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來源語境準確理解形式解釋與實質解釋論

2020-12-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

「實質的刑法觀」主張,對刑法規範應該從是否達到了值得處罰的程度進行實質的解釋。「實質的刑法觀」的完善,對爭議了十年之久的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中的關鍵問題進行「釋疑解惑」。在刑法學界這場論爭中,如何界定「形式/實質」這對範疇,尤其值得注意。

罪刑法定原則下,如何解釋刑法,該持何種方法論和學術立場?刑法學界十餘年前那場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之間的論爭恍如昨日,近日,我收到劉豔紅教授的《實質刑法觀(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相對於舊版而言,新版在原來六章基礎上,增加了兩章,即「形式與實質刑法解釋論的來源、功能與意義」「實質刑法觀的體系化思考」,對爭議了十年之久的問題「釋疑解惑」。

該書寫道:「本書以法律的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為線索,展開對刑法基本立場的探討……本書主張樹立實質的刑法觀,亦即建立以形式的、定型的犯罪論體系為前提,以實質的可罰性為內容的實質的犯罪論體系;相應地,對刑法規範應該從是否達到了值得處罰的程度進行實質的解釋;同時,這種實質解釋的意義與功能在於:形式入罪實質出罪、入罪合法出罪合理」。

應當說,該專著新增加的兩章在一定程度上「使讀者更好地了解實質刑法觀的全貌」,尤其是對學界批評或質疑實質刑法觀作出了針對性的回應。例如,作者針對舊版《實質刑法觀》裡沒有刑法觀的定義的疑問,作出了如下的回答,其一:實質刑法觀力主兩個核心命題,實質的犯罪論和實質的解釋論。「實質的犯罪論認為,刑法應建立以形式的、定型的犯罪論體系為前提,以實質可罰性為內容的實質犯罪論體系。同時,實質的犯罪論者認為,強調形式上的罪刑法定原則是不充分的,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是從實質上判定是否存在值得科處刑罰的法益侵害,因此,對刑罰法規和構成要件的解釋應該從這種實質角度進行」;其二,實質刑法觀解決的基本問題是刑法的思維模式問題,「即是以形式思維還是以實質思維解決刑法中的根本問題,以此出發解決了刑法中的犯罪論體系及刑法解釋理論與方法的構建問題。在前者,是主張實質的犯罪論;在後者,則力主實質的刑法解釋論。實質刑法觀的核心命題是實質的犯罪論與實質的刑法解釋論;實質的刑法觀的基本方法是理性方法和實質方法,實質刑法觀崇尚理性的方法,即以形式理性為前提,以實質理性為基點,提倡實質主義的思考模式;從實質可罰性角度對刑法中的構成要件(形式理性/形式的罪刑法定)進行解釋,以使構成要件合乎刑罰法規妥當性(實質理性/實質的罪刑法定),使刑法適用僅限於處罰值得處罰的行為,以此限定刑法的處罰範圍」;其三,實質刑法觀的基本目的,「避免僅僅根據法條文字規定對構成要件作形式的理解,通過實質的解釋闡述法條背後蘊含的正義理念,通過實質正義以矯正形式正義存在的不當出罪入罪,實現刑法人權保障之機能與法益保護之目的」。

這場關於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學術論爭中,應否界定、又如何界定「形式/實質」這對範疇?就我所關注的這一問題,該專著在許多章節中作了「釋疑解惑」。

例如,在回溯「形式解釋/實質解釋」在我國刑法學界的發生史時指出,阮齊林教授是最早論及形式解釋與實質解釋這對範疇的,「罪刑法定原則的確立,還將導致刑法解釋方法論的轉變,即由重視實質的解釋轉向重視形式的解釋。在罪刑法定原則之下,刑法形式上的東西將居於首要的、主導的地位」。張明楷教授隨後提出與之不同的主張,即「從解釋學的角度而言,對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不能僅從形式上解釋,而應從實質上把握。因為刑法是以一定標準在危害行為中選擇若干嚴重危害行為並將其規定為犯罪的,犯罪構成不外是嚴重危害行為的法律標誌。既然如此,符合犯罪構成的行為,一定是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如果只是從形式上解釋犯罪構成,就會使一些瑣細之事都符合犯罪構成(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造成相反的不良後果);只有從實質上解釋犯罪構成,才使符合犯罪構成的行為成為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即使在罪刑法定原則之下,也應當採取實質的犯罪論,即必須以犯罪本質為指導來解釋刑法規定的構成要件」。

再如,在比較日本刑法學界形式/實質犯罪論時有了下列引述:形式犯罪論的代表者大谷實教授認為,「在以罪刑法定原則為前提的犯罪論中,重視構成要件論的形式犯罪論是最為穩妥的,並以此為出發點,對犯罪論進行探討,將刑法體系化」;「承認構成要件的獨立機能,以社會的一般觀念為基礎,將構成要件進行類型性的把握的犯罪論,通常被稱為形式犯罪論」;「在構成要件的解釋上,在進行處罰的必要性或合理性的實質判斷之前,應當從具有通常的判斷能力的一般人是否能夠得出該種結論的角度出發,進行形式的判斷」。實質犯罪論的代表者前田雅英教授認為,「強調形式上的罪刑法定原則是不充分的,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是從實質上判定是否存在達到值得科處刑罰程度的法益侵害」;「對刑法中的犯罪構成要件的判斷不可避免地含有實質的內容,即某種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應從處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角度進行判斷」;「對刑罰法規和構成要件的解釋應該從這種實質角度進行」。

如何界分解釋論立場,劉豔紅教授作如下總結:犯罪的成立中是否包含實質判斷並不是區分形式犯罪論與實質犯罪論關鍵;是以形式構成要件論還是實質構成要件論為起點建立犯罪論體系,是否在違法性與有責性之中強調並貫徹實質可罰性,以及在構成要件與違法性和有責性之間的關係上是主張構成要件的獨立性還是主張構成要件是違法有責類型,這三點才是區分形式與實質犯罪論體系的關鍵。

正如書中所言,不明白形式與實質解釋論範疇之來源,就不可能真正了解這對範疇的含義;不澄清形式與實質解釋論的真正語境,形式與實質解釋論就難以在相同平臺上展開,從而無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學派之爭。立足於此,我們有必要準確把握和辨析「形式/實質」系列範疇中「形式/實質」的各自含義以及相互區分的準據或者關鍵所在。可以說,「形式/實質"這對範疇在不同語境下,含義有所不同。例如,在黑格爾看來,法律的形式合理性是法律的外在技術品質,「法的東西要成為法律,不僅首先必須獲得它的普遍性的形式,而且必須獲得它的真實的規定性」,法律的實質合理性是指法律的內在精神。顯然,黑格爾所言的(法律)的形式/實質合理性中的「形式」(「法律的外在品質」)—「實質」(「法律的內在精神」),既不同於日本學者大谷實、前田雅英所持的形式/實質犯罪論中的「形式」「實質」,也不同於阮齊林提出的形式/實質解釋中的「形式」「實質」範疇。

「『形式/實質解釋』中的『形式/實質』各指什麼」,阮齊林對此回覆:「實質,對犯罪而言指其內容,即危害性。在中國刑法理論語境中,側重犯罪三特徵中的社會危害性,而在社會危害性特徵掌握上,側重有危害、有處罰的必要性,就應當定罪處罰(而不必在意刑法規定如何)。1979年刑法第79條的類推條款,就體現了這種重視危害性實質的觀念。刑法第13條規定的犯罪概念,將危害社會作為犯罪首要特徵,也體現這實質觀念。形式,側重刑事違法性特徵,新刑法確認罪刑法定原則,廢除類推。罪刑法定觀念,刑法是國家與人民的約定,共同遵守。其中限定了國家刑罰權的邊界。司法需要受刑法條文尤其是字面意思的約束,其解釋也應當尊重可預測性,保障公民自由。刑法不單純是懲罰惡行的,也是約束國家刑罰權並防範濫用的」。

如書中觀點,「形式與實質解釋論的對立,其實是階層犯罪論體系之下的問題,它們與平面四要件體系無關而且意味著對後者的放棄」,同時,「我國刑法的犯罪論體系與大陸法系的犯罪論體系在實質內容上是基本相同的,二者之間並不存在原則性的差別,只不過具體判斷的邏輯過程或者思考問題的方式上不同」。這裡所提及的「形式」「實質」顯然也就不可能是前述「形式/實質解釋論」中的「形式」「實質」。綜上,讀者和論者需要始終抱持一種區別的立場來加以仔細地辨析不同場合中「形式/實質」的具體所指和區分準據。

(作者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刑法總則讀書筆記(二):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
    #關於「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共分為三個部分:(一)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的概念;(二)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的分歧
  • 張明楷:實質解釋論的再提倡
    實質解釋論同時維護罪刑法定主義的形式側面與實質側面,既有利於實現處罰範圍的合理性,也有利於實現構成要件的機能。實質解釋論;形式解釋論;罪刑法定;處罰範圍;犯罪構成;解釋理念  近年來,我國刑法學界圍繞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展開了爭論。雖然有些爭議可能緣於誤會,或者沒有切中要害,但部分爭論具有重要意義,具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
  • 陳興良:形式解釋論的再宣示(上)
    本文從解釋方法論、構成要件論以及刑法觀的不同層次,對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之間的爭論進行了法理上的考察。本文作者認為,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之爭,是罪刑法定原則與社會危害性理論之爭,也是形式刑法觀與實質刑法觀之爭。作者在對刑法學中的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之間關係的理論進行考察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形式解釋論的理據作了宣示,對實質解釋論的觀點進行了批判。
  • 論法律解釋規則
    論法律解釋規則 2020年04月27日 08:45 來源:《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9年第3期 作者:楊銅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陳輝 | 論功能主義法律解釋論的構建
    >結語摘 要:以客觀性規範為目標的規範解釋論存在主觀論與客觀論、形式論與實質論爭論以及區分法律適用和法律創造的難題。劉豔紅認為形式解釋論就是對刑法構成要件採取形式的解釋,而實質解釋則是不僅從形式上解釋,而且從實質上把握。蘇彩霞更明確指出「形式的刑法解釋論主張對刑罰法規進行字面的、形式的、邏輯的解釋,實質的刑法解釋論主張對刑罰法規進行實質的、價值的、合目的的解釋」。
  • 羅翔:理解法律的關鍵:解釋法律
    羅翔:理解法律的關鍵:解釋法律刑偵案審 英國法學家梅因說,法律一經制定,就已經滯後。因此,理解法律,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解釋法律。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刑法和民法的解釋方法是不同的。民法是私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因為當事人雙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當雙方出現民事糾紛必須通過法律定紛止爭。
  • 【中心成果】刑法語境下類推解釋判斷標準的建構
    社會公眾對於刑法中的法律條文可能並不理解,即使有所了解也可能與刑法學者的專業解讀有較大出入。任何解釋都存在於一定的語境之下,而刑法解釋則是存在於獨立的刑法語境之下,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與專業性。但是刑法語境並不全然分離於日常生活語言,刑法語言與日常語言的糾葛是造成類推解釋與擴大解釋難以區分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有必要對刑法語境予以具體化和類型化,以便更好地分析問題。
  • 實質刑法三部曲鑄就學術標籤 | 評劉豔紅教授《實質出罪論》
    罪刑法定原則及犯罪構成理論的重要學派之爭,對於如何準確理解刑法的規範、進而準確認定犯罪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劉豔紅教授則是實質刑法陣營中最有代表性、相關成果最為豐碩的學者之一。在2009年,劉豔紅教授出版《實質刑法觀》,正式開啟了形式刑法與實質刑法之爭的時代。隨後她於2014年出版了《實質犯罪論》,基於實質刑法觀的立場,對犯罪論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實質化的理解,從而完成了從理念到體系的順利過渡。2019年劉豔紅教授又對《實質刑法觀》進行了修訂。
  • 論法律解釋的導向
    張明楷在《刑法的私塾》中說: 實質解釋論強調,即使是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中,對構成要件本身也要進行實質的解釋,也就是說,在構成要件這個層面必須做實質的解釋
  • 蘊涵層級論:「實質蘊涵怪論」迷霧之廓清
    具有M(p,q)形式的條件命題在自然語言中可用以「如果……那麼」(或其近義語詞)為聯結詞的條件句來表達,但這當然不意味著所有條件句都表達這樣的條件命題。面對實質蘊涵在日常條件句使用中的諸多「反例」所導致的「怪論」,眾多學者為實質蘊涵的合理性做了多重辯護。這些辯護之所以出現捉襟見肘的局面,是因為尚未能就實質蘊涵之最為基本的立足點達成共識。
  • 體系解釋與目的限縮:行刑競合案件解釋規則研究
    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刑法形式解釋論與刑法實質解釋論的相關觀點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豐富的論證基礎。實質解釋論認為,刑法的理解和適用應當從刑法處罰的必要性出發,並以侵犯的具體法益為根據,依託刑法的立法目的作出實質判斷。
  • 罪刑法定原則與刑法解釋的糾纏與釐清
    【摘要】在我國,形式解釋論和實質解釋論激烈爭論的焦點在於:形式解釋和實質解釋的位階關係.也即形式解釋和實質解釋的先後順序問題,解決這一爭論的關鍵在於對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解。
  • 龍俊:論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功能主義解釋方法的適用
    問題的關鍵在於,這樣的事實是否足以讓我們放棄使用功能主義解釋方法?顯然,形式理性的自我缺陷始終需要實質解釋論的存在,亦即當「形式邏輯推演在實踐中表現出強大的思維慣性,在集中精力從事形式邏輯演算時習慣性地忽視甚至遺忘法律形式背後的功能維度,以至於得出的結論明顯背離人們對法律的功能性期待」時,我們應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多地關注實質正義的法價值本身,而拒絕機械地適用有悖於常識的形式推理方案。
  • 默會知識:對言不盡意的一個知識論解釋
    《說文解字》引《韓非子·解老》篇解釋,「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而道的變化可以用推演、實際操作的方法模擬,也就是將「意」外化為推演的掛象,用繫辭來解釋推演的結果,更可以「默而成之」。在《易》的語境中,聖人的「意」源自天地的道,言可表意,雖則有終究的矛盾即言與道的矛盾,但也只是不能完全窮盡而已。
  • 形式教育和實質教育的區分
    這個知識點是在教育學板塊裡需要理解區分的一個知識點,考察時候通常以例子單選型出現。考試頻率不是很高,但兩者容易混淆。因此接下來做一個詳細的解釋,方便大家理解。一、形式教育形式教育形成於 17 世紀,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國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
  • 【《南京師大學報》新刊】蔡道通|體系解釋與目的限縮: 行刑競合案件解釋規則研究
    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刑法形式解釋論與刑法實質解釋論的相關觀點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豐富的論證基礎。實質解釋論認為,刑法的理解和適用應當從刑法處罰的必要性出發,並以侵犯的具體法益為根據,依託刑法的立法目的作出實質判斷。
  • 悔罪者方從寬: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實質解釋
    一、何為實質解釋(略)  二、為何實質解釋  「形式解釋」與「實質解釋」概念的二元對立,與傳統法律解釋方法上的「文義解釋」與「論理解釋」並不完全等同。作為傳統法解釋學的基本方法,文義解釋與論理解釋之間在司法適用上存在著邏輯位序上的先後之分,即一般應當先採用文義解釋的方法。唯有在採用文義解釋方法無法得出單一結論的情況下,才可以採用論理解釋的方法,且運用論理解釋方法得出的結論仍不得超出法條文義的範圍。而形式解釋和實質解釋之間,並不存在邏輯位序上的先後之分。恰恰相反,兩者之間是並列和競爭的關係,實務中往往是根據不同的價值立場而作出不同的策略選擇。
  • 法律用語的相對解釋
    這則笑話雖然不大端雅,但對理解法律用語的相對解釋卻很啟發意義。從解釋學角度來看,本則笑話的核心意義在於:由於「方便」一詞的多義性或模糊性,必須在特定的語境下才能準確把握其準確的含義。這就揭示了這樣的一個法律解釋的語用學規則:同一個法律用語在不同的法律規定甚至同一法律規定的不同款項中,其含義可能有所不同,也即法律用語具有相對性。因此,對法律用語的解釋應當根據不同的語境進行相對解釋。
  • 論公文書實質證明力推定規則的限縮
    上述問題的回答植根於對比較法原理的準確掌握和對我國實務要點的充分認識,值得從證據法和證明理論視角加以討論。  二、實質證明力推定缺乏兩大法系經驗的支持   (一)我國法對推定規則的基本理解  比較法討論的前提是對我國法規則的充分了解。
  • 論合同解釋
    由於立法的局限性及社會生活的快速變化,法官在適用法律判案時必須對法律的適用範圍、構成要件、法律後果的準確含義進行解釋。可以說,法律適用的過程就是法律解釋過程,不進行解釋就不能進行法律適用,不能進行裁判,法律解釋①也直接關係到法律適用的正確性[1]。  現代市場經濟社會,民事主體進行交往最重要的形式是合同,法院處理的民事案件中有相當比例的是合同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