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何時起,很多中國人有了「英語比漢語牛逼」的奇怪觀點。
比如聲稱英語簡單,英語邏輯性比漢語強……
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我們理性分析漢語和英語的異同,就會發現事實剛好相反。漢語的優勢,從各方面看都明顯吊打英語。
「英語是世界上最簡單的語言」
這是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的一個觀念。
但這其實是一句徹頭徹尾的謊言。
要知道,英語絕不是因為簡單易學才風行世界的。
英語之所以能成為當今世界的通用語,只不過是殖民地時代文化霸權的遺留影響罷了。
一個英語國家的人學習中文,只要認識幾百個字,基本上就能正常閱讀。
而這個人即使認識上萬個英文單詞,在閱讀的時候,仍然需要一本詞典。
為什麼?
因為中文具備讓人一目了然的特性。在中文中,車就是車,無論馬車牛車卡車計程車都是車。羊就是羊,無論山羊綿羊都是羊。以此類推,同類詞一眼就能分辨出來。
而在英文裡,同類的東西卻有截然不同的稱呼,比如公共汽車是bus,計程車是taxi。兔子是rabit,小兔子則是bunny。貓是cat,小貓則是kitty。區區一個桌子,還分為desk,table等等……
只看這些毫無規律可循的單詞,你根本不知道它們是同類詞。
英語的構詞法之愚蠢,可見一斑。
和言簡意賅的中文相比,根本無法同日而語。
只要習慣捲舌頭的洋人,能學會把舌頭捋直,要說中文其實並不困難。
而很多母語並非英語的人,在英語國家居住個幾十年,也一樣說不好英文。
漢字是表意文字,象形文字,並且也是如今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表意、象形文字。
那些其他文明的象形字都已經成了死文字,無人使用了,唯獨漢字還在使用。
從漢字正體字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出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的文化脈絡。
比如聖人的聖,正體字寫作「聖」。
「耳」+「口」+「王」,能以耳虛心傾聽他人意見,能以口說出義言的人,可以為「王」。
比如寵愛的寵,正體字寫作「寵」,把一條龍圈起來養,可不就是作為寵物嗎?
清楚不?明白不?有詩意不?
就算不認識一個漢字,有時候單靠猜,也是能猜出來大致的含義的。
而英文單詞是啥?
英文單詞是表音文字。就算單詞裡也有詞根詞綴,多少能看出點文化脈絡,但和中文根本無法相比。
再說英語的語法,可謂複雜至極,這個時態那個變化,亂糟糟一大堆。而漢語雖然也有語法,卻遠遠沒有這麼複雜。
有些人就此認定,英語比漢語要好。
但真的是這樣嗎?
中文裡沒有複雜的語法,但交流起來會有困難嗎?
未來就是未來,現在就是現在,過去就是過去。不需要什麼詞彙的變化,也一樣清楚明晰。相反,英語裡的時態變化,連很多在英語國家長大的人,都很容易搞錯。
複雜不代表優秀。相反,一個東西太過複雜,往往是愚蠢、不知變通的表現。
要說英語的邏輯性強,則更是胡說八道。邏輯性強不強,完全是寫作和說話的人自身的問題,無論是用中文還是用英文,如果一個人自己本身沒邏輯,就算你使用外星語,說的話寫的東西也照樣沒邏輯性可言。
並且,英語裡的很多詞彙都是通用的,一個詞往往有很多種互不相干的含義。人們用英語來交流,相互誤解的次數,遠比用中文交流來的要高。
很多人自己腦子裡一團漿糊,毫無邏輯,中文水平又不好,說不出有水準的話來,因為自卑,就開始遷怒於自己的母語,就開始崇洋媚外,認為洋人的語言就比中文要有邏輯,但這完全是胡扯。
不是你的母語有問題,是你自己無能。
大家可以翻翻歷史,從晚清時算起,但凡唱衰漢語,主張廢除漢語,認為漢語比不上外語的人,哪個不是loser?
而那些真正有才華有內涵的大師,推崇自己本國的語言,也往往能輕鬆學好外語。
工匠說一竅通百竅通,學習語言也是一樣。
連自己的母語都不喜歡、都學不明白的人,想學好外語,可能性很低。
在如今的時代,英語無非就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如果不打算和外國人交流,不學英語,也是可以的。
比起全民玩命學英語,還不如想一想,如何能讓更多的外國人發自內心產生對中華文化的熱愛,產生學習漢語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