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民間故事:紀蹻甲倒潑湯了和看眼神上坐的故事

2020-12-25 騰訊網

苗疆拾趣題註:弘揚民族文化,開啟人們智慧之門,是大家的普遍需求。劉昌剛、麻明進編《隨口說故事》110則,選錄反映謊江山各種善舉的故事,分為與財主大戶、與官僚才子、與惡棍騙術、與魔鬼蛇神、與惡虎野獸、與親友鄉鄰。摘編紀蹻甲弄巧成拙的故事,分為引子、求知篇、婚趣篇、被打篇、學乖篇、見識篇。字數約16萬字。這兩個平民人物眾多奇妙辛酸的經歷,膾炙人口的故事傳說,猶如外界的阿凡提和憨豆一樣,在民間一導一誡,代代相傳,風趣幽默,令人快感,給予人們莫大的欣賞和教育,構成苗族社會祖祖輩輩教育後代的典型範例。在這裡發表部分故事,與大家共賞。)

倒潑湯了

話說到紀蹻甲身上穿的白紙襯衫被雨淋爛後,無法進丈母娘的家門,被妻子要求躲在魔芋葉子叢中之後。他在長腳蚊的轟炸中左等右等還是不見妻子送飯過來,紀蹻甲又累又餓,儘管蚊子惡毒,他還是眼皮沉重,朦朧起來。突然,「沙沙沙」一股溫熱的液體從頭上而至。紀蹻甲一個激靈,忙說:「小心小心,倒潑湯了倒潑湯了……」話未落完音,上面「啊,有鬼啊!」一個人跌跌撞撞地奔進屋去。原來,紀蹻甲的妻子進了娘家門之後,得到了娘家人的熱情款待,大家圍著她問長問短,又置辦了豐盛的晚餐,她早就把躲在外面不敢進來的紀蹻甲忘到九霄雲外去了。直到母親內急了,因為山村空曠人少,一般夜晚小解都會到屋外去解決。這次丈母娘原本是和往常一樣到院壩邊解決問題的,哪知無意中就把紀蹻甲這個乘龍快婿給淋了出來。於是大家手忙腳亂地找來衣服讓紀蹻甲穿上,又七手八腳地熱飯熱菜讓紀蹻甲填了餓癟的空肚。丈母娘家對紀蹻甲客氣有加,並不因為紀蹻甲的狼狽而懈怠他,紀蹻甲終於以座上客的身份度過了開心的一夜。

(施新沛搜集整理)

看眼神上坐

吃過晚飯,妻子拔雅拉紀蹻甲到一邊,悄悄地對他說:「我家裡客人比較多,你就坐在不太當道的地方,省得擋人。」紀蹻甲爽快地答應了。於是搬著一把椅子,坐在樓梯腳的旮旯裡,總算是比較清靜了。因為在吃飯的時候,出了洋相,惹得拔雅火氣未消。走過來,走過去,總是不時地用眼睛瞪著他。紀蹻甲見拔雅瞪著他,也不知所措,就把椅子挪到一邊,自己坐在梯子的踏板上。他老婆見狀心裡更覺不是滋味,於是左一眼、右一眼地繼續瞪著他。每瞪一眼,他就再往上一屯(步)坐著,七看八看,紀蹻甲把梯屯子爬完了。於是乎,他在梯頂上吼道:「十二屯梯我都爬登了,你還瞪眼叫我往哪裡去啊!」

(石德權搜集 麻明進整理)

來源:苗疆拾趣

·END·

監製/角角

主編/瑪瑪

編輯/唐老鴨 李艾家 石群方

審核/青葉膽 殤心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湘西苗族民間故事:觀音土「神仙粑」
    劉昌剛、麻明進編《隨口說故事》110則,選錄反映謊江山各種善舉的故事,分為與財主大戶、與官僚才子、與惡棍騙術、與魔鬼蛇神、與惡虎野獸、與親友鄉鄰。摘編紀蹻甲弄巧成拙的故事,分為引子、求知篇、婚趣篇、被打篇、學乖篇、見識篇。字數約16萬字。
  • 湘西苗族民間故事:老謊妙語佳飲勝秀才
    劉昌剛、麻明進編《隨口說故事》110則,選錄反映謊江山各種善舉的故事,分為與財主大戶、與官僚才子、與惡棍騙術、與魔鬼蛇神、與惡虎野獸、與親友鄉鄰。摘編紀蹻甲弄巧成拙的故事,分為引子、求知篇、婚趣篇、被打篇、學乖篇、見識篇。字數約16萬字。
  • 湘西鳳凰,一座充滿「酒和故事」的風華古城,絕非烏有其名
    「北平遙、南鳳凰」,總是說著想去鳳凰古城做一場風華舊夢,但你總是想啊想,又為何不去看一回呢?鳳凰古城,位於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文學大師沈從文的故鄉,很多人以為《邊城》就是鳳凰,其實不然。但沈從文筆下樸素和迷人的邊城風情卻給世人留下了太多的想像,鳳凰也因沈從文的小說《邊城》而聞名於世。這座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小城「的古城,歷經300多年的風雨,淳樸安靜,古貌猶存。古城內的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眾多古建築,以及濃厚的苗族風情,構成了鳳凰獨具一格的湘西味道。
  • 「湘西3分鐘」:一個人和一座村的苗銀故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鍛制技藝項目傳承人麻茂庭。銀飾鳳冠。擁有近300歷史的祖屋。紅網湘西站6月9日訊(記者 周楚怡 石邦庭)對於苗家人而言,苗銀是不可缺少的飾品。今天,「湘西3分鐘」就為您帶來銀匠麻茂庭和「銀匠村」德榜村的故事。有苗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會有銀匠,湘西鳳凰山江鎮就是其中一個苗族聚居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鍛制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麻茂庭的家就在這裡。麻茂庭出生於銀匠世家,麻家的苗銀鍛制技藝傳到他這裡已是第五代了,小時看著長輩們敲敲打打,從小耳濡目染,20多歲時開始跟著父親正式學習這門家傳手藝,63歲的麻茂庭已與苗銀結緣43年。
  • 「砥礪奮進 精彩湖南」武陵山上杏林秀——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67年,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雖然只是一瞬間,但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吉首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卻用濃墨椽筆描繪了一幅地市級醫院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的發展畫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的前身是湘西行署兄弟民族醫院,始建於1952年9月。
  • 湘西兒童恐怖故事之「熊婆娘」的故事
    湘西,亦稱湘西地區、大湘西,即湖南西部地區,傳統上包括今張家界市大部,湘西自治州、懷化市全部,以及邵陽市、常德市的一部分。因湘西基本是山區,就如修仙小說中寫的那樣,處在十萬大山之中。關於神秘事件,因受港片和烏龍山剿匪記等電視電影影響,很多外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趕屍」,「道士」,「土匪」等關鍵詞。關於這些的解密或者淵源,這裡就不寫了,網上一大把。
  • 湖南湘西旅遊攻略,這12個景點讓你感受別樣的湘西風情
    華燈初上,整個小鎮燈火輝煌,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可以感受到湘西別樣的商業氣息。乾州古城乾州古城位于吉首,它沒有鳳凰古城的濃墨重彩,相比之鄉,更像是一幅水墨畫,清新淡雅。在乾州古城,還為世人展現了沉寂已久的民間藝術,默默發揚和傳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鋼塑複合管和ppr管的區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鋼塑複合管和ppr管的區別 ,「mf21kj1m2s」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鋼塑複合管和ppr管的區別,主要特點材料特點塗塑複合管的塗層材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改性食品級環氧樹脂粉末塗料簡稱,另一種是聚乙烯塗料簡稱。
  • 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生活的風情地,春天的旋律,農家特色菜!
    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生活的風情地,春天的旋律,農家特色菜!湘西是湖湘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這裡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獨特的人文美景,濃鬱的民族民風。土家族、苗族是這裡世代而居的土居居民,保留了苗族銀飾、土家織錦、土家毛古斯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原生態和厚重的民族文化,使湘西成為國內外遊客打卡勝地,還被評為全國十大魅力城市和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去處。我們都知道,北緯30°是一條神奇的維度。而當它穿過中國湖南的時候,在這裡締造了一個神秘的奇境。
  • 專家研討評介《苗寨的故事》——對時代重大主題的音樂迴響
    我相信,兩位作家在寫這部作品的時候肯定有苦難感,首先想到的是苗族人民的苦難,然後通過苦難升華成一種幸福感。」星海音樂學院教授王少明說。 湖南省音協音樂文學學會副會長肖正民認為,《苗寨的故事》的創作者金沙和孟勇為湖南的詞曲作者作出了榜樣,他說:「現在很多年輕人寫的作品沒有湖南味,但是《苗寨的故事》就有濃濃的湖南湘西味。」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花披肩
    苗族在大遷徙之中,出於對黃河沿岸(老家)的留戀,於是在披肩和百褶裙上繡了家鄉的花紋圖案,以示不忘苗族的發源地及對祖先的懷念之情。蝶的形象;黔中南花溪、川黔滇畢節一帶部分苗族婦女頭戴酷似牛角的大木梳,引人注目。對苗族來說牛的作用是神奇的。據苗族民間故事講,遠古時天與地是連在一起的,人被壓在中間直不起腰,天神駕神牛把天地犁開,才將人解救,為此,人們便把牛繡在衣袖上,或以牛角作為裝飾帶在頭上。
  • 習近平敬老孝親的六個故事
    一路上,習近平細心侍奉著父親。後來,原陝西省石油公司副總經理曹耀斌講述過一件事情:「我們請老爺子吃飯,上了道蒜香排骨,老爺子嚼了嚼,嚼不動,我就檢討,說這菜沒做好。勸老爺子不要吃了。老爺子說,噯,這怎麼能浪費!就夾給了坐在他右手邊的習近平,習近平馬上就吃下去了,非常自然,一點停頓都沒有。
  • 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等.
  • 文化|吊腳樓內感知苗族民俗的歲月故事
    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築,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被現代建築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建築形式。黔東南州苗寨眾多,是苗族吊腳樓的主要分布地區之一。從歷史來看,苗族的建築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今天依然有許多原始的古苗寨還遵循著古老的生活方式和修建建築的技藝。今天,讓我們去聆聽苗族吊腳樓的故事。
  • 情感:有「故事」的男人,從「眼神」裡就可以看出來
    人的眼睛是一個很神奇的器官,它像星辰大海,可以看盡世間一切;它又像一臺時光機,記錄了我們曾經經歷的一切,有「故事」的男人,從「眼神」裡就可以看出來:眼神滄桑有「故事」的男人,他的眼神是很滄桑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經歷了太多的男人,閱遍了很多人事,他們的眼神會很疲倦,眼裡有血絲,眼神比較渾濁,也許是把曾經的清澈都用光了。如果你遇見一個這樣眼神的男人,可以和他交流一下,聽一聽他經歷的故事。
  • 民間故事:女子上山拾柴,回來時肩上擔子越來越重,王嬸說:柴火上坐...
    大家好,歡迎來到詩文書畫匯,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504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 俗話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現如今流傳的很多民間老故事,雖然聽起來十分離奇,但其中也蘊藏著深深的寓意。不過還是究其原因,沒人能夠說得清。 所以,對於這樣的民間故事,大夥只當消磨下時間,注意下故事背後的寓意即可。
  • 湘西往事--吉首的那些陳封舊事
    湘西州吉首(所裡)從撤乾州古城,把州委政府大院建成後不久,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後改成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楚巫文化:怪力亂神,神秘的「湘西三邪」
    今天就來講一下「湘西三邪」,湘西三邪是指湘西地區存在的三大邪術,其一為「趕屍」,其二為「放蠱」,其三為「落花洞女」。其中趕屍和蠱術沒人能指出真實情況來。湘西三邪之趕屍:後來蚩尤戰敗於黃帝,但相信一些秘法,異術在民間卻相對保留下來了,或許湘西趕屍術即是其中一脈承傳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16苗族蒙人源蒙地
    苗族,作為56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自古以來就和各族兄弟一起勞動、生息、繁衍在我國廣大的領土之上,為締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我家在哪裡?族源在何地?」一直以來,苗族人尋根問祖的念頭始終縈繞。在湘西採風的過程中,與當地一些苗族老者攀談,當他們得知筆者來自中原,激動地說:「我們的先人正是來自於中原啊。」於是言談之間,多了許多親切。
  • 劉守華:把中國民間故事「點石成金」
    劉守華先生一生鍾愛民間故事、追尋民間故事,他用自己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為中國民間故事學理論體系的建構作出了奠基性的歷史貢獻。  興 趣  劉守華先生出生於湖北沔陽一個鄉村知識分子家庭,江漢平原的鄉鎮,民間文藝異常豐富。當地百姓最喜歡的一是看戲,二是看皮影。劉先生的童年正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聽了很多有趣的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