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2019年諾貝爾獎正在陸續頒布中,截止到昨天,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及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揭曉。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從來沒有人獲得諾貝爾數學獎,因為——諾貝爾獎項中,不曾設立數學獎。
「諾貝爾獎」在世界上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在眾多的世界級科學獎勵中,諾貝爾獎是級別最高的,它為科學家所帶來的榮譽可謂至高無上,這樣一個重量級獎項,卻獨獨沒有設置數學獎,那麼問題來了:
數學這麼重要,為什麼沒有設置諾貝爾數學獎?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流傳著幾種說法。
國外學者認為,這件事可能與諾貝爾的愛情受挫有關。諾貝爾有一個比他小13歲的女友,維也納姑娘蘇菲,後來諾貝爾發現她和一位數學家私下交往甚密,並一起私奔了。對於自己的女友和那位數學家私奔一事,諾貝爾一直耿耿於懷,且大受刺激,從此不談婚娶,直到生命的盡頭諾貝爾還是個單身漢。
也可能正是這件事,讓諾貝爾在臨終前設立諾貝爾獎金的具體獎項時,毫不客氣把數學排除在外。
此說法是在瑞典本國流行的一種說法。在諾貝爾立遺囑期間,瑞典最有名望的數學家就是米塔格·勒弗列爾,諾貝爾很明白,如果設立數學獎,這項獎金在當時必然會授予這位數學家,而諾貝爾很不喜歡他。
但後來這種說法被闢謠了,因為沒有證據表明米塔格·勒弗列爾與諾貝爾有很多接觸。同樣,也沒有證據表明他們之間由於某種原因存在什麼敵意。相反,在諾貝爾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裡,米塔格·勒弗列爾倒是積極從事一項與諾貝爾的「外交」談判,試圖說服他把主要精力用於斯德哥爾摩學院的研究工作。
很難想像,當諾貝爾以其偉大的博愛胸懷起草那份著名遺囑時,會因一點點個人恩怨而塗改自己的理想藍圖,並為後人留下一塊扭曲了的紀念碑。況且,即使當時諾貝爾獎中設立數學獎,米塔格·勒弗列爾也不是最有希望獲獎的人選之一,因為他周圍還有一些更有成就的數學家,如波因凱爾、希爾伯特等。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當時數學領域已經有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斯堪的那維亞獎。既然有這個獎存在,或許諾貝爾便覺得沒有必要再在諾貝爾獎中設立數學獎項。
史學家們現在越來越多地相信這樣一種事實,即諾貝爾忽視數學是受他所處的時代和他的科學觀的影響。諾貝爾16歲的時候就終止了公立中學的教育,也沒有繼續上大學,之後只是從一位優秀的俄羅斯有機化學家那裡接受了一些私人教育。事實上,正是那位俄羅斯化學家在1855年把諾貝爾的注意力引向硝酸甘油。
諾貝爾不愧是一位19世紀典型的、極賦天才的發明家,他的發明似乎更多地來自於其敏銳的直覺和非凡的創造力,而不需要藉助任何高等數學的知識,其數學知識可能還不超過四則運算和比例率。而那時,也就是19世紀的下半世紀,化學領域的研究也一般不需要高等數學,數學在化學中的應用發生在諾貝爾去世以後。諾貝爾本人根本無法預見或想像到數學在推動科學發展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因此忽視了設立諾貝爾數學獎也不難理解。
作為一名發明家和工業家,諾貝爾決定不設立數學獎,其原因很可能只是由於他對數學或理論科學沒有特殊的興趣,他認為數學不是人類可以直接從中獲益的科學。他在遺囑中提到,這些獎項要用於獎勵那些對人類具有巨大實現利益的「發明或發現」。也許正是根據這一精神,在歷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從事實驗科學的人要比從事理論科學的人多得多。
雖然諾貝爾獎中沒有專門的數學獎,卻不意味著數學家不能獲得諾貝爾獎。數學家約翰·納什曾在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數學家帕特蘭·羅素曾在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而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要求設立的國際性數學獎項——菲爾茲獎,則常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每4年頒發一次,獲獎者必須在該年元旦前未滿四十歲,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兩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獲獎時33歲)和陶哲軒(獲獎時31歲)獲得過此獎。目前還沒有一位中國籍數學家獲獎。
數學的作用是如此重要,很多科技的發展都離不開數學,以至於那些著名的數學家常常能在研究數學的路上在其他專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影響人們的未來和生活。
優思源教育重視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培養,其經典課程「易趣數學」,創立近十年,一直不忘初衷,力圖將數學變得「更容易、更有趣」,讓學生們輕鬆學習。易趣數學注重結合生活實際,將課內基礎學紮實的基礎上,更打開學生的視野,引入課內知識點相關拓展,甚至涉及奧數和更多高級數學思想,引導在數學的世界自由探索。
我們雖然沒有獲得「諾貝爾數學獎」,但是相信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在不久的未來,我們終能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