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受下用—如果不能調伏煩惱習氣,也就談不上覺悟、修行了

2020-12-12 弘願之音

如果不能調伏煩惱習氣,也就談不上覺悟、修行了。

——恭錄自仁山法師《當下受用》

It’s too early to mention enlightenment or cultivation if we are still not able to subdue afflictions.

--Excerpted from 「Benefit in the Present」 by Venerable Master Ren Shan

相關焦點

  • 你還沒受夠習氣嗎?破除習氣成就自己
    修行,就是修正習氣。改習氣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你對自己心慈手軟,姑息養奸。你對習氣縱容放任,養虎為患。如此,最終害了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奴才,當他騎在你身上作福作威時,悔之晚矣!修行若不修正習氣,言生死解脫事,猶痴人說夢!習氣為後天意識、有為做作。若習氣一露頭,你馬上就覺察到,及時糾正,你修行肯定得力受用。
  • 習氣與習慣
    每個人都有習氣,每個人也都有習慣。習氣多數是不好不壞,例如好吃、好買、好睡、好美,這都是習氣;而習慣則有好有壞。好的習慣,例如整齊、端莊、禮貌、微笑等;壞的習慣,諸如賭博、菸酒、偷竊、懶惰等。 習慣容易變換改正;習氣比較難以去除改好。把壞習慣改成好習慣,只要有決心,例如好賭的人,只要決心不涉足賭場;好菸酒的人,只要決心不碰觸沾染,自能戒除。
  • 給人懺悔的機會,如果沒有平等,便談不上慈悲
    如果沒有平等,便談不上慈悲。正如一個高高在上的有錢人施捨一點殘羹冷炙給乞丐,這不是善良,而是憐憫。佛法中的慈悲與善良,是站在與眾生平等的位置上,即無分別。凡事能懷著待己之心來對待他人,平等對待世間事物,這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也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施行慈悲亦如是,無分別心,視眾生平等,沒有區別地對每一個人都抱持一顆慈悲之心。
  • 業種與習氣的關係
    業種與習氣的關係業種與習氣的關係,其理非常深奧,屬於唯識種智範疇。這就加深加重了業種,導致今後的習氣更重。習氣也是由業種而來,既然久之成習,必然有業種。習氣由意根兌現出來,意根主導六識的身口意行,造作之後存入業種,後世現行,叫作習氣。業種,由意根主導造業形成的,意根完全與業種相應,意根是什麼樣,業種就什麼樣;業種什麼樣,意根就現行什麼樣的業行。
  • 無論從道理覺悟或是從事相覺悟,都要落實不執著
    這樣想如果還是不能想清楚,可以回想這一年的經驗教訓,自己回想這一年過去之後,自己得到了什麼呢?自己如果能如理如法地落實一年,一定會得到這一年的安詳自在解脫啊!自己追求執著的這一年,不但什麼東西也沒得到,反而得到的是煩惱痛苦、業障習氣,自己不但沒有消除八識田裡邊的業障習氣,反而又造下更多的業障。
  • 修行:什麼是真正的解脫?如何解脫?(道出真相)
    心隨境轉還是境隨心轉,是修行或不修行的分界線。不修行的人則心隨境轉,隨波逐流,追逐物質利益,生命層次趨於下旋。而修行者則是把心定在本性上,身雖入境,但心不受物質利益所誘惑,心卻不被境轉。心若能定則境隨心轉。生命層次和生存環境皆趨於上旋。
  • 佛陀在圓覺經裡直接說了 要想覺悟就得打坐修行
    圓覺經是佛陀和十二大菩薩,為天下眾生解說的,具體的、系統的、全面的、完整的佛法修行手冊。所有人只要依據佛陀在圓覺經裡講解的方法進行禪修,都能得到圓滿清淨的解脫。在莊嚴的圓覺法會上,文殊菩薩首先問佛陀:所有眾生要覺悟解脫,要想實現內心的徹底清淨,應該怎樣修行呢?佛法的禪修者,發下覺悟解脫求清淨的決心以後,應該如何遠離對佛法的錯誤看法和修法呢?如何才能使遠離佛法的末世眾生,在求證覺悟解脫的禪修之路上,不會墮入對佛法的邪見之中呢?
  • 印心宗修行核心:重發心,重實修,重行持!【洪師隨緣開示六百九十八】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也是在這個特別的時期裡,大家雖然互相身處各地,但是相同的菩提願力和了脫生死、實證佛果的決心,讓大家凝聚在一起,特別是同門師兄們啊,共同在修行心中心法,利用這個假期精進打七,這不管是從時間,還是從個人各種各樣的環境和條件來講,能夠做到這一點,都非常難能可貴,值得隨喜讚嘆的!
  • 一般而言,修行從哪裡開始?
    因為一方面它有愛心,一方面捫心自問,自己的缺點,自己的惡,自己的劣根性比起對方來更還嚴重,只不過自己還沒有遇到那樣的緣,如果遇到那種緣,自己所展現的,恐怕比對方還更激烈。 所以,「信受彌陀救度」,就是宗風所講的「學佛大悲心」,也就是「對彌陀恭敬信順」。
  • 【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這是口訣,溫良恭儉讓都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中,這真修行人,他真幹
    在這個時代覺悟的人要吃虧,怕吃虧的人不會覺悟,歡喜吃虧,不怕吃虧,你覺悟了。覺悟決定有好處,好處在來生。來生什麼好處?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個好處是達到究竟圓滿,不能不知道。眼前什麼虧都吃,什麼當都上,沒關係,為什麼?《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的。
  • 修行之中,為何說有這四種「禪病」的人,難以覺悟?如何理解
    學佛的人都知道,有些人修行多年,一無所獲,有些人修行的時間雖短,但卻能一步一個臺階,不斷的精進,這是什麼原因呢?個人認為,除了根器不同以外,還有的就是佛在《圓覺經》中所提到的四種「禪病」,也就是說,修行之中,有這四種「禪病」的人,很難有所覺悟,如何理解呢?
  • 《道德經》修行就是不斷修正自己的毛病,慢慢覺悟本來真實面目!
    道德經》依序詳解第20篇(第二十四章)AI資訊時代就像一面稜門境,智慧機器人每天會根據我們的興趣、愛好、日常行為和習慣,自動推薦和分發信息內容到我們的眼前,剛開始不習慣的時候,還總以為有人能夠對我們心靈感應了如指掌,慢慢習慣了也就平常了,得失心一息,妄想疑懼自然無……這個AI智慧機器人,懂得與它和諧相處的時候,就是當下修行最好的助緣
  • 長時間修行煩惱沒有減少,不妨跟隨《修行八頌》去擴大你的心量
    佛法只有在修行中才能慢慢改掉自己相續中的習氣,如果在長時間的修行當中,自己的習氣煩惱不見減少,尤其是面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當中,問題多摩擦多煩惱多,十有八九是我們的心量太小和慈悲心不夠 。密宗的修行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需要有廣大的心量,慈悲包容學會忘記自我。《修心八頌》用具體的方法指導我們修行去打開心量,從外境往內修,這和上座部由內向外修形成鮮明對比。
  • 修行人為什麼要少語止語?
    凡夫喜歡雜心閒話,其實是由於內心裡貪嗔痴慢的煩惱習氣太重,不說話就難受,總要找話題來消遣消遣,太喜歡說話的人確實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說明他幾乎還沒有覺悟,還沒有真正生起了生死出三界之心。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心裡常存慚愧,一定會珍惜光陰,把精力用在修行上。凡夫說出來的話既然是由煩惱習氣所引發,就難免對他人的害處遠遠大於好處,而且又缺乏真誠恭敬心。
  • 習氣
    最簡單的問題往往最不能找到答案,例如:你下飛機的時候是右腳先下,還是左腳先下?我有一個朋友是電影導演,他要到澎湖去拍戲,就找了一位密宗的大師看看到澎湖以後的運氣。大師對他說:「你下飛機的時候記住要左腳先下,否則你這一部電影就完蛋了。」
  • 不要通過修行去增長我慢,一定要通過修行和覺察去除我慢
    答:修行,得要對真理、對佛法有一顆非常乾淨和虔誠的心。出家了之後,只是規範了人的行為和形式,但是你內心對於自我的體驗和認可,並沒有完全消融。自我的體驗和認可,是人的一種習氣,他會覺得——我是正確的,我是對的,我是聰明的。那麼對於佛經的理解,就會被你的自我擋在了意識和思維當中了。
  • 習氣沒辦法斷,別理他就好【科注475】2017.7.18首播
    習氣沒斷,習氣不好斷。什麼叫習氣?古大德,佛經上也有比喻,譬如說茶杯,這個茶杯如果我們把它盛酒,酒倒乾淨了,洗乾淨了,聞一聞還有酒的味道,這叫習氣,用這比喻習氣。習氣沒辦法斷,你要斷習氣,你就生煩惱了,怎麼辦?時間長了,別去理它,自自然然就沒有了,要多長的時間?大乘經上說的,三個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不包括我們,我們遠之遠矣。
  • 法華經:菩薩為何化現聲聞,修行即是自淨佛土(49)
    因為菩薩修行的過程,實際上是自淨國土的過程。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聲聞行者中,有示現眾生有貪嗔痴三毒習氣者,又有示現邪見相者,我弟子就是這樣,以方便法度眾生。我如果具足說種種現化事,眾生聽聞到這個事情,恐怕心中就會懷有疑惑了。
  • 真正的修行是什麼?其實修行一直就在紅塵之中!
    真正的修行是什麼?在山上?在廟裡?還是在社會當中?這個問題的確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修行的方法真的對嗎?可是呢,但凡遇到一點小事情,就又「原形畢露」了,就又變得和以前一樣了,以前的習氣是一點也沒有減少。這顯然並不是真正的修行,只是在別人面前做做樣子,或許還能給自己心裡一些安慰罷了。真正的修行是什麼?
  • 宇宙的真相,比人類想像的要更加偉大,而修行的人可以親身證悟到
    好了,那麼我們現在看看,我們現在存在的人世間,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情感,我們的覺受,有哪一樣東西是不變易的?不可能的,我們所能看到、聽到、想到、觸到、品嘗到的一切,都是因緣聚合形成的果,他叫果,他不是因,因是在我們的心識分別當中。 心識分別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