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責|高效執行者都在培養行動力思維

2020-12-22 當責領導力

只需四個步驟,你就能打破懶惰,給自己培養出行動力思維。

作 者:陳慕妤

來 源:陳慕妤(ID:chanmuyu)

你有沒有那種定下目標前躊躇滿志,執行目標時卻是混吃等死的狀態?

如果你對目標,並沒有養成行動力的思維,那麼任何需要你付出時間和努力的目標,不管你之前如何暗下決心,你終究都會恢復到懶惰的習慣當中。

那什麼是「行動力思維」?

簡單來說,就是你對行動,已經有一種牢固的思維反應方式,不管你定下什麼目標,你都會按照這個思維反應方式去做事,從而養成一種「條件反射式」的行為傾向。

例如,很多人每周都要打掃家裡的衛生,為什麼他們會這麼勤奮呢?因為他們已經養成了這種行動力思維,一旦覺得家裡哪裡髒了,「要行動打掃衛生」這種條件反射式思維,就會映入他們的腦海之中;不做,就渾身不舒服。

然後無需太多遲疑,他們就可以雷厲風行地開始忙活起來。

所以,培養出這樣一種「行動力思維」,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執行目標,讓自己從行動中收益。

這篇文章,就從四個方面去闡述,怎麼培養行動力思維。

建議一個只需滿足目標80%的心態減少自己用在思考如何行動的時間養成做起來再說的反射式行動思維擺脫藉口症,從行動中戰勝懶惰

01

調整滿足目標80%的心態

當我們制定好一個目標後,怎樣才能算是完成呢?是不是覺得,只要百分之百完成目標,才算是完成任務?

當然,這並不錯。

然而在現實生活當中,一個目標之所以被我們完成,不是一開始我們就將其百分之百地完成,而是先完成一部分,休息一下,然後再完成一部分,再休息一下,周而復始,直到目標全部完成。

這聽起來並沒有什麼困難。難就難在,很多時候我們的大腦會非常執著結果,覺得既然都完成不了,那麼索性就不開始了。

好比有人說,在網上寫文章可以掙錢,然後你制定目標,嘗試去做,可是發表了幾篇文章之後,一毛錢收入都沒有,於是你覺得失去堅持的東西,最終放棄。

你是不是會這樣子呢?

盯著最終目標去行動,會很容易讓我們在一無所有的過程中,積累挫敗感,從而導致自己放棄堅持。

正確的做法,就是學會滿足目標80%,甚至更少。尤其在一開始行動時,我們千萬不要盯著結果去看,因為最終結果,是一個行動方向,指導我們前行。

但我們能不能把這個目標做好的關鍵,是實現目標的過程,也就是堅持。

只要我們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每天堅持完成目標的一小部分,那麼最終整合起來,我們就會實現這個目標,獲得結果。

換言之,你需要在大腦中安裝兩個新的信念:

第一,要有「滿足心態」,目標太多太難,會削弱我們的執行力,能做一個是一個;

不管我們定下什麼目標,每天做一點堅持下去,比一次做很多,卻無法堅持更有用。

例如你定下閱讀的目標,每天打算看十頁的書,但最終只能看了兩頁也沒關係,不要認為沒用,懂得滿足,只要你第二天重複閱讀這個行為,這就足夠了。

不要奢求你滿足目標100%,這樣會讓自己堅持起來很有壓力的。建立一個滿足一小部分目標的心態,以此構建習慣才是正確的做法。

第二,實現目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奢求短期就能獲利;

如果你有強大的執行力和意志力,那麼設定一個一個月之內掌握英語口語這個目標,相信你絕對可以做到。

問題是,大多數人都沒有這樣的執行力和意志力。所以到底要做多久才能夠實現目標,很難有一個確切的期限。

這時,我們就要把堅持當成是自己每天都要吃的「飯菜」,讓自己循序漸進去獲得最終結果。可能三個月,可能半年也說不定。

但只要我們已經建立一個循序漸進行動的行為反應,我們的堅持就如同每天刷牙、洗澡這麼簡單,在長期來看,會產生重大影響的。

這點我們需要做好心理準備。

02

減少用在思考如何行動的時間

行動遲緩的人,往往會把時間過多地放在思考上。當思考沒有得到一個自己認可的結果,我們就不會行動起來了。

例如很多人想換工作,這個思考的過程可能會持續幾個月。因為總是想不出一個完美的方案,於是就一直拖延下去了。

問題是,怎樣才算是完美呢?你如何定義這樣一個「完美的方案」。我們的大腦是很難定義的,唯一對抗這個難題的辦法,就是拖延。

對於行動來說,過多的思考,並不會幫助我們行動的更好;相反,卻會阻礙我們更好地去行動。

如何做好思考和行動之間的平衡,取決於我們的目標,有沒有存在相關的利益關係。如果你需要很多資金去創業,當然需要謹慎思考。但如果你的目標,是鍛鍊身體,那麼做起來比思考太多會更好。

很多時候,我們花費太多思考在設計如何行動,用什麼方式去實現目標這些事情上。

相信我,不管你思考得多麼精準,最後你行動起來,永遠是不會按照目標規劃表上寫的那樣去做的。因為我們的大腦更願意「隨機應變」。

所以結論是,只要減少我們花在思考上的時間,我們才能夠用最快的時間行動起來。怎麼做呢?

就是把你要做的「重要事項」,作為你每天的「啟動步驟」。

什麼是「重要事項」呢?有兩個標準:

第一,當日最重要的一項任務。第二,當日最緊急的一項任務。

區分哪些事情應該要馬上行動去做,而無需通過思考去完善的標準,就是「重要」和「緊急」兩個。

通常來說,想要提高我們行動的速度,我們需要掌握哪些地方可以忽略,哪些地方需要進行深度思考。

而我們從思考到行動,一般會經過三個環節:1)目標判斷;2)制定決策;3)行動步驟;

例如今天你想去看電影,這是一個目標,你對此進行判斷,思考哪一部電影比較好看,值得看。

完了後就制定決策,選擇去哪個電影院去看,電影票的價錢哪個便宜一些。最終就是設定行動步驟,諸如用什麼方式去,幾點出門等。

這幾個環節是相輔相成的,但同時也各自獨立。所以,有很多事情我們沒必要對每一個環節進行過多的思考。

我們完全可以把時間壓縮,用實際的行動去削減浪費在尋找「完美方案」的時間。

這樣我們就能夠從思考到行動間的轉換,變得更加快速了。

03

培養做起來再說的反射性思維

當思考的時間被壓縮後,接下來我們就需要通過「重要事項」,讓自己行動起來。

正如我在前面所說,「重要事項」作為讓我們行動起來的「啟動步驟」,只要找到它,那麼我們無需花費太多思考,就可以立刻進入行動狀態。

「啟動步驟」,就是培養我們做起來的反射式行動思維「信號」。

人的大腦在做出反應時,往往需要從接收信號開始的。當大腦接收到某種信號之後,接下來才會做出相應的反應。

這種反應的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自上而下的反應,本能式反應;

例如我們在黑暗的環境裡,聽到一下叫聲,我們就會下意識地感到害怕,這種由接收到信號「叫聲」,到做出反應「害怕」之間,是屬於條件反射式的,無需思考。

第二種,自下而上的反應,自主式反應;

例如我們設定鬧鐘,鬧鐘一響,我們就會起床,這種就是自主式反應。所謂自主式,就是我們接收到信號之後,就會有意識地認為,接下來要去做什麼。

儘管自主式反應比不上本能式反應來得那麼直接,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這種反應方式,提高我們的行動力。

所以在構建目標的時候,我們先把思考的時間放在尋找「啟動步驟」上面。哪些事情,可以讓你一聽到、看到、想到,就能夠有意識地知道去做什麼呢?

你最好想一想這個問題。

例如通常的方法,就是很多人會寫一張提醒自己行動的便利貼,放在顯眼的地方,然後每次看到便利貼,就有意識地去做需要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式,如:

設定某個時段的鬧鐘,鬧鐘跟目標行動聯結起來通過冥想的儀式,讓自己更快進入目標行動的步驟洗完澡之後,讓自己坐到工作桌前面,進入狀態聽一首特別的歌曲,歌曲跟自己的步驟產生關聯弄一張有未來願景的照片,看到照片後開始行動臨睡之前,利用半個小時的時間完成目標的小任務

這些方式,都可以成為你開始行動的「啟動步驟」,提醒你應該要去做點什麼事情了。

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因為有了這些「啟動步驟」,如果我們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些什麼,我們依然會「無動於衷」。

所以,這個「啟動步驟」,還需要加上一個「小目標」,這樣才能夠讓我們正式開始行動起來,減少思考的時間。

例如我每天的目標,就是寫一篇文章。但寫什麼文章,如果我開始之前完全沒有頭緒,我們無法動筆了。即便我通過上述的方式,去提醒我行動,我也很難寫出什麼。

故此,我們就由此再添加一個「小目標」,就是「寫下文章的題目和開頭」。

一旦我定好題目,然後根據題目胡亂寫下幾百字,我們的頭緒就會慢慢湧現出來。

就算寫下那幾百字我不滿意也沒關係,因為頭緒來了之後,我只需要把它們修改一下就可以了。畢竟我已經開始行動起來了,「勢能」讓我在接下來做什麼都會很輕鬆。

如果你能夠按照這種方式,去構建你的「行動步驟」,讓自己做起來再說,不管開始做的事滿不滿意,你自然就會養成這種條件反射式的行動思維。

做起來再說,對我們而言是一個非常有用的「行動思維」。

04

擺脫藉口症,從行動中戰勝懶惰

很多人的懶惰,是因為他們給自己太多可以用來逃避的藉口。而想要做成一件事,我們需要遠離三種最常見的「藉口症」。

第一種藉口:「身體狀態不好」。

「今天沒狀態」相信是很多人曾經用過的藉口。但問題是,當你有狀態時,你就能夠堅持行動起來嗎?

解決辦法是:

1)不要過多談論狀態,越是談論越是容易讓自己陷入狀態焦慮當中。2)通過不同的方式去調整狀態,累了就休息,想不出東西就停下來走走。3)平時注意保持健康的狀態,例如不要熬夜,飲食要均衡等,調整好。第二種藉口:「我的腦子不行」。

覺得自己不夠聰明,從而做不成別人能夠做成的事情,也是最常見的藉口。儘管我們不可能跟那些厲害的人相比,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什麼事都無法堅持完成。

關於智商,我們容易犯下的兩個錯誤是:

1)我們會低估自己的智力。2)我們會高估別人的智力。

但研究表明,智商在堅持上的作用,幾乎沒有什麼幫助。相反,興趣和激情,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所以,即便才智平平,只要專心做完一項任務、一件工作,都會比那麼聰明卻從不懂得堅持的人強。

解決辦法是:態度比智商重要。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要培養出積極的態度。只需去考慮「我怎樣才能做成這件事」,而不是「我為什麼總是做不成這件事」。第三種藉口:「我的運氣不好」。

很多人心裡都有一個「低概率思想」,認為自己堅持之後,很難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個結果,不是自己不夠努力,是覺得自己運氣不好。這種思想,導致他們對於以後要做的事情,缺乏了足夠的激情和忍耐。

運氣這個東西,當然是客觀存在的,但千萬不要本末倒置。我們是先去做了,然後才把結果交給運氣,而不是認為自己運氣不好,然後什麼事都不去做。

不管從事什麼行業,想要取得成績,首先要擁有卓越的態度,在工作中兢兢業業,具有精準的判斷,然後才輪到運氣。

所以解決方法是:

1)要相信因果法則。

付出和結果之間,是存在某種邏輯關係的。你不付出,就很難獲得一個想要的結果。你需要靠周密的計劃、充分的準備,以及對事情的不斷思考和調整,而不是怨天尤人。

2)不要抱有不切實際的想法。

堅持,並非輕而易舉的一日之功,在於我們能不能日復一日把事情完成。應用已經印證的法則,踏踏實實把事情做好,美好的事情自然就會落在我們頭上。

所以,集中精力,努力去提升個人的能力和品質,克服思想上的懶惰,這樣去行動,你才會變成一個更厲害的人。

相關焦點

  • 高效執行者都在培養行動力思維
    如果你對目標,並沒有養成行動力的思維,那麼任何需要你付出時間和努力的目標,不管你之前如何暗下決心,你終究都會恢復到懶惰的習慣當中。那什麼是「行動力思維」?簡單來說,就是你對行動,已經有一種牢固的思維反應方式,不管你定下什麼目標,你都會按照這個思維反應方式去做事,從而養成一種「條件反射式」的行為傾向。
  • 持續行動力——教你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培養好習慣
    那麼,如何擁有充足且持續的行動力,培養好習慣??日本研究持續行動力與習慣培養的第一專家、暢銷書作家,古川武士老師可以幫到你,他曾幫助幾十萬人成為高效的行動者,從早起的技術、30天養成好習慣、30天戒掉壞習慣、快速行動等各個方面。掌握行動力科學,能幫助你成長,讓你做任何事,都能輕鬆持續行動下去!
  • 要行動力還是要執行力?
    循此釋義,行動力在於主動性,與專業技能無關;執行力具有被動性,與專業技能有關。行動力與執行力的關係任何一個組織,都希望有強的執行力;如何形成強大的執行力,方法與形式多樣。需要強調的是,一個組織在打造執行力的過程,首先要解決行動力。行動力與執行力雖相輔相成;但某種意義上,行動力更重要於執行力。
  • 當責領導力:什麼當責?
    什麼是當責,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為了方便理解,我們不如先想像這樣一個情景:在一個部門會議中,領導對你說,「有一個重大問題,需要你攻克,這個任務,然而,真的沒有問題嗎?不一定。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會出現,不斷侵蝕任務執行者的內心,阻礙行動。假如任務未完成,損失重大,這是誰的責任?
  • 學霸媽媽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四大基礎能力(二):行動力
    幼兒園的老師說,小袋鼠不僅是一個懂事的寶寶,而且,是個標準的行動派,自己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夠自己做,而且做事很有條理、很善於思考。 小袋鼠並不是一個家庭困頓的孩子,談不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相反,他的爸爸媽媽也算是中產階層,但是,他們從小就很注重小袋鼠的行為能力的培養,從日常生活中放手,有意識的去鍛鍊小袋鼠的動手能力,培養了他超強的行動力。
  • 想到就去做,行動力超強,是成功人士的共性,怎樣培養孩子行動力
    實際上先培養的是孩子的行動力,一個懶得做事,什麼事情都依賴別人的人,他做的事少,當然經驗就不豐富,所以如果我們要真正地去要求一個孩子的話,第一點就是不要培養一個懶人。 在家庭當中,父母一定要做好行動力的帶頭人,你說到了什麼,要求了什麼,就應該你先做給孩子看,提出來的原則帶頭遵守並且以一種根本無法逾越無法抗拒的這樣的一種姿態告訴孩子,不要試圖挑戰這樣的規範。
  • 於紀平:培養行動力,從擰緊每顆螺絲做起
    於紀平:培養行動力,從擰緊每顆螺絲做起  還記得在開學典禮上,邱校長教導我們,要做有行動力的理想主義者。清華四年,我越來越體會到「行動力」的含義。我在大三時加入了清華大學學生超算團隊,參加過多次比賽,取得過包括2018年三項國際大賽「大滿貫」在內的一些成績。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的基本功其實不是寫代碼,甚至不是讀代碼,而是擰螺絲。比賽用的機箱、硬碟、CPU、計算卡都需要一顆顆螺絲釘來確保它們的穩定性。
  • 試試掌握這7個行動力改進方法,打造個人高效執行力
    大多數成功的高級管理人員都將行動導向作為自己的一種長處。當下職場中還有一部分人因為追求完美、辦事拖拉或不想冒風險而猶豫,這些原因都阻止人們迅速而及時地採取行動。所以在當今職場中以行動為導向至關重要,以下為大家梳理了7個行動力的改進方法:1、做事拖拉?——未雨綢繆。
  • 沒有行動力,一切都是零!
    持續行動打卡 016/365今天和大家聊聊行動力的問題,最近通過實踐,行動力可以在所有能力中,排名第一,沒有行動力,一切都是零。我上學時,有個室友,喜歡一個女孩,天天在宿舍裡,說女生怎麼好,想怎麼去追,就這樣猶豫了很長時間,結果女孩被另外一個系的男生追走了,最近大學同學聚會,聊起這個事情,那個女生小孩都已經2歲了。這就是行動力欠缺的表現,如果當時我室友,不拖拖拉拉,直接去追,也許現在和那個女孩結婚的就是他了。
  • 為什麼你沒有行動力?3本好書助你徹底告別拖延
    為什麼要提升行動力?胖的想變瘦,窮的想變富,單身的想脫單,吵架的想和好如初。卻,停不住嘴,不想上班,整天宅家裡,等著對方開口。沒有行動力的計劃還不如沒有計劃,沒有行動力的想法等於沒想法。究竟是哪些原因影響我們,一直拖延著行動?個人的動機:高效行動力的核心也許你覺得只是胖成這樣也還可以接受,佛系變瘦。
  • 【自修】-個人領導力十項修煉之一-當責
    無論你是做課題的學生,教書的老師,公司的職員,工廠的工人,公司的經理,自我創業的老闆,還是自媒體專家,你都需要領導力。只要你與別人產生合作關係,需要利用外部資源,需要整合外力來完成目標,領導力就是你必需的修煉。讓我們一起去學習和使用領導力修煉的這些工具和方法,通過日常習慣的改變讓自己成為無冕之王。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缺乏「閉環思維」,家長要重視
    閉環思維具體指什麼閉環思維,就是他人發起的活動或工作,在一定時間內,不管執行者的完成效果如何,都要認真的反饋給發起人,並且每件事情都要貫穿這一思維。簡單的說,就是專心致志有始有終。培養孩子的閉環思維,不僅有助於學習,對孩子未來的為人處世也是大有助益。
  • 《碧藍航線》堅定的執行者怎麼樣 堅定的執行者資料信息詳解
    導 讀 在碧藍航線手遊中甘古特換裝堅定的執行者究竟怎麼樣呢?
  • 加強「五種思維」培養 切實提升幹部應急管理能力
    應通過培養戰略思維,在幹部選育中,嚴把標準和標尺;通過培養創新思維,在幹部日常管理中,提升幹部發動和服務群眾的能力;通過培養辯證思維,在幹部教育培訓中,實踐和實戰是有效路徑;通過培養法治思維,在幹部常態監督中,將引導社會參與和嚴守法律程序、嚴格依法辦事作為必備素養;通過培養底線思維,在幹部考核評價中,將一線處置、系統施治的化危為機能力作為基本要件。
  • 高效學習的 36 種思維
    串聯思維通過聚焦,我終於找到了一份實習工作,剛開始實習的時候,把全部業餘時間都用於學習實際工作中應用,提升工作的效率知識上面。後來,意識到技術的進步是沒有止境的,不能只關注技術,還應該培養其他能力,因為在不同的階段,需要的能力結構也是不同的。要獲得進步,就要打破原來的能力邊界。
  • 100個實用的思維框架模型,聰明人的高效工作方法,值得你擁有!
    歡迎來到《100個思維框架模型》專欄當你點開這個專欄的時候,說明你已經意識到「效率」這件事,你也想,掌握這些聰明的工作方法,也想,像那些精英們一樣,高效地工作,快樂自在地生活。在往期的文章中,我已經零零散散地分享了很多的思維模型、工作方法、工具模板。借著這個專欄,我將重新整理這些思維模型,把實踐經驗、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專欄的素材內容,如,PPT、思維導圖、工具模板等,也會一併分享給大家。
  • 如何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當前學生和人才都需要具備的思維能力,擁有創造性思維的孩子,可以打破常規思考問題,能夠在面臨棘手問題做出更好的選擇,在工作中,創造性思維也能創造出極為重要的價值。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思維呢?
  • 如何讓我們的思維更高效(5):結構化思維
    結構思維或結構化思維或結構性思維在近年的企業培訓中,其被關注度或影響力越來越高,這也反映出中國企業在人才培養時,開始日益關注企業全員的思維能力的培養。結構化思維的應用(舉例說明) 下面,以大家都能理解的例子來講述結構化思維的運用。示例1:談一下英語中時態的學習方法,用結構化思維快速理解英語時態的定義與種類。 (讀者可能感覺奇怪?
  • 楊聚鵬教育政策執行者的行為研究述評:模式、影響、規制
    在教育政策執行者的執行行為研究中,從早期的富蘭克林、漢斯,再到後來的科爾曼、福勒、奧登等人,以及我國一大批學者都對教育政策執行者的政策執行行為進行了研究,出現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已有研究對教育政策執行者的政策執行行為研究不足,已有研究還缺乏明確清晰的輪廓。因此,對已有教育政策執行者的政策執行行為研究進行總結、歸納,對於了解已有研究邏輯、範圍、方法,啟迪現有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如何培養自己的「適應性思維」?
    如何培養適應性思維 適應性思維不僅適用於戰鬥機飛行員和神經外科醫生,任何人都可以學會利用適應性思維來提高自己在任何領域的表現。無論你是想更熟練地彈吉他、完成銷售業績、投資創業、還是與戀人交流,鍛鍊自己的適應性思維能力都將幫助你從一般水平到出類拔萃。 這些練習都是基於適應性思維的三個要素之一——計劃、監控和認知靈活性。如果你能堅持不懈地練習,表現定會越來越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