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小說《三體》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
冬眠了185年的羅輯,醒來後感覺周圍人的口音非常奇怪,但很快就發現普通話的語音變化並不大,只是其中夾雜著大量的英文單詞。
醫生們明白冬眠者醒來後會有這種不適應,於是在天花板上就出現了一排排的字幕。
語音識別技術將醫生說的話,以純漢語的形式顯示,把英文單詞都翻譯成了漢字。
英語和漢語結合著說,是不是有點兒像是在看港劇。
可能這種世界語言是在三體危機之下被迫出現的,但是在劉慈欣先生也表達出了自己對未來語言發展的一個猜測。
在那個時候,很多語種都發生了融合的現象,曾經最通用的英語和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相互融合,不分彼此,成為了一種強大的世界語言。
在唐宋時期,中華文明享譽世界。在那個時候漢語是強勢的語言,而英語就是弱勢的語言。
英語受外來語的影響比較大,相比之下漢語說外來語的影響比較小。伴隨著文明的興衰,英語國家的觸角逐漸伸向了世界各地。
英語在中國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上半葉。貿易之間往來需要英語,這個貿易商便是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我們可能會好奇,英語和漢語首次碰撞的那個場景。
也是因為做生意,當時出現了很多的小錯誤,然後大家就相互遷就,將錯就錯。
在那個時候的很少英國商人會學習漢語,可能是因為漢語真的太難了。
中國老百姓為了生計不得已才學習英語,Chinglish(中式英語)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發展起來的。
因為當時用詞都非常非常簡單,往往是漢字和英文單詞的一對一的翻譯。常常都是用於口頭交際,比如no go用來表示不行,lose face(丟臉),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
所以呢,英語在中國的第一個形式就是Chinglish,在後來通過翻譯在官方層面的交流是在1793年,也就是乾隆58年。
之後就要說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嚴復。他開始翻譯的大量的英文專著,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天演論》。
通過嚴復翻譯的作品,中國人才對英國的各方面有了較多的了解,同時也對英語有了新的認識。
之後的十八世紀中期到十九世紀中期,教會學校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扮演的比較多的重要比較重要的重要角色,然後大部分教會學校都是使用英語的。
在這大約100多年時間,英語為許多的中國人所熟知。
在改革開放之後呢,英語逐步成為億萬中國學生的必修課程。
中國在不斷崛起,在不久的將來,漢語將對英語產生更大的影響。
最後送上祝福,國慶快樂!
Today, the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