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故事廣為流傳,中日文化分別如何解讀關羽這一角色?

2020-12-13 北晚新視覺網

即「三國」的故事,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傳,受到人們的喜愛。而在東方其傳播之廣泛,喜愛程度之深,可以說對東亞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在以中、日、韓這三國中,各家流傳的內容並非完全一致,這除了各國本土的文化特性以及民族屬性以外,關羽這個人物最大程度代表了這種喜愛的差異化。

▌作者 洪宇

《關羽:神化的〈三國志〉英雄》[日]渡邊義浩 著 李曉倩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雖然中日韓都有關帝廟,但是真的把關羽當作神明來供奉的也似乎只有中國人。在韓國首爾有兩座關帝廟,但遊客相對稀少,這兩座廟說起來也是因為中國人而修建。在當年萬曆年間抗倭援朝戰爭中,為了滿足明朝軍隊的信仰而專門修建的,韓國本土並沒有對關羽的信仰,當時的朝鮮國王宣宗迫於明軍的要求,在關羽誕辰日也務必盛裝祭拜,所以韓國對關羽的感情也比較複雜。

三國的故事在日本戰國時代就廣為流傳,日本人會經常拿中國的三國人物與日本戰國時期的將軍們相對應,比如曹操對織田信長、德川家康對司馬懿、真田幸村對趙雲、上杉謙信對關羽等等,可以說是有歷史的熟悉感。另外近代小說家吉川英治根據《三國演義》改寫的《三國志》小說,為現代日本人接受三國奠定了基礎。其主線以曹操為開始,以諸葛亮為終結,整體的基調是志向宏偉遠大、傑出的人物在智勇中展現忠肝義膽。但對於關羽的描寫較為平淡,在日本也基本上沒有對關羽的信仰。

在日本學者的眼中,中國的關羽信仰就顯得頗為有趣,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信仰,日本學者以第三人的角度從關羽身上看到很多中國文化流變所帶來的影響。現為日本三國志學會事務局長、大東文化大學教授的渡邊義浩,對關羽的「封神」就非常感興趣,在眾多資料和對中國文化信仰的理解中,展開了對關羽的研究,併集結成《關羽:神化的〈三國志〉英雄》一書。在書中以中國的《三國演義》和史實中的關羽為基礎,對關羽的武勇、義絕、顯聖、封神,小說中內容的虛構以及對華人關係網的影響等方向進行了解讀。

【 由史實到文學 】

最早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關羽雖在排次上位列蜀將之首,但在當時相比較文士而言,武夫的地位並沒有那麼高,也沒有特別之處,對於蜀漢之臣陳壽而言,關羽只是個武將而已並無特別。而後在劉宋裴松之的補註中豐富了《三國志》的相關史料。對於關羽來說,當時已經無所謂曹魏正統還是蜀漢正統,因此補充的材料較為客觀,關羽的更多資料也被補充了進去,比如關羽愛慕呂布手下秦宜祿之妻,向曹操請求卻被橫刀奪愛的事也被記錄在內。

可以說在正史《三國志》寫成,及裴松之寫注的那個時代,關羽還是一名普通的武將,在他身上既有過人傑出的一面,也有普通人的一面,歷史什麼樣關羽就是什麼樣,並沒有摻雜其他東西在裡面。

後世的發展中,三國故事走向民間,在宋代親蜀漢、疏曹魏的趨向已經逐漸成勢。尤其是在南宋時期,當時人們將整個局勢與三國相關聯,南宋朝廷就好似以天下大業為目標的蜀漢政權,雖有雄心壯志但偏安一隅備受欺壓。而將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看作是曹魏的化身,雖實力強勁但來路不正,沒有道義的支持只靠武力的野蠻侵略。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整個社會的氛圍,就已經為三國這段歷史的民間形象定了型。而文學作品出現後,影響力更是成倍增加,關羽的形象此時已經被突出出來。

《三國演義》的「嘉靖本」開篇,附有弘治七年蔣大器為之作的序,在序中闡述了歷史上「春秋大義」的重要性,點明了這部小說中突出的重點。在歷代版本修改中,清代的毛綸、毛宗崗父子批改過的《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奠定了中國人對三國的基本認知,其中承襲著以朱熹所著的《資治通鑑綱目》為核心的價值觀,對三國的故事進行整體改造:曹操「奸絕」、諸葛亮「智絕」、關羽「義絕」這「三絕」成為《三國演義》對於人物刻畫的核心。

作為平話小說,在當時被公認為無價值的讀物,為了大眾讀者閒餘而創作,迎合讀者胃口以及市場環境,成為它的宿命。現今的《三國演義》早已不是當初羅貫中所寫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它在大環境中不斷地被打磨被重新塑造後,成為今天的模樣。關羽也是在這種環境中,逐漸脫離史實,去掉人性醜陋的一面,逐漸封神的。

【 七分實三分虛 】

清代學者章學誠評價《三國演義》「七分史實,三分虛構」。在三國故事的歷代流傳中,秉持著以史實為基礎的原則進行改編。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又經過歷代修編,最終有了這個評價。除了文學的藝術加工之外,那三分虛構對於我們現代人理解三國的意義有著重要的影響。從關羽身上我們就能看到這「三分虛」虛在哪兒?為了什麼目的而虛?需要達成什麼效果?這在作者渡邊義浩對於關羽神化的研究中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作者以流傳最廣的毛批《三國演義》為底本。毛宗崗本著關羽作為「義絕」的目的去修改,使關羽的形象完美化,成為兼具義勇的完美形象。在作者的論述中,我們看到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這種最能表現關羽武力的故事,作為虛構的存在,極大程度增加了對於關羽個人武藝的欽佩程度。但如果說武藝的話,呂布從來都是公認的個人武藝最強者,而說到行軍打仗軍事指揮,曹操才是無可比擬者。如此看武藝在關羽的神化中,只是作為輔助材料,並沒有那麼重要。孤立地看關羽其實並沒有什麼亮點,而在文學處理中,對比著看,尤其是和書內第一大反派曹操的對比中,人們才會發現關羽的過人之處。

《三國演義》中,有兩個極為精彩的虛構故事,讓「三絕」的地位有了明顯的高低,也讓關羽的形象升華超脫。「千裡走單騎」的故事讀者們並不陌生,在這之前關羽降漢不降曹的大義以為人所通曉,在歷史的亂世中,君主失勢,樹倒猢猻散的事情經常發生,不忘舊主,不顧新主優待的事極為罕見,也極為值得歌頌。關羽降曹不假,歸劉也是真,但其中的情節歷史上並沒有描寫,這便給了小說家發揮的空間。

在千裡走單騎之前,有個虛構情節,曹操安排關羽與劉備的兩位夫人共處一室,企圖亂了他們的君臣之禮。這可以看到濃濃的儒家禮教思想,其實在東漢時期儒家的禮教思想並沒有後世那麼濃厚,對於守節與失節一事,也是在宋代之後才成為禮教的大防。我們看同時代的明清小說,很多豔情故事都是以此為前提發展而來的。可見後人基於自己時代的特點編造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不過效果卻格外的好。關羽面對曹操的計謀毫不動搖,在門外站了一宿。這一行為凸顯了關羽對劉備的忠義,不因劉備在不在場而變動,將對兄長的尊重轉移給了嫂子。同時這故事,也凸顯了「奸絕」曹操,讓他的奸更為突出。

真實的歷史上劉備奉袁紹的命令在許昌周圍騷擾打遊擊,其實關羽只需要帶著兩位嫂子出許昌城就可以與劉備會合。然而後人不惜編造關羽繞行千裡,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將他的形象重點突出,一方面關羽遵守了對於劉備的諾言,保護好兩位嫂子的安全;另一方面本來斬顏良誅文丑已經還了曹操對於他的恩情,這下因為擅斬魏將又欠下了曹操的人情,為之後的華容道義釋曹操埋下了伏筆。可以說這件虛構故事的巧妙,既在小說結構上合理,又給關羽加了一層光環。

【 「三絕」與忠義 】

虛構的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故事,更是為關羽在義的矛盾衝突中做了很好的詮釋,得到了一個幾乎讀者都滿意的結果。赤壁之戰吳軍作為主力打贏了曹操,但在「蜀漢正統論」的背景下,加入了諸葛亮與周瑜暗鬥的主線,再輔以「借東風」等故事,讓劉備一方成為決定因素,後又有了關羽義釋曹操的故事。

諸葛亮明知關羽欠曹操恩情,還要上演一出立軍令狀的戲碼,這種看似「奸猾」的手段,目的也是為了突出關羽的義。如果沒有軍令狀,關羽放曹操的意義便大打折扣。對劉備和漢朝廷來說殺曹操是忠,而對自己來說放曹操是義。本是個兩難的選擇,但有了軍令狀之後,關羽可以通過放棄自己的生命而尋求忠義兩全。忠本身有種權力關係在其中,有一種強制力,臣下為主上而犧牲,似乎是古代對於「忠」的固定理解。忠或許不是個人選擇,但「義」便與之相反了。

義在道德約束層面,沒有忠和孝的那種強制力,純然出於自己對於禮義廉恥的理解,是一個個人的選擇。在此處,關羽為了敵人而犧牲自己,為了心中的仁義而捨棄自己的生命,這才能跳出忠的範圍,而突出義。同時這種境界已經是超乎常人了,將關羽的品行進一步神化。為此,羅貫中不惜損害諸葛亮的形象,使他明知關羽弱點卻還要用他,諸葛亮的狡黠更反襯了關羽的大義。雖然小說中又描寫了對於此事諸葛亮的反對和藉故順應天意等為諸葛亮挽回形象的故事,但是這個「壞人」終究還是讓諸葛亮當了。

由此可見,雖然《三國演義》突出了「三絕」,但在作者和修改者們的心目中,三絕的高低次序在《三國演義》中早已排好,對關羽的偏愛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渡邊義浩的研究中,關羽封神之路遠不止這些,比如因為關羽出生自山西解州,那裡的鹽池自古便是極大的商業資源,關羽在當地由鹽池的守護神變為中國百姓心中的守護神,發源於山西遍布中國的晉商在推廣傳播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海外華人關係網最初也是以商幫為雛形,在不能以血緣關係凝聚的海外,「義」的代表——關羽,成為海外華人凝聚的信仰基礎。關帝廟成為關係網中的中心據點,以信義凝聚華人,進行互幫互助,通過在關羽面前起誓結成互相信賴的關係,這都是在關羽「義絕」的基礎上所延伸而來的。還有蜀漢正統論與宋朝時局的結合以及清朝滿族人對於關羽的感情等等分析中,我們看到了關羽如何從一個人物變為一種信仰最後再成為一種文化符號的歷程。一種完美的存在其實寄託了人們對於自身不足的否定,也寄託了人們對於美好的嚮往,而關羽就是這樣一種形象,在人們的自我對比中逐漸神化。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三國裡面最為囂張的四句話,最後一句廣為流傳,成為經典成語
    並且我們都知道,在當時也有很多說在未成年之前不要讀《三國演義》,因為裡面它也相當於一個心理學的著作,對於裡面的人性解讀也非常的透徹,並且裡面有很多的戰役,在古代,我們都知道每一個出戰的大將軍,他們背後都有自己的謀士和軍師。
  • 從武將到武聖,從財神到關帝,關羽的成神之路
    如果問哪位三國人物最厲害,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答案,但如果問哪位三國人物後世最受人敬仰,那一定非關二爺莫屬了。他不但在民間有著深厚的信仰,還得到了多位帝王的封號,就連道佛兩教也都供奉其為護教神祗。如今,不僅僅是中國有對關羽的崇拜,甚至全世界的華人們都將其奉若神明。
  • 湖北當陽關羽的傳說,真的是神乎其神
    關於關公的傳說在幾千年的歷史積澱中流傳已久,不同時代的當陽人也給予了不同的解說,但是,由於共同的民族心理和關公忠、義、仁、勇的典型性格特徵,關於關公的傳說,在眾說紛紜中又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1.關公誕生傳說 一是火龍星轉世之說:這一傳說將關羽與天上的火龍星聯繫了起來。
  • 三國殺卡牌-多人角色扮演的桌面遊戲的創業故事
    三國殺卡牌-多人角色扮演的桌面遊戲的創業故事 摘要:兩個沒有任何商業經驗的學生如何把普通的紙牌賣出高價錢?23歲的黃愷沒想到自己設計的三國殺遊戲紙牌能夠賣出10萬副,而且能夠比普通的紙牌貴十幾倍。
  • 年味中的三國:關羽為何被供奉為「武財神」?羅貫中:多虧有我
    年畫中經常會看到熟悉的三國悍將關羽和張飛,他們手握青龍偃月刀和丈八蛇長矛,威風凜凜。將他們的畫像作為年畫,貼在門上,相傳具有驅邪保平安的寓意。大年三十吃餃子,祭拜祖先,也有許多人在家中擺上關羽的神像,或者去廟堂祭拜,商人求財源廣進,普通百姓求家宅平安。那麼,為什麼關羽既被作為一個神將,被人們祈求平安,又被商人作為「武財神」,祈求來年財源廣進呢?
  • 電視劇《三國》如何評價?
    要評《三國》難免會對新舊兩版進行比較,新版《三國》相較於老版更為平易近人,打鬥場面較多,宏大有氣魄,並且給予觀眾身臨其境之感,演員選角成功,製作水平更為細膩而精良。儘管新版《三國》擁有諸多令人著迷之處,卻始終無法撼動老版《三國》的經典地位,無論是人物角色的詮釋,臺詞功底,配樂方面,還是畫面真實感,老版《三國》都略勝一籌,尤其是完整度和還原度要更高一些,兩版都有鑑賞性和價值觀。
  • 三國裡誰的成語故事最多?不是諸葛亮曹操,而是名不見經傳的他
    百年三國戰亂史,在漫漫的華夏長河中,只是毫不起眼的一葉扁舟。元末明初時,羅貫中根據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寫成《三國演義》一書,使這段持續百年的動蕩紛爭,成為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文學典籍。這就是成語「吳下阿蒙」的由來,指那些缺乏學識沒有文化的人。一擁而上這個成語源自羅貫中《三國演義》的第六十七回:呂蒙親自擂鼓,士卒皆一擁而上,亂刀砍死了朱光。自從被孫權破格提拔之後,呂蒙的軍事天賦被徹底釋放。
  • 此人曾擊傷關羽,曹操為之痛哭流涕,曹丕首創一成語緬懷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龐德傳》,時間是在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主人公是龐德。原文如下: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曹操聽說龐德被關羽殺害,悲傷流淚,封他的兩個兒子為列侯。曹丕繼任魏王后,,派人到龐德的墓前賜予他諡號,並在文誥中寫到:「春秋時期,元軫摘下頭盔闖入敵營,壯烈殉國;王蠋則不肯投降齊國,自撞大樹而亡。他們都以身殉節,都是古代享有美名的人。而今龐德將軍作戰果斷堅毅,捨身成名,他的事跡被廣為流傳,其仗義超過了古人。我非常欣賞他,因此追諡他為壯侯。」
  • 三國文化的精髓與魅力:英雄、智慧、倫理
    英雄文化——三國文化的主旋律三國文化突出的外觀印象是其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歷史文獻中 「英雄」一詞據學者考證最早源於西漢末年班彪《王命論》。而到東漢末至三國時期,開始頻頻見諸歷史文獻。其精神氣質和行為方式都以「英雄」的風姿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組組鮮明而難忘的人物群雕。從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蔚為觀止的三國英雄群體。他們也各自以其非凡的文韜武略譜寫那一時代雄渾悲壯的英雄史詩,並成為千秋流傳的不朽人物。
  • 三國故事,三顧茅廬,三國歇後語
    這段有趣的記載,說明在明代就有人讀《三國演義》讀入了迷。其實豈止是明代,從《三國演義》問世之日起,憑著它本身巨大的藝術魅力,不知令多少人為它如醉如痴。它的很多人物和故事已深人民心。比如中國民間流傳的歇後語,有很多說的就是《三國演義》人物和故事。
  • 三國武將中,趙雲實力如何?到底是「一呂二趙」還是「一呂二馬」
    三國武將中,趙雲的實力如何?到底是「一呂二趙」還是「一呂二馬」 在中國歷史上,三國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自東漢末至西晉初的這一段時間,都被稱之為三國。
  • 三國成語故事:萬人之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張飛傳》,這是作者陳壽對蜀漢猛將關羽和張飛的一句評價。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當初,張飛膽氣過人威武勇猛,僅次於關羽,曹魏謀士程昱等人都稱讚關羽和張飛二人是可以抵抗千軍萬馬的將才。關羽非常關心士卒,但在官僚士大夫面前驕橫傲氣,張飛則敬重有知識有地位的士大夫,但卻不體恤普通士兵。劉備常常告誡張飛說:「你刑罰殺戮過重,天天鞭打士卒,卻令他們繼續呆在你的身邊。你這是取禍招害的行徑啊!」不過,張飛依然我行我素,屢教不改。
  • 不朽三國體驗不一樣的三國 逆時光之旅
    三國故事向來濃墨重彩,曹操官渡之戰以弱勝強。關羽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呂布連環計,諸葛亮隆中對等等流傳千年,耳熟能詳。《不朽三國》手遊秉承著「繼承」與「創新」的文化精神,在還原三國劇情的基礎上,重塑了各大名將的傳統文化形象,將Q版元素植入遊戲之中,通過詩詼諧搞笑的臺詞重現了歷史著名的經典戰役,令玩家在體驗遊戲的同時領略到鬱濃的三國文化。
  • 關羽秉燭讀《春秋》,「一本書」和「一個時代」的歷史魅力
    中國歷史上,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時代被稱作「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武聖人叫關羽,一手捋長鬚,一手執《春秋》,這一形象深入人心,不但彰顯了關羽文武雙全的形象,更讓《春秋》廣為人知。史書《春秋》與時代「春秋」是一回事嗎?關羽又為什麼喜歡讀《春秋》?
  • 三國神將關羽,一身傲氣,卻對這幾個人由衷敬佩
    關羽在三國時期可謂是叱吒風雲之將才,他為主公劉備立下了無數汗馬功勞,他的氣度和胸懷可是天生就有的,武功更不用說,他力大無窮能以一敵百,三國時期的各個人物都比不上他那顆忠義之心,就連曹操也對他是讚賞有加,還一度想收服關羽為自己效力,可關羽心中只有一個「忠」字,除了劉備他任何人都不會屈服
  • 花之生涯之諸葛亮和關羽:日本人為何狂熱喜愛三國?
    這就是劉備。《三國演義》裡的劉備,雖有英雄之相,其實是很窩囊的。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這個蜀漢開國皇帝的本事,一是會跑,二是會哭。在吉川英治所講述的故事裡,劉備才有了點英雄的感覺。其流傳之廣泛,讓很多人誤以為這就是原本的三國故事。日本翻譯家立間祥介後來翻譯出版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結果卻有讀者來信斥責他的翻譯不忠實於原典,因為和吉川英治的版本完全不一樣。諸葛亮最符合日本人的審美對日本人來說,「三國」已經不是外國文學,成了他們自己的文學。
  • 街機遊戲當年廣為流傳的謠言,中了五個以上的毫無疑問是老玩家!
    《合金彈頭1》:作為遊戲的初代版本,玩家們自然也會對這款神作多了一絲期望,正是在這樣的心理下,關於遊戲的謠言也就甚囂塵上了。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在有傳言說在遊戲的第二關,玩家其實是可以在BOSS戰中直接擊敗最終BOSS摩登將軍通關的,但仔細想想這基本上是謠言,如果最終BOSS這麼快就沒了,之後的劇情還怎麼開展?
  • 京劇起源於什麼年代,如何從臉譜顏色來判斷演員所扮演的角色?
    京劇在古代也被叫做平劇或者京戲,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一給戲曲劇種,主要分布在北京,如今早已遍及全國各地。據說其最早起源於乾隆五十五年,由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進北京後跟湖北來的漢調藝人合作後,有吸取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的精華,通過不斷交流和融合,最終才慢慢形成的。
  • 《凱叔三國演義·群雄逐鹿》,專為孩子打造的三國故事
    2018年11月,小博集聯合「凱叔」出品的《凱叔三國演義》將登陸童書市場,這是超高人故事大王「凱叔」為孩子們專門打造的一套三國故事書。本系列從兒童視角出發,用兒童易懂的語言和邏輯,借鑑電影式的敘事手法,帶領孩子暢讀精讀三國故事,讓孩子愛上讀三國,愛上讀歷史。
  • 守信忠誠一代武將關羽,卻被商人追捧,供奉為財神
    《三國志》: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關羽是三國時期家喻戶曉的名將,他是一個忠義之人,重承諾守信用,對劉備忠心耿耿與劉備同甘共苦多年,五虎上將之首。在小說之中將關羽的英雄事跡以故事情節的方式展現,慢慢的他好像變成了一個神人在民間非常受推崇被稱之為關公。古代商人還建造了一座春秋祠,是一座非常高大的會館,建築主要就是祭祀關公,為什麼商人對關公有這麼大的崇拜和信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