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來工作時,我曾嚴重懷疑自己不適合教學。
課堂上,好不容易講完知識點,發現學生還是一臉懵逼。做練習,學生打鬧開小差,課室像個菜市場,我卻只能站在後面的角落,假裝沒看見。大型考試,成績還沒出來,我就料到自己班級的排名,如果發現沒有墊底,我會懷疑成績是否出錯了。
為了跟上大隊,我努力地學習周圍同事的做法。有一個被大家公認的大神,為了向她學習,我調整自己的課表去聽她的課,聽一節,然後模仿著上一節,就這樣持續了將近一個月。
跌跌撞撞了五年,我漸漸地發現,自己的班級也可以擠進年級前列,甚至還能排到第一,而且是連續四個學期第一!
這給我帶來的最大啟發是,教學可以不用拼顏值,也可以不用拼體力,而是可以拼技能的提升。
既然教學技能可以提升,那如何提升更科學呢?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告訴我們,教學技能是一種認知技能,它的核心是有效思考。
如果把大腦看作電腦,我們的記憶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工作記憶,相當於「內存」;另一部分是長期記憶,相當於「硬碟」。如果把周圍的環境看作U盤的話,思考就是把「U盤」的文件和「硬碟」的文件放到「內存」中打開,重新整合以後,把結果存入「硬碟」的過程。
教學也符合這一個框架。
首先,教學對「內存」的要求很高。
我們不光要記得每個班級的課程進度,還要分析學生的作業情況,同時還有各種各樣的常規檢查,總之,需要同時兼顧的事情相當多,一不留神就把自己搞得一團亂麻。
其次,教學對「硬碟」的要求也很高。
「硬碟」裡面儲存著兩類知識,一類是事實性知識,相當於各種文檔;另一類是過程性知識,相當於各種軟體。
對教學很重要的事實性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學科知識。有數據顯示,學科知識豐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更有可能出色,尤其是中學數學(表示躺槍)。另一種是教學方法的知識。作為數學老師,你懂概率很好,but,能幫助學生也弄懂概率,才算你的本事。數學好不等於數學教得好。想想也是,否則最好的數學老師應該是數學家才對。
教學還需要大量的過程性知識。有的過程處理簡單的任務,比如收發試卷、批改作業、帶領學生背書,等等。有的過程處理複雜的任務,比如解釋概率的概念,解決學生之間的衝突,等等。
由此可得,提高教學技能的核心,在於提高「內存」的使用效率。要想提高「內存」的使用效率,就需要往「硬碟」增加大量正確的事實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做到這一點的最佳方法,就是練習。
練習是一種活動,比如切菜、投籃、打遊戲等等。一個活動需要具備三個條件,才能稱為練習。
1.有主動提高的意識。
只有參與,沒有主動提高的意識的活動,只能算是經驗。我們經常把經驗和練習混為一談,但是經驗明顯不如練習靠譜。比如打羽毛球,在高中的時候,我就從只會拿拍,到能贏上幾場球,也就是一個學期的時間。這提高還是相當明顯的。可是從那時到現在,儘管也算有五六年的球齡,但是水平也就高中時候的水平,因為在打球的時候,我再也沒有試著怎麼打得更好,只是單純作為業餘愛好。
教學也是一樣。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衡量標準,有數據表明,剛走上崗位的教師,頭五年的教學水平提高的特別快。五年之後,水平開始趨於平坦,甚至偶爾下滑。隨著時間推移,二十多年教齡的老教師可能和十多年的教師的平均水平相差無幾。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多數教師在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就不再主動地提高自己,而是靠過去的經驗來教學。
是他們不想提高的原因嗎?不一定是,因為練習本身不好玩,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於還要照顧自家小孩,關心柴米油鹽的教師來講,依賴經驗似乎是更接地氣的選擇。
2.尋求反饋。
既然有意識主動提高,那麼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確是在提高呢?答案是尋求反饋,反饋可以幫助我們看到自己與目標的距離,從而分析自己是否有在進步。
對於教師來講,一種辦法是從學生那裡得到反饋,另一種辦法是請別人觀察和評價自己的教學。關於反饋的建議,下文還會繼續說。
3.完成額外的輔助性任務。
假如你在練習下棋,有了提高的意識,也找到了反饋的方式,那是不是只要不斷地下棋,就能夠坐等提高了?不是,一味地下棋,對棋藝的提高很有限。高手除了下棋,還會花很多時間學習開局,以及分析其他專業選手的棋局。類似的,跑步運動員也不是一味地賽跑,而是會經常通過負重練習和心肺功能訓練來積累體能。
教學也是一樣。就拿上課來說,你既要會講知識點,又要能夠組織學生開展活動,還要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裡面的每一項,都值得你去專門的訓練。輔助性任務的價值,在於完善教學技能的每一個組成部分,推動技能的提升。
了解了練習的三個條件,我們可以怎樣正確地開展練習呢?
1.用執行計劃代替提高的意識。
有的人覺得主動提高的意識很簡單,不就是在上課前對自己說一句:「我想提高,來吧!」這樣做的話,堅持幾節課還可以,之後可能就沒下文了。你想想看,多少人在新年辦的健身卡,除了自己下定決心的幾天刷一下,剩下的時光不還是愛幹嘛幹嘛!
思考對大腦是一件苦力活,大腦是能躲就躲,他最喜歡的是記憶。因此,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是不動腦子的,動腦筋不如靠經驗來得輕鬆。
教學也一樣,許多老師在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後,就開始變得自動化了。上課拿起課本就走,也不用備,過去怎麼上就怎麼上。作業收上來就改,過去怎麼改就怎麼改,沒做好的就罰,過去怎麼罰還是怎麼罰。
有時經驗的確能解決一些問題,但是面對變化的學生,提高教學技能是長遠之計。既然想提高,我們就需要控制對經驗的依賴,調動大腦來思考。要做到這一步,光靠自我提醒是不夠的,更好的辦法,是制定執行計劃。
執行計劃可以由一系列的行動指令組成,每個指令的基本句式是:「如果……就……」。比如,如果上課預備鈴響,就讓科代表提醒大家開始課前小測;如果有學生過來提問,就耐心給他解答,等等。
執行計劃有兩個好處。第一,每個行動指令都是經過思考後得出的最優方案,你只需要關注計劃是否落實就行。第二,落到紙面上的執行計劃,既能幫助大腦記憶,又能降低大腦思考的成本。你還可以對計劃進行補充和修改,比如你覺得默寫知識點比課前小測的效果更好,就可以調整指令:「如果上課預備鈴響,就讓科代表提醒大家默寫知識點」。
2.用量化思維尋求反饋
量化思維的好處,是讓我們尋找的反饋更加客觀清晰。比較兩個反饋,一個是「班上絕大部分學生都會求概率了」,另一個是「班上40個學生,有35個會求概率了」。前者很籠統,後者不僅清晰,還能讓你更容易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
量化思維有兩個要點。
第一是描述行為,而不是對行為的評價。比如,「小明怎麼學都不會列方程」,這個是對行為的評價;而「小明不知道如何在題目中找到等量關係」,就是對行為的描述。
第二是尋找合適的指標輔助分析。比如,要想了解學生的成績水平,你會怎麼做?我會藉助一個指標,就是學生所有測驗成績的平均分,即歷史平均。如果一個學生的歷史平均是83分,那他下一次測驗大概率是80分水平;如果他的歷史平均是50分,你就不能太過指望他能衝上及格。
上文說過,反饋的來源有學生和其他教師兩種。
如果你想從學生那裡獲得反饋,你就需要觀察學生。他們對什麼感興趣,音樂、遊戲還是八卦?他們對未來有什麼計劃?他們怎樣看待自己的學習?他們之間是如何溝通的?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和他們在課外的表現一樣嗎?......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你會有許多過去沒有留意的發現。
如果你想從其他教師那裡得到反饋,你就需要找機會和他們討論。一般來說,每個星期的集體備課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這樣的集體備課至少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大家可以互相發發牢騷,也可以分享教學經驗,從中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另一個是針對某一個教學難題,大家一起出謀劃策,,還可以一起觀摩其他人的課堂,從中討論更好的教學策略。
3.寫教學日誌迭代升級
如果你只是一味地上課、改作業和測驗,你的教學能力很難得到提高。因為你不可能在教學的同時,還能思考自己的教學,所以思考教學只能尋找額外的時間。
寫教學日誌是一種有效的自我迭代方式。一方面,文字可以充當工作記憶的角色,讓大腦可以更加安心地專注於思考;另一方面,思考的過程通過文字沉澱,可以讓我們用長期的眼光來看到自己的成長。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來寫教學日誌。你也可以用下列三個核心問題,作為每一篇教學日誌的框架:
我當時是怎麼想的?我這麼想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我應該怎麼想才對?
寫教學日記最難的地方,不是寫一篇,而是每天堅持寫一篇。有三個小技巧可以幫助你,一個是固定寫教學日誌的時間,比如每天上完自己的最後一節課,就馬上動筆寫,用習慣來避免遺忘;另一個是每次堅持至少寫一點,比如你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好些的,就乾脆寫一句「今天上的每一節課都爽翻了!」;還有一個是不要追求完美和整潔,你可以寫文字,也可以塗鴉,還可以貼貼紙,只要自己喜歡,都沒問題。
參考資料: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作者:(美) 威廉厄姆Willingham.D.T.) 出版社: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10年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