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的間歇傳來讀書聲 「爺爺老師」義務教英語5年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菜場裡傳出了一段段洪亮的英語朗讀聲。

昨天下午1點,杭州東城農貿市場裡熙熙攘攘的客流暫時回落。嘈雜的叫賣聲消失,靜下來的菜市場裡,卻傳出了一段段洪亮的英語朗讀聲。

那是一口標準的美式英語,循聲而去,你會驚訝不已,因為它來自於一位兩鬢斑白的爺爺和一群十幾歲的孩子。在市場二樓,雜亂的百貨攤和肉攤的中間,一張圓桌、幾把椅子和一組由硬紙盒做成的48音標表,組成了這個小小的英語課堂。

菜場「英語課堂」持續五年

「菜二代」英語考進年級前十

「爺爺老師」64歲,頭髮花白,清瘦的臉上架著金絲眼鏡,笑容親切。菜市場裡的人大多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清楚他過去是做什麼的,但大家都和他很熟悉,親切地稱呼他為「金老師」。

金老師住在東城農貿市場隔壁的小區裡,也是這個菜市場的常客。每到寒暑假,他來得就比往日更頻繁了。因為這些時候,菜場攤主的孩子們從五湖四海來到了杭州,這些「菜二代」都在父母打拼的攤位旁等著他來上英語課呢。

7月5日,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陸續放假了。於是,每天下午1點到3點,來光顧東城農貿市場的客人又開始看到這樣溫馨的一幕:在一個空攤位裡,「爺爺老師」帶著五六個孩子大聲地朗讀英語,在流利的美式英語中時不時又傳出爽朗的笑聲。

他們還會一起玩一種闖關遊戲,每個孩子從紙筒裡抽出一張紙條,對著上面的中文,直接讀出英文。

初次看到的人往往會覺得驚奇,可對東城農貿市場的人而言,這是一場持續了五年的約會。

緣分始於2014年的夏天。

「有一天,我在經常買菜的攤位上看到一個女孩寫英語作業,因為當時和她的父母已經很熟了,就問她想不想跟著我一起學。」金老師記得,那時女孩王琦緣12歲,讀五年級。

「我剛聽到時挺驚訝的,沒想到他這麼大年紀還會教英語。」王琦緣的父親王師傅說,女兒當時其實並不喜歡英語,可是因為自己沒多少文化,輔導不了孩子,金老師又願意免費教,就讓女兒跟著他開始學了。

王師傅來自衢州,和老婆一起在東城農貿市場經營著一個五六平方米的蔬菜攤。起初,金老師就是在這個菜攤的中間給王琦緣上課。「第一次上課,他還帶來了一鍋煮好的豬腳,讓我女兒吃,說是要學習好先要身體好。」

讓王師傅意外的是,跟著金老師學習後,琦緣一點點喜歡上了英語,成績也越來越好。「我們雖然都不懂,但感覺他是真的有方法。起碼,學生都跟著老師,沒有走神的。」王師傅驕傲地說,「女兒小升初時,從民工子弟學校考進下沙中學,英語考得最好,年級排名前十。」

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攤主想要讓自家孩子跟著金老師學英語。如今,金老師已經教過20多個孩子,除了東城農貿市場攤主的孩子,還有不少從其他農貿市場的「菜二代」聞名而來。

只教有興趣有上進心的

每次上課自帶茶水和午飯

「金老師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教的,他會先考量孩子是不是對英語有興趣,有上進心。」賣雞蛋的安徽人耿師傅告訴錢報記者,他11歲的女兒倩倩也跟著金老師學,「以前她每天來市場都很無聊,現在有正事做了,還學得挺開心。」

為什麼喜歡金老師呢?

13歲的吳文豪鄭重地思考了下,「金老師和學校裡的老師不一樣,他教英語的方法很有趣,也很幽默,上課的時候也會開玩笑。」

而對16歲的王琦緣而言,金老師早已是像爺爺一樣了,「他很關心我,不僅是成績,還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王師傅告訴錢報記者,金老師身體一直不太好,有一次聽說他生病,女兒王琦緣都難過地掉眼淚了。「金老師就像是導師一樣,女兒在教育和生活上遇到的大小事,我們幫不上忙,都是向他尋求建議。」王師傅說,他們家和金老師早就成為了老朋友,「我們會經常邀請他來家裡吃飯,因為他就一個人,挺孤單的。」

「大家都很感謝他,可他很有原則,來上課都是自己帶著茶水,帶上一人分量的午飯,我們給他準備好飯菜,他也不肯吃。」王師傅很是感慨。

很多人不知道,金老師的肚子圓鼓鼓的,因為他是多囊腎患者,久坐腰痛。因此,每次上完課回到家,他就得立馬躺下。

備課,上課,投入這麼多時間在曾經陌生的「菜二代」身上,累嗎?

「投入?算不上吧,我只是單純地做喜歡的事情。」金老師一臉詫異地回答。果然是性情中人啊。

金老師其實並不是職業教師,退休前,他在公安局做文字工作。他是英語愛好者,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也完全是自學的。

「我喜歡英語,16歲在臨安插隊,偷偷聽廣播,跟著讀,就是這樣一點點學會的。」在他看來,教孩子學英語並不僅僅是一種幫助,更是一種交流和滿足,「我就是他們的大朋友,我喜歡和孩子們待在一起,喜歡教會他們英語,看到他們進步的感覺,會很有成就感。」

相關焦點

  • 安靜的間歇傳來讀書聲 "爺爺老師"義務教英語5年
    菜場「英語課堂」持續五年  「菜二代」英語考進年級前十  「爺爺老師」64歲,頭髮花白,清瘦的臉上架著金絲眼鏡,笑容親切。菜市場裡的人大多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清楚他過去是做什麼的,但大家都和他很熟悉,親切地稱呼他為「金老師」。
  • 杭州「爺爺老師」自學成才 菜攤義務教英語5年
    杭州「爺爺老師」自學成才 菜攤義務教英語5年 (3/3) "← →"翻頁
  • 一口標準美式英語 菜攤 「爺爺老師」義務教英語5年
    菜場「英語課堂」持續五年「菜二代」英語考進年級前十「爺爺老師」64歲,頭髮花白,清瘦的臉上架著金絲眼鏡,笑容親切。菜市場裡的人大多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清楚他過去是做什麼的,但大家都和他很熟悉,親切地稱呼他為「金老師」。金老師住在東城農貿市場隔壁的小區裡,也是這個菜市場的常客。
  • 公園「老頑童」四年義務教英語
    學英語,對於年近七旬的潘老來說,手到擒來。老人自稱「頑童」,為了讓更多人體會到學英語的快樂,他在公園義務教英語,四年間成為了許多孩子口中的「英語爺爺」。  老人名叫潘少年,年近七旬。扎著小辮兒,留著白鬍子,看書時會戴上兩副眼鏡,特殊的打扮讓人一眼就能認出來。據潘大爺介紹,他每周都有三四天到西沽公園義務教英語,從2009年至今已經有四年的時間。  老人的學生從四五歲的小朋友,到二十多歲的大學生,人數不下百人。許多學生因為不知道老人的姓名,就稱他「英語爺爺」,久而久之,這個稱呼就叫開了。
  • 公園「老頑童」四年義務教英語 自創訣竅(組圖)
    學英語,對於年近七旬的潘老來說,手到擒來。老人自稱「頑童」,為了讓更多人體會到學英語的快樂,他在公園義務教英語,四年間成為了許多孩子口中的「英語爺爺」。  老人名叫潘少年,年近七旬。扎著小辮兒,留著白鬍子,看書時會戴上兩副眼鏡,特殊的打扮讓人一眼就能認出來。據潘大爺介紹,他每周都有三四天到西沽公園義務教英語,從2009年至今已經有四年的時間。  老人的學生從四五歲的小朋友,到二十多歲的大學生,人數不下百人。許多學生因為不知道老人的姓名,就稱他「英語爺爺」,久而久之,這個稱呼就叫開了。
  • 七旬翁西沽公園四年義務教英語 自創訣竅傳他人
    學英語,對於年近七旬的潘老來說,手到擒來。老人自稱「頑童」,為了讓更多人體會到學英語的快樂,他在公園義務教英語,四年間成為了許多孩子口中的「英語爺爺」。老人名叫潘少年,年近七旬。扎著小辮兒,留著白鬍子,看書時會戴上兩副眼鏡,特殊的打扮讓人一眼就能認出來。據潘大爺介紹,他每周都有三四天到西沽公園義務教英語,從2009年至今已經有四年的時間。老人的學生從四五歲的小朋友,到二十多歲的大學生,人數不下百人。許多學生因為不知道老人的姓名,就稱他「英語爺爺」,久而久之,這個稱呼就叫開了。
  • 杭州菜場裡出現「英語課堂」 一連5年老師免費教
    金老師住在東城農貿市場隔壁的小區裡,也是這個菜市場的常客。每到寒暑假,他來得就比往日更頻繁了。因為這些時候,菜場攤主的孩子們從五湖四海來到了杭州,這些「菜二代」都在父母打拼的攤位旁等著他來上英語課呢。7月5日,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陸續放假了。
  • 八旬老人義務教留守兒童英語 十年教授千餘學生
    ◎他年屆八旬卻教了十年留守兒童◎他義務教授的孩子多達上千人◎他把省下的錢全部給了孩子們  一間舊瓦房改造成的教室、十來副搖搖晃晃的課桌椅、兩塊用黑墨水塗成的黑板,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和一群留守兒童,組成了一個特別的課堂。
  • 從「火車頭」裡傳出讀書聲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大鬍子爺爺的故事,這位爺爺名叫馬克思。」每周一下午3點,當人們經過海灣鎮火車頭城市書屋,總能聽見裡面傳來陣陣讀書聲。這裡有一個「安媽」讀書會,組織者是「80後」楊貞傑,作為圖書管理員,他每周都會在線上線下召集150餘名「小書友」,他們在這裡聽故事、學古詩、做演講,在老師和家長的陪伴下暢遊知識海洋,共同成長。「參加讀書會後,我的孩子逐漸愛上了閱讀。」這是讀書會家長們的心聲,也是楊貞傑接手讀書會的原因之一。
  • 廈門愛心企業家陳明智義務擔任英語教師
    每周三下午,新圩雲頭小學教室都會傳來歡聲笑語。授課老師陳明智豐富的表情和有趣的互動,讓英語口語課變得生動活潑。  其實,陳明智並非專職老師,而是廈門船正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從2015年起,他每周三義務下鄉為孩子們上英語口語課,風雨無阻。  他說,自己所學到的英語知識能夠傳播給孩子們,是自己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自己也會長期堅持下去。
  • 候鳥老人在定安鄉村小學義務教英語3年 獲省長點讚
    這位候鳥老人沒想到,晃眼間,他在偏僻的海南定安後埇小學義務教英語已3年。他所感受的幸福,是看著一個個字母都背不好的學生,在自己手裡發生改變,還有很多孩子考上當地重點中學。  主動請纓做義務英語老師  1月27日,定安縣雷鳴鎮後埇小學,已放假的校園有些冷清。住校的陳鋒老師看到迎面走來一個人,頓時滿臉笑意。
  • 美國夫婦每年來杭州義務教英語 已堅持20年
    中新網杭州8月24日電(宋唯嵐 應陶)灰白的頭髮、高挺的鼻子、厚重的眼鏡……近日,杭州石橋街道的小候鳥班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英語老師——74歲的美國人David Wilson。近20年裡,他堅持每年至少到杭州一次來教授英語,而其太太Ann的來杭支教歷史,也有27年之多。
  • 南皮「速算爺爺」義務教學成「網紅」
    這位老人就是78歲的「速算爺爺」李少會,他正在免費給孩子們補習功課。 「電視講座收費,我要免費教」「38乘以78等於多少?爺爺,您快告訴我怎麼算。」一名小學生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趕緊發問。李少會在南皮車官屯中學當了23年的民辦教師,數理化都教過。退休後的一天,他在電視裡看到,一位數學老師正在講述自己研究出的速算技巧。李少會心想:「這人講的內容很簡單,還收100元的教材費。這些我也會,我要免費傳授!」「別把知識帶到棺材裡去,傳給孩子們,多好!」
  • 「老學生」跟著退休教師免費學英語,浦東這個小區的琅琅讀書聲很...
    在花木街道聯洋六居民區的圖書室裡,也恢復了琅琅讀書聲,近十名阿姨在老師的帶領下,練習著英語口語。原來,聯洋六居民區的特色英語學習班又重新開班了。負責教課的老師名叫王曉琴,是一名退休英語教師,每周二、四她都會與「老學生」們相約圖書室,學幾句英語口語,唱幾首英語歌曲。更難能可貴的是,從2017年3月開班至今,王曉琴一次活動都沒有缺席過。
  • 92歲老教師義務輔導英語 15年教60多學生
    義務輔導英語,一堅持就是15年;從初一到高三,時間最長的學生他帶了6年,很多學生最後都如願進入大學。家住寶雞的92歲退休老教師李希元說,他還會教下去,直到幹不動為止。  從小學到大學 為孫子輔導英語  李希元老人今年92歲,家住寶雞市金臺區上馬營華苑北區,1986年退休前一直在寶雞鐵一中工作,一幹就是38年,曾擔任校長。  李希元說,退休後過了幾年,上小學三年級的孫子開始學英語,他本想找個老師給孫子輔導,但卻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於是,便想著親自上陣。
  • 避暑客在遵義山村義務教了 6 年英語,還是位大學退休英語老師
    這幾天,在遵義市桐梓縣海校街道辦水井村,村民們正為即將離桐返回重慶的 " 劉老師 " 感到不舍。這位桃李滿天下、學生中不乏院士的退休老師劉曉生,自 2013 年在水井村避暑以來,他一直在做一件事:免費給村裡的孩子教英語。
  • 手風琴家8年義務教盲人拉琴 俯身跪地教打拍子
    7月22日,國家一級手風琴演奏家任士榮義務教盲人拉手風琴,隊列中站著盲人學員和志願者。8年來,他把快樂帶給了這些盲人弟子。  兩次邂逅收下第一個盲人弟子  先天全盲的陳國月來自農村。為了謀生,他常抱著手風琴,帶個小馬扎,坐在八大處公園的一角拉琴賣藝。  1997年夏,那天溫度很高,陳國月額頭上汗津津的,正拉著《團結就是力量》,耳邊傳來一位老者的聲音:「你這樣拉不行,拉得不對。」
  • 滄州南皮有個「速算爺爺」義務教學成「網紅」
    李少會教速算,已經堅持了3年。「孩子們,首互補,尾相同時,記住口訣:一尾加上兩首乘,兩尾之積隨後行……」李少會用教鞭指著題目,詳細講解自己總結的速算規律。孩子們個個仰著小腦袋,目不轉睛地盯著黑板。課程結束後,李少會急著要趕回家。8點,他還得在家裡為初中的孩子們輔導物理、化學。
  • 爺爺教我愛中華——憶爺爺二三事
    年僅十五六歲的爺爺,便放棄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求學生涯,積及參加新中國地方的建設事業中。組織上把爺爺安排在中共黃梅縣委駐原張河鄉的工作組裡擔任文秘工作,併兼任兒童團長。在肅清黃梅土匪盧自朝殘部時,在那種驚心動魄、危機四伏的動亂環境中,爺爺在縣委工作組首長匡正武(可能是化名)的領導下,率領兒童團兩千餘人冒著槍林彈雨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組織上交給他各種任務。
  • 寶雞92歲老教師義務輔導英語 15年教60多學生
    李希元逐句給學生輔導講解 華商報記者 周金柱 攝  義務輔導英語,一堅持就是15年;從初一到高三,時間最長的學生他帶了6年,很多學生最後都如願進入大學。家住寶雞的92歲退休老教師李希元說,他還會教下去,直到幹不動為止。  從小學到大學 為孫子輔導英語  李希元老人今年92歲,家住寶雞市金臺區上馬營華苑北區,1986年退休前一直在寶雞鐵一中工作,一幹就是38年,曾擔任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