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朱永新:好的教育,就這9大定律

2020-08-10 長安街讀書會

朱永新:好的教育,就這9大定律

教育強國

★★★★★

1.教育定律之一:態度決定一切

「態度決定一切」,不僅是體育的定律,更是生活的定律、教育的定律。教育,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的過程。積極的人生態度有以下這樣幾個維度。

一是對待未來的態度。一個人能否樂觀地面向未來,能否用激情和詩意去追尋人生理想,能否具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把所有的行為納入自己的目標軌道,鍥而不捨地向理想邁進,是是否具有積極的未來態度的體現。

二是對待工作的態度。一個人能否認真地對待工作,用「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處理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愛崗敬業,提高效率,不斷地追求卓越,是是否具有積極的工作態度的體現。

三是對待社會的態度。一個人能否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主動地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有沒有公正、正義感,是不是愛憎分明,見義勇為,樂於助人,是是否具有積極的社會態度的體現。

四是對待學習的態度。一個人能否具有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能否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我,能否在信息化與國際化的浪潮中成為時代的弄潮兒,抓住各種機遇,利用點滴時間進行學習,是是否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的體現。

五是對待他人的態度。一個人能否與他人和諧地相處,能否具有優良的人際溝通能力,能否受到同事與朋友的尊重和愛戴,能否主動幫助別人,理解別人,是是否具有積極的交往態度的體現。

六是對待自己的態度。一個人能否正確地評價自己,能否擁有自信,能否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能否把握各種機會鍛鍊自我,是是否具有積極的自我態度的體現。

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加強這些方面的訓練,使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可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育定律之二:說你行你就行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這樣一「定律」用在教育方面常常令人拍案叫絕。如果你想激勵一個學生,你就不斷地(當然也是適時地)對他說:「你行,你行,你真行。」那他便往往能做得比別人期望的更優秀、更卓越。慢慢地,這個學生會變得「行」起來。相反,要毀掉一個學生的意志,你就不斷對他說:「你不行,你不行,你真笨!」這樣,原本是「行」的學生,也會逐步地喪失信心,變得「不行」起來。

當然,這個教育定律更重要的是對於學生自身來說的。如果你能不斷地對自己說我能行,我真行;如果你能擁有強烈的自信心;如果你能毫不計較別人說你不行:你肯定會變得很行。讓我們看看坂本保之介的故事。

日本能力開發研究所所長坂本保之介先生在《提高記憶力的奧秘》一書中說過一段令人回味的話:「對於來我們研究所請教的人,我首先讓他懂得自信心的重要性,要『相信一定能記住』這樣一種自信。說來也怪,一旦來訪者確實認識到這一點時,好像就在這一瞬間,他們的記憶力一下就提高了很多。」

其實,自信心不僅是提高記憶力的訣竅,也是成才的先導。自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人們行為的內在動力。只有自信,才能使人自強不息,不達目的不罷休,幾乎每個成功者都具有自信心這個最重要的法寶;而自卑,只會使人自暴自棄,畏首畏尾,多愁善感,無所追求,從而失卻成功的希望。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呈正態分布,真正的天才的白痴都是很少的,只佔1%左右,我們大多數的「芸芸眾生」,在智力上的差異是不大的。只要不是白痴,我們每個人的成功概率幾乎是相同的,只要選準目標,奮力拼搏,每個人都可以有所作為,有所成就。明了這個道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樹立自信心呢?

請記住:你能行,我能行!

3.教育定律之三:體罰近乎無能

在學校教育中,獎勵與懲罰是一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用肯定與否定的評價來鞏固和發展學生的優良行為,克服和改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獎勵是一種陽性強化,分讚許、表揚、嘉獎等;懲罰是一種陰性強化,分批評、體罰、勸告、記過、留校察看、勒令退學、開除等。

體罰行否?答曰:不行。我認為體罰是無能的表現。一般說來,體罰會在三種情況下出現:一是說而不服,管而不理,教育方法「失靈」;二是教師情緒不好時的衝動,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三是堅信體罰能解決問題,消除危機。如有的人就說:「鞭子本姓竹,不打書不讀」,「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數來。」

在這樣的理念支配下,有些學校和老師便理直氣壯地對學生進行懲罰。也有一些國家甚至允許學校運用體罰。儘管如此,我還是認為體罰是不能應用於教育的。

第一,體罰並不能使學生真正心悅誠服,不能從根本上感化學生的心靈。俄國教育家皮羅果夫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抽打,是為激發人的羞愧感而採用的一種過於粗暴的強制手段。而羞愧感是一種在溫室裡培育出來的嬌嫩的花朵。它一旦落入粗暴之手,就會立即枯萎。抽打會使人產生恐懼,這是無疑的,但是這種恐懼並不能起感化作用,也是靠不住的,它只能掩蓋內心的邪惡。抽打只能改造那些精神脆弱的,用甚至不那麼危險的方法也可以改造過來的人。」

第二,體罰往往使人自暴自棄,滋長仇恨的心理。明代教育家王守仁也有精彩的論述:「鞭打繩縛,若待拘囚。彼視學舍囹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讎而不欲見,窺壁掩復,以遂嬉遊,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趨之於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

第三,體罰往往容易使學生模仿暴力。當他成年以後,或者當他們面對比自己更弱小的教育對象時,他們會毫無猶豫地抱拳相向。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只有心與心面對,心與心交融,才能取得真正的實效。皮肉之苦,只能是飲鴆止渴,所以,「體罰近乎無能」,這大概也是教育的基本定律了。

4.教育定律之四:讀書改變人生

很多年前,我讀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時看到這樣一段話,它使我刻骨銘心:「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

縱觀世界各國,凡是崇尚讀書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頑強的民族。全世界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

而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熱愛讀書的民族。只是隨著科舉制度的出現,讀書人的閱讀視野漸漸狹窄化了。現在的應試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擠兌了學生讀書的空間,學校中無書可讀的現象遠未銷聲匿跡,學生無暇讀書、不想讀書的情形也不少見。除了幾本乾巴巴的教科書,學生幾乎不再有也不再讀其他書。

這就使他們的精神世界逐漸枯萎,他們的人生色彩逐漸黯淡。這是令人痛心、發人深省的。書能改變人的一生,性格、愛好、稟賦、氣質、思想和觀念,以及對生活的理解。——學無止境,行者無疆。書陪伴著阿穆爾成長,也祈願它能一生伴於你我左右!

5.教育定律之五:課堂屬於學生

構築課堂的目的何在?當然是為了學生的增知長識,為了學生的成長進步。

有人說,難道課堂就不屬於教師?問得好!但它的「潛臺詞」(「課堂屬於教師」,「師為主,生為客」)及其所蘊含的觀點或許就是課堂沒能「回歸」主體(學生)的根本障礙所在。

表面上看,「課堂屬於教師」沒有什麼錯。但一旦我們認識到,如果沒有學生,課堂和教師就失去存在的必要和意義,那麼我們就會清醒地發現,學生才是課堂的終極目的對象,而教師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途徑,或者比喻為橋梁和紐帶。

作為「中介」的教師是不具備主人資格的,是不應該獲得「歸屬」權利的。那麼他的角色應怎樣定位呢?我想,既然教育是為人(學生)更好地生存,那麼,把教師定位於「護衛者」「服務者」「促進者」「協作者」等角色是很合適的。鑑於此,人們提出三個「一切」(即「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我以為深得教育「三昧」。

課堂屬於學生。既然如此,他就不應該有下人的拘謹、奴僕的膽怯、童媳的壓抑。他應該投入洋溢四周的自由輕鬆的氛圍,他應該享受汩汩而來、欲罷不能的詩意和幸福。而現實中,我們的許多課堂如戰場,強調的是嚴明紀律,要求的是正襟危坐,學生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我曾把某些教師比做「教育警察」。更有甚者,有的教師在學生的眼裡竟變成「教育的魔頭」。有他們的存在,課堂就不是學生的」家」,縱使是」家」,也是一個冰窖般讓學生畏而遠之的」家」。於是,他們只能成為」一個不回家的人」。

課堂屬於學生。因此,課堂應該是學生生活和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未來生活技能的操練場,是學生未來人生閱歷的實習地。所以,在課堂裡,我們不僅要讓他們學到知識,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為他們營造必要的交際場,讓他們學會交往,甚至學會「理論」,學會爭吵。真正的課堂還要讓學生擁有多種生活的體驗、多種情緒情感的體驗,讓學生擁有解開疙瘩、戰勝挫折的經歷,體嘗」苦樂年華」的滋味。

6.教育定律之六:性格主宰命運

在我的心理學教育和研究歷程中,烏申斯基的一句話讓我難以忘卻:「教育中的一切都應該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是的,性格在人的整個發展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創造、創新是新世紀的教育主題,也是永久的教育話題,而這一切離不開人的創造性性格,而創造性性格在目前中小學教育中卻嚴重地缺失。對中小學師生的大量調查表明,多數人不知道如何才能擁有創造性性格。我在長期的思考中發現,創造性性格類型的人有著極其相似的特徵,那就是勤奮努力、科學安排時間、虛心進取、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懷疑精神、個體獨立以及對錯誤容忍、觀點靈活並且具有不尋常的價值觀念,等等。這些特徵對於每個教師來說,對於成長中的中小學生來說,是否重要,當然不言而喻。

所以說性格是決定命運的關鍵,我們每個人也應該重視自己性格的設計與養成。在這方面,不妨學學託爾斯泰。託爾斯泰在十多歲時就給自己制定過「性格修養計劃」,立志使自己成為一名揚善懲惡的文學家。他在晚年回憶人生歷程時,每每提到自己年輕時代的這一性格修養計劃,說它在一生中經常起到提醒、督促、推進自己從事創作的作用。

21世紀是新的世紀,是充滿生機的世紀,更是中國人創新的世紀。願我的這一「定律」,能喚醒充滿靈性的個體,使之擁有更美的性格,打造絕美的命運。

7.教育定律之七:特色就是卓越

特色最根本的要義就是不同尋常,或者說它的本質屬性是差異。目前的中國基礎教育在「差異性發展」方面做得還非常不夠。我曾經到過轄區範圍內一所省重點中學搞調研,校長匯報工作一套又一套,我提問:「你認為你們學校最大的特色是什麼?」他想了半天,最後說是優異的教學質量和在同類學校中一流的升學率。質量當然是學校的生命線,升學率也很重要,但我以為,重點中學之間的比較和競爭不應該再「聚焦」於這些方面,它們是「等式」兩邊的相同量,可以同時「劃掉」。

當然不能去怪罪這位校長和其他校長,因為他所置身的大背景就是不利於甚至有礙於特色形成和發展的背景。確實,在我們的教育現實中,還存在著古希臘神話中的那張「魔床」,所有的學生、教師、校長和學校都必須與」魔床」的長度保持一致,短則補之,長則截之。有如此統一的」模子」或範式去規定,去制約,你還能期望出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可喜局面嗎?有人說:「上帝造人本來不一樣,可是現行的教育卻與上帝對著幹。」

呼喚特色,追求特色,鑄造特色,應該是當代中國教育的主題之一;沒有特色的教育就像千篇一律的文章,像千人一面的群體,是沒有美和卓越可言的。

8.教育定律之八:理想創造輝煌

很多學生的作文都曾把理想、志向、抱負等比做航標、路燈、方向牌,說沒有理想的人生是迷茫一片的,沒有志向的人生是消極頹廢的,沒有抱負的人生是渾渾噩噩的。

一旦說到理想、夢想這一類話題,我都無一例外想到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英國內閣教育大臣、盲人戴維的故事。還是在幼兒園的時候,戴維在題為《未來的我是——》作文中描述了自己的夢想,希望長大後當一名英國內閣大臣。他認為,在英國歷史上還未曾有過盲人進入內閣的先例,他要創造歷史。長大後,戴維夢想成真,當上了英國內閣教育大臣。他說:」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

理想創造輝煌。你有怎樣的理想,往往就決定著你將採取怎樣的行動,取得怎樣的成績。沒有理想,你人生的「記分冊」上將永遠是零或者是一片空白。一個有大成的人絕不可能「瞎貓碰著死老鼠」——沒有一點兒理想,卻「蒙」來了成功、成就甚至是輝煌。這是毫無疑問的。

戴維幼年的理想在不少人看來與白日做夢無異,但他卻夢想成真。我們不難想像他所經歷的艱難困苦、坎坷挫折甚至是偏見歧視。沒有他的進取不息,奮鬥不止,沒有他的百折不撓,愈挫愈勇,一句話,沒有他後天的努力,他就可能永遠在黑暗的世界中做一個混混沌沌的盲人,甚至也鬧出「盲人摸象」之類的現代笑話。後天的努力怎麼形容和比喻都不過分,但在承認和讚美「努力」之「化腐朽為神奇」的功用的同時,我們更不應該忘記「努力」的動力源自何處,起於哪裡。

答案是理想。

我所講的理想是能創造輝煌的理想,還必須是「心存高遠」的理想,是「不畏浮雲遮望眼」的理想,是「少年壯志當拿雲」的理想!

9.教育定律之九:愛心產生奇蹟

對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

你沒有豐富的知識、紮實的功底、精湛的教藝……但你有一往情深的「愛心」,你就會吃別人不能吃的苦,坐別人不願坐的「冷板凳」,苦讀苦練,日積月累,終成大器。

你的學生中沒有天才,沒有一看就聰明過人的孩子,沒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現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甚至是一班」調皮大王」、頑劣不化的「主兒」,是一考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差生」……但你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執著期待,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律己精神,有「轉化一個後進生與培養一個優秀生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認識,一句話,有非凡的愛心,你同樣可以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生和俊才。

你的學校沒有氣勢磅礴的教學大樓,沒有讓莘莘學子足不出戶就可以神遊天下的網際網路,甚至沒有像樣的課桌課椅,但你有「跟困難作鬥爭其樂無窮」的精神,有「黃土高坡也能長出參天大樹」的充分信心,有「雞窩裡飛出金鳳凰」的不滅夢想,你就會迎難而上,變不利為有利,造就一個個敢於放眼天下、胸懷全球的「國際化的現代中國人」。

教育的愛心是空氣,是陽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糧,是布匹……你可以把它比喻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絕不過分。所以,老一輩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朱永新: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長安街直播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責編:褚夢真;初審:程子茜;覆審:李雨凡

相關焦點

  • 「教育強國」朱永新: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教育強國」朱永新: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2020-12-14 1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創新周」朱永新、俞敏洪:好的教育幫助每個孩子成為自己
    >Part1 好的教育是幫助每個孩子成為他自己周爽(主持人):兩位嘉賓都對未來的「學習中心」模式進行過深入研究,朱永新老師是《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這本書的作者,新東方曾經嘗試過學習中心變革的重要路徑就是走向「個性化」,其中一個前提是教育資源的「泛在化」。
  • 朱永新:教育的九大定律
    朱永新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葉聖陶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同濟大學等兼職教授。新教育實驗發起人。其實,「態度決定一切」,不僅是體育的定律,更是生活的定律、教育的定律。教育,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的過程。教育定律之二:說你行你就行仔細留心注意中小學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你會發現一般是貶多褒少。似乎我們的教師認為:學生做正確是應該的,出錯是無法容忍的。
  • 朱永新:個性化的公平才是真的教育公平
    8月19日,第六屆「網際網路+教育」創新周開幕式上,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以及藍象資本合伙人周爽一起聊了聊「未來的教育與個性化學習」。Part 1 教育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周爽(主持人):兩位嘉賓都對未來的「學習中心」模式進行過深入研究,朱永新老師是《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這本書的作者,新東方曾經嘗試過學習中心。
  • 「強國教育叢談」提升學校軟實力:實現教育強國夢的硬道理
    會議為我國各項建設事業都勾勒出了清晰的宏偉藍圖,也為我國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樹立了新的發展目標,那就是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將我國建設成為教育強國。書寫好教育強國的奮進之筆,我們就不能只採取「經濟決定論」裹挾下的提升學校「硬實力」的發展路徑,還應該在提升硬實力的基礎上,著力提升以價值性、文化性、制度性為核心的學校軟實力。
  • 「教育強國」石中英:做溝通教育理論、政策和實踐的橋梁
    「教育強國」石中英:做溝通教育理論、政策和實踐的橋梁 2020-12-16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朱永新:一個好分數並不意味著好教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我們的教育應該是『揚長』的教育,而不是『補短』的教育,教育要做到揚長避短,去發現每一個人自身的潛能,真正把人的好奇心激發出來,人才會有強大的學習力量和不斷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
  • 朱永新:未來教育什麼樣?
    我們已經來到了教育大變革的前夜,推開這扇門,就是一個新的世界。研究了一輩子中國教育的朱永新,在他61歲的時候,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了關於未來教育趨勢的《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匯集了朱永新幾十年來從事教育研究的成果,「我這本書表面上寫的是未來教育趨勢,其實是我關於中國教育改革的方案。
  • 「教育強國」張頤武:Z世代的衝擊力
    「教育強國」張頤武:Z世代的衝擊力 2020-06-25 0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朱永新和高楨迪:未來教育大變局!
    未來教育是什麼樣?未來社會是什麼樣?未來人類的命運走向何方?這一切的一切都取決於我們當下的認知和思想。而學習和教育決定了我們的認知和思想!未來教育能否真正的去適應一個高度的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時代?商業被顛覆了,金融被顛覆了,工業也走向智能化了。教育怎麼辦?學校還要不要存在?如果傳統的學校正在走向消亡,那麼什麼來替代它呢?朱永新:我們已經迎來教育大變革的前夜,推開這扇門,就是一個新的世界!
  • 「教育強國」王炳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
    其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重要一條,這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理念,深刻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價值追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就要滿足人民對辦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就業、收入、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居住條件、生活環境等,其中,教育是基礎性的。對廣大群眾來說,能夠享有好的教育意味著將會擁有穩定的就業、滿意的收入、可靠的社會保障等。
  • 朱永新談未來教育:文憑不再重要
    研究中國教育多年的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近年來也致力於此。朱永新在今年出版的《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一書中,從歷史的角度、世界的角度,對當下教育進行了反思,並從發展的角度對未來學校進行了全面重構,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未來教育的全新畫面。近日,半月談記者就這一話題對朱永新進行了專訪。
  • 「教育強國」張頤武:美式「平民主義」就是「美國優先」
    「教育強國」張頤武:美式「平民主義」就是「美國優先」 2020-05-13 2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面對面 | 朱永新:好的教育,應該讓所有人都成為更好的自己
    推行「新教育實驗」之初,他在「教育在線」網站發布了一則《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事》,這則看似玩笑的「開業啟示」,是希望讓普通教師在樸實的教育科研中通過教育隨筆的方式著書立說,後來新教育群體將這一活動升華為「師生共寫隨筆」,並作為新教育十大行動的第二項固定下來。「成功保險」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的教師,讓他們成為真正的獲益者,在思想和事業上都獲得了「雙豐收」。
  • 「教育強國」楊斌:培養提升應急處突能力
    「教育強國」楊斌:培養提升應急處突能力 2020-12-2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教育強國」張頤武:善用網絡 推動經典走向大眾
    張頤武:善用網絡 推動經典走向大眾教育強國★★★★★(張頤武:長安街讀書會成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更多精彩請點擊「新書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01202期幹部學習新書書單「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
  • 「教育強國」石中英:優化基礎教育生態 建設教育強國
    石中英:優化基礎教育生態 建設教育強國教育強國這是一個隱喻性的概念,用來指稱某一特定區域內部以及不同區域之間,各級各類學校之間以及它們與外部社會經濟權利環境之間的共生性關係。這個區域可大可小,可能是一個全國性的區域。基於生態主義的哲學和價值立場,教育生態基礎教育生態這樣的概念,是要強調各級各類教育、各級各類學校,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平等的發展權利,因為生態主義作為一種哲學和價值思潮,已經把權利平等公正這樣的價值原則適用到自然領域。
  • 「驚爆」這五人,顛覆了臺灣的教育
    導讀:一份高薪,賺的只有自己,「均等而一流」的教育,獲利的是國家。五位大男生,錄製線上教學影片,為拉近城鄉知識落差,盡一份力。「別人都說你是傻瓜,但進來很開心,因為這裡有很多傻瓜,感覺我們真的可以為臺灣做什麼。」誠致教育基金會均一教育平臺專案企劃陳逸文說。
  • 俞敏洪對話朱永新:關於未來教育的思考
    ,技術在教育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大。70年來,我們的基礎教育讓所有人都能夠有教育的機會,解決了全國辦大教育的問題。另外,總體上來說我們義務教育的質量,無論是參加世界各種比賽也好,應該說基礎知識的學習,品質還是比較有保障的,這點相當不容易。另外,前面也講了我們還是有一支比較愛崗敬業的、默默貢獻的、無怨無悔的教師隊伍。但是,我們的教育也有不少問題,這也是我們需要推進教育改革的原因。
  • 專訪|一丹獎明師堂成員朱永新教授——拒絕工廠式教育:師者朱永新和他的六百萬隊友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朱永新:當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朱永新:未來因你而來朱永新教師節致新教育同仁專訪朱永新|中國的「閱讀傳教士」一個真實又鮮明的人,一個知行合一的人.拒絕工廠式教育:師者朱永新和他的六百萬隊友——2017年10月的一天,楊其山坐在臺下,聽一場教育講座。楊其山是山東省鄆城縣一所偏遠鄉村小學的校長,講者名為朱永新,現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他是一位教育學者,是歷時20年的新教育實驗的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