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個故事,叫做《「請」字當頭》,這是《孩子的美德書》中的這個故事,一聽就是跟這個請字兒有關的,其實孩子不愛說請字,也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像我們家老二,三歲多了,經常不說請字,動不動就說給我拿一塊兒餅乾,給我拿一杯牛奶,跟命令似的,這個時候,我就會目光很堅定,但也比較溫柔的跟他說,你忘了一個字兒啊,他就很不好意思的把小嘴兒給捂上,但是最近,我也在跟他看一些相關的繪本。《請字當頭》講的是,在一個家裡面有兄弟兩個,是一個多子女家庭,這個弟弟就是一個特別典型的不講禮貌的孩子,他有一些行為,我覺得跟我們家老二現在特別像,早上爸爸媽媽做完早飯,這個弟弟就說給我拿杯果汁兒,吆三喝四的,從來都不說請字。而這個故事講得特別有意思,接著就進行了很多這種擬人化,把「請」想像成一個有生命的事物了,這個「請」就像一個小精靈,住在這個弟弟的嘴裡,因為弟弟老不說請字兒,所以這個小精靈在他嘴裡簡直就是呆不下去了,不說請字它就出不來,他就沒法兒呼吸新鮮空氣,於是,這個弟弟嘴裡的「請」小精靈,是越來越虛弱了,快要不行了,身體也不健康。
有一天,這個弟弟嘴裡的「請」小精靈就想,我再也不能在這個弟弟嘴裡待著了,總是不說請字兒,我去他哥哥嘴裡待著。哥哥喜歡說請字,那麼有一天,他就找到一個機會跑到這個哥哥的嘴裡了,那哥哥呢,原本就特別喜歡說請字,每天早晨就會跟媽媽說,請幫我拿一片兒麵包片兒啊,請幫我拿一張紙巾。現在好了,弟弟嘴裡的小精靈請也跑到哥哥嘴裡去了,那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第二天早上,哥哥在吃早飯的時候,他要跟媽媽說,請幫我拿一張餐巾紙,結果說出來的就是「請,請幫我拿張餐巾紙」,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嘴裡來了兩個「請」小精靈,對不對?兩個請字小精靈都在他嘴裡,所以他一開口的時候,就兩個請字都嘣嘣的往外蹦出來了。他這樣講話,爸爸媽媽覺得挺奇怪的,心想說,這是不是噎著啦?要喝點兒水什麼之類的,但是跟哥哥不同的,這個弟弟就更怪了,這個弟弟嘴裡頭沒有這個請字小精靈了,結果他也沒有辦法很好的說話了。後來,那個請字小精靈,覺得也不忍心看到弟弟變成這樣,再加上在哥哥的嘴裡,每天都被哥哥給說出來,呼吸了很多新鮮空氣,身體變得越來越健康了,他就回到弟弟嘴裡了。
那弟弟呢,就再也不是以前那個不說請的孩子了,開始很好的去說請字。這個就是《請字當頭》這樣的一個故事,容易讓孩子印象非常深刻,尤其對於學前兒童來講,它把請字給生命化了,我們以前也跟大家分享過,對於學前階段的孩子來講,處在於一個泛靈思維階段,什麼是泛靈思維?就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會把一切無生命的事物,想像成有生命的,我們成年人知道請是一個很好的字,但是很難去把它想像成它是有生命的,它是一個小精靈。可是在繪本裡面,它針對三到六歲的學前階段兒童的特點,把請字想像成一個小精靈,必須得出來呼吸點兒新鮮空氣才能變得更茁壯、更健康,那孩子看到因為弟弟經常不說請字,最後導致自己都已經結巴了,說話都說不出來,所以他就會看到不講禮貌的後果是什麼樣子的,這個對孩子就產生了一種他律效應,我們剛才講過,孩子很難在這個年齡階段達到自律,因為自律一般到了十歲左右才開始由他律到自律慢慢的去過渡。那這個年齡階段處在他律階段,孩子需要看到一些不好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
除了這本,我們再給大家分享鼠小弟系列裡面的一本。鼠小弟系列是日本非常經典的繪本,其中可愛的鼠小弟中有一本叫《鼠小弟蕩鞦韆》,這個繪本把一個不講禮貌的形象展示給兒童看,還看到了這種行為呀帶來的這種壞後果,使孩子能夠意識到,哎呀,我可不能這樣,如果我這樣兒了,也會有壞的後果的體驗。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當然是鼠小弟了,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好朋友小鳥兒,小鳥兒的爸爸媽媽幫小鳥兒做了一個玩具鞦韆,特別好玩兒,因為小鳥兒的爸爸媽媽是給小鳥做鞦韆,可想而知,這個鞦韆一定是非常非常的輕,確實那個鞦韆架的座位就是一根兒非常小的小樹杈,但是,小鳥兒在上面蕩鞦韆是絕對沒問題的,因為小鳥身體輕。然後小鳥兒蕩鞦韆的時候,就來了很多的朋友,比如說大象來了,然後獅子也來了,猴子也來了,很多大的動物都來了,他們來問問說,小鳥兒,我能蕩這個鞦韆嗎?那小鳥很有禮貌的說,大象先生,你太重了,這個不能當。
對於其他的動物,小鳥兒也是很有禮貌的去拒絕,並說清楚了原因。後來鼠小弟也來了,這個小鳥兒一看說,鼠小弟,挺輕的,挺小的,應該可以兩個人一起蕩。這個時候,有一個不講禮貌的傢伙來了,誰呢,就是不講禮貌的貓,貓來了之後,就很霸道的說:「給我蕩」,請字兒也不說,後來發現小鳥兒拒絕了自己,不讓自己蕩,覺得自己個頭有點兒大,結果這個小貓怎麼做的呢?乾脆就把這個鼠小弟和小鳥都給推下去了,特別沒有禮貌強人所難,又霸佔別人的東西,可以說是做了一系列的沒有禮貌的行為。我們跟孩子讀到這兒的時候,就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這隻小貓懂不懂禮貌,這貓哪兒不懂禮貌啊?讓孩子跟我們來說一說,這貓哪不懂禮貌啊,如果要懂禮貌,應該怎麼去做呢?那這只不懂禮貌的貓接下來會遇到什麼事兒呢?就是它霸佔了這個小鳥兒的鞦韆,上去蕩,而且還特別得意,之前搶鞦韆的時候還手插著腰兒。其實這些都可以給孩子說這些都不是有禮貌的,孩子應該做的行為是什麼?吹鬍子瞪眼睛的都屬於表情管理,剛才我們說都在禮貌教育的範圍之內。
再往下看這個畫面,孩子們就會發現,這貓蕩鞦韆,越來越升到天空中了,這怎麼回事兒呢?這鞦韆一般越蕩越高,但這貓不是一般的高,已經是直升到空中了,再往下看幾頁就發現,天吶,原來是小鳥兒的爸爸媽媽看到有人欺負我們家小鳥兒,就把這個鞦韆用嘴叼起來,叼到半空中,這小貓當然是嚇壞了,最後就被一下子放下來,跌在地上摔了個大屁股蹲兒,但這一下兒給了小貓一記警鐘,同時也給看故事的孩子一個警鐘,這是什麼呢?就是如果你不懂得講禮貌,不去做有禮貌的一些行為,可能就會遇到這樣的結果。這是符合兒童心理學很重要的一個理論,就是他律階段,學前階段,七歲以前的孩子正處在這樣的一個需要看到一些壞行為所帶來的懲罰,於是他才能夠提醒自己去重視這樣的一個問題,他正處在這樣的一個年齡階段,所以有一些禮貌繪本兒特別特別的注意,把一些壞行為所帶來的壞後果給展現出來,讓孩子能夠呢產生警醒意識,讓孩子能夠自己發自內心的去記住這些事情的後果,進而呢慢慢的變得自律。那除了這個理論,剛才我們還介紹還有一個理論就是模仿理論,那孩子在觀察中學習,他要模仿的話,就需要這個模仿的對象,我們再給大家介紹兩個繪本,這些繪本裡面,是有模仿對象的,比如說,有一些繪本還把正反對象都放在一起,前面的一些反面的對象可以讓我們能夠有他律,後面的這個正面對象又能夠讓孩子有觀察模仿的一些機會,正反都在一起,他律和模仿都在一起,就變得是一個非常完善的,非常立體豐富的禮儀教育的課程,所以說好的繪本,往往都是非常好的課程。大家可以講給孩子聽,甚至走路的時候,跟孩子在一起,無論是散步啊吃飯呀,都可以講給孩子來聽一聽,加深他對這個問題的思索,久而久之呢,這些好故事就會種在孩子心裡,他不斷地咀嚼,不斷的反思,就會慢慢的去塑造他的行為,他的人格,就像我們剛開始跟大家說的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是處在這種潮溼的水泥期,有很大的塑造空間。
寒門和貴子之間只差一個懂童書的好媽媽,
我們希望通過「童書育兒法」的推廣和實踐,
實現「打破階級固化,填平教育鴻溝、美育未來人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