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平臺賣菜:一場資本遊戲?
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賣菜平臺,其正在燒錢補貼消費者,價格比較便宜。
在家點點手機屏幕,就能買到新鮮的蔬菜,這是很多市民期待中的網際網路便利。近來,網際網路公司正在入局這一市場,只不過換了一個名稱,叫「社區團購」。
今年6月,滴滴打造的社區團購品牌「橙心優選」上線;7月7日,美團宣布成立「優選事業部」,進軍社區團購賽道;8月,拼多多旗下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上線,小程序「多多買菜」也已上線;9月,阿里宣布成立盒馬優選事業部,布局社區團購。有消息稱,京東也正在籌劃社區團購項目「京東優選」。在投資方面,阿里參與投資了社區團購平臺十薈團,騰訊參與投資了興盛優選和食享會。
有人擔心,網際網路巨頭開始搶菜市場的生意了,攤販們將會被趕走。當前,「社區團購」平臺的買菜體驗怎麼樣?社區「團長」是什麼樣的一群人?菜市場的攤販們如何應對?帶著疑問,記者展開了調查。
1 買菜體驗: 除了「便宜」沒有其他優勢
家住南開區的黎先生,近來從網上看到消息,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尤其是知名公司開始網絡賣菜了。天氣轉冷,氣溫不斷下降,不想出門挨凍的他,嘗試用手機下了幾單。
第一單是「美團優選」,他選了八種蔬菜。這八種蔬菜包括土豆、胡蘿蔔、黃瓜、菜花、紅薯、生薑、圓白菜、豆角,共花費24元。平臺需要黎先生先付款,轉天16時以後再去社區旁邊的自提點提貨,到時候聯繫社區「團長」。網絡平臺上給出的自提點,是黎先生所在社區旁邊的一家便利店。
轉天16時過後,黎先生趕緊去便利店。他一直在琢磨,這位團長是什麼人。像美團外賣員那樣穿著黃色的制服?送貨是電動自行車還是麵包車?等到便利店一看,沒有專門的人員前來,他只得詢問超市收銀員,這裡是美團優選的提貨點嗎?
收銀員立即回答,是的。而且他還說:「我就是團長。」這讓黎先生很意外,便利店收銀員兼職網絡平臺的社區團購「團長」,不影響他原有的工作嗎?接下來,收銀員開始盤點黎先生買的菜,仔細一看,胡蘿蔔和紅薯沒送來,處於缺貨狀態。「您不用擔心,現在我就在網上給您退錢。」收銀員說。很快,黎先生收到了退款,提著網絡上買的菜回了家。
回家後,他發現,買來的土豆裹著很多泥,洗掉泥巴才看到,其中有兩個存在明顯的瑕疵,只能扔掉。這樣的情況,早在今年3月份他就遇到過。當時,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小區封閉,他就嘗試在一家做餐館蔬菜配送的網絡平臺買了一次,送上門的蔬菜和水果中,土豆個頭很小,裹著很多泥。柚子受到擠壓,味道變苦無法食用。胡蘿蔔又細又短,還帶著葉子,扔掉了很多。
結合兩次經歷,黎先生發現,相對菜市場和街邊菜店,網絡平臺買菜除了便宜以外,其他並無優勢。菜品無法看到實物,送上來是什麼樣只能「聽天由命」。先付款,等到第二天16時以後才能去取,並沒有菜市場「隨到隨買,回家就用」的便利性。本來以為能送菜上門,結果是自提,消費者並沒有獲得多少便利。更關鍵的是,消費者需要先在網絡平臺上支付,相當於預付款,其中有一定的風險。
有一些消費者的體驗更「糟糕」,買到了接近腐敗變質的排骨和無法食用的水果。網友「你只能向前進」反映,他嘗試下了幾單,結果發現,西紅柿兩個沒有成熟,外觀是青的,還有一個已腐爛。蒜苗也是非常老,看起來像儲存了很久。重量也和網絡平臺標註的不一樣,存在短斤缺兩。等他再聯繫「團長」,「團長」沒有接聽電話。
網友「找BUG的陳女士」反映,她通過網絡平臺買了三個柚子、兩個火龍果、一盒提子、6個百香果、一瓶百香果酒,共計35元,這個價格確實便宜。但提到的水果質量較差,提子不新鮮,火龍果從外表看已經發蔫,百香果很酸,柚子吃著沒有一點味道。有了這次經歷,她「不想再買第二次了」。
2 遍地「團長」: 兼職者居多
黎先生遇到的社區團購「團長」,是一位便利店收銀員。這位團長透露,他現在已經加入了滴滴「橙心優選」、拼多多「多多買菜」和美團的「美團優選」三個平臺,擔任三個平臺的社區團購「團長」。「平均每天三四單吧,數量不是很多。」這位團長說。
這些菜都是怎麼來的?團長透露,是「貨拉拉」司機送過來的,有一個交接單。「貨拉拉」司機會交代缺貨的品種和數量,對送來的貨品進行清點、核對。
除了這些有店的「團長」外,無店的社區居民也可以在網上申請成為「團長」。一些自由職業者,經過簡單培訓和對接,就成為團長。他們每天會通過手機平臺收到社區客戶的訂單,第二天從平臺接貨,先存放在自己家,等到16時以後再一一聯繫社區客戶,請客戶到家裡來提貨。
戴麗麗是河西區黑牛城道附近一社區居民,上個月申請成為一家網絡平臺的社區團購團長,截至目前已收穫佣金300多元。按照10%的比例計算,經她這位團長之手銷售的蔬菜、水果已有3000多元,服務100多人次。
「像我這樣的自由職業者,沒有工作壓力,時間自由,是從事社區團長的優選。還有很多便利店的店主、收銀員也能申請成為團長,他們有門店,也有一定的優勢。」戴麗麗說。
這些團長還被要求發朋友圈連結,推廣所在平臺的社區團購業務,同樣會有獎勵和提成。戴麗麗介紹:「團長是平臺在社區的支點,成為平臺發展的關鍵。現在申請人很多,都想排隊成為團長。」
3 蔬菜攤販: 競爭的壓力更大了
毫無疑問,這波網際網路賣菜的浪潮,首當其衝的就是菜市場的蔬菜攤販。有人驚呼,網際網路巨頭將會把這些蔬菜攤販從城市趕走。
南開區王頂堤一位蔬菜攤販趙凱,今年初小區封閉管理期間曾經給周邊社區居民送過菜。當時,是以微信建群的方式進行。在群裡,居民把菜品的數量、種類發過來,他一一上門送貨。如今,這些居民還是到菜市場攤位買菜,微信群也就慢慢冷清了。
這次網絡平臺發展賣菜業務,趙凱也註冊成為團長,但是,操作三天後,他感到了危機來臨。首先,這些網絡平臺賣的菜不是從他的攤位進的貨,他只是負責接貨、發貨,賺取10%的提成。看到這些比自己攤位上還便宜的菜,他心裡不是滋味,要是繼續操作下去,消費者可能都不會到實體攤位買菜了。
一周後,平臺要求趙凱發朋友圈連結,推廣網絡平臺。趙凱思索,自己決不能給網絡平臺拉更多客戶,那會讓自己的實體攤位流失更多客源,是自掘墳墓的行為。他首先應該做的,是把自己實體攤位的服務做精做細。
為了自救,他開始把土豆、胡蘿蔔、蓮藕這些帶泥的蔬菜洗乾淨,把青蘿蔔、花椰菜這些菜的葉子去掉,把豆角等蔬菜長短分開,分級定價;降價銷售一些不太新鮮的蔬菜。如果客戶有要求,他還可以提供削皮、分切服務,客戶到家直接下鍋使用。
趙凱重新啟用了年初的蔬菜配送微信群,每天把自己攤位的蔬菜圖片、種類價格一一發到群裡,詢問老年人、殘疾人是否需要送貨上門。慢慢地,群裡有留言回復的,也有一些客戶提前下單,等下班後去菜市場攤位取貨。
消費者黎先生對比了網絡平臺買菜和菜市場買菜的體驗,他認為,傳統菜市場仍有巨大的競爭優勢,如可以挑選,可以溝通,可以砍價,可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菜市場是最有生活氣息的地方,消費者能體會到選擇的自由和生活的樂趣,這是網絡平臺所沒有的。
4 核心業務外包: 不承擔風險卻收割利益
由於保鮮要求高,客戶需求多樣化,蔬菜曾經是最難標準化和網銷的商品。在網絡賣菜這一領域,曾經有很多創業公司涉足,但大多數以失敗告終。6年前,一家名為「青年菜君」的創業企業,開始在北京等中心城市大力鋪設網點,銷售半成品包裝菜,意圖解決青年人沒有時間買菜、不想洗菜的痛點,但不到兩年以失敗告終。
一家名為「美菜網」的企業也在同期創業誕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發現普通市民網絡預訂蔬菜,每個客戶都有個性化的需求,配送的難度很大,最終放棄了向普通市民網銷蔬菜。最後,美菜網專攻酒店、餐館蔬菜配送市場,才得以存活下來。
現在的網絡平臺,並沒有解決蔬菜保鮮和配送的供應鏈難題,就敢於燒錢補貼跑馬圈地,讓人擔憂。也有人提出,之所以現在的網絡公司敢於這麼做,是他們有了一套全新的運作手法,這個核心的運作手法就是:外包。
在源頭上,網絡公司正在對接大型蔬菜批發企業甚至種植基地,壓低供應價格,這樣才能給消費者較低的價格,把攤販比下去。在配送上,他們聯繫貨拉拉這樣的物流平臺入局,讓平臺上的註冊司機承擔繁瑣的「跑腿」任務。在社區落點上,他們又拉「團長」入局,讓團長承擔核對和分菜的事務,變成網絡平臺在社區的第一落點。
表面上看,網絡平臺完成了所有的業務。但實際上,網絡平臺沒有僱用任何一個司機和任何一個團長,甚至在供應鏈上,也沒有僱人承擔蔬菜洗淨、分裝的業務,而是蔬菜供應企業自己承擔。網絡平臺支付蔬菜供應企業的資金,也是前一天消費者預付給網絡平臺的。
在核心業務外包的情況下,網絡平臺能不直接承擔風險,同時又能收割利益,這樣的商業模式讓人憂心。他們極有可能像部分共享單車企業一樣,買自行車的錢是賒帳,收消費者的錢卻是預收。
以往,蔬菜銷售市場自有交易和信用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是,每一環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風險自己承擔,利益自己獲取。於是,種植戶銷售給流通企業,流通企業批發給攤販,攤販再到菜市場銷售給市民,每一環節都把自己的服務專業化,獲得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收益。
網絡巨頭這次燒錢補貼大戰的背後,有資本的支持和對利益的追求。當前,網際網路平臺的傳統業務已達到增長極限,社區團購這種新的業務能帶來增長預期和想像,從而在股權市場上給資本方創造升值空間。統計數據也顯示,從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26日,國內社區團購類電商領域共發生26起投融資事件,共計融資超117億元。
當傳統的蔬菜供應鏈有可能被網絡巨頭公司打破和重塑,甚至有可能被資本壟斷和控制時,我們有必要擔心買菜預付款的安全。畢竟,消費者在這一領域踩過的坑太多。從這個角度講,網絡巨頭開展社區團購,應把服務做細做實,真正配送上門、貨到付款,這樣才算把網際網路惠及普通個人。一味用資本支撐燒錢,意圖掌控供應鏈,讓消費者陷入預付款模式的泥淖,會釀成更大的危機。
本版照片 本報記者 李吉森攝
來源: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