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平臺賣菜:一場資本遊戲?

2020-12-15 中國經濟網

網絡平臺賣菜:一場資本遊戲?

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賣菜平臺,其正在燒錢補貼消費者,價格比較便宜。

在家點點手機屏幕,就能買到新鮮的蔬菜,這是很多市民期待中的網際網路便利。近來,網際網路公司正在入局這一市場,只不過換了一個名稱,叫「社區團購」。

今年6月,滴滴打造的社區團購品牌「橙心優選」上線;7月7日,美團宣布成立「優選事業部」,進軍社區團購賽道;8月,拼多多旗下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上線,小程序「多多買菜」也已上線;9月,阿里宣布成立盒馬優選事業部,布局社區團購。有消息稱,京東也正在籌劃社區團購項目「京東優選」。在投資方面,阿里參與投資了社區團購平臺十薈團,騰訊參與投資了興盛優選和食享會。

有人擔心,網際網路巨頭開始搶菜市場的生意了,攤販們將會被趕走。當前,「社區團購」平臺的買菜體驗怎麼樣?社區「團長」是什麼樣的一群人?菜市場的攤販們如何應對?帶著疑問,記者展開了調查。

1 買菜體驗: 除了「便宜」沒有其他優勢

家住南開區的黎先生,近來從網上看到消息,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尤其是知名公司開始網絡賣菜了。天氣轉冷,氣溫不斷下降,不想出門挨凍的他,嘗試用手機下了幾單。

第一單是「美團優選」,他選了八種蔬菜。這八種蔬菜包括土豆、胡蘿蔔、黃瓜、菜花、紅薯、生薑、圓白菜、豆角,共花費24元。平臺需要黎先生先付款,轉天16時以後再去社區旁邊的自提點提貨,到時候聯繫社區「團長」。網絡平臺上給出的自提點,是黎先生所在社區旁邊的一家便利店。

轉天16時過後,黎先生趕緊去便利店。他一直在琢磨,這位團長是什麼人。像美團外賣員那樣穿著黃色的制服?送貨是電動自行車還是麵包車?等到便利店一看,沒有專門的人員前來,他只得詢問超市收銀員,這裡是美團優選的提貨點嗎?

收銀員立即回答,是的。而且他還說:「我就是團長。」這讓黎先生很意外,便利店收銀員兼職網絡平臺的社區團購「團長」,不影響他原有的工作嗎?接下來,收銀員開始盤點黎先生買的菜,仔細一看,胡蘿蔔和紅薯沒送來,處於缺貨狀態。「您不用擔心,現在我就在網上給您退錢。」收銀員說。很快,黎先生收到了退款,提著網絡上買的菜回了家。

回家後,他發現,買來的土豆裹著很多泥,洗掉泥巴才看到,其中有兩個存在明顯的瑕疵,只能扔掉。這樣的情況,早在今年3月份他就遇到過。當時,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小區封閉,他就嘗試在一家做餐館蔬菜配送的網絡平臺買了一次,送上門的蔬菜和水果中,土豆個頭很小,裹著很多泥。柚子受到擠壓,味道變苦無法食用。胡蘿蔔又細又短,還帶著葉子,扔掉了很多。

結合兩次經歷,黎先生發現,相對菜市場和街邊菜店,網絡平臺買菜除了便宜以外,其他並無優勢。菜品無法看到實物,送上來是什麼樣只能「聽天由命」。先付款,等到第二天16時以後才能去取,並沒有菜市場「隨到隨買,回家就用」的便利性。本來以為能送菜上門,結果是自提,消費者並沒有獲得多少便利。更關鍵的是,消費者需要先在網絡平臺上支付,相當於預付款,其中有一定的風險。

有一些消費者的體驗更「糟糕」,買到了接近腐敗變質的排骨和無法食用的水果。網友「你只能向前進」反映,他嘗試下了幾單,結果發現,西紅柿兩個沒有成熟,外觀是青的,還有一個已腐爛。蒜苗也是非常老,看起來像儲存了很久。重量也和網絡平臺標註的不一樣,存在短斤缺兩。等他再聯繫「團長」,「團長」沒有接聽電話。

網友「找BUG的陳女士」反映,她通過網絡平臺買了三個柚子、兩個火龍果、一盒提子、6個百香果、一瓶百香果酒,共計35元,這個價格確實便宜。但提到的水果質量較差,提子不新鮮,火龍果從外表看已經發蔫,百香果很酸,柚子吃著沒有一點味道。有了這次經歷,她「不想再買第二次了」。

2 遍地「團長」: 兼職者居多

黎先生遇到的社區團購「團長」,是一位便利店收銀員。這位團長透露,他現在已經加入了滴滴「橙心優選」、拼多多「多多買菜」和美團的「美團優選」三個平臺,擔任三個平臺的社區團購「團長」。「平均每天三四單吧,數量不是很多。」這位團長說。

這些菜都是怎麼來的?團長透露,是「貨拉拉」司機送過來的,有一個交接單。「貨拉拉」司機會交代缺貨的品種和數量,對送來的貨品進行清點、核對。

除了這些有店的「團長」外,無店的社區居民也可以在網上申請成為「團長」。一些自由職業者,經過簡單培訓和對接,就成為團長。他們每天會通過手機平臺收到社區客戶的訂單,第二天從平臺接貨,先存放在自己家,等到16時以後再一一聯繫社區客戶,請客戶到家裡來提貨。

戴麗麗是河西區黑牛城道附近一社區居民,上個月申請成為一家網絡平臺的社區團購團長,截至目前已收穫佣金300多元。按照10%的比例計算,經她這位團長之手銷售的蔬菜、水果已有3000多元,服務100多人次。

「像我這樣的自由職業者,沒有工作壓力,時間自由,是從事社區團長的優選。還有很多便利店的店主、收銀員也能申請成為團長,他們有門店,也有一定的優勢。」戴麗麗說。

這些團長還被要求發朋友圈連結,推廣所在平臺的社區團購業務,同樣會有獎勵和提成。戴麗麗介紹:「團長是平臺在社區的支點,成為平臺發展的關鍵。現在申請人很多,都想排隊成為團長。」

3 蔬菜攤販: 競爭的壓力更大了

毫無疑問,這波網際網路賣菜的浪潮,首當其衝的就是菜市場的蔬菜攤販。有人驚呼,網際網路巨頭將會把這些蔬菜攤販從城市趕走。

南開區王頂堤一位蔬菜攤販趙凱,今年初小區封閉管理期間曾經給周邊社區居民送過菜。當時,是以微信建群的方式進行。在群裡,居民把菜品的數量、種類發過來,他一一上門送貨。如今,這些居民還是到菜市場攤位買菜,微信群也就慢慢冷清了。

這次網絡平臺發展賣菜業務,趙凱也註冊成為團長,但是,操作三天後,他感到了危機來臨。首先,這些網絡平臺賣的菜不是從他的攤位進的貨,他只是負責接貨、發貨,賺取10%的提成。看到這些比自己攤位上還便宜的菜,他心裡不是滋味,要是繼續操作下去,消費者可能都不會到實體攤位買菜了。

一周後,平臺要求趙凱發朋友圈連結,推廣網絡平臺。趙凱思索,自己決不能給網絡平臺拉更多客戶,那會讓自己的實體攤位流失更多客源,是自掘墳墓的行為。他首先應該做的,是把自己實體攤位的服務做精做細。

為了自救,他開始把土豆、胡蘿蔔、蓮藕這些帶泥的蔬菜洗乾淨,把青蘿蔔、花椰菜這些菜的葉子去掉,把豆角等蔬菜長短分開,分級定價;降價銷售一些不太新鮮的蔬菜。如果客戶有要求,他還可以提供削皮、分切服務,客戶到家直接下鍋使用。

趙凱重新啟用了年初的蔬菜配送微信群,每天把自己攤位的蔬菜圖片、種類價格一一發到群裡,詢問老年人、殘疾人是否需要送貨上門。慢慢地,群裡有留言回復的,也有一些客戶提前下單,等下班後去菜市場攤位取貨。

消費者黎先生對比了網絡平臺買菜和菜市場買菜的體驗,他認為,傳統菜市場仍有巨大的競爭優勢,如可以挑選,可以溝通,可以砍價,可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菜市場是最有生活氣息的地方,消費者能體會到選擇的自由和生活的樂趣,這是網絡平臺所沒有的。

4 核心業務外包: 不承擔風險卻收割利益

由於保鮮要求高,客戶需求多樣化,蔬菜曾經是最難標準化和網銷的商品。在網絡賣菜這一領域,曾經有很多創業公司涉足,但大多數以失敗告終。6年前,一家名為「青年菜君」的創業企業,開始在北京等中心城市大力鋪設網點,銷售半成品包裝菜,意圖解決青年人沒有時間買菜、不想洗菜的痛點,但不到兩年以失敗告終。

一家名為「美菜網」的企業也在同期創業誕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發現普通市民網絡預訂蔬菜,每個客戶都有個性化的需求,配送的難度很大,最終放棄了向普通市民網銷蔬菜。最後,美菜網專攻酒店、餐館蔬菜配送市場,才得以存活下來。

現在的網絡平臺,並沒有解決蔬菜保鮮和配送的供應鏈難題,就敢於燒錢補貼跑馬圈地,讓人擔憂。也有人提出,之所以現在的網絡公司敢於這麼做,是他們有了一套全新的運作手法,這個核心的運作手法就是:外包。

在源頭上,網絡公司正在對接大型蔬菜批發企業甚至種植基地,壓低供應價格,這樣才能給消費者較低的價格,把攤販比下去。在配送上,他們聯繫貨拉拉這樣的物流平臺入局,讓平臺上的註冊司機承擔繁瑣的「跑腿」任務。在社區落點上,他們又拉「團長」入局,讓團長承擔核對和分菜的事務,變成網絡平臺在社區的第一落點。

表面上看,網絡平臺完成了所有的業務。但實際上,網絡平臺沒有僱用任何一個司機和任何一個團長,甚至在供應鏈上,也沒有僱人承擔蔬菜洗淨、分裝的業務,而是蔬菜供應企業自己承擔。網絡平臺支付蔬菜供應企業的資金,也是前一天消費者預付給網絡平臺的。

在核心業務外包的情況下,網絡平臺能不直接承擔風險,同時又能收割利益,這樣的商業模式讓人憂心。他們極有可能像部分共享單車企業一樣,買自行車的錢是賒帳,收消費者的錢卻是預收。

以往,蔬菜銷售市場自有交易和信用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是,每一環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風險自己承擔,利益自己獲取。於是,種植戶銷售給流通企業,流通企業批發給攤販,攤販再到菜市場銷售給市民,每一環節都把自己的服務專業化,獲得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收益。

網絡巨頭這次燒錢補貼大戰的背後,有資本的支持和對利益的追求。當前,網際網路平臺的傳統業務已達到增長極限,社區團購這種新的業務能帶來增長預期和想像,從而在股權市場上給資本方創造升值空間。統計數據也顯示,從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26日,國內社區團購類電商領域共發生26起投融資事件,共計融資超117億元。

當傳統的蔬菜供應鏈有可能被網絡巨頭公司打破和重塑,甚至有可能被資本壟斷和控制時,我們有必要擔心買菜預付款的安全。畢竟,消費者在這一領域踩過的坑太多。從這個角度講,網絡巨頭開展社區團購,應把服務做細做實,真正配送上門、貨到付款,這樣才算把網際網路惠及普通個人。一味用資本支撐燒錢,意圖掌控供應鏈,讓消費者陷入預付款模式的泥淖,會釀成更大的危機。

本版照片 本報記者 李吉森攝

來源:今晚報

相關焦點

  • vankri數字資產交易所平臺:網際網路賣菜還繼續?
    vankri數字資產交易所平臺資訊,在vankri數字資產交易所平臺看來,當網際網路玩家們以同樣的套路試圖攫取新開展紅利的時分,我們看到的是以一種以愈加理性和客觀的方式為動身點的新心情正在醞釀。同挪動網際網路時期關於薅羊毛的熱衷不同,如今的人們關於資本的見地愈加客觀,這一點在網際網路賣菜的身上表現得較為明顯。
  • 網上賣菜有發財的有歇菜的 平臺選擇至關重要
    然而,網際網路時代的平臺選擇卻像是一把懸頂之劍,隨時可能宣告你的出場。   藉助平臺   網上賣菜讓她年入百萬   「姜波啊,俺家今年種了二畝蘿蔔,還有一個棚的大姜,你給記著在網上發個信息公布下呀。」   自建平臺   本地賣菜網站先後「歇菜」   網上賣菜並非一番風順,也常有「叫好不叫座」的案例存在。有姜波這樣利用現有成熟平臺搞銷售的成功者,也有自建賣菜平臺搞銷售的失敗者。
  • 網際網路企業搶著做社團賣菜,很賺錢?
    最近,掀起了一場網際網路賣菜熱潮。1分錢的青菜,1分錢的紅薯,1分錢的豆芽...很多買菜APP突然出現在一線城市,持續推出新人專區。 一時間,大家不免想到了前幾年的共享單車熱潮。今年,社區團購攜帶各大資本巨頭捲土重來,仿佛要在賣菜行業掀起一場腥風血雨。12月1日,手機淘寶和支付寶在湖北地區上線「淘寶買菜」業務,採用社區團購模式。這是阿里巴巴首次向社區團購業務開放核心流量資源。
  • 平臺資本合流加持 馬保國出圈是一場扭曲的網絡狂歡
    相關段子出現在各大遊戲主播的直播間,不少人用「馬保國」的梗解說遊戲,甚至用來嘲諷對手:「這閃電五連鞭,不講武德啊!我勸你耗子尾汁!」遊戲圈、短視頻圈、直播圈產生聯動,各種鬼畜視頻層出不窮。
  • 一哄而上,瘋狂補貼,築高城牆,屢試不爽的平臺套路用於賣菜了
    不過是玩了「朝三暮四」、「寅吃卯糧」的遊戲。電子商務利用網際網路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時空對消費者和商品流通的限制,縮短了循環周期。因此,將這些實體店的營銷手段搬到網上後,競爭會更加激烈,力度也會更大,對消費者也更具衝擊力。終於,和商場拼了多年的電商平臺,開始將戰火引向社區,和小商小販展開了競爭。
  • 網際網路巨頭開啟燒錢賣菜大戰 搶佔社區團購風口
    除了阿里巴巴,騰訊、拼多多、滴滴、美團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燒錢賣菜大戰愈演愈烈。《證券日報》記者在某電商平臺看到,1分錢可以買到多種蔬菜和水果。為了吸引流量搶佔市場,網際網路巨頭深諳其道。這種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巨頭燒錢搶市場,吃瓜群眾看戲薅羊毛。
  • 為啥大佬們都搶著來你家口賣菜?
    社區團購你可以說它是一種新業態,但說到底它就是一場資本的遊戲,社區團購無非就是在你住的小區附近組團買東西,現在很多小區裡都會有個團長,要麼就是小區裡的寶媽,要麼就附近小店的店主,他每天會發一些產品的信息,特價新信息發到業主群裡面去供你們挑選產品,要麼就是蔬菜,要麼就是水果,要麼就是牛奶
  • 線上賣菜,真是一本萬利嗎
    幾年過去,線上賣菜像是突破了瓶頸,一下子湧現出了眾多平臺與賣家,充分地滿足了消費者線上買菜的願望。這也不禁令人感慨,在網際網路時代下,消費者隱藏的、潛在的消費需求很容易被挖掘出來,也很容易被捕捉到。所以願望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 網際網路巨頭趕集「賣菜」 小商販何去何從?
    原標題:阿里、滴滴、美團、拼多多紛紛入局網際網路巨頭趕集「賣菜」 小商販何去何從?近日,網際網路巨頭入局社區電商賣菜引發熱議。與此同時,零售商超也加快線上賣菜進程。在社區電商火熱的當下,傳統小商販該何去何從?
  • 阿里騰訊美團入局,網際網路巨頭「燒錢」賣菜,消費者:薅羊毛真香
    問題是,巨頭為何不惜燒錢也要將賣菜進行到底,這次薅羊毛的機會,又會持續多久呢?01網際網路巨頭爭相賣菜社區團購併非新鮮事物。早在2016年,就有先知先覺者試水這一細分市場。越來越多的資本勢力湧入,混戰由此打響。對網際網路巨頭們來說,社區團購既有高頻詞的市場需求,也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越來越多資本和勢力的湧入,社區團購領域混戰打響了。當然,資本看重的,除了增長空間,還有盈利屬性。艾瑞諮詢發布研報稱,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達2796億元,同比增長36.7%。
  • 豐信農業搭建0接觸農產品網絡銷售平臺,破解買菜賣菜難!
    為了破解疫情防控期間種植戶賣菜難和居民買菜難問題,豐信農業江蘇公司發揮技術和資源優勢,在種植戶和城鎮居民中間搭建了一個0接觸的銷售平臺。通過公司APP小程序,採用網際網路線上訂單,線下無接觸、0利潤的配送方法,幫助種植戶配送農產品,保證城鎮居民的生活供需。
  • 被點名的社區團購:一場預謀已久的資本收割,將影響千萬人的就業!
    好,那這個大蛋糕電商平臺不可能沒有看到,所以說它長久以來就有布局,只不過他礙於兩三個方面的問題。其中兩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第一個冷鏈系統。中國的冷鏈系統不完善,電商做了二十年物流才起來,對不對?只有物流好的時候,這個冷鏈系統才可能往上發展。
  • 賣菜也這麼難——電商之下還有什麼實體店能夠生存?誰來營救?
    自從有了電商,消費者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直接電商平臺搜索購買,然後郵寄上門送貨,比如買衣服、買鞋、食品零食、玩具等等,可以說,這些類實體店最先承受了電商的橫掃衝擊。 可是,沒想到的是,隨著電商興起,這不,連車輛、房子等,也紛紛進入電商平臺。
  • 社團賣菜剛進入陣地,菜市場攤主不戰而逃,準備認輸了事?
    如今網購大平臺真是熱鬧非凡,昨天剛乾爬一個個實體店,現在又開始對老百姓的"菜籃子"下手了。從阿里和拼多多率先進入社區團購,到眼下騰訊、美團、京東等網絡大平臺跟風狠心投入巨資來參與混戰,想從中分得一杯羹。實體店倒下了,菜市場也會倒下嗎?不管是社區團購還是菜市場業主,它們都屬於項目經營,一個是正規軍,一個是遊擊隊。
  • 資本內卷百姓遭殃,「社區團購」起死回生對我們生活有什麼改變
    這篇視頻咱們就從中小商家攤販、團購團長、和個人這三個方面簡單的和大家聊聊底層的小攤主,小店長哀鴻遍野中小商家,我認為金融巨鱷對社區團購的到來對中小商超,菜市場,威脅還是很大的,俗話說資本要是看上哪個行業,那這個行業一定會掀起一場腥風血雨,像20下半年,各大電商、阿里、拼多多、美團、
  • 【時評】直播答題撒幣,與知識無關的資本遊戲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評論員 李曉鵬2018年1月,一場由《衝頂大會》、映客直播的《芝士超人》、花椒直播的《百萬贏家》、西瓜視頻的《百萬英雄》等掀起的在線答題直播模式,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參與門檻低,人人可參與;獎金誘惑大,單場已飆升到百萬元級別;加上社交元素,邀請好友可獲復活碼……多種誘人因素的加持,讓這種問答直播模式迅速火遍網絡。這場全民狂歡,來自於資本大佬們的瘋狂砸錢。1月3日,王思聰在微博上發布一條「我撒幣,我樂意」、「每天我都發獎金,今晚9點就發10萬」等刺激性話語,以推廣自己投資的《衝頂大會》APP。
  • 京東大手筆,投資50億元「賣菜」,「東哥」的真面目暴露無遺
    少年時的劉強東,家境貧寒,跟著沒文化的姥姥長大,卻能成為宿遷市的狀元,考上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專業;大學四年化身「兼職皇帝」,自學編程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臨近畢業,舉債承包學校飯店,被稱兄道弟的員工扒了個底朝天…… 京東是電商平臺
  • 人民日報評社區團購 平臺賣菜對菜販衝擊有多大?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會上要求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文章稱,這段時間,網際網路巨頭企業相繼投入大量資源入局生鮮社區團購,「社區團購」成為網際網路行業及資本市場熱議的話題。不過,網際網路累積的數據和算法,除了流量變現,還有另一種打開方式,即促進科技創新。  當天,有網絡傳言稱,馬雲表態,阿里巴巴將全面退出社區團購,認真做好科技賦能,服務產業升級。在這之後,一張關於社區團購的網絡截圖引發了不小的討論。
  • 從社區賣菜之爭看不反壟斷,創新創業就機會渺茫了
    經過改革開放後四十多年的發展,各行各業已經出現了很多巨無霸企業,這是好事,他們掌握了大量的資本和資源,進入了良性發展軌道。但不能把心思用歪了。不難看到,這些已經完成了資本積累,掌握了大量社會優質資源的巨無霸企業,對市場的負面作用,對創新創業的破壞力已經顯現。
  • 網絡授課PK網路遊戲:一場結果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對決」!
    由於疫情防控正當時,春季學期延遲開學,網絡授課風起雲湧,一場結果不言而喻不言自明的網絡授課與網路遊戲的「對決」也隨之而來!網絡授課是虛擬課堂,缺乏師生之間面對面的互動和老師對學生的實時監管,即使老師直播時開了攝像頭看到某個學生在睡大覺也是鞭長莫及。進行網絡授課學習時,學生需要有高度自覺性,否則就需要有父母親自在旁邊監管,可又有多少父母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儘管現在都是宅在家裡,但也不可能始終坐在孩子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