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思則罔!學習不是目的,得到最終的結果才是目的!

2020-12-11 菜鳥博士談教育

學習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學習似乎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唯一方法,但似乎在很多人眼裡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不過是紙上談兵的假把式罷了!在中國,一個大學生從小學開始算要至少學16年,一個碩士生是19年,博士生則要在21年以上。這麼多年的付出,很多人都抱怨學習無用,這顯得有點太武斷了,關鍵是學習的方式和目的!

首先,學習不能以偏概全地認為是讀讀書而已,而是應該認為是進步,點滴積累的每一天,做的每一件事情。

其次弄清楚自己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自己希望通過學習來獲得什麼?如果是混個學歷,那麼學習明顯已經能夠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了。那麼就不能去抱怨學習無用了。如果是為了獲得金錢,名利,那麼自己做的事情到底對不對!不能讀了兩天課本就想要的太多了!

要知道即使是博士,這幾年也只不過是對一個領域的一個點認真的研究了一下而已。也只能說是在這個領域的某一個方面,做出了超出常人的成績而已。但是放到社會上,也只是一點點而已。因此僅僅想憑藉學歷就想出人頭地的人來說不如洗洗睡了!

其次,看似每天學習的你,到底學會了什麼呢?是為了考試突擊得到的分數嗎?是書中寫的那幾十句名人名言嗎?還是枯燥的數學公式呢?如果自己的認知僅僅停留在這個方面來說,恐怕還沒有百度來的方便和準確!

對於很多知識來說,需要帶著自己的思考,帶著自己獨特的東西進去,然後再把他們變現。現在很多淺顯的知識,百度等搜尋引擎已經替我們解決了。如果我們再拿著這些東西的話,就稍顯的跟不上時代了!為什麼說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因為每天都有大量新信息,新知識產生,如果自己只是個複讀機,那恐怕累死也看不完這麼多,看完了,知識也就落伍了,而且很難和其它複讀機產生本質上的區別!

我們要做的就是朝著自己的方向不斷積累,不斷輸出的過程!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方向,那多半也是個糊塗蟲,有迷茫的情緒是有方向的第一步,在自己的認知提升和實踐試錯的經驗不斷積累的情況下,會有走出陰霾的那一天!帶著問題學,帶著目的學,帶著恆心去學,學以致用,點滴積累,那才是真正的學習,否則第二天也就拋之腦後了!

不要老是把學習的放在放在課本,放在課堂,放在校園。校園的知識是經過過濾的,想要成為一個全面的人,校園的知識只不過是基礎和選拔人才的過程,也就是所謂的一張入場券。學習無用論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其實是學歷無用論,這是很正常的。畢業社會是另一所大學,學歷和學歷不通用的情況,不是很常見?

佛家講究有因有果,我們的付出和努力也是這樣,不會有那麼多幸運和不幸運。自己有沒有用心,有沒有花時間得到的結果有時候就是不一樣的。不要因為在前期看不出來,就懈怠了,人生的賽道落下一步,後面就很難趕上了!我們所追求的學習,何嘗不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一夜成名的好事情,必定是源自前半生的積累。我們也可以說是學習的過程。娛樂圈郭德綱的德雲社為什麼越做越大,甚至都無法出現同量級的競爭對手。我們很多人想的功成名就就是這樣的過程,不出現壓倒人的優勢,很難取得成績,即使取得了,也守不住。就看誰能在前半生的積累中,選對路子,選對方法,最終堅持下來!

相關焦點

  • 學而不「思」則罔
    學經典,悟學道 學而不「思」則罔一天深夜,著名的卡文迪什實驗室領導人盧瑟福走進實驗室
  • 學而不思則怠,思而不學則罔
    學而不思則怠,思而不學則罔 2010-10-12 11:10 來源:中華會計網校博客   列印 | 收藏 |   有道是「人過三十不學藝」,如今我都已近中年
  • 學而不思則罔
    二、不會根據自己的觀點來確定歸納事件的角度,盲目抄材料,材料和觀點建立不起聯繫。三、段落與段落之間建立不起邏輯聯繫。四、面對寬泛的題目不知所措,全文的中心論點不明確。        痛定思痛,發現我教學上的問題:對學生動筆的訓練太少了。碎片化教學,學生的思維訓練不夠。
  • 《論語·為政篇》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注釋】▲罔:迷惑;罔然。只對所學疑惑不解,惘然無知。【譯文】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則會罔然無知,只空想而不學習則會終止進步。」【學而思】讀書不走腦子,只知道死記硬背而沒有自己的見解,不會有任何收穫。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終止進步,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然而,學生的學習一定是線上、線下同步的。由此,不難看出此次爭議帶給我們的哲學思考:1.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沒有這次線上教學的實踐,我們也沒有這次關於線上教學的爭議。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在線上教學的實踐中,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迫使我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但問題來了,光是寫,那留給學習的時間呢?在沒有開始寫的時候,學習的力度還是可以的,每天看書、聽講座,知識儲備不斷增加,但沒有輸出,學習的效果還是差那麼一點點。首先要有大量優質的原料,沒有原料,模板再漂亮,根本就生產不出產品;同理,有原料也不行,沒有好的模板,加工出來的產品也是次品,或者根本滿足不了別人的需求。從古至今,同一原材料,經過不同人的加工,就有不同的作品,「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個有差異的模板,才有了源源不斷優秀的產品。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與思考就像飛機的兩個機翼,是相輔相成的,缺了哪個都不行。一樹花開,一季寒風讀書光靠學還不夠,還要多向別人請教,多思考,這樣才能求得真學問。反之,只學而不問不思,必然得不到真才實學。暖暖夕陽,皚皚白雪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也要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麼,而不能稀裡糊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 高質量的生活才是最終目的
    因為自己放不下這種內心上的虛榮,就會將這種城市間的差距無限放大,自己也很難走出這樣的困境。當然在老家的這幾年,我也並沒有閒著,通過寫文章來梳理自己,我發現自己原本焦慮的狀態被緩解了,並最終養成了日更的習慣。在佛學中有一句話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當自己真正放下,就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輕鬆,遵從自己的內心,而並非為了所謂的面子虛榮而活,更能發現真正的自己。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本意和真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第二》第12章,是《論語》名句中的名句,我們可以稱之為「金句之王」。別看就12個字,對這句金句的翻譯,卻歷來千差萬別,絕對不是可以用「大同小異」來模弄兩可的。
  • 學習的目的
    我們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我突然想起來,我年輕的時候,好像也是這樣的,不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於是我選擇了啥都學【哈哈】。但是回想起來,我這幾年,40多歲來美國讀書、拿學位、創業之後,我第一個最大的體會是:學習和學位真沒有用,如果我們沒有應用的場景。舉個例子。
  • 《教育的目的》讀書心得
    閱讀《教育的目的》一書,作者懷特海輝煌的教育經歷令人佩服,其文理皆修的淵博知識令人嚮往,其嚴謹的寫作態度令我心生敬意。也非常感謝譯者為我們帶來這本「奇書」,讓我重新認識了「教育」,也使我對我所接受的教育有了一個新的認知。全書值得我們細究的思考點非常多,但也不可能一一涉及,就選取幾個主要的談談我自己的感悟。
  • 結婚不是目的,幸福才是;婚姻不是愛情的目的,而是愛情的結果
    這可是我爸我媽非常愛的歌......我只要一想到,如果他們是故事的主角,我的心情,跟評論一樣慌......不過幸好,不是。這不擺明一團糟嗎!我不知道,如果初戀聽到這句話,該是一種怎麼樣的心酸。但我也知道,大叔這樣的做法,也許才是最好的做法。男人總是理性的,更多想到的是後果;女人總是感性的,更多想到的是心情。
  • [思客講堂]併購是手段不是目的,要把背後的東西想透
    蕭泓:  挫折其實挺多的,我們真正開始走出去,不單純是投資併購這種,就是走出去,從2008年開始,才8年的時間。剛才楊老師講的最重要的問題我認為就是第一個問題,到底是為什麼?目的是什麼很重要。我們的目的是要成為一家國際化公司,那不管是併購還是用其他的方式那些都是手段,都是一個過程。
  • 換個角度讀《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的思考問題,就會茫然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學而不思則罔對知識簡單的接納輸入,不進行思考,就像把東西胡亂的堆放在一起一樣,雜亂無章,沒條理。思而不學則殆一個人只思考,不會外部學習、輸入新的東西,極易進入死胡同,走向極端。
  • 學英語的最終目的是要學會用英語,然而……
    前兩天在「爸媽網」上看到了一個給家長的調查,題目是「你讓孩子學英語的目的是什麼?」400多個參與調查的家長們,絕大部分選擇了「全球化社會,多掌握一門語言,總沒什麼壞處。」很高興現在家長們對於英語學習的觀念變得更加務實了——英語作為語言,就是一種工具。我們學習它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通過掌握了英語,「打開另外一扇窗戶看風景。」
  • 五哥教育沉思之罔:一位非常好學的朋友,雖然自己苦心經營的企業已經可圈可點,但依然學個不停,每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會在全國各地的各種管理學習班的課堂上出現
  • 改變人生觀:我們的生活有什麼目的和結果?
    人從本來的感知到複雜的思想,似乎是一個原材料到產品的加工過程,但思想的目的和結果,仍然是為了感知,所以,感知不但是開始,也是目的和結果。人從感知開始,獲取外部信息,進行物質交互運動,完成新陳代謝,這一系列的物質運動過程,就是感知運動的循環過程,也是生命的存在狀態和存在過程。感知在運動,生命就存在;感知不再運動,生命就不再存在。感知是生命之本,生命是感知之象。
  • 行為與目的背道而馳,我們得到了什麼?(深度反思)
    我們只在乎我們做出感知的行為,我們從不在乎我們得到了什麼感知。我們只認為感知是一種行為,不知道感知還是結果,而且是最終的結果。因為一切行為過程都歸結於我們最終的感知結果,除此以外,再無其他結果。我們一刻不停地在感知,但我們卻並不知道感知是什麼?其實感知有兩個重大含義:一、感知運動是存在的本質與本源。我們從用智開始,就一直在尋找存在永恆不變的本質和本源。
  • 學而不思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論語.為政2.15)可能是他對思考重要性的肯定和確認,在他看來,假如不是如此思索一番,則所學的結局便以失敗告終,「罔」這個字的確切意思就是「無」,是「沒有」。學習如果不去思考等於「無」,間接的告訴我們那等於是「沒有學習」。
  • 學習不是一時的目標,而是終身的目的!
    學習不是一時的目標,而是終身的目的!很多人不知道讀書,學習是為了什麼。讀書是為了更好的學習,看廣闊的世界!把看到的知識在學以致用的路上對於寫文章 ,自己目前還是很頭疼,每次都不知道寫什麼。過後回想,學過的知識沒有留下什麼印象。學知識就是為了應用。之所以沒有感悟和改變,就是因為一直在用以前的模式在行動和思考。當把學的的知識應用起來,甚至可能立刻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學過各種知識,看過各種書。學過這知識記不住、用不上,這是目前自己最大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