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音樂時代到來!騰訊如何改變中國人聽音樂的方式

2021-01-12 前瞻網

在八月的一個炎熱的夜晚,成千上萬的中國青少年擠在南京體育場,以慶祝中國男孩組合TFBoys四周年。 那些無法參加的人——其中1.18億人——通過網際網路播放的節目觀看這個令人難忘的夜晚。一個實時評論的彈幕刷滿整個屏幕,貫穿了直播視頻。不要忘了,通過直播流媒體,送出的虛擬禮物高達3.4億,送禮粉絲人數高達704萬,所有這些都是由騰訊運營的:QQ空間、QQ視頻、QQ音樂、全民K歌、酷我、酷狗和酷狗直播。

除了酷狗直播之外,這些產品都不是專門為直播而設計的。這才是重點。例如,社交網絡QQ空間的用戶不需要切換到酷狗直播來觀看她的偶像TFBoys。 騰訊——中國科技巨頭革命化了人們如何溝通、支付和玩視頻遊戲——現在已經準備好重新定義音樂消費方式。

首先,騰訊幾乎已經能夠統治整個市場。去年7月,其旗艦音樂流媒體QQ 音樂與競爭對手中國音樂集團(CMC)合併,形成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根據中國網際網路數據中心(DCCI)的報告,酷我和酷狗——之前為CMC所有——和QQ音樂共同佔有75%的市場份額。

然而,這種統治地位並不等於業務是有利可圖的。 幾十年來,中國人已經習慣於免費獲得音樂。 「我們接觸音樂的每月活躍用戶人數實際在6億多,這意味著只有1500萬(付費訂閱者), 訂閱轉換率仍然低於3%。」 TME 副總裁Andy Ng接受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時表示。 他補充說,在更成熟的市場中,這個百分比應該是20-30%左右。

但是,Ng樂觀地認為:「我們看到了巨大的發展機會和潛力。」 這些數字無疑是有希望的。 根據IFPI的統計,2016年錄得中國音樂收入增長了20.3%,單是流媒體就增長了30.6%。 音樂巨頭已經在尋找方法來誘使中國人為過去輕易獲得東西小付一點代價。

無與倫比的版權控制

雖然許可費用可以輕鬆地佔用大部分收入,但騰訊知道,從長遠來看,對版權的牢牢控制將使其比競爭對手更為優勢。5月份,TME與環球音樂集團(UMG)達成協議,UMG是最後一個「三大」唱片公司與中國音樂巨頭籤訂獨家授權協議。隨著通過CMC合併逐步增加中國主要唱片公司,騰訊在中國的流媒體版權上是無與倫比的。

音樂巨頭也將這一內容授權給競爭對手。 其中之一是納斯達克上市的網易公司的音樂子公司網易雲音樂。過去兩年來,QQ音樂和網易雲音樂一直在侵犯版權方面進行激烈起訴,希望在某些音樂成為自己平臺的獨家音樂時,吸引住用戶。

在中國加強對在線音樂管理的背景下,版權之爭時有發生。 2015年7月,政府勒令所有網際網路音樂提供商刪除盜版內容。索尼音樂娛樂中國和臺灣執行長Samuel Chou,稱2016年為中國音樂新時代的第一年。

不止音樂流媒體

然而,添加再多的合法性還是不夠。華納音樂亞洲區總裁Simon Robson認為,音樂在中國被認為是一種免費的商品,因此需要時間來改變人們的看法。 「我們正在談論一個大約90%的市場是盜版的情況。」

為了順利轉型,騰訊收費力度並不大。 QQ音樂有三層次的月費,分別為8元、12元和15元(1.22美元/ 1.83美元/ 2.18美元)。相比之下,Spotify Premium的售價為每月9.99美元。但這對中國用戶來說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中國用戶長期以來是投資者大力補貼的網際網路公司之間不斷價格戰的受益者。 共享自行車間的爭鬥就是一個清醒的例子。酷我、酷狗和網易雲音樂都提供與QQ音樂類似的收費點。

正如騰訊的微信不僅僅只是消息應用程式,還滲透到中國服務經濟的每一個環節,TME正在圍繞音樂流媒體建立增值服務的生態系統,使音樂成為有償。基本策略包括高級用戶的喜好,如演唱會門票、專業音質和遊戲積分——其母公司的在線遊戲擁有全球統治地位的。

QQ音樂也測試了所謂的「數字專輯」。當平臺發布高調宣傳的專輯時,它將把專輯拉出流媒體資金池,並提供一次性費用。兩三個月後,QQ音樂再將專輯移回到其流媒體服務中。

該模式已經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功。當《速度與激情8》的原始配樂出現在QQ音樂上時,一個星期內銷量超過一百萬的數字拷貝。Ng告訴IFPI,「中國年輕人樂於花費數美元支持其真正欣賞的藝術家」。據DCCI統計,90%以上的QQ 音樂用戶都是1990年以後出生的。

最後,騰訊也不僅僅是音頻,並且置身於可以說是自2016年以來,中國網際網路圈子最流行最熱門的詞語:視頻直播。艾瑞諮詢公司最近的一份報告估計市場價值為208億(約合30億美元)。觀眾專注於在屏幕上為他們的偶像刷虛擬禮物——無論是聚焦在閃光燈下的明星,還是小鎮上種土豆的農民。線上對TFBoys的狂熱就可以證明,騰訊在擁擠的領域還能躋身而入。

騰訊當然沒有忽視中國人對卡拉OK的痴迷。 全民K歌是一款允許用戶在手機上唱卡拉OK,並與朋友和陌生人分享錄音的應用程式,已經迅速成為總共4.6億垂直用戶中最大的播放器。騰訊的年度報告強調,當直播流媒體浪潮來襲時,全民K歌自然將功能推送到平臺上,虛擬禮物在2016年得到普及。

 獲得利潤

憑藉圍繞流媒體音樂的商業模式,TME正在為其母公司帶來一些收入增長。 2016年,騰訊社交網絡收入增長了54%,達到40億美元左右(儘管仍然低於其100億美元的遊戲收入)。這一增長主要體現在數字內容服務方面的增長,其中包括騰訊音樂業務和虛擬商品銷售。據知情人士說,TME的實時流媒體收入來自酷狗直播,其中騰訊通過CMC合併擁有控股權。

在西方,Spotify尚未有獲得盈利的能力,儘管有2000萬付費客戶;其大部分收入來源於許可。 但令人驚訝的是,QQ音樂卻取得利潤,TME執行長Cussion Pang在2016年中進行的一次採訪中承認。 像Spotify一樣,中國音樂應用程式的最大收入來源是每月訂閱、其次是廣告。 然而,任何新的許可交易都可以輕鬆扭轉局面。 這可能是為什麼TME計劃在新一輪融資中向其唱片公司合作夥伴出售小額股票,因為這將有助於保護內容交易,彭博社報導。 由於TME以100億美元的估值尋求上市,世界將會密切關注其表現會如何。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在線音樂付費時代到來
    聚焦火熱的「雲演出」,艾媒諮詢(iiMedia Research)近日發布《2020年中國在線音樂演出市場專題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國在線音樂演出觀看的用戶規模已經突破8000萬。疫情期間,線下演出市場停擺,激發大眾線上娛樂需求。短短半年時間,在線音樂演出成為了人們習以為常的娛樂方式。
  • 驅動用戶付費轉化,騰訊音樂走上增長超車道
    在線音樂服務付費率達到8%,高於2020年第二季度的7.2%和去年同期的5.4%。迅猛增長的背後,一場融合了變革與發展的新浪潮正在來襲;而正在崛起的中國數位音樂市場,在漸生改變的環境中,呈現出了強大的增長潛能。
  • 力壓騰訊音樂與蘋果音樂,Spotify是如何煉成的
    編輯導語:我們平常聽音樂都是用主流的那幾款APP,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瑞典的這個音樂軟體:Spotify;它的市值是騰訊音樂的兩倍,付費率高達45%,是什麼使他力壓騰訊音樂與蘋果音樂;作者對此進行詳細分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你用什麼軟體聽歌呢?
  • 版權時代「蝦米」瀕死 在線音樂平臺如何打勝仗?
    早期的蝦米音樂對「音樂」的態度更加純粹和務實,平臺並不僅僅是為了聽音樂而設計的,更像是一個放滿了音樂的圖書館,不僅能夠聽音樂,甚至可以找到關於音樂詳盡的介紹資料,可以看到被劃分為數百個細分的音樂流派。 同樣是開放樂評,但蝦米音樂的評論審核更加嚴苛。
  • 騰訊雲推出「版權音樂助手」,讓版權音樂使用「按量付費」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高佳晨11月20日,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城市峰會在上海召開,峰會上,騰訊雲發布「版權音樂助手」。 這是幹嘛的?據了解,「版權音樂助手」是業內首款採用「按量付費」模式的產品,可幫助內容創作者和平臺快速調用正版音樂,降低正版音樂的使用門檻。
  • 網易雲音樂,離Spotify還差一個騰訊音樂
    發現音樂在聽音樂的時候,每個人可能都會對喜歡的歌曲多聽幾遍,但如果聽來聽去都是那麼幾首歌的話,也就難以發現「新大陸」。在小編看來,網易雲音樂、Spotify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模式也是大同小異。這份報告還稱,雖然騰訊系、網易雲音樂號稱兩強,但是在數據對比下,就像是「一群大個兒圍毆一個小朋友」。遵從內心版權時代的到來,給音樂行業內利益關係帶來了不小的影響,這樣的影響最終也無可避免地作用在了用戶身上。
  • 網易雲音樂獲阿里融資,在線音樂走進「城邦時代」
    如果從1999年Napster的誕生開始算起,網際網路和音樂產業的碰撞到融合已經有了20年的時間。從灌制唱片到營銷推廣,傳統的音樂生產組織方式早已被網際網路徹底摧毀,同時也伴隨著規則的重建。然而當音樂付費漸成共識的時候,唱片公司又成了在線音樂平臺爭奪的對象,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市場格局。
  • 騰訊投資環球音樂 網易雲音樂牽手滾石 在線音樂平臺暗戰繼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網易雲音樂不久前才宣布與吉卜力工作室達成版權合作,獲得旗下包括《龍貓》《千與千尋》等知名動畫熱門音樂作品的全面授權。阿里加注音樂賽道的方式也是選擇和太合音樂合作,太合旗下擁有太合麥田、海蝶音樂、亞神音樂、麥田音樂等眾多音樂廠牌。此外,投資也是阿里深入布局音樂賽道的重要手段。
  • 海外版騰訊音樂:Spotify如何賺錢?
    它將於10月18日赴美上市,上市估值區間為290億-310億美元,成為騰訊集團在大文娛板塊繼閱文後又一上市公司。招股書中顯示,Spotify在騰訊音樂的持股佔比為9.1%;而騰訊和騰訊音樂合計持有7.5%的Spotify股份,為公司第三大股東,僅次於Spotify創始人Daniel Ek和Martin Lorentzon。
  • 你們都還在關注周杰倫,騰訊音樂已經悄悄move on
    自2014年周杰倫與騰訊音樂首開數字專輯先河,其第一張數字專輯《哎喲,不錯哦》的17萬張已屬破天荒,2016年《周杰倫的床邊故事》更是超150萬張,這次,憑藉一首單曲突破850萬張的銷量,我們再一次見證了周董的個人影響力,也再一次見證了全民付費的潛力。
  • 時代浪潮下的Z世代 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如何擁抱新「數字原住民」
    比起「80後」和「90後」,他們對於數字內容具有天然的接受度,全天候的網際網路生活方式,也讓他們更加需要聚合式的產品。作為中國在線音樂娛樂服務開拓者,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就以高效率、一站式的生態化音樂社區,為新一代「數字原住民」——Z世代們構建一場絕妙的視聽盛宴。
  • 付費會員增長跑贏Spotify和奈飛,騰訊音樂還是蠻牛的
    這家公司在經過幾年的投入和發展後,在遭遇了各種付費率不高的質疑後,最近付費用戶增長迅猛,增速超過了在全球牛掰的Spotify和奈飛,付費率也攀升到了新高。對滴,八姐今天要說的這家公司就是騰訊音樂。今日一早,騰訊音樂發布了第三季度的財報,其中,最為亮眼的就是在線音樂付費用戶的高速增加。
  • ...還是敗給時代?|網易雲|短視頻|蝦米|蝦米音樂|在線音樂|騰訊音樂
    在中國在線音樂市場的發展旋渦中,寡頭市場早已拉開序幕,在版權爭奪和短視頻的強勢衝擊下,蝦米音樂的退出,是輸給了生態,還是敗給了時代?十餘年合縱連橫 音樂平臺陷「馬太效應」戰國時期,齊、秦兩國最為強大,其餘五國在鬥爭中時而對抗、時而聯合,以保證生存和發展。而如今中國的在線音樂市場,同樣有著相似的發展格局。
  • 網易雲音樂與騰訊音樂娛樂,正在成為兩個物種
    網易CFO楊昭烜在電話會中透露,網易雲音樂在第一季度實現了同比三位數的營收增長,付費會員人數和會員收入持續增長,直播收入也在快速增長。對比上周騰訊音樂娛樂集團集團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音樂付費數據同樣亮眼,在線音樂付費用戶達4270萬,同比增長50.4%,付費滲透率達到6.5%。
  • 騰訊音樂付費用戶大增,周杰倫們立功了,但關鍵還是得靠直播
    投稿來源:郭靜的網際網路圈中國數位音樂行業正迎來曙光。騰訊音樂(TME)公布的2019年Q3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騰訊音樂總營收65.1億元,營業利潤11.9億元,歸屬於公司股東淨利潤10.3億元,營收、淨利潤均創新高,騰訊音樂連續三個季度實現盈利。
  • 連籤華納、少城時代,網易雲音樂會在版權市場逆襲騰訊嗎?
    其中網易雲音樂就負責邀請了近100組藝人,調動了音樂法務、運營、藝人統籌、直播等多個條線工作人員,與阿里系團隊進行協作對接。在阿里的支持下,邁入第8個年頭的網易雲音樂將如何對抗日益強大的騰訊音娛,國內音樂版權格局還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 騰訊音樂付費用戶增速看齊Spotify 從這些數據看懂國際化的中國音樂
    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浪潮下,流媒體的興起為全球的音樂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全新的音樂付費形態、多元化的音樂體驗,付費流媒體這個核心引擎正驅動著音樂產業重回正軌。在全世界範圍內,流媒體付費用戶比例不斷增長,在此基礎上,持續上漲的流媒體收入更直接帶動音樂產業規模連年攀升。而中國作為音樂消費新興市場,更以嶄新的姿態與國際接軌、與世界對話。
  • 「玩音樂」成為音樂市場新變量 巨頭開始爭奪00後市場
    聽音樂不再是一門好生意從千禧年開始,聽音樂就是用戶上網的剛需之一,在經歷了反盜版和版權戰後,市場基本被TME完全掌控。但是受到購版版權所帶來的高額成本以及用戶付費積極性不高的影響,想從付費聽歌上覆蓋掉內容成本顯然很難。
  • QuestMobile在線音樂行業報告:重合用戶翻倍,騰訊系、網易雲誰將勝...
    ,這逐漸培養出了用戶忠誠度和付費習慣,也給了平臺更多商業探索的動力。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止到7月份,在線音樂整體人群滲透率超過了70%,在整個泛娛樂領域僅次於視頻。用戶整體付費意願也接近60%,其中,25-35歲區間用戶付費意願強勁。如此一來,行業爭奪也就更加激烈了:7月,酷狗音樂、QQ音樂、酷我音樂MAU分別為3.5億、2.9億、1.3億,相比之下網易雲音樂只有1.2億。
  • 在線音樂平臺暗戰:騰訊投資環球音樂 網易雲音樂牽手滾石
    和視頻網站類似,用戶對音樂平臺忠誠度不夠高,版權內容對平臺來說依然是一個重要的競爭點。上述行業人士則認為,如今,平臺競爭已超越簡單的內容聚合層面,大部分內容都有轉授權,各家也都有自己的1%,現在的競爭點在於平臺如何和上遊一起探索發揮內容的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