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數若是有限個,哥德巴赫猜想會怎樣?

2020-12-12 刁博

質數又叫素數,指的是在大於1的自然數中,只能被1和其自身整除的數。如2隻能被1和2整除,2是質數;6能夠被1、2、3、6整除,故6不是質數。對質數的研究屬於數論中的工作,在至少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展開。直到現在,還有很多關於質數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一個關於質數的很有名的問題,這個猜想的表述是: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哥德巴赫猜想自提出到現在已將近300年,無人能證明或證偽。

尋找哪些數是質數,在2000多年前用的是篩法,相傳是那位測量出地球半徑的埃拉託色尼發明的。方法是在一堆自然數中,先將除了2之外的2的倍數劃掉,再將3的倍數劃掉,依次再將4、5、6等數的倍數劃掉,最後得到的就是質數。不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很難確定一個很大的數到底是不是質數。假若質數是有限個,那麼哥德巴赫猜想就不會存在。不過在兩千多年前的時候,歐幾裡得就證明了質數又無數個。

歐幾裡得的證明方法很簡單也很巧妙,假設質數是有限個,那麼把所有的質數相乘再加上1,得到的數不會被任何質數整除,這樣得到的這個數必然也是質數。這就與前面的假設相矛盾,故假設的質數是有限個不成立,質數有無數個。

在網絡通信協定上有一種加密方法叫RSA演算法,將兩個很大的質數相乘後給出結果。除非有人事先知道其中一個質數或兩個質數是什麼,否則通過暴力破解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給出答案。這就是質數在加密上的應用。這也促使人類去進一步發現更大的質數。每次新發現最大的質數都能夠是業界的重大事件。2017年發現的最大質數還被專門印成了一本書,整本書上印著的就是那個有2233多萬位的質數。就這樣一本書居然還賣得非常好,在大型購物網站上海一度售罄。

相關焦點

  • 「1」為什麼不能為質數?「哥德巴赫猜想」是否會讓「數學」尷尬
    如果1算素數,1×1×1無數個1,所以規定1不是素數。那麼問題來了:哥德巴赫猜想現在還沒有被證實那麼是否會有:有且唯一的質數分解是只包含了1與一個大質數的。如果有,算「哥德巴赫猜想錯誤」還是「咱們現代質數定義錯誤,其實1還是應該為質數的」。哥德巴赫猜想能否讓當代數學「尷尬」。
  • 數學史上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哥德巴赫在給聲名顯赫的歐拉的信中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質數就是除了1與本身外,沒有其他的約數,如7的約數只有1和7。當時1被認為是質數。哥德巴赫提出的猜想舉例:10=1+2+7, 101=3+7+91。然而,歐拉經過反覆的思考,即不能給出證明,也不能舉出反例,只能在給哥德巴赫的回信中說明自己無法證明,但相信哥德巴赫提出的命題是正確的。同時,歐拉對哥德巴赫猜想給出了另一種等價陳述: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如10=3+7,100=3+97。
  •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聽說歐拉也在很開心他就給歐拉寫了一封信提出了一個自己的猜想:我覺得任意一個比5 大的整數>任意一個比2大的偶數都拆成一個質數 + 一個質數也就是數學家們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1+1 」這樣的質數有不少比如3就是一個質數,因為它只能被1和3整除,被2除會有餘數再比如11也是一個質數,除了1和11,其他的整數去除它都會產生餘數
  • 數學史上的偉大猜想——哥德巴赫猜想
    原標題:數學史上的偉大猜想——哥德巴赫猜想   而數論的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個猜想恐怕要數「哥德巴赫猜想」了。哥德巴赫是德國一位中學教師,也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生於1690年,1725年當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院士。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 1690年3月18日~1764年11月20日)提出著名的數學猜想。
  • 我離哥德巴赫猜想還有多遠
    大家都應該聽說過哥德巴赫猜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我們一直認為數學是百科之母,是研究物理,化學,醫學等等科學的工具,本人學歷不高,知識幾乎全靠科普,最初是看到李永樂老師講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視頻,有點印象,只是知道很難,後來看媽咪叔視頻,基本上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是個啥意思,昨天晚上無事,剛好又翻到李永樂老師的視頻,剛好又是講哥德巴赫猜想的。我就想:數學是物理的工具,為什麼我們不能用物理反作用於數學呢?
  • 陶哲軒接近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新聞來源:solidot五月一期的《科學美國人》雜誌上刊登了一篇文章稱,菲爾茨獎金得主、UCLA數學家陶哲軒正接近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閱讀全文需要訂閱)。
  • 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有何意義?
    30年前,陳景潤是國內有名的科學明星,他將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到了1+2,即大偶數可以表示為一個質數與不超過兩個質數乘積之和的形式。這項成果到目前也是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最終結果1+1的證明。注意,這裡的1+1不是指1+1=2,指的是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1個質數再加1個質數的的形式。陳景潤證明出了1+2後並沒有停下來,繼續向最終目標1+1挺近,遺憾的是他投入了幾乎所有的時間也沒有完成。
  • 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嗎?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歐拉表述。這一猜想至今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人們難以找出質數的確切分布規律,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難以證明或證偽的原因。古希臘的埃拉託色尼給出過尋找質數的一種方法——篩法,用這種方法可以找出小於某個自然數n的所有質數。這種方法也被用到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證明思路大體是這樣的,a個質數的乘積加上b個質數的乘積如果被證明可以表示出所有的大偶數,這樣就證明了a+b。把a和b逐漸減小,一直減小到1,就證明了任意的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加上一個質數的形式,簡稱1+1。
  • 世紀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曾懸賞百萬給能證明這個猜想的讀者
    我們難免會想像陳景潤這樣偉大的數學家應該多來幾個。陳景潤主要研究解釋數論,1966年發表的理論簡為(1,2),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世界級數學大師、美國學者安德烈·韋伊層這樣稱讚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 若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誰能看懂?誰有資格判斷對錯?
    看懂答案屬於接受知識,而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屬於開拓新的知識。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不容易,看懂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就要比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簡單很多。真若是有人證明了,會有很多同行能夠看懂。一旦有人給出了證明過程,評判多錯也有一套成熟的方法,就是要經過同行的評審。
  • 科學網—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對弱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取得突破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學王冠上的明珠,而它還有一個被稱作「弱哥德巴赫猜想」的姐妹版本。
  • 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是由德國著名數學家克裡斯蒂安·哥德巴赫(Goldbach C)在1742年提出的,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而當今數學界約定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所以最初的猜想就變成了以下這樣的陳述: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 世界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哥德巴赫猜想——我國數學家有建樹。
    哥德巴赫猜想是近代世界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的魅力在於徵服了世界所有的數學家,很多數學家一生都在致力於破解這個難題。1742年,哥德巴赫給著名數學家歐拉寫了一封信,哥德巴赫在信中提出了這樣一個猜想:任意一個大於2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質數之和。
  • 哥德巴赫猜想本質,不是證明任意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質數之和
    知乎上,一名叫@證明的帳號一周持續吊胃口,最後,把自己的哥德巴赫猜想證明過程貼了出來。結果可想而知,幾乎是一片嘲諷。但是,那一周時間,該帳號竟然漲粉36k。只不過,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過程可是一塌糊塗。也有人分析了他證明的過程,從一開始就錯了。其實,哥德巴赫猜想,一開始是證實任意一個大於2 的偶數都必然是兩個質數之和。
  • 網友問:數學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有可能是錯的嗎?
    哥德巴赫猜想的對和錯或許沒那麼重要,數學家更在意的是哥德巴赫猜想的對錯是否可證,又該如何證明或者證偽?在1742年,數學家哥德巴赫寫信給大數學家歐拉,提到了「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不過歐拉也無法證明這個猜想。
  •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自1742年提出至今,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已經困擾數學界長達三個世紀之久。作為數論領域存在時間最久的未解難題之一,哥德巴赫猜想儼然成為一面旗幟,激勵著無數數學家向著真理的彼岸前行。對不少人來說,知道哥德巴赫猜想,離不開兩個人,陳景潤和徐遲。
  • 哥德巴赫猜想——一個好玩的假設
    假設n=a+b n是大於5的偶數,也就從6開始(我們假設哥德巴赫猜想成立)a、b為質數,a、b以n/2對稱。a+x=n/2,如果x=0,則由a=b=n/2 n/2為質數 成立可以排除1、 a+x=n/2=b-x(當x為大等於1的奇數)a=b-2x(x>0 x為奇數)a<
  •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證明1+1=2!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究竟是什麼?
    那哥德巴赫猜想究竟是什麼呢?1742年,一位普通的中學老師哥德巴赫給數學家歐拉寫信,提出了這個猜想的初始表達: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那時候數學界認為1也是質數)現代數學中,1已經從質數家族中剔除了,那哥德巴赫猜想就可以這樣表達: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初始表達。面對這個問題,哥德巴赫自己完全沒有能力證明,於是他就求助當時最偉大的數學家歐拉,可是歐拉也無法證明這個難題,直到臨死之前,這依舊是歐拉的遺憾。
  • 知否|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解?
    他對數學的研究純粹是出於興趣,1742年6月17日,他在給好友歐拉的一封信裡陳述了他著名的猜想——哥德巴赫猜想:「隨便取某一個奇數,比如77,可以把它寫成三個素數之和,即77=53+17+7;再任取一個奇數,比如461,可以表示成461=449+7+5,也是三個素數之和,461還可以寫成257+199+5,仍然是三個素數之和。例子多了,即發現「任何大於5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之和。」
  • 《哥德巴赫猜想》是怎樣產生的?
    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學》1978年第1期發表後轟動一時,在40多年後的今天仍常常被文學界和讀者提及、談論。這篇膾炙人口的作品是怎樣產生的呢?《人民文學》的編輯們幹勁兒很足,想到了自己擔當的責任和使命,遂決定結合文學創作積極參與這次重大科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