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寶可以興天下,也可亂天下,此寶究竟何物?看《老子》如何說

2020-12-22 唐宋第九家

「老子」有一寶,可以興天下,也可亂天下,此寶為何物?「最差的老師」不最差的《道德經》講解,用獨特的戲說加正解的方式展開,為了照顧《道德經》初學者,我們把「戲說趣解」置於前,「直譯正解」置於後,讓我們一起去領略「老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智慧。今天講解第三十二章。

【戲說+趣解】

老子:「尹喜,你是誰?」

尹喜:「師傅,你不認識我了嗎?我叫尹喜啊!」

老子:「你真是尹喜嗎?」

尹喜:「師傅,當然是了!」

老子:「噢,有一寶物,永遠無名,本質是無名,它小的看不到,卻誰也離不開它。」

尹喜:「師傅,這個我還是知道的,尹喜雖笨,但師傅給我講過多遍了,我還是知道的,它叫道。」

老子:「你小子有點開竅了啊!道免強是它的名字,其實它沒有名字。雖然它很微小,天下卻沒有任何人,任何方法讓它服從。」

尹喜:「師傅,那它服從誰?」

老子:「你小子怎麼忘了呢!它只服從自己,道法自然嗎!」

尹喜:「噢,師傅,我想起來了。」

老子:「統治者若能遵守它,好處是大大的。」

尹喜:「師傅,有什麼好處呢?」

老子:「統治者若愛道、守道、行道,天地就會陰陽相和諧,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不用發號施令,社會秩序就會井然有條,社會和諧,公平公正。」

尹喜:「師傅,這真是個大寶貝啊!」

老子:「那當然了!統治者愛道守道行道,以道的原則,開始制定治理天下的規則制度,就會人盡其材,物盡其用,不缺不盈,又有約束機制,這樣就不會有危險。」

尹喜:「師傅,您真是當今聖人。」

老子:「只要愛道行道,人人是聖人。守道行道可興天下,廢道逆道則亂天下。」

尹喜:「大道真乃寶物,我會遵守它的。」

老子:「萬物都歸於道,就像江河歸於大海一樣!」

【原文】

道常無名,樸(1)雖小(2),天下莫能臣(3)。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5)。始制有名(6),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7)。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8)。

【直譯】

「道」本質是無名的,它雖然很小不可見,天下沒有誰能使它服從。侯王如果能夠依照「道」的原則治理天下,百姓將會自然地歸從於它。天地間陰陽之氣調合,就會降下甘露,不必對人民發號施令而自然有序合諧。治理天下就要按道的要求建立一種體制,制定各種制度確定各種名分,任命各級官長。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約,適可而止,就沒有什麼危險了。「道」存在於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江河都歸流於它,使萬物自然賓服。

【注釋】

(1)、無名、樸:這是指「道」的特徵。

(2)、小:用以形容「道」是隱而不可見的。

(3)、莫能臣:臣,使之服從。

(4)、自賓:賓,服從。自將服從於「道」。

(5)、自均:自然均勻。

(6)、始制有名:萬物興作,於是產生了各種名稱。名,即名分,即官職的等級名稱。

(7)、可以不殆:不殆,沒有危險。

(8)、之於:流入。

相關焦點

  • 老子為何說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今天,我們有必要對老子的三寶思想有一個重新的認識。之所以要重新認識,是因為了解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的人要遠遠多於了解老子的其他兩寶——「慈」和「儉」。出現這樣的一種現象,本身就值得研究。比如說,人們為什麼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三?再者,人們對通常所知道的其一,又是如何理解或認識的呢?  毋庸諱言,很多人都認為「不敢為天下先」是一種消極的做法,是一種不思進取的行為。其實,這樣的理解是完全違背老子本意的。
  • 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是什麼意思
    有人說,天下先就是第一。那咱們看是不是這樣?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且我們前邊都多次證明一就是無為,二就是有為,三就是德。四就是天下(萬物)。當然,這裡邊的天下也可以指,普天之下。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看見沒,老子原話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才是天下先呀。那麼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呢?都說了無為是一,有為是二。
  • 老子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什麼又說「不出戶,知天下」
    2020年的這場戰疫,讓很多人很意外的經歷了一個以前都不敢想像的兩個月的春節,時間久了,想起老子曾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是不是該出去走走了,但同時又想起《道德經》裡的另一句話「不出戶,知天下」。心想到底是出去還是不出去呢?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注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惡,不美,即醜。陳鼓應說:「一般人多把這兩句話解釋為:『天下都知道美之為美,就變成醜了。』錢鍾書說:「老子所謂『聖』者,盡人之能事心效天地之行所無事耳。」(《管錐篇》)無為:福永光司說:「老子的無為,乃是不恣意行事,不孜孜營私,以捨棄一己一切心思計慮,一依天地自然的理法而行的意思。在天地自然的世界,萬物以各種形體而出生,而成長變化為各樣的形態,各自有其一份充實的生命之開展。
  • 老子說「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這句話有何深意
    1、老子眼中的道:無所不包,利萬物而不害「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這句話是《老子》三十二章裡面的一部分,大抵是在告訴我們,只要把握了大道的法象,天下歸往,(因為循道而為),所以來歸不會受到傷害,繼而顯得一派平和、安全、康泰。
  • 老子之言,易知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但是越簡單的道理,越沒辦法去深層次的解釋,就像我們知道一加一等於二,可是我們不知道,一加一為什麼等於二,而不等於三或者四!道法自然越簡短的文字,也越難以理解,因為這裡面包涵的信息量很大,而且變化多端,所以老子又說,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為什麼莫能行?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 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來分享出自《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單從這句話看,可能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了解。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我的道,深刻,微妙,可不是一般的道。緊接著就用下面的話來闡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世人對此兩句的理解誤解久矣。若要正確理解這兩句話,須跳出以人為中心的觀點來理解。
  • 老子的無為: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大家好我是朱賢敏,老子講「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無為」是道的本性,正是它構成了老子價值觀的核心。今天要講的就是無為的價值。「自然」在老子哲學中是個十分重要的範疇,它原指大自然本身的存在和變動,這種存在和變動是自然而然的。
  • 說刀不是刀,封神顯奇威,諸多大能魂斷此寶之手
    那麼此寶在封神一戰中,究竟如何闖下如此威名,且聽我一一道來。那寶貝在白禮頭上一轉,白禮首級早已落下塵埃,一道靈魂往封神臺去了。此處為斬仙 飛刀第一次出場,為陸壓道人所持。首戰便斬獲白禮(金鰲島十天君之一,布下烈焰陣,法力爆裂),破十絕陣之一。你看此寶外形也有意思,主體是葫蘆,上面立一七寸小人(像個大頭娃娃)。
  • 「天下何物最大」:道理、權力、制度
    塞涅卡說:「服從真理,就能徵服一切事物。」權力必須同道理結合,才會有生命力和價值;必須臣服於道理,才會結出好的果實來。人們容易只看到權力的力量,看不到道理的力量,甚者嘲笑道理、蔑視道理。智者可不這麼做,《管子》認為,「道」更有用,無處不有道的作用:「道者,扶持眾物,使得生育,而各終其性命者也。故或以治鄉,或以治國,或以治天下。故曰: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
  • 南懷瑾先生:老子的「三個兒子」
    老子的道與三寶    「天下皆謂我道大」,他說,天下人都說我講的「道」很大,包括了中國先民傳統所講的「道」,「似不肖」,好像不大對。「夫唯大」,就因為太大了,大到沒有邊際,摸不著,看不見,「故似不肖」,所以好像不大對。大家笑我們這個「道」不像一個東西,講不出一個道理來,聽了半天,不曉得說些什麼。
  • 現代生活更需要「老子的智慧」: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主張「無為而治」對當時以及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他的思想的精華就是樸素辯證法。所以儘管過去兩千多年,老子的思想依舊飽含深意、充滿智慧。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那些不與人相爭的人,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他相爭。其原句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所謂的「不爭」,並不是說要放棄自己、害怕爭鬥、不敢爭鬥,而是要以一種不爭的方式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頗有幾分道家「以柔克剛」的味道。
  • 科普文,老子給出成功學的終極答案,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在《道德經》裡寫下了一段話,說透了要做事,先做人。  做人的原則很簡單,「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很難做到。  關鍵是看不透一個簡單的道理,放低自己的態度,才能獲取更大的成功。做事都是為了利益,無論為公還是為私。  很少有人能夠覺悟,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惑亂!  因為,事業不是一個人做的,利益需要分享!  老子又談到了圈子問題。只要你是人,就要在圈子裡混,無論圈子的規則是否良性,一定要懂一個淺顯的道理。
  •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怎樣理解
    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萬物生成的本源,也是維護萬物正常運行的準則,更是掌控萬物生死存亡的基礎。在老子眼裡,世間萬物皆有「道」,「道」無形卻蘊含無窮無盡的能量,超越了所有世俗生活的經驗,長存於天地之間,接近於自然法則。按照「道」之準則來做事和處世,返璞歸真,才能成為人生智者。
  • 秦始皇天下定一後,萬裡長城究竟因何而立,原是嚴夷夏之防
    天下厄定?定於一乎上梁不正下梁歪,墨子在《尚書》中講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天下之亂,若禽獸然。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百姓間將會離散難合和,也就是天下大亂。梁襄王曾經問過孟子一句話,天下如何安定?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話,是老子辯證法的思想精髓!
    作家鄭淵潔說這話是有道理的,我們都知道,艱苦樸素、慈善大方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而「善良」是所有美德中層次最高的,然而在現代這個社會上,卻被一小部分人越來越多的歪曲使用。而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到了這種現象,並說出了說出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樣的名言,真可謂是洞察人心的智者!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2021金句,語出《論語》《老子》,新意無窮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這句金句,新意無窮!這句話是由我國古代兩位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所說的話演化而來。其中,核心詞是「道」。咱們就從「道」先講起。《論語》裡面這個「道」與老子《道德經》裡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裡的道不是一個意思,老子的道太玄妙,有很多種解釋,有時候做名詞,有時候做動詞,而做名詞的時候主要是指自然規律。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那麼,道究竟是什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又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大」非「至」,而為「道」這裡有個概念需要先辨析一下,即文章中的「大」。「大音希聲,大道無形」,常常被認為說的是「至高的音樂」和「至尊的道」是「無聲」「無形」的。
  • 從老子《道德經》學習了哪3招?鬼谷子馭人術,天下沒搞不定的人
    作為縱橫家鼻祖的鬼谷子,他是老子的弟子嗎?這位從未入世,卻通過張儀、蘇秦、孫臏、龐涓等弟子,將先秦六國掌握於股掌中的世外高人,他從老子的思想裡悟到了哪些大道精髓,可以隨心所欲攪動天下大勢。鬼谷子正是抓住人的這個特點,教人用語言的力量去制服對方,不費一兵一卒,則天下之事,無不擺平。03·陰陽之術:方寸之間,入虎穴得虎子上面說的是駕馭人時,基本的制勝方法。鬼谷子之所以能成為千古奇人,他洞察人的能力不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