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喜多王曉波
常談的行動力、執行力,有區別嗎?本文從工作的實踐角度,做個簡單的分析。
行動力與執行力的釋義
行動力,是指策劃戰略意圖,具備超強的自制力,同時能夠去突破自己,實現自己想做而不敢去做的,或者是自己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的事,制定計劃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去實現。
執行力,指的是貫徹戰略意圖,完成預定目標的操作能力。是把企業戰略、規劃轉化成為效益、成果的關鍵。執行力包含完成任務的意願,完成任務的能力,完成任務的程度。
以上釋義,來源於百度百科。循此釋義,行動力在於主動性,與專業技能無關;執行力具有被動性,與專業技能有關。
行動力與執行力的關係
任何一個組織,都希望有強的執行力;如何形成強大的執行力,方法與形式多樣。需要強調的是,一個組織在打造執行力的過程,首先要解決行動力。行動力與執行力雖相輔相成;但某種意義上,行動力更重要於執行力。簡單的理解,行動力是一項工作是否實踐的保證;執行力是一項工作是否能取得好的成果保證。
圖中不同顏色的區域,代表對應的行動力和執行力所覆蓋的工作範圍和工作成果的簡易示意。
在同等行動力的前提下,執行力越強,區域覆蓋面積越大;同樣,在同等執行力的前提下,行動力越強,區域覆蓋面積越大;反之,區域覆蓋面積越小。這就是為什麼說,行動力與執行力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在極限狀態下,如果行動力為零,執行力再強,工作相對還是在低位運行(即覆蓋面小);如果執行力為零,強大的行動力會拉高工作的運行位置(即拓寬覆蓋面)。為什麼這樣說?
譬如,一項工作由10項任務構成,完成這10項工作任務的結果期望值是100分(每項任務10分)。
從執行力的兩個重要因素(意願和能力)來做個假設。假設意願沒有問題,工作結果取決於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的能力值;完成的任務項越多,對應的能力值越高,工作結果的分數越高。如果意願存在問題,還要再打個折扣;執行力的意願是被動式的,通常是會打折扣的。
同樣條件下,如果行動力足夠強大,會產生哪些變化?
第一,執行力中的意願影響會被消除,因為主動性是行動力的標識。
第二,工作任務可能被改變,這種改變通常顯現在增加工作任務項上;執行者的行動力夠強,意味著他不會局限於既定的工作任務。
第三,執行力中的能力效應會被放大,一方面是執行者本身的能力效應會被放大,行動力強的人員一定會在執行性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一方面是執行者會通過放大資源來提升執行的能力,以彌補自身能力的不足。
第四,工作的結果通常會超出預期。
對於一個組織來說,要達成好的工作結果;行動力和執行力都需要,行動力相對更重要。先有行動,後有執行;行動力有助於執行力的提升。
如果分不清,也不必糾結於行動力和執行力;談一萬件事,不如做一件事。簡單的處理就是:解決執行問題,先解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