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宋才發教授 授權中國記錄通訊社袁軍發布】
教師是承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漢代教育家楊雄指出:「務學不如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1]教師是學生心目中最直觀、最有教益、最活生生的榜樣。我國自古就有注重教育的傳統,歷來把它作為立國之本。西漢賈誼認為:「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2]「以教興國,正風敦俗」[3]就是這種思想的集中體現。以教為業的職業教師始於孔子辦私學。私學中的教師別稱為「塾師」、「書師」、「學究」、「老學究」、「村夫子」等。「塾師」就是教師,「書師」指漢時教初學的教師;「學究」和「老學究」指私塾的教師;「村夫子」等是對「鄉村塾師」的稱謂。自戰國至唐宋諸朝歷代,教師的地位一直非常崇高。孟子把「師」與「君」並列,荀子則進一步把「教師」納入「天、地、君、師、親」的牌位序列。《呂氏春秋》曰:「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4]一些帝王對自己的老師,確實是「屈萬乘之重」[5];「厚師臣之遇,執弟子之禮,或不名以士恩,或乞言以敦教。」[6]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悠久的尊師傳統。南宋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就說:師者「又如父子,若子不肖,父亦管他不得。聖人之所以立教,正是要救這些子。」[7]教師當之無愧的職責,是把世代所有優秀人物的道德經驗、精神財富,牢牢地確立在他所培育的青年一代的意識和心靈之中。所以,宋代理學家程顥認為:「古者自天子達於庶人,必須師友以成就其德業,故舜禹文武之聖,亦皆有所從學。今師傅之職不修,友臣之義未著,所以尊德樂善之風,未成於天下,此非有古今之異者也。」[8]康有為也認為:「鸚鵡能言,武舞馬能舞,不能傳授擴充,故無師友之相長,無靈思之相觸,故安於其愚,而為人賤弱者。」[9]教師做的是塑造人的工作,肩膀上承載的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教師的工作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創造性勞動。教師職業並不是造神、造石像,他所創造的是具有真善美的活人。因而教育乃社會之基、國運之肇、為政之本、成才之道。教育興則人才盛,人才盛則百業旺。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夠通過自己的艱辛努力,或多或少給後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蠟燭。總之,我認為一個教師一輩子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培養出值得自己自豪的人;一輩子最大的快樂之事,就是培養出值得自己驕傲的學生。
天底下沒有比教師更高尚的職業。宋代哲學家張載認為:教師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10]這四句話表達了儒者的襟懷,開顯了儒者的器識與宏願,可稱是人類教育最高的嚮往。正由於我國歷代教師胸懷天下矢志報國,耿耿丹心輝映日月育英才,才換來百年桃李綻放天下,千古紅燭永遠照人間。歷史上不少賢哲克服重重困難興辦學校,禪心竭慮地探討教育規律,表現出高度的歷史使命感,以及對文明進步、社會完善高度責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也指出:「為之君臣,所以持之也。君不得師,則不知所以為君;臣不得師,則不知所以為臣。為之師,所以並持之也,君不知所以為君,臣不知所以為臣。人之類,其不相餓殺以至於盡者,非幸與?信乎其為師之重也。」[11]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樂正克說:「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12]近代以來的教師具有兩種涵義:狹義而言的教師是指某門學科的講授者;廣義而言的教師是指具有威望的、明智的、對人具有巨大影響的人。我們經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說教育具有百世不遷的重要意義。我以為真正的人才培養,不能僅看他畢業的時候有用,只有當學生畢業後30年、40年仍然有用,才叫真正有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發出的聲音,並非像人們一般所說的「食糧」,我以為它就像普照人間的「太陽」。因為食物只能夠滿足一定數量人的需要,而太陽卻能以同樣份額的光和熱,無私地傳布給每一個需求者。學校教育對於學生的品德、智力和體質的培育和形成,我以為具有如下特定的作用:(1)從振興經濟、實現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出發,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直至研究生教育,既有分階段的德、智、體、美、勞動技能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和科學文化水平的具體要求,又有上下銜接、循序漸進、相互配合的系統的、綜合的、全面的教育,這是任何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無法替代的。(2)學校教育往往影響著一個人一生要經歷的幼年、兒童、少年到青年成長和形成的階段。因而有些教育家認為孩童就像一張白紙,學校就像一臺複印機,這張紙被印上什麼樣的文章和圖畫,就是什麼樣的文章和圖畫,它對於一個人的終身有其巨大的作用。(3)教師既是塑造孩子心靈的工程師,又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指導學生面向社會的引路人。所以,我國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就認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13]。無論是學生的家長或是社會教育工作者,他們比起專門從事教育職業的教師來說,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精力上,都難於全面地、集中地承擔起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列寧說過:「不提高人民教師的地位,就談不上任何文化,既談不上無產階級文化,甚至也談不上資產階級文化。」「應當把我國人民教師提高到從未有過的,在資產階級社會裡沒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這是用不著證明的真理。」[14]我堅信教育是人類最崇高的職業,教師為傳授文化、培養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質而默默耕耘、無私奉獻,他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這種蠟燭般的奉獻精神,理應受到全社會的普遍尊重。尊師不僅是對教師所從事的高尚職業和巨大貢獻的崇敬,也是對體現在教師身上的人類文明的一種價值肯定。文明實質上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對人類文化精華的濃縮。因而尊師的實質不只在於對教師謙恭有禮,而在於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崇尚與追求。
我從小就敬仰和羨慕教師職業。人生來就像一枚硬幣有其正反兩面,既有「禽獸」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自私自利、趨利避害呈現的就是人的獸性。所以,自私是人和動物共通的本性。人性則表現在凡是能夠考慮到別人的道德行為上,這也正是區別人和動物的關鍵。任何一個不文明的人即使他(她)全身穿金戴銀,也無法掩飾其內心的粗俗,他(她)的一舉一動都會洩露出文明的程度。因此,在任何一個經濟表現卓越、物質豐厚的社會,最需要憂慮的是人的私心也同時受到激勵,這時候要維持一個進步、穩定的社會,就迫切需要加倍關注公德心的培養。教師的天職就是塑造和鍛鍊一個人的靈魂,即通過教師循循善誘的教育實踐活動,最終使這個人以「天使」的一面去擊敗「禽獸」的一面。通常說來,任何人的孩子都需要學校和老師去培養教育,即使大學教授的孩子,也必須交由學校的教師按部就班地進行培養,家長本人是沒有辦法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培養好自己孩子的。因而我以為「尊師」就是「重道」,「賤師」則是一個國家或者社會走向衰亡的徵兆。荀子以「天地君師親」並提,把教師稱為「嚴師」、「良師」、「恩師」,不僅「執禮甚恭」,而且「修學弘道」不敢稍有懈怠。因而荀子認為:「人無師無法而智,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雲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辨,則必為誕。人有師有法而智,則速通;勇,則速威;雲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辨,則速論。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無法,人之大殃也。」[15]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夠成人,人幾乎完全是教育的結果。當然,廣義的教育除了學校教育之外,還有來自實踐的教育和社會的教育。但是在現時代,無論什麼教育都沒有學校的教育正規,也沒有學校的教育來得快。人們之所以把教師稱之為「人類心靈的工程師」,我以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在我還沒有讀小學的時候,就非常羨慕那些坐在教室裡讀書的學生,尤其敬仰和崇拜那些教學生文化知識的老師,總覺得這些做老師的人似乎什麼都懂得,顯得特別「偉大」。用現在的話來形象地說,如果把開始接受教育和培養的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幾個雕刻家帶著自己的刀子同時來到它旁邊,經過一番雕刻把它塑造成一座雕像,並且使這座雕像具有靈性,能夠體現出人類的理想。那麼這些偉大的雕刻家不是別人,就是我心目中崇拜已久的「教師」。在我看來,天底下再也沒有比教師這個職業更高尚和更偉大的了。正所謂:「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師者,所以制民命,其可以非其人哉?」[16]「學士簡練於學,成熟於師。」[17]要當教師就要做一個優秀教師,他不僅是教課的老師,而且是學生成長的老師,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對於一個研究生導師來說,尤為重要的是在課堂上講真話,不說假話和套話,更要有勇氣站出來駁斥假話。要通過自身的示範作用,養成學生大氣的風度,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生活習慣,時刻銘記德行和智慧的原則。歷史上每個時期都會有一些套話,這是研究生導師應當盡力迴避的。通常真正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和敢講真話的科研高手,多是一些在人看來屬於「蠻倔」的人,因為他們一般心氣高,不會採用被人頻頻使用的時尚套話。儘管這樣做會給教師本人帶來諸多麻煩,也會因之而失去許多本來屬於自己的待遇和機會。我以為做人要學道家,必須放「大氣一點」;做事要學儒家,應當放「實在一點」。我歷來認為一個人只有大氣大度,最終才能做出大學問,成就得了大事業。大器之人要大氣,大器之人心中的夢想高遠、博大。
注釋:[1] [東漢]楊雄:《學行》,《法言》。[2] [西漢]賈誼:《新書·大政下》。[3] 唐凱麟、張懷承著:《成人與成聖儒家倫理道德精粹》,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參見第八章「處世之德」——儒家的社會公德觀念,第三節:尊師重道。[4]《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5] [清]昭連:《嘯亭續錄·親禱》:「二聖軫念農食惟艱,甘屈萬乘之尊為民請命。」[6] 初陽:《教師的古今稱謂》,《中國教育報》2006年2月24日,第8版。[7] [南宋]朱熹:《理性一》,《朱子語類》。[8] [北宋]程顥:《論十事札子》,《明道文集》卷二。[9] [清]康有為:《長興學記》,《康有為政論集》。[10] [北宋]張載:《為萬世開太平》。[11] [北宋]王安石:《請杜醇先生八縣學書一》,《臨川先生文集》。[12] [戰國]樂正克:《學記》。據《禮記·王制》載:「樂正崇四術,立四教」。[13] [唐]韓愈:《師說》。[14] [俄國]列寧:《列寧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18—419頁。[15] [戰國]荀況:《儒效》,《荀子》。[16] [北宋]李覯:《廣潛書十五篇》,《李覯集》卷第二十。 [17] [東漢]王充:《量知》,《論衡》卷第十二 (摘自宋才發著:《惟尋真知啟後人——我的執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
照片為1996年宋才發在華中師範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授予儀式上
照片為2013年6月29日宋才發教授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 「當代民族法學研究暨宋才發教授從教4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接受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長徐明江對宋才發教授從教40周年和60歲華誕的祝賀。
照片為中央民族大學陳理校長2013年6月29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 「當代民族法學研究暨宋才發教授從教4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致辭,祝賀宋才發教授從教40周年和60歲華誕。
照片為2013年6月29日宋才發教授攜夫人夏桂霞教授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 「當代民族法學研究暨宋才發教授從教4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接受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政法司司長、中國法學會民族法學研究會會長毛公寧研究員對宋才發教授從教40周年和60歲華誕的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