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睡眠障礙的患病率

2021-01-10 騰訊網

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後睡眠障礙的確切患病率尚未明確。近日,心血管疾病領域權威雜誌Strok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員旨在明確卒中或TIA後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睡眠呼吸障礙、失眠、周期性腿部運動和不安寧腿症候群的患病率,並評估特徵(例如年齡)和方法特徵(例如研究質量)對患病率的調節作用。

研究人員進行了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首先對Embase和PubMed進行了檢索,檢索時間從資料庫成立到2019年12月18日。研究人員納入了169項研究(前瞻性、回顧性、病例對照和橫斷面研究)中的64047名成年人,這些研究報告了卒中或TIA後的睡眠障礙患病率。

在急性期,輕度、中度和重度睡眠障礙呼吸的總體患病率分別為66.8%、50.3%和31.6%(95%CI為63.8-69.7、41.9-58.7和24.9-39.1)。在亞急性期,輕度、中度和重度睡眠障礙呼吸的患病率分別為65.5%、44.3%和36.1%(95%CI為58.9-71.5、36.1-52.8和22.2-52.8)。在慢性期,輕度、中度和重度睡眠障礙呼吸的總體患病率分別為66.2%、33.1%和25.1%(95%CI為58.6-73.1、24.8-42.6和10.9-47.6)。

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失眠的患病率分別為40.7%、42.6%和35.9%(95%CI為31.8-50.3、31.7-54.1和28.6-44.0)。在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睡眠周期性腿部運動的合併患病率分別為32.0%、27.3%和48.2%(95%CI為7.4-73.5、11.6-51.7和33.1-63.5)。

急性期和慢性期躁動性腿症候群的總患病率分別為10.4%和13.7%(95%CI為6.4-16.4和2.3-51.8)。年齡、性別、合併症、吸菸史和研究區域對睡眠障礙的發生有顯著的調節作用。

由此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卒中或TIA後的睡眠障礙非常常見。該研究的結果表明卒中或TIA後早期篩查和治療睡眠障礙的重要性。

原始出處:

Faizul Hasan.et al.Dynamic Prevalence of Sleep Disorders Following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stroke.2021.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STROKEAHA.120.029847

想要了解更多資訊內容

相關焦點

  • 出版簡訊|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的二氧化碳結合力...
    SVN俱樂部由中國卒中學會官方英文期刊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SVN)編輯部創辦,向廣大卒中領域同仁推送最新出版簡訊、SVN中文解讀、期刊投審稿指南、國際卒中領域相關出版資訊等
  • 缺血性腦卒中後嚴控LDL膽固醇水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
    缺血性腦卒中後嚴控LDL膽固醇水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9 15:55:00 法國巴黎比查特醫院Pierre Amarenco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比較了缺血性腦卒中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兩種控制目標的結果
  • 先聲藥業送來全新治療體驗,卒中患者將獲益
    探尋再灌注損傷機制,提升卒中治療成功率腦缺血再灌注損傷1960年由Jennings首先提出,是指腦缺血後腦細胞被損傷,恢復血液再灌注後,組織器官功能不僅沒有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反而其缺血性損傷進一步加重的現象。具體表現包括:意識障礙、癱瘓肢體加重、顱內壓增高、癲癇樣抽搐以及二便失禁等[7,8]。
  • 卒中領域首個萬人全基因組深度測序研究方案
    使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中國國家卒中登記-III(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CNSR-III)的萬餘例卒中患者樣本進行全基因組深度測序,可獲得患者的全部遺傳信息,繪製中國卒中人群基因圖譜,從而揭示卒中發生、發展或預後的機制,有助於發現潛在的卒中二級預防治療的新藥靶點。
  • 研究生園地|血流動力學對症狀性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閉塞性卒中...
    研究背景後循環卒中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30%,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動脈(vertebrobasilar, VB)閉塞性疾病是重要的病因,約佔後循環卒中的三分之一。儘管進行了藥物治療,症狀性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仍存在卒中復發的高風險,2年內的復發率約為10%~15%。與前循環梗死相比,後循環梗死患病率高、預後不良,且椎基底動脈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圍手術期風險高。雖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血流動力學減低與VB狹窄和/或閉塞導致的卒中相關,但尚無直接數據支持。
  • 出版簡訊|卒中領域首個萬人全基因組深度測序研究方案
    使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中國國家卒中登記-III(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CNSR-III)的萬餘例卒中患者樣本進行全基因組深度測序,可獲得患者的全部遺傳信息,繪製中國卒中人群基因圖譜,從而揭示卒中發生、發展或預後的機制,有助於發現潛在的卒中二級預防治療的新藥靶點。
  •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急診管理|缺血性卒中|急診|管理|急救|卒中|-健康界
    卒中是人類致殘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佔卒中的69.6%-70.8%。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倡導五大中心建設,各地區卒中中心建設如火如荼,區域協同救治、多學科協作、急診流程再造是卒中中心建設的精髓,其中急診管理貫穿始終。
  • 後循環卒中易漏診?這個病例幫你理清思路
    有研究顯示,後循環卒中最常見的症狀和體徵包括頭暈、單側肢體無力、構音障礙、頭痛、噁心嘔吐、共濟失調、眼球震顫。而國內的一項大型註冊研究顯示,對於後循環卒中診斷預測價值最高的體徵是交叉感覺障礙、交叉運動功能障礙、動眼神經麻痺和象限盲。不過這些徵象的靈敏度很低。 不過,由於一些常見的症候群並不限於後循環卒中,因此想要區別前循環和後循環卒中也並不容易。
  • 看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診斷卻出乎意料!
    患者就診前 2 小時,散步時突然出現言語不清,伴左上肢麻木,上述症狀持續約 20 分鐘後恢復如常,就診途中及過程中上述症狀無反覆。急診頭 CT 提示腔隙性腦梗塞。患者病來無發熱、無意識不清、無抽搐等。既往史:約兩周前類似表現一次,持續約 20 分鐘後好轉。2006 年 7 月曾患蛛網膜下腔出血,於外院行 DSA 檢查未見動脈瘤。
  • 半夜突發腦梗塞,到了醫院後檢查後無異常,這是怎麼回事兒?
    為什麼到醫院後就沒有任何異常了呢?怎樣才能找到血栓的位置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詢問了曹醫生,了解到了這位患者的情況。患者是短暫性腦缺血其實這位患者是短暫性腦缺血,也就是所謂的小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表現,常常是某些神經功能的缺損,比如突然不能說話,或者聽不懂別人講的話,也有的會出現短暫性的單側肢體不能動彈,甚至頭暈、頭痛、一過性黑蒙、復視、吞咽障礙等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由於局部腦缺血引起的短暫性、可逆的神經功能缺損。
  • 小卒中隱藏大麻煩 哈市二院專家:警惕大腦發出的「危險信號」
    東北網健康頻道消息(通訊員李盼 桑雨薇)日常生活中,短暫的上下肢麻木無力、視力減退、視物不清或視物重影很容易被我們忽視。由於這些症狀很快消失,看似對我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影響。其實,這些被我們忽視的症狀,很可能是由於小卒中引起的。
  • Stroke:服用抗凝劑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伴房顫患者微出血和結局分析
    Stroke:服用抗凝劑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伴房顫患者微出血和結局分析 2020-10-17 1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完全「斷片兒」了,大腦一片空白:可能是短暫性全面遺忘症
    一小時後,一切恢復正常——除了那六個小時的記憶空白。時至今日,這部分記憶也沒有恢復。回到英國後,Paul去看醫生。醫生說他是短暫性全面遺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 TGA)發作,在50歲以上的人群(Paul屬於這一人群)中這一病症較為普遍。急診通常每個月會遇到兩到三個這樣的病例。
  • Science重磅 | 卒中後腦水腫主要源於腦脊液湧入 而非血管內液體滲出
    因此,人們對腦卒中後水腫的理解需要修改,這些發現可以為替代治療策略的開發提供概念基礎。美國南加州大學功能影像實驗室主任王炯炯教授(Danny JJ Wang,PhD)美國University of Rochester大學Nedergaard教授領導的實驗室通過長期對腦缺血後病理生理機制變化的研究
  • Stroke:全球腦卒中十年三大重要突破
    CHANCE試驗研究結果發表後,美國、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缺血性卒中二級預防指南陸續進行了更新,推薦對輕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採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聯合抗血小板治療。美國AHA/ASA 2018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推薦,對於急性輕型缺血性卒中,應在症狀發作後24小時內儘快給予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雙聯抗血小板治療,並且持續治療21天(IIa級推薦,B-R級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