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在進行複雜血型抗體篩查和交叉配血。
劉穎進行抗體鑑定。
2016年市民周桂琴因為血液抗體複雜,急需匹配的O型血輸血救命,923位O型血市民獻血,只有7人的血液匹配,130∶1的配比。最近哈市五院接診的一位患者的疑難配血比例達到300∶1。兩年來,冰城各大醫院臨床發現血液抗體複雜的患者越來越多。患者該如何「保護」好自己的血液不被「複雜化」?新晚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從業23年,第一次見到血液如此複雜的」
趙晶是哈市第五醫院輸血科主任,從業23年來,今年8月她遇到了職業生涯最複雜的配血。
「王先生消化道出血,需要輸血治療。在進行血液抗體篩查時,發現他的『不規則抗體』呈現陽性,進一步篩查發現是複雜抗體。從業23年來,我是第一次見到如此複雜的血液抗體。」趙晶告訴記者,從2017年開始,臨床發現血液抗體複雜的患者多了起來。尤其是一些腫瘤患者,必須向哈市血液中心輸血研究所發出配血申請,才能儘快篩查到匹配的血液。哈醫大一院臨床用血量在哈市醫院中最多,哈醫大一院輸血科主任劉鳳華對此說法表示認同。
目擊:複雜抗體篩查猶如「大海撈針」
能與複雜抗體配合的血液如何進行篩查,王先生的一個血樣從哈市五院送到了哈市血液中心輸血研究所。記者也隨其來到研究所,見證這一次次的「大海撈針」。
「獻血者的血樣一滴與王先生的40微升血清加入到一個反應管裡,再加入一種反應介質後觀察是否出現凝集反應。只有血液不凝集,才說明與王先生的血液和獻血者紅細胞相合。下一步還需進行覆核實驗,需用兩滴王先生的血清,加上獻血者的1滴紅細胞、另外一種反應介質,在一定的溫度下進行檢測。每一輪檢測都需要至少半個小時。」哈市血液中心輸血研究所所長劉穎說, 「用兩種以上的反應介質做檢測,是因為不同性質抗體在不同介質中反應強度不同,避免漏檢。」
「8月27日,我們開始為王先生篩匹配血,先是把血庫中的A型血全部篩了一遍,然後每天街頭獻血車(屋)採集到的A型血都立即開『綠色通道』到輸血研究所進行篩查和配型,研究室人員加班加點到半夜篩查。通過722袋A型血的篩查現在篩出了2袋血,共800毫升,配血比例達到了300:1。」劉穎說,真的是在全市「大海撈針」。
釋疑:血型「秘密」多 血液抗體可動態變化
「每一個血型系統都是獨立遺傳的,人類有30多種系統和幾百種抗原。」劉穎告訴記者,ABO雖是常見的血液系統,但一旦患者出現血型抗體,就要在ABO同型的血液中篩選。
劉穎直言,這兩年血液複雜抗體的患者激增,疑難患者多、配血難度大。2016年疑難配血402例,平均每個患者篩查13個獻血者血液樣本;2017年442例,平均每個患者需篩查15個獻血者血液;而今年1月至8月,哈市血液中心接到了302位血液複雜抗體患者的求助,動用了血庫裡的7100個血樣,平均每個人要篩24個血樣才能尋找到匹配的血。
劉穎說,血液抗體產生的原因很複雜,有接觸環境中類似抗原天然產生的,也有藥物的影響,還有患者會產生針對自身血液的抗體。
「血液輸送氧氣,如果身體血色素上不去,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腦乏氧、心臟或腦部缺血。」哈醫大一院輸血科主任劉鳳華介紹,血液抗體是動態變化的,女性妊娠一次就會免疫一次,血中就可能出現一種新的抗體;腫瘤和白血病患者需多次輸血治療,有產生多種抗體的機會。而出現複合抗體就給交叉配血帶來難度,確定抗體、尋找匹配血都是一個非常緊急的過程。
劉鳳華介紹,隨著血型檢測水平的提高、疑難雜症患者增多、多次妊娠和二胎,血中出現複雜抗體、難配血的患者越來越多。癌症發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血液腫瘤,幾乎都要大量輸血;肝病、胃病等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多,也需要輸血;剖腹產多,二胎放開後高危產婦增多,也都在急診急救中需要輸血,這也使得這一部分人群血液中出現抗體。
稀有血型者如果出現血液複雜抗體風險更大
劉穎說,稀有血型者是個特殊的群體,有些稀有血型患者必須輸注與他們完全一樣的稀有血型,因此我們要儘可能將稀有血型的血液保存起來。正常血液捐獻後在2℃-6℃的環境中可以保存35天,稀有血液冰凍存在零下80℃的環境中,最久可以冰凍十年。
「『熊貓血』是大家熟悉的稀有血型,他們也都『抱團取暖』,成立了稀有血型互助會。我們也從參加無償獻血的市民中篩查到了FYa陰性血、JKa-b-和i型血,而這幾種血型目前各篩查出三四人,如果這幾人中有一個人出現了血液抗體,一旦需要急診急救,那會相當有風險。」
「想知道自己是否是稀有血型,可以到醫院進行血型和抗體鑑定;另一種方式就是通過無償獻血,免費進行血型鑑定。」劉穎說,目前,大多數稀有血型者的人還不知道自己的血型,市民想確定自己是否是稀有血型,參與無償獻血便可得知。
劉鳳華說,血液抗體是動態變化的,建議有輸血史、分娩史或稀有血型的人定期進行血型檢測,查看血液中是否產生了血型抗體。如果自己的血型、抗原、抗體特殊,在治療或手術前可將自己的血液備好,醫院35天內都可以進行保存。
■連結
二胎放開後
不少O型血的媽媽開始備血
劉鳳華說,二胎放開後,妊娠過的媽媽易產生紅細胞抗體,所以二胎新生兒溶血的機率也增加了。
「今年前八個月,有202位孕婦進行新生兒溶血病產前檢測。這項檢查包括夫妻雙方的血型和孕婦的抗體篩查鑑定。如果是O型血的孕婦,丈夫不是O型血,那麼新生兒的溶血機率就增加了。新生兒出現溶血是因為父母的血型不匹配。」劉穎說,一般來說,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病情較輕,Rh血型不合溶血病病情較重。同時,由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情況在胎兒期即可出現,所以胎兒可能在母親子宮內死亡,造成流產,有的胎兒則在出生時即為死胎。
劉鳳華介紹,建議懷孕7個月時,準爸爸、準媽媽驗血做一個新生兒溶血篩查。如果夫妻血型不匹配,新生兒有溶血風險,孕婦可提前用藥幹預,將風險降到最低。
「如果孕婦是O型血,丈夫是非O型血,我們會建議孕婦在生產前進行自己備血,用於急救。」劉鳳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