生了問題,沒有用信仰來改變人、用福音來解決人的問題,這是福音派對美國社會的一個基本判斷。

因此,福音派對美國社會提出了它的主張,這就是它反覆宣傳的四個核心議題:

福音派從與自由派鬥爭中認識到,要想在美國社會遏制自由派思潮的發展,必須從根本上想辦法。美國本是一個基督教傳統非常強、非常深厚的國家,但在20世紀60年代後,即二戰後,特別是60年代,出現了一大批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高潮出現後,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美國的社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量非基督教信徒從世界各地湧入美國,使得美國的人口構成和宗教信仰者的比例發生了很大改變。與此同時,平權運動、消費主義、物質主義、世俗化等思潮的影響日益擴大,作為傳統道德載體的基督教,日漸衰落。對此,福音派感受到了強烈的危機。

20世紀80年代後,福音派懷著強烈的自衛心態,躍入了社會舞臺。這種現象不是偶然的,是美國基督教面對美國社會內部危機為維護傳統價值觀所做的本能反應——基督教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奮起捍衛自己的傳統價值觀。為此,福音派一改過去對政治不聞不問的慣例,把他們的觀點集中為三個議題:「親生命——反墮胎」、「親家庭——反同性戀」和「宗教自由——允許在公立學校禱告」。美國社會圍繞這三個議題發生了激烈辯論,但文化戰只能打打嘴炮,不同觀點的爭論改變不了任何事情。自由主義、世俗化還在發展,同性戀繼續要求合法化。福音派感到要想真正解決問題、扭轉基督教被削弱、被邊緣化的趨勢,就要用他們的武器——選票,通過選舉從法律與政策的制定上遏制自由主義、世俗化的攻勢。

美國是個選舉社會,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投票。福音派信徒每人都有雙重身份,一方面是基督教徒,另一方面也是選民。在教會裡他們說信仰的事,離開教會到了社會上,他們是選民。作為選民,他們在每一次選舉中,會用選票選擇能夠體現他們訴求的競選者,這些人當選後就可以在行政或立法系統為他們說話。福音派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改變美國行政、立法系統自由派與保守派的力量對比,從而達到在美國重新塑造倫理道德、引導社會潮流、維護傳統價值觀的目的。

從1981年到2015年,美國歷經了裡根、布希、柯林頓、小布希和歐巴馬等不同的總統,這些總統的政策各有不同。有些總統能夠反映福音派的訴求,如裡根總統、小布希總統;但有些總統未必贊同福音派的觀點,其中福音派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歐巴馬總統。

歐巴馬總統時期美國發生的兩件事情讓福音派徹底絕望。第一件事是2015年6月26日,美國最高法院做出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判決,這個判決徹底否定了基督教的傳統價值觀,對堅持基督教的家庭觀的保守派是一個毀滅性打擊;第二件事是2016年5月13日,歐巴馬總統頒發了一個「廁所令」,要求所有公立學校允許「跨性別」學生根據「心理性別」而非「生理性別」自願選擇衛生間和更衣室。「廁所令」發布後,基督教保守派人士的強烈不滿,在美國社會中引起軒然大波。

這兩件事使福音派深感基督教在美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如果再不「奮起抵抗」,世俗化的浪潮將會繼續向前推進,基督教傳統價值觀就會繼續衰落,美國社會中長久以來對傳統價值觀認同與反對的文化戰就將以基督教的失敗而告終,基督教將無可避免地在美國淪為非主流宗教。

回顧以往幾任總統對待基督教價值觀的政策,福音派認為裡根、布希時期尚且可以;柯林頓時期沒有太多讓福音派高興的事,但「去基督教化」的程度尚不顯著;小布希本人支持基督教,強調信仰的重要性;歐巴馬則是大力支持自由派、世俗化、同性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行「去基督教化」政策,致使歐巴馬時期美國同性戀、女權主義、自由派的影響得到了空前的增長,基督教保守派的社會地位急劇衰落、邊緣化,福音派覺得自己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對此,福音派意識到,既然歐巴馬時期自由派勢力削弱傳統價值觀的政策是通過政府的行政命令與最高法院的司法判決的方式進行的,要想阻止自由派勢力利用政府權力和司法體系進一步瓦解傳統價值觀,就必須投入到政治鬥爭的戰場上去,防止自由派勢力通過選舉進入政壇,掌握權力。雖然縣長、市長、州長以及各級議會都需要經過選舉,但所有選舉中,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是選總統。總統大選是美國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所以福音派認為2016年的大選對於福音派來說,是「決定美國命運」的一次選舉。

2016年1月,福音派領袖決定由葛培理的兒子葛福臨領導的「福音布道團」出面,發動一場全國50個州的布道活動。葛培理(Billy Graham)是美國福音派的著名領袖,以辦布道會而著名,現在葛福臨用這個方法在全美各地巡迴布道,目的就是為了讓各州的福音派信徒積極參加大選投票,用選票支持福音派的代理人。但誰是福音派代理人、誰能夠在大選中來代表福音派的訴求和利益呢?當時還不知道。葛福臨說:「我不是要告訴你們為誰投票,因為我也不知道,但上帝會告訴你;你甚至可能不得不捏著鼻子,在兩個異教徒裡選一個稍微好一點的,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當時福音派認為希拉蕊作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大局已定,但希拉蕊與歐巴馬的價值觀相同,福音派根本不予考慮。而在共和黨方面,參加總統競選的有十幾個人,福音派認為大部分人不合格,而福音派認同的人選,能否能贏得共和黨的提名,成為最後的總統候選人還很難說。事情的發展果真如此。參加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競爭的16個人中,15個都倒了,最後勝出的是川普。但川普不是標準的基督徒,更不是福音派。福音派是否應該支持川普,不是很清楚,很是糾結。

然而,有一件事情很清楚,即2016年的大選將決定整個美國未來20年的命運。這是因為,此次大選不僅關係到要更換掌握美國最高行政權與立法權的人物,而且非常湊巧地也涉及到了誰將提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司法權)人選的問題。

美國是三權分立的國家,立法在國會,行政在白宮,司法在最高法院。三權之間相互制衡。作為掌握最高行政權力的總統,每四年選一次,最多連任一屆;掌握立法大權的國會,眾議院每兩年全部換一次,參議院每兩年換三分之一,六年換完。所以每四年一次的大選,除了選總統之外,還要選三分之一的參議員和全部眾議員。唯有掌握司法大權的最高法院大法官,由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後可終身任職。

2016年1月份,最高法院大法官斯卡利亞去世,剩下的8位大法官中有4位是共和黨總統提名的,4位是民主黨總統提名的。從形式上或理論上看,是4個自由派對4個保守派。8位大法官是4比4,誰將成為第9個大法官,對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力量對比至關重要。如果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勝選,就會獲得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機會,使最高法院中保守派與自由派的力量對比有利於保守派,從而有可能奪回保守派在美國司法領域內的主導權,使自由派在未來20年裡,無法在美國的司法領域裡翻身。因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上任之後,一般情況下至少要幹20年,也可能更長時間,直到他不想幹了為止。所以最高法院保守派與自由派的構成相對來說非常穩定。

2016年是總統大選年,正好趕上最高法院大法官空缺,這就給了當選總統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選的機會,實際上就是誰能入主白宮(聯邦行政權),誰就同時可以控制最高法院(聯邦司法權)。選總統與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兩件事捆綁在了一起,本來只涉及白宮和國會的選舉,無形中涉及到了最高法院,這是2016年大選的特殊之處。對福音派而言,這就是生死之戰問題,選總統爭奪行政權,提名最高法院法官爭奪司法權,只要選上能夠替福音派說話的人,這些問題就會全解決。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對福音派是什麼態度、對福音派的原則是什麼態度,還不清楚。於是,福音派便決定與川普見一面,摸摸川普的底。

2016年6月21日,全美各地來的大約1000名福音派領袖,包括最重要的幾百名核心成員,在紐約開了一個閉門會議,與川普當面溝通。福音派告訴川普:我們有幾個問題想請你解釋一下:如果你當選,你對提名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怎麼看?如果你當選,你對以色列是什麼態度?諸如此類,問了五六個問題。

川普非常清楚,自己在基督教保守派中的信譽並不好,不是標準的基督徒。但他很明白,福音派有2500萬註冊的選民,這些選民投誰的票,誰就可能成功。根據當時的民調,川普稍微落後希拉蕊。但如果有基督徒保守派的支持,情況就不一樣了。而希拉蕊當時非常輕視福音派,完全沒有考慮大選中的宗教因素。當然,希拉蕊也明白,她支持同性戀、支持女權主義、支持墮胎,這樣的人,是絕對不會得到福音派支持的。

但川普知道福音派不支持希拉蕊,並不等於一定支持他。如果他的回答如果不能讓福音派滿意,照樣無法得到福音派的支持。類似的事情在2012年的選舉中也發生過。當時共和黨的候選人羅姆尼在各個方面都符合保守派的標準,但其宗教背景是摩門教,不是福音派認可的標準的基督徒,福音派自然不能投他的票。至於民主黨的歐巴馬,福音派更不能投。結果這2500萬人誰的票都不投。那一年站出來積極投票的是黑人弟兄,他們投了歐巴馬的票。川普很清楚這一點,他決心抓住此次與福音派領袖見面的機會,爭取福音派的支持。於是川普回答問題時,明確表示:「如果我當選,一定提名尊重生命的人當最高法院的法官」。尊重生命的意思就是反對墮胎,符合福音派的價值觀。川普對每個問題的回答都符合福音派的原則。除此之外,川普還主動承諾廢除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通過的詹森法案。詹森法案的要害是不允許教會領袖在公共場所表達自己的政治態度,也就是不讓基督教領袖對政治人物或社會公共問題表態,否則教會就會被取消免稅資格。顯然,這個法案嚴重限制了基督教在社會公共領域中的活動,削弱了基督教的社會影響。

聽了川普的回答與承諾,福音派的領袖大喜過望,認為川普就是上帝派來幫助福音派的人。為了打消參會者對川普個人品行方面的疑慮,葛福臨對參會人員說,我們是選總統不是選聖人,聖經裡那些有名的人,從摩西到大衛、彼得以及所有的耶穌門徒,沒有一個是沒有問題的,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但只要他能執行上帝的旨意,我們就要選他。川普就是上帝派來拯救美國的人。於是福音派的大佬馬上圍到川普的身邊,把手放在川普身上,以基督教按手禮的方式,祈求上帝保佑川普大選得勝。

6月21日福音派與川普的見面活動,雖然沒有協議、沒有文字,但川普與福音派達成了共識,結成了實際上的「川普-福音派」聯盟。川普馬上投桃報李,決定聘請26位福音派資深大佬組成他在競選中的「宗教諮詢委員會」。如果他能當選,這個委員會就是未來的「總統宗教諮詢委員會」。

此次見面之後,為了爭取福音派,確保「特-福聯盟」在競選中發揮作用,川普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邀請眾所周知的鐵桿福音派、印第安納州州長彭斯,擔任副總統候選人,作他的大選搭檔。川普的這個決定,等於把他未來的政治生命和福音派緊密地連在了一起,為福音派盡最大努力支持他當選提供了保證。

「大選中的福音派,是共和黨背後的絕殺器。」「特-福聯盟」的形成是美國2016年大選中出人意料、驚心動魄的一幕。誰都想不到,平時特別保守、特別強調堅持聖經原則的福音派會和川普聯合起來。葛福臨說:「這次大選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政治顛覆」。

然而,川普的對手希拉蕊被各種民調和媒體的宣傳衝昏了頭腦,過於自信,完全沒有注意到基督教保守派的動向,或者根本就沒有考慮過福音派可能對大選產生的影響,沒有對福音派做過任何工作。結果,川普出人意料地獲得了成功,當選為總統。川普當然很清楚,沒有福音派的鼎力相助,他是不可能勝選的。於是,他在進行總統宣誓就職儀式時,特意用了兩本《聖經》,其中一本是當年林肯用過的,表示了他對基督教傳統價值觀的肯定。

川普入主白宮後立刻開始組閣。這次組閣讓福音派實現了六十年都沒有實現的夢想,大批福音派人士進入內閣擔任要職。作為川普的第一屆內閣成員,除了副總統彭斯之外,司法部長、能源部長、教育部長、住房部長、運輸部長,都是福音派。如此之多的福音派入閣,保證了美國本屆政府的政策,不會再搞「去基督教化」。在川普行政當局的內閣大員中,基督教保守派立場最為堅定、最能代表福音派觀點的是副總統彭斯。彭斯總是這樣介紹自己:「我,彭斯,首先是一位基督徒,其次是一位福音派(保守派),最後才是共和黨」,至於副總統,不過是一份工作。可以說,彭斯是以副總統的身份常駐白宮的福音派代表。

除了延攬福音派人士擔任內閣要職之外,川普在兌現他對福音派的承諾方面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2017年1月,川普上任伊始就提名了憲法原教旨主義者尼爾·戈薩奇為最高法院大法官,填補去世的斯卡利亞大法官的空缺。2018年7月10日,川普再次獲得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機會,他提名了強硬保守派布雷特·卡瓦諾為最高法院大法官。川普提名的兩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人選,至少可以幹20年,保證了美國最高法院內的保守派穩居優勢,自由派在美國最高法院內去基督教化的努力已無可能。川普如能連任的話,他還可能獲得第三次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機會。

為了確保保守派在美國司法領域內的優勢,川普從2017年初到2019年底的三年時間裡,除了提名兩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外,還提名了185個聯邦法官(50名聯邦巡迴法院法官,135名聯邦地區法院法官),成為繼華盛頓總統之後,歷屆美國總統中提名法官數量最多的總統。大批保守派法官進入司法領域,改變了美國司法系統內部保守派與自由派的力量對比。這是川普上臺後美國政治在結構上最重大的改變之一。

很多人也許認為川普的上臺具有偶然性、戲劇性。事實上,福音派通過各種方式捍衛傳統價值觀並非偶然,這是美國社會內部自由派與保守派長期鬥爭的結果。福音派尋求合適的政界人士組成捍衛傳統價值觀的聯盟,是維護自己生存空間的本能反應,也是美國社會自我平衡機制的體現。在自由派掌握話語權不斷擠壓保守派之後,保守派必然要伺機反擊。

過去三年多裡,福音派通過「特福聯盟」成功地在行政和司法領域為維護基督教價值觀進行了一系列紮實有效的 「建設」,儘管基督教內部對「特福聯盟」頗有微詞,福音派本身也非鐵板一塊,但無論川普能否連任,以福音派為代表的基督教保守派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已不可能輕易退回到歐巴馬時期。以世俗主義和LGBT平權運動為代表的自由派勢力要想在美國社會重佔上風,否定保守派在美國行政、司法領域內取得的成果,將會相當困難。

事實上,過去三年裡,川普在聯邦政府行政層面對歐巴馬自由派政策大刀闊斧進行否定的同時,福音派一刻也沒有忘記在其始終堅持的核心問題(例如墮胎)上展開對自由派的反擊。在福音派的努力下,截止2019年底,美國多州通過立法加強了對墮胎的限制:喬治亞、密西西比等七個州通過了縮小允許墮胎範圍的法案;路易斯安那、密蘇裡、肯塔基、俄亥俄等州通過了「心跳法案」;2019年5月15日,阿拉巴馬州出臺了自1973年最高法院以「羅訴韋德案」確立女性墮胎權之後全美最嚴苛的墮胎禁令。由於該法案直接違反了「羅訴韋德案」的先例,此令一出,震驚了全美。自由派將不得不對阿拉巴馬州提出起訴,最後該案將會上訴到最高法院,由最高法院做出裁決。這正是阿拉巴馬州通過反墮胎法案的目的——公開否定「羅訴韋德案」,迫使最高法院對墮胎權重新表態。福音派之所以敢拿「羅訴韋德案」試刀,就是因為保守派已在最高法院佔據了多數,推翻「羅訴韋德案」有望成功。「羅訴韋德案」一旦被推翻,意味著福音派在美國社會的基督教保衛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此後,福音派會以同樣的辦法,由某個州出臺禁止同性婚姻的法案,迫使自由派將官司打到最高法院,最後再由最高法院推翻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判決。實現了這一步,美國社會的「文化戰」將以保守派完勝自由派暫告一段,福音派在未來幾十年內將會重新掌握美國倫理道德領域中的主導權,重塑美國社會的基調。

在可預見的將來,儘管基督教在美國衰落的總方向不變,但作為基督教保守派主力的福音派對美國政治、社會、法律、外交等各個方面的影響短期內不會改變。從宗教學的角度看,每個社會都需要信仰。不同時代的信仰可能會發生改變,但任何一種信仰體系的衰落、消亡,不僅需要時間,而且需要取代傳統信仰的新生力量——新的信仰體系、新的價值觀、新的道德標準。就美國社會而言,在短期內尚無能夠取代基督教的新價值觀,基督教之外的其他信仰體系都不足以成為美國的精神支柱與道德基礎。這也是為什麼福音派認為美國傳統價值觀的危機是一種信仰危機,是美國的根本危機。一個社會如果沒有價值觀,沒有倫理道德標準,是無法維持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社會保守派與自由派圍繞基督教價值觀的鬥爭將是一個長期的、充滿曲折與反覆的過程,福音派在傳統價值觀上的保衛戰將會長期繼續下去。

|申命記28:14|

你若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誡命,

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

謹守遵行,不偏左右,也不隨從侍奉別神,

耶和華就必使你作首不作尾,但居上不居下。

相關焦點

  • 美國主流福音派發聲:川普是個騙局 福音派選民不要上當
    與此同時,為了贏得大選,川普還頻頻向福音派選民示好,聲稱自己要保護基督徒、為福音派發聲,是代表福音派利益的候選人。對此,美國主流福音派的一些代表性人物和媒體正式發聲,指出川普無論是在言論還是行為上都不符合聖經,希望福音派選民可以清醒得看到此點,不要考慮他。
  • 福音派:福音派這一說法是否值得保留?
    (圖:福音聯盟官網截圖) 最近兩年,因福音派與川普以及大選政治等各種複雜的問題,美國已經陸續有一些福音派領袖對「福音派」一詞的代表性含義有些質疑,認為這一本來代表神學立場描述的詞常常被定義成支持共和黨等含義,因此應該改用其他詞。
  • 克里斯多福·斯特魯普:這是美國政府,還是白人福音派政府?
    儘管我現在已是一個不可知論者,當時的我還是個福音派信徒,不過我仍對這種極端的說法感到不適。如今,在紐西蘭基督城槍擊案發生之後,類似的反穆的言論應該被視為與反猶言論同樣令人厭惡。 但在實際操作中,美國對反穆和反猶言論執行著根深蒂固的雙重標準,這一點從伊爾汗·奧馬爾參議員反以色列言論掀起的軒然大波中可見一斑。
  • 徐以驊:《川普與他的福音派高參們》
    [關鍵詞]川普 福音派諮詢委員會 福音派高參們 超級宗教拉拉隊 夏洛茨維爾種族主義事件 自20世紀70年代末尤其是冷戰結束以來,隨著美國基督教福音派的崛起,以其為主幹的基督教新右翼或宗教新右翼開始大規模參政議政,在美國政壇颳起了以信仰為基礎的群眾運動的旋風,甚至策劃推動了《1998年國際宗教自由法
  • 調查:近三分之一的美國福音派認為耶穌只是一位偉大的老師
    圖源:Unsplash/Joshua Gresham 一項重大新研究發現,相當一部分美國福音派教徒不相信耶穌的神性
  • 劉澎教授專稿:家庭教會問題與解決方案(完結)
    續:劉澎專稿:家庭教會問題與解決方案(六之五)(四)實施策略1、選擇試點。對家庭教會來說,走出「地下」,接受場所備案,實現「陽光化」,是一場巨大的轉變,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需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思考、觀察,反覆激烈的內部討論、才有可能接受。
  • 有基督徒推薦:北美自由派-福音派宗派譜系圖
    從該圖上我們能看到「現代主義/自由派」與「福音派」、「基要派」走在了方向完全相反的一條線上。宗派譜系走向是一條長箭頭,自由派朝著左走,而福音派與基要派朝右走。現代主義/自由派爭執的話題主要有:基督的神性、童女懷孕生子、基督身體復活,按立同性戀聖職。福音派爭議的話題是聖經的可靠性,而基要派爭議為聖經的無誤性。
  • 跟著原版音頻反覆朗讀,練習親子英語對話--Chapter 01-12 梳頭髮 from《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附音頻
    大家可以跟著這個文章內容和音頻朗讀幾分鐘10幾分鐘,跟著音頻一句一句反覆朗讀,一定要反覆朗讀,讀熟後在相應情景和孩子練習對話,大膽開口,堅持下去,堅持、堅持、堅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相信哪怕零英語基礎的你也會越來越自信,發音越來越標準,孩子學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會越來越高,慢慢的,英語將成為你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美國前超大型教會牧師羅伯·貝爾責備福音派教會 稱選擇川普暴露...
    最近,頗具爭議的前超大型教會牧師羅伯·貝爾(Rob Bell)在一次採訪中承認自己從沒有在福音派中感到舒適,指責福音派基督徒大力支持唐納德·
  • 美媒:川普最堅定的支持者福音派教徒,正面臨竹籃打水一場空
    美國大西洋月刊發表長篇文章指出,美國白人保守的基督徒拋棄了他們的信仰和節操來支持川普,現在卻一事無成,面臨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局面。川普總統的社會保守派和基督教福音派支持者,在被問及他們為什麼支持這一位明顯充滿了腐敗、殘忍、猥瑣和心理不健康的總統時,最有可能讓談話戛然而止的是一句簡單的話:「可是他任命了戈薩奇」。
  • 越媽親子英語:洗澡 Take a Bath(Part 8)老外地道美音 附音頻 不止於《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
    因為之前越媽已經更新了《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裡洗澡之前的內容,後面我們將逐漸豐富補充前面章節的內容,和大家一起學習。之前更新過的原版內容請點擊標題:《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Chpater01到Chapter04-05匯總,附音頻6.主要參考書:(韓)洪賢珠,尹載元 《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7.
  • 越媽親子英語:洗澡 Take a Bath(Part 4)老外地道美音 附音頻 不止於《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
    越媽是套裝書控,免費分享幼兒英語動畫兒歌童謠繪本和很多英語繪本套裝(電子書+音頻+視頻)幫您即時手上選書,回復 免費資源,可以看到所有分享過的資源匯總。關注兒童心理,把孩子當大學室友看待。因為之前越媽已經更新了《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裡洗澡之前的內容,後面我們將逐漸豐富補充前面章節的內容,和大家一起學習。之前更新過的原版內容請點擊標題:《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Chpater01到Chapter04-05匯總,附音頻6.主要參考書:(韓)洪賢珠,尹載元 《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7.
  • (內附資源)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語8000句,高清PDF+MP3音頻全套免費領!
    (內附資源)國際學校的新寵教材--經典美語教材—Get Smart!(內附資源)美國孩子連用三年的小低年級全科綜合練習冊,刷完後各學科成績全面提升!(近1000頁練習)(內附資源)新加坡英語 My pals are here 1A-5B 10冊(內附資源)火火火的美國兒童雜誌Highlights hello(2018年11本)(內附資源)去年夏天最火的美國兒童雜誌Highlights hello(兩年刊)(內附資源)斯奎爾全腦數學全年級全套練習!終於等到了!
  • 民調:美大多數福音派領袖稱聖經並不禁止基督徒之間的法律訴訟
    圖源:Pixabay 根據美國全國福音派協會調查是在全國福音派協會的負責人董事會中進行統計的,參照的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6:1-8給與哥林多教會就解決衝突的命令。經文有說:「你們中間有彼此相爭的事,怎敢在不義的人面前求審,不在聖徒面前求審呢?」保羅的這份書信講到,基督徒不應該與基督徒訴諸公堂,而是應該與其他基督徒共同決定事情。
  • 【附音頻】繪本故事會《奇怪的早餐》
    【附音頻】繪本故事會《奇怪的早餐》 2020-04-01 2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福音派和天主教徒的抵制下,阿根廷依然通過了墮胎法案
    圖源:Pixabay 儘管福音派基督徒和羅馬天主教徒強烈反對據悉,長期以來,拉丁美洲都被認為是一個文化保守的地區,羅馬天主教和不斷增長的福音派基督徒在社會上擁有相當可觀的影響力。根據法國24臺周日頻道(France24 Sunday)的報導,儘管天主教依然是阿根廷一支力量,但從2018年以來,福音派人士已經在反墮胎合法化的鬥爭中出現在一線位置上了。
  • (舊)人教版: 必修五Unit 3 單詞,課文附音頻
    (新)人教版:必修1 Welcome Unit---單詞、課文(附音頻)(新)人教版:必修1 Unit1---單詞、課文(附音頻)(新)人教版:必修1 Unit2---單詞、課文(附音頻)(新)人教版:必修1 Unit3---單詞、課文(附音頻)(新)人教版:必修1 Unit4---單詞、課文(附音頻
  • 巴西福音派要求國家豁免教會水電稅和電話費稅
    中國網10月21日訊 據巴西《聖保羅頁報》網站10月19日報導,巴西福音派代表強烈要求國家豁免教會的水電費稅和電話費稅,目前他們已經向至少11個州提出了豁免教會商品及服務流通稅的請求。在馬託格羅索州,豁免教會水電稅和電話稅的提案被上屆政府否決,但福音派表示希望現在再嘗試一次。該法案的起草者們表示,商品及服務流通稅的徵收是非法的,並且他們不是在為教會創造一項新的福利,只是對憲法已經規定的東西做一些調整和規範。聖保羅州州代表吉馬斯•桑託斯是該法案的起草者之一,他表示,這個想法出自與他有聯繫的福音教派團體。
  • 今天的福音派敬拜的到底是上帝還是「金牛犢」?
    由於葛培理曾被譽為是「美國的牧師」,葛福臨自然成為美國福音界的重量級人物。2019年11月21日,葛福臨牧師接受福音派脫口秀主持人埃裡克·梅塔克薩斯(Eric Metaxas)的訪問,葛福臨把川普的批評者比喻為邪惡的勢力,是「鬼魔附身」(demon possessed)。他主要的論點是,縱使川普的宗教信仰十分膚淺,品格不彰,但是,川普的經濟政策成功,讓教會能夠多收金錢奉獻。
  • 川普擁躉福音派領袖夫婦被曝:七年性夥伴 老婆做愛老公看
    美國基督教保守運動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小傑瑞·法爾韋爾,其商業夥伴日前表示,他有一段涉及這位福音派領袖和他的妻子的長達數年的性關係,這一聲明可能會加劇圍繞法爾韋爾的爭議。上周初路透社向法爾韋爾夫婦提交了最初的報導後,傑瑞·法爾韋爾的律師麥可·博威(Michael Bowe)說,這位福音派領袖「堅決否認你表示打算發表的關於他的一切報導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