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和漢語首次碰撞是怎樣的場景?

2020-12-17 ReaderX

在科幻小說《三體》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

冬眠了185年的羅輯,醒來後感覺周圍人的口音非常奇怪,但很快就發現普通話的語音變化並不大,只是其中夾雜著大量的英文單詞。

醫生們明白冬眠者醒來後會有這種不適應,於是在天花板上就出現了一排排的字幕。

語音識別技術將醫生說的話,以純漢語的形式顯示,把英文單詞都翻譯成了漢字。

英語和漢語結合著說,是不是有點兒像是在看港劇。

可能這種世界語言是在三體危機之下被迫出現的,但是在劉慈欣先生也表達出了自己對未來語言發展的一個猜測。

在那個時候,很多語種都發生了融合的現象,曾經最通用的英語和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相互融合,不分彼此,成為了一種強大的世界語言。

在唐宋時期,中華文明享譽世界。在那個時候漢語是強勢的語言,而英語就是弱勢的語言。

英語受外來語的影響比較大,相比之下漢語說外來語的影響比較小。伴隨著文明的興衰,英語國家的觸角逐漸伸向了世界各地。

英語在中國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上半葉。貿易之間往來需要英語,這個貿易商便是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我們可能會好奇,英語和漢語首次碰撞的那個場景。

也是因為做生意,當時出現了很多的小錯誤,然後大家就相互遷就,將錯就錯。

在那個時候的很少英國商人會學習漢語,可能是因為漢語真的太難了。

中國老百姓為了生計不得已才學習英語,Chinglish(中式英語)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發展起來的。

因為當時用詞都非常非常簡單,往往是漢字和英文單詞的一對一的翻譯。常常都是用於口頭交際,比如no go用來表示不行,lose face(丟臉),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

所以呢,英語在中國的第一個形式就是Chinglish,在後來通過翻譯在官方層面的交流是在1793年,也就是乾隆58年。

之後就要說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嚴復。他開始翻譯的大量的英文專著,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天演論》。

通過嚴復翻譯的作品,中國人才對英國的各方面有了較多的了解,同時也對英語有了新的認識。

之後的十八世紀中期到十九世紀中期,教會學校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扮演的比較多的重要比較重要的重要角色,然後大部分教會學校都是使用英語的。

在這大約100多年時間,英語為許多的中國人所熟知。

在改革開放之後呢,英語逐步成為億萬中國學生的必修課程。

中國在不斷崛起,在不久的將來,漢語將對英語產生更大的影響。

最後送上祝福,國慶快樂!

Today, the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相關焦點

  • 用「漢語」學習英語,還是用「英語」學習英語???
    相信大多數人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先是會把自己想說的話用漢語表達出來,然後再翻譯成英語,而不是看到一個場景之後自己就能很自如的用英文表達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一直在用「漢語」學習英語,而不是在用「英語」學習英語。這就需要我們鍛鍊自己的英語思維。那什麼是英語思維呢,又怎樣去鍛鍊英語思維呢?
  • 你知道哪些英語單詞由漢語而來?
    【你知道哪些英語單詞由漢語而來?】如果說「咖啡」「檸檬」「摩託車」「芭蕾舞」等外來詞的「進口」豐富了漢語的表達,為漢語帶來一抹異域色彩;那麼英語中由來已久的「litchi(荔枝)」「typhoon(颱風)」「ginseng(人參)」「yinyang(陰陽)」則見證了漢語走向國際的進程。
  • 如何把漢語擬成英語說出來,思維是怎樣的?
    說太多介詞了,休息一下,下面我們來說一下,我們想要把一句話說出來的語序是怎樣的,這時,你一定在想,哦,不就是,讀著不順,那應該是怎樣的?英漢思維中英語的思維和漢語的有點區別,一般為:誰+幹什麼+怎麼幹+地點+時間所以可以說成:I study very hard at school every day.
  • 像學漢語一樣學習英語 開言英語獨特教學法讓學員高效提升英語能力
    怎樣才能學好英語?其實,如果回想一下自己是怎樣學習漢語的,就會發現周圍的人都在說漢語,自己自然而然的也就會了。沒錯,無論是學習母語還是非母語,想要學好就需要在這門語言的天然環境中學習。國內領先的英語在線教育品牌開言英語就通過沉浸式獨特教學方法,助力廣大學員高效提升英語能力。
  • 外國人眼中的漢語是怎樣的?看完這些,與英語無緣的我閉嘴了
    我眼中的英語真的是我的剋星,我一度覺得它很難很難,那一個個的字母分開都認識,可是組合在一起,不會讀更不會背,真的覺得沒有比英語更難的科目了。隨著漢語國際化,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對他們來說,漢語更是相當困難。那麼外國人眼中的漢語是怎樣的?看完這些,與英語無緣的我閉嘴了,再也不提學習英語的艱難。究竟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漢語的英語
    這是對漢語問候語逐字逐句的直譯。 It is a word-by-word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greetings.  她向中醫和她的中國朋友學習漢語。
  • 被英語和漢語撕扯
    如果沒有神,橡果們不會坦誠自己生命歷程上的糾結、軟弱和陰霾,因為這個世界的邏輯是誇口自己的能力和才華。但正是誇口與這世界逆向而動的,才打通了生命真道。願上帝祝福每一枚橡果!從此以後,在與橡樹的故事裡,我不僅是一枚橡果,也是一名幕後的搬運工,把貨卸給編輯後,他們來敲敲打打,細心琢磨,再拿出來獻給橡果。用搬運來比喻翻譯,可能會讓不少朋友誤解,以為翻譯就是看著英語打漢字就可以了。哎。這麼比喻是好玩而已,遠沒有這麼簡單。英語和漢語根本是兩種系統。
  • 英語和漢語的十大區別
    漢語本來就喜歡用短句,加上表達結構相對鬆散,英語句子中的從句翻成漢語時往往成了一些分句。四、主語,賓語等名詞成分「英語多代詞,漢語多名詞」在句子中,英語多用名詞和介詞,漢語多用動詞。英語不僅有we、you、he、they等人稱代詞,而且還有that、which之類的關係代詞,在長而複雜的句子,為了使句子結構正確、語義清楚,同時避免表達上的重複,英語往往使用很多代詞。
  • 漢語中的「字母詞」、「英語借詞」和「英語借用語」
    「字母詞」和「英語借詞」的外來基因比較明顯,而「英語借用語」的外來基因不明顯。例如:「披著羊皮的狼」源自英語還是源自漢語?全球化最初指經濟全球化,現在也可用在語言方面。英語是全球化的語言,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傳播最廣的語言。英語從上百種語言中吸收了詞彙,同時也對很多語言產生了影響。英語和漢語的相互交流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鴉片戰爭之後,英語對漢語的影響越來越大。
  • 漢語和英語相遇是一樁美妙的事
    仔細想來,英國對當今世界最大的影響是英語。雖然英國是工業革命的濫觴之地,但通過莎士比亞、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眾多文學大家的經典,英國對世界最具深度與廣度、可能也是最持久的影響力輸出,應該是她的語言文字。作為當今世界最廣泛使用的文字,英語凸顯著英國作為經濟強國所留下的非凡軟實力遺產。英語書籍同堅船利炮一起,成為了改變世界的軟硬兩手。
  • 「漢語思維」怎樣影響我們的英語寫作?
    漢語說「我不知道這是對還是錯」如果寫成「I don『t know it’s true or not..」則是錯句。因為在英語中,如果「know」之後跟疑問句,則用「whether」或「if」引導從句。漢語「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和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些,可是卻譏笑別人,英語則用「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表達此意。
  • 英語和漢語的區別
    漢語是分析性語言,語言中的語法關係主要不是通過詞本身的形態來表示的,而是通過虛詞、詞序等手段來表示的。而英語是綜合-分析語言,主要通過詞本身的形態變化來表示語法意義。(被動)總結:漢語多主動,英語多被動。不僅句子大不相同,英漢詞彙上也各含玄機。英漢詞類對比:英語詞類共十類實詞六類: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數詞和代詞;虛詞四類:冠詞、連接詞、介詞和嘆詞。
  • 「親子場景英語」之 Halloween
    一首十分應景的萬聖節兒歌Jack-o-Lanterns,選自《清華幼兒英語》3b。
  • 漢語在碰撞融合與糾結中發展
    這類詞語與漢語規範矛盾與否,人們眾說紛紜。也許漢語正是在這樣的碰撞、融合與糾結中發展……學者:規範用詞和與時俱進有糾結對於外語強勢入侵漢語,一些專家表示擔憂。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敏生表示,「漢語詞典對於語言文字來說一般具有標準、規範的意義和作用。在『詞典』中把英語詞彙作為『正文』,用英文替代漢字,從現實的作用和長遠的影響來看,是漢字拉丁化百年以來對漢字最嚴重的破壞。」
  • 怎樣學習古代漢語?
    這裡所說的「學習古代漢語」主要是指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而不是指研究古代漢語的語音、語法、詞彙。怎樣學習古代漢語?在這一點上,學習古代漢語和學習外語是一樣的。而且,和學習外語相比,學習古代漢語更需要強調掌握古代漢語詞彙。古書讀不懂,主要不在於不懂古代漢語語法,因為古代漢語語法和現代漢語語法差別不特別大,主要是不懂古代漢語詞彙。如果能掌握一批古代漢語的常用詞語,大致上就能看懂那些一般難度的古書。
  • 漢語中的英語借詞和英語借用語
    在當今世界,如果沒有「民主」(democracy)、「科學」(science)、「旗艦」(flagship)、「民調」(public opinion poll,也稱「民意測驗」)等外來成分,那麼漢語的表達就會失去一些必要的選擇。 漢語中的英語成分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英語借詞(音譯詞、意譯詞和字母詞),另一部分是英語借用語(也稱英式表達)。
  • 申小龍:漢字怎樣處理它和漢語的關係?
    而在我自己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有時英語小說我看不下去,而內容完全一樣的有聲書我卻可以順暢地聽下去;反之中文歌曲和中文小說的有聲書,我卻經常聽不懂,因為同音的字詞太多了,很容易混淆。 以這種理解,我也可以猜測梵語、藏語的佛經「繁」,而中譯本「簡」的原因:在以口傳為主、需要大量辯論的文化中,語言必須為口語聽說服務。
  • 英語和漢語本質的區別
    @Lapis Studio一個你遲早需要來的英語機構在讀這篇文章之前,先請各位試著獨立的翻譯以下幾句話
  • 怎樣學習英語才能像學習漢語一樣輕鬆呢
    在學習英語時,大多數孩子付出了十倍的努力,卻連一分的收穫都沒有,問題出在哪裡了呢?我們可以先回憶一下我們小時候是怎麼學會漢語的。往往是媽媽說一句,我們跟著說一句。那麼學好英語要掌握以下六大方法多模仿 也就是別人怎麼說,我們怎麼說。通過不斷的模仿,單詞和語法會慢慢地滲透到孩子的潛意識裡,進而形成記憶。
  • 英語走下神壇 專家:英語降溫就能學好漢語?
    英語教育中存在的種種浮躁現象固然不能忽視,但強行對英語熱降溫,顯然不明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就澄清了「不重視英語」的誤會,但由於高考是教育的指揮棒,所以不論專家們怎麼解釋,人們更願意相信英語熱開始降溫。社會對於英語教育的認識大多模糊不清,這其中還包括一些教育主管部門。英語高考改革並非空穴來風,這恐怕與社會對於英語教育的偏見大有關係。英語教育低齡化現象,從幼兒園開始英語就成了必修課,這樣的「受重視」讓其他科目老師羨慕嫉妒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