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冷漠、頹廢的莫爾索,其實代表了庸碌的社會底層人

2021-01-15 沐棋心理

有人說,人的成長,就是一個越來越知曉,很多事情終究是無能為力的過程。

小時候的你,懷著偉大的夢想,想要做一番事業,讓別人崇拜你,但長大後,才發現很多事並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世界充滿了無數的隱形牆,現實與理想之間有著無法跨越的鴻溝,你不再掙扎,而是選擇了冷漠、頹廢、得過且過。

這種現實環境與夢想世界嚴重脫節的狀態,在哲學上被稱為荒誕。而與此相關的,採用誇張、象徵、輕鬆的語言抗議、諷刺現實生活的文學作品,被稱為荒誕文學。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爾貝·加繆,是荒誕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局外人》蜚聲國際。《局外人》刻畫了一個厭惡現實種種規則,因不願委曲求全、不願討好他人,最終被驅趕出局的悲劇人物。

小說中描繪的人物以及故事情節,可能與我們相距甚遠,但戲劇作品的特色,就是極力避免不痛不癢的蜻蜓點水,通過聚焦社會中的衝突,激化社會中的矛盾,達到引起讀者思考的目的。

因此,我們無需糾結故事情節在客觀上的對與錯、人物在法律面前的好與壞,而是應該思考作者的真正用意,把書中有價值的內容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完成閱讀的意義。

01 母子關係的疏離:親情不是形式,而是設身處地為對方選擇最好的

在小說臨近尾聲時,養老院院長指責莫爾索在其母去世後,未表現出應有的悲傷:

他拒絕擰開棺材上刻意擰得很鬆的螺絲釘,避開見到母親的遺容;守靈時沒有大哭;下葬之後,沒有在墳前默哀,而是立即回家;不知道母親去世時的年齡。

而養老院的門房(類似於門衛),則埋怨莫爾索心不在焉:守靈之夜,竟酣然入睡,還有心情抽菸、喝牛奶咖啡。

莫爾索不僅被院長和門房批評,還惹得其他人憤怒,他們認定莫爾索天生冷血無情,根本不愛自己的母親。

他真的不愛嗎?莫爾索薪水不高,無法養活兩個人,再加上單親家庭長大的他,和母親從來都沒有多少話可以交談,親子之間有很大的隔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母親送到養老院。

這樣,母親待在同齡人之間,不僅有更多的話題,避免了母子無話可說的尷尬,也緩解了經濟的拮据現狀。

莫爾索並非因為心狠手辣,才把母親趕出家門,送進養老院的。

他本身的工作能力也就及格水平。親子關係也很一般。這樣做,對兩個人來說,都是最佳的選擇。

其實,莫爾索象徵的是我們周圍千千萬萬個普通出身的藍領和底層白領:他們的父母沒學識,沒有豐厚的經濟條件,自己學歷也不高,沒有特殊的技能,長相路人,只能做著一份隨時可被代替的工作,需要時常加班、出差,每個月的收入只夠養活自己。

這類人,一旦結婚有了孩子,或家人生了病,他們都無力承擔家庭的重任,任由生活的壓力,把他們榨得越來越乾癟。一開始他們會抱怨命運的不公,但時間長了,他們不再心有波瀾,而是搖搖頭、擺擺手,繼續埋頭苦幹。

作為讀者的我們很清楚的是,如今大多數人都在為生活的壓力而打拼,為孩子的教育絞盡腦汁,除了孩子的雙親要努力工作,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必須加入到撫育孩子的隊伍中,沒有人可以閒庭信步。

處在這種壓力下的年輕人,根本沒空為失去親人而悲慟太長時間;不會拼命回憶父母到底是70年出生的,還是69年出生的;沒有精力去考慮什麼時候不該抽菸,什麼時候不該喝咖啡;會在悶熱顛簸的長途汽車上昏沉睡去,無暇顧及形象;會在強忍肚子咕咕報警數小時之後,抓起任何食物,狼吞虎咽。

他們現在能顧上的,只有迫不及待的生理需求,能解決餓、渴、凍、乏,就是眼下最可口的「胡蘿蔔」。

院長和門房只看到了形式,他們通過莫爾索的表面行為,判定他是一個沒有孝心的人。實際上,這是一個對母親充滿感恩、但能力低得只能追求溫飽及時滿足的社會底層人。他能做的事情,屈指可數。

作家劉亮程說:「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

因此,很多時候,我們不要僅憑僅有的短期特定行為,而給對方的人格貼上某種標籤。不了解他的人生經歷以及現狀的全貌,你就沒有發言權。

並非刻意為主人公洗白,而是,一個連吃穿用度都要再三謀劃的碌碌之輩,距離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著實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

02 對愛情的散漫:男女對待感情的態度差異

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莫爾索對待女朋友的態度、對待感情的態度,是漫不經心的。

女朋友:我們結婚吧。他:可以。女朋友:你愛我嗎?他:不愛。女朋友:不愛,那你娶我幹什麼?他:愛不愛不重要,你想結婚,我們就結。女朋友:結婚是一件大事啊!他:結不結婚也不重要。

在莫爾索坐牢之後,女朋友頂著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和父母的禁令,去監獄探望他,關心他;為他作證,證明他的無辜等。

女朋友對待感情非常慎重,她渴望得到對方的肯定回應(比如我愛你、我想跟你結婚、我會一輩子對你好),而莫爾索對待感情敷衍了事,他只想要女人滿足自己的欲望,愛不愛都無所謂。

不少以男性為主角的文學作品中,都會描寫男性對愛情的不屑:女朋友嘛,這個女生可以,換一個也可以,他們不需要唯一的愛,只需要滿足自己的身體欲望。《月亮與六便士》《莫泊桑短篇小說》等作品中,都有類似的情景。

這是因為,男性和女性對待愛情的態度,本來就是截然不同的。主要有兩點,一是女性的擇偶要求更高、更謹慎,二是女性更容易陷入情感的漩渦中。

第一,女性的擇偶要求比男性更高,是因為為達到繁衍後代的目的,女性付出的成本(包括懷孕、生產、哺乳、教育)和承擔的風險(懷孕、生產)都遠遠高於男性。

1.男性的一生可以產生上百億個精細胞,而女性一生只能產生幾十個卵細胞,物以稀為貴,誰更稀缺一目了然。2.在女性孕期,因為胚胎的生長發育需要營養,所以女性身體健康會受到負面影響,男性不會。3.在懷孕後的9~18個月內,不能再產生下一代,而男性可以讓其她女性為自己傳遞下一代。4.女性生產有死亡和產後抑鬱的威脅,而男性沒有。5.即使世界各國的社會文化有很大差異,嬰兒在最初的哺乳、撫養、教育上,主要還是女性負責。(本次引用來自得到app課程《劉嘉——心理學基礎30講》)

因此,女性在擇偶上,會要求對方經濟實力強大以及對婚姻忠誠,來保證自己和嬰兒的健康成長。

這就是進化心理學上的親代投資理論。

所以女朋友反覆詰問莫爾索:你愛不愛我?你願不願意娶我?你會跟別的女人結婚嗎?這就是在檢測對方的忠誠度。

對於男性來說,根據心理學上的零點效應,伴侶的多樣化、性的可接觸性才是本能的追求。比如,莫爾索在監獄的幾個月裡,他腦子裡面整天想的都是女人,他的性幻想對象不僅僅是女朋友,還包括能想起的其她女性。

第二,女性更容易為情所困,是因為他們大腦中的邊緣系統(情緒控制中心)比男性更活躍。

根據2017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診所研究發現,女性大腦多部位的血流速度遠遠高於男性,這使得女性擁有更強大的同理心,更能感受到別人的情緒變化,更可能對別人發生的不幸予以安慰和關心。

所以在莫爾索入獄之後,女朋友非常心疼,她奮力抵抗住了社會輿論和父母的告誡,千方百計地安慰、關心男朋友,與他站在同一戰線。

可是這樣做,值得嗎?我想,每個人都有了答案。

因為男女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態度差異,圍城裡的很多人深受其害。所以當媒體們在宣傳女性要獨立、要有自己的事業,不要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家庭和感情上時,她們仿佛是夜晚漂泊在茫茫大海中的一葉扁舟,突然遇到了前方的燈塔一樣,瞬間如夢初醒、豁然開朗。

03 因誤殺被判死刑:莫爾索被道德規範驅趕出局

小說的最後,主人公莫爾索被法庭判了死刑,理由是,他對一個阿拉伯人開了5槍,說明這並不是自衛,而是蓄意謀殺。

庭長和檢察官並沒有把重心放在案件的真相上,而是花了很多精力來研究他的個性,他們發現莫爾索並沒有為母親哭喪,很快回家和女朋友談情說愛。因此他們判定莫爾索這樣一個對母親的死都無動於衷的人,肯定是蓄意殺人。

「他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自己的母親。」

檢察官整理了一下衣冠,大義凜然地對大家說。

毫無關聯的兩件事,被庭長和檢察官強行關聯到一起,把墨爾索趕出了充滿社會規範的人世間,推向了地獄。

但實際上,莫爾索第1槍是出於自我防衛,因為對方亮出了刀子,而後面的4槍,就是天氣炎熱的原因。

心理學上早就證明了天氣炎熱對人的攻擊性的影響,氣溫越高,犯罪率越高。前面說到天氣太熱,屍體容易腐爛,院長建議儘快埋葬,證明這些都發生在炎熱的夏天。

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第11版,p36

再來看一下,母親去世必須大哭、母親去世不能立即談戀愛、不能看喜劇電影,否則就是冷漠無情,應被社會排斥,這些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社會道德規範,是怎麼形成的呢?

社會規範是人類為了讓自己更好地生存,而逐漸形成的一種適應能力。為了生存,我們得記住一些人與人相處,人與世界接觸的基本原則,比如童年得在學校學習而不能在家裡玩,要走人行道過馬路要注意車輛,學業結束後要賺錢工作等等。

我們繼承了世代祖先遺留下來的規則,但是我們很少去思考背後的邏輯和目的。而在遇到一些不適應新時代,甚至本就錯誤的規則時,大多數人並沒有想過如何去改變它,而是依靠群居意識,避免被疏離和排斥,繼續宣揚這些規則,導致更多人犯錯。

小說中,莫爾索的一系列被大家嘲笑和批判的行為,象徵的就是深入人心、但正確性較低的社會道德規範。

比如眾人皆知的傳統:女子無才便是德,女性生育孩子、做家務、照顧家庭是本分,而男性必須賺得足夠多的錢,擔起家庭的全部重任,不能有負面情緒,不能抱怨,不能認輸。

但現實社會已經強有力地推翻了這個定論:女性在教育中能獲得優異的成績,工作也可以雷厲風行,不僅可以和男性共同分擔家庭的責任,也能享受人生的價值,獲得自信、自尊,而不是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丈夫一個人身上。

所以當我們在告訴別人,「這是傳統、這是社會規範」之前,不妨動用理性思維,探究現象背後的來源和目的,保持對權威、對習慣、對習俗的懷疑,以此來培養自己的理性思維。

如果直覺思維能讓你獲得社會群體的歡迎,那麼理性思維就能讓你探究到事情的真相,更好地理解世界,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04 作者的用意:鼓勵挑戰傳統、獨立思考、自我進步

不管是愛情、親情還是職場,莫爾索都是率性而為,從不遮掩裝飾,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沒話說就不說,不想被調任就拒絕,即使在被判死刑時,他也不願做過多辯解。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這實在是太過理想化。

作者的真正目的,並不是讓你模仿主角,不顧外界的一切規則,肆無忌憚地暴露出真實裸露的自己,也不是讓你評判莫爾索是否防衛過度,應該坐幾年牢。

文學作品不是學習準則,不是命令你一定要這樣做,它的特點是戲劇化,目的是給你啟發,讓你在無法迴避的社會文化的裹挾中前僕後繼時,可以抽一點時間,來思考規則的正確性和適用場景,思考自己行為的意義。

比如我是否應該跟大多數女生一樣,畢業後找一份簡單的工作,再找一個對象相夫教子,簡單一生?

比如現在就業不好,大家都在讀研讀博,我是應該先去提升學歷,還是積累工作經驗?

比如一味地答應朋友的請求而犧牲自我,到底好不好?不犧牲就沒有朋友了嗎?人際關係應該是怎樣?

……

對於加繆作品中筆觸淺顯直白、但寓意犀利深刻的特色,法國哲學家薩特是這樣評價的:

加繆在20世紀頂住了歷史潮流,獨自繼承著源遠流長的醒世文學,他懷著頑強、嚴格、純潔、肅穆、熱情的人道主義,向當今時代的種種粗俗醜陋發起了勝負難卜的宣戰。

而加繆則說:「這個世界充斥著謊言和奴性,孤獨的荒草到處瘋長。無論我們每個人有怎樣的弱點,作家職業的高貴,永遠植根在兩種艱難的介入中——拒絕謊言,反抗逼迫。」

作家這個身份,是加繆思想的載體,願每個人都能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迪。

相關焦點

  • 《局外人》:法國最年輕諾貝爾得主眼中的社會「潛規則」
    這是《局外人》的開篇句,一句就定了小說「文冷淡」的基調,通篇讀來心裡拔涼拔涼。比小說夠味的是作者加繆,法國人,存在主義哲學家文學家,說得簡單通俗點就是探討點人生意義何在?人為什麼活著?活著為什麼?等等。他在29歲時寫下《局外人》,44歲獲諾貝爾文學獎。是迄今為止法國最年輕的諾貝爾得主。三年之後死於車禍。
  • 莫爾索與知識分子的生存困境 ──對加繆《局外人》的一種文化解讀
    從這個意義上看,莫爾索當然不是作品給人展示的那樣,是個「普通人」。莫爾索同他的外表相反,不願簡化生活。是什麼,他就說什麼,他拒不掩蓋自己的感情,社會頃刻感到受到了威脅。」[1]莫爾索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感覺去生活的,他因此而快活,而真切,也因此而在無意中觸犯了傳統的約定俗成的道德。這也很容易讓人想到知識分子。
  • 好書推薦2:《局外人》阿爾貝加繆最經典的小說開場!
    阿爾貝.加寥的這本《局外人》,開篇第一句話就十分耐人尋味。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莫爾索,是一家公司的職員,年紀在三十歲左右,未婚,住在養老院的的媽媽是他唯一的親人。這天清晨,莫爾索收這天清晨,莫爾索收到養老院發來的電報,通知媽媽去世,於是他前去奔喪。可他卻在守靈夜當晚,在媽媽的棺材前,點起了香菸,和門房聊天,他拒絕打開棺木看媽媽最後一眼。
  • 共讀《局外人》第一天:冷漠的人找到同類會如何?
    ——默爾索的故事今天,我們閱讀的是加繆《局外人》第一部第一章。《局外人》是法國加繆創作的中篇小說,他所塑造的局外人形象,荒誕、離經叛道,卻也是世上一部分人的縮影。資本的加劇,人情的冷漠,道德綁架的約束。沒有對錯,只有悲劇。轟動社會的「殺母案」的兇手或許就是這局外人。
  • 總有一些人,以與世界格格不入的方式,坦然地活著
    對與錯是人的概念,不是事物本身的概念。現在是對的,以後可能是錯的;現在是錯的,以後也可能是對的,都是辯證的關係。1、《局外人》:活得真實且不為世俗所累《局外人》是法國加繆寫的一部中篇小說,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
  • 這個來自底層的文學偶像,不會取悅社會
    理察·布勞提根(Richard Brautigan),美國詩人、小說家、後垮掉派代表作家,反文化運動時期的文學偶像。小說代表作為《在美國釣鱒魚》《在西瓜糖裡》。1984年9月,布勞提根於加州家中自殺身亡。
  • 加繆的《局外人》:西方文壇劃時代之作,不哭的人被判處死刑
    各位愛讀書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說一說法國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荒誕哲學代表人物加繆的小說《局外人》。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法國作家、哲學家,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這本《局外人》小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我們來仔細品讀這本書的內容。
  • 一個成大事者,與庸碌的人,有2點很大的不同
    古往今來,大家都在誇讚那些成大事的人,而看不起那些一生庸碌的人,為什麼呢?因為成大事的人能帶給很多人好處,能夠幫助別人,有很高的社會價值,而那些庸碌的人,一生碌碌無為,沒什麼大作為,也沒有為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有時還需要別人的救濟,這種人自然被人看不起。
  • 一個成大事者,與庸碌的人,有2點很大的不同
    古往今來,大家都在誇讚那些成大事的人,而看不起那些一生庸碌的人,為什麼呢?因為成大事的人能帶給很多人好處,能夠幫助別人,有很高的社會價值,而那些庸碌的人,一生碌碌無為,沒什麼大作為,也沒有為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有時還需要別人的救濟,這種人自然被人看不起。
  • 人情冷漠,社會上潛在毒瘤
    說說外賣小哥殺人這事,冷不丁一聽這事吧,都挺同情這外賣小哥,各種評論都一邊倒的說是客戶差評引起的,其實一調查還不是這麼回事,是與商家取貨時起了爭執,但是為什麼就到了要動刀子的地步了呢,到底中間都說了什麼呢,事件還在調查中,估計都沒說什麼好聽的,哪一方都沒有好好的溝通,都挺衝動的,但是你說這個外賣哥
  • 《安陽嬰兒》下崗工人和妓女,底層社會的掙扎,這片剝得一絲不掛
    一部講述底層小人物的電影,無論是其中灰暗落魄的街道,還是人物面對現實的種種無力掙扎,都在這部電影中被凸顯得淋漓盡致。孩子本沒有罪過,卻意外成為了連接電影前後的工具,而至始至終作為局外人的肖大全,最後卻也因為孩子的黑社會父親找上門時,變成了殺人的罪魁禍首,斷送了自己原本毫無波瀾的一生。
  • 小丑Joker | 對抗社會冷漠,小丑在人間
    小丑作為DC重頭戲,開畫以來口碑爆棚,電影不僅僅闡述這位DC大反派的過去,更演示了整個社會貧富差距、疏離冷漠,以及那些生活在底層飽受壓迫和歧視人們的憤怒與悲哀。
  • 為什麼社會上的人會越來越冷漠?
    生活中,我們總是經歷各式的冷漠:在電梯裡,大多數人只會默默地按下自己的樓層,不會順口詢問他人而去舉手代勞;在商店裡,我們除了選購付款,與其他人更無其他的交流,面對生活的種種,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當代中國的社會冷漠?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我們都成了「孤島」。
  • 《局外人》默爾索:一個最真實的人註定與這個世界的人格格不入
    加繆的《局外人》中,由於進入了工業社會時代,社會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荒誕的被識而被扭曲。默爾索作為那個識得荒誕的人,他曾經隱藏自己,使自己和他人處於看似和諧的狀態中,但最終還是選擇直面自己荒誕卻仍不失幸福的人生。默爾索與他人的關係和諧而又對立,據此可看出異化的理性社會的根本面目。
  • 社會上的人會越來越冷漠?還是你自己對別人越來越冷漠?
    其實這是個誤解,人類社會總體趨勢是,收入水平越高,文明程度越高,越會表現出對陌生人的友善。過去三十年,中國人的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不可能會呈現出越來越冷漠的趨勢。那為什麼人們會有這樣的誤解呢?首先,在農業社會,人都是生活在熟人的圈子,在那樣的圈裡裡,人們會對周邊的人表現的較為熱情。
  • 加繆《局外人》經典語錄:最通情達理的方式就是不要勉強自己
    這本書描述了一個對周圍世界鈍化、身處局外的主角,於是反過來映襯出世界太多「理所當然」的荒誕:對一個不那麼按照文明社會約定俗成慣例生活的人,文明社會會下意識的牴觸他,認為他是怪物。整篇文章毫不拖拉,思路清晰,整本書讀下來反應了很多社會現實。
  • ♪ 加繆親自朗讀的《局外人》音頻(完整版,1954年)
    《局外人》L'étranger是加繆的成名作。
  • 加繆《局外人》:在荒謬的世界裡,想做真實的自己,很難!
    默爾索不是冷漠無情,不是麻木不仁,只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追求絕對和真實的執著和激情——加繆阿爾貝·加繆,法國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局外人》是其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憑藉這部小說,一度風靡法國文壇,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獎作家之一。中篇小說《局外人》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冷漠的語調,用簡潔、明快、樸實的文筆,講述了主人公默爾索從母親葬禮上的冷漠,到因陽光的原因而過失殺人,最後卻被法官以「懷著一顆殺人的心,埋葬了母親」的判決,被判死刑的故事。
  • 11種生活方式,造就了你的庸碌人生!
    (圖片來源:Zen pencils.com) 人生就是一幕戲,每個人都是主角。 猶豫、失落、頹廢、抱怨,你重複上演平淡無奇的戲文,生命的色彩變得黑白。最終人們忽略了你的戲,無視你的人生。 11種生活方式 複製了難以計數的庸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