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氣溫逐漸轉涼,這時若是能喝上一杯熱茶,無疑是一大快事。
而今天要說的,依然是深秋最熱門的話題,煮茶。
煮茶,可以說得上是最原始,也是最古老的喝茶方式之一。
茶入水烹煮而飲,稱之為煮茶。
在唐代以前,古人直接採茶樹生葉在釜中烹煮成湯羹而飲。
當時的煮茶跟如今的煮粥類似,將茶葉與其它配料混在一起,加入冷水,經過長時間熬製,再飲用。
煮茶自古便是一件極具風雅之事,許多文人陶醉於煮茶的過程。
最早的茶文,是來自杜育的《荈賦》,裡頭記載了如詩般優雅的煮茶場景。
惟茲初成,沫沈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煮茶中,細輕的湯花浮上來,光亮鮮明好似耀眼的積雪,華麗燦爛又如欣向榮的春花一樣。
若是沒有細細品讀,誰能知道這是描寫煮茶所形成的泡沫呢?還以為是描寫春回大地之景。
煮茶,是如此的清和、淡雅、秀美。
到了如今,煮茶的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比如,提倡不添加任何的調料,更能品出茶的本味,茶的清香。
再比如,相應的縮短煮茶的時間。
某天,在一篇關於煮老白茶文章的底下,看到了一條留言,「老白茶文火煮上一個小時才最好喝,看你煮的湯色很淡,茶的品質應該一般般。」
內心被深深的震驚了,文化慢熬一小時?好茶也被煮成中藥湯了。
《2》
煮老白茶真的要用文火慢熬嗎?
當然不用。
在陸羽《茶經》中,關於煮茶的描述,可分為三個階段,三次沸騰。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而這種煮茶方法,對於當時的文人雅客來說,是一種生活情調,更是他們創作的靈感來源。
白居易一邊煮茶,一邊寫下了「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
古人對茶葉的品類、煮茶的工具、煮茶的水質都與現在大不相同。
比如,古人認為,雪水是煮茶的上品之水,雪水烹茶其味更清冽,更具穿透力。
而到了如今,你敢用雪水煮老白茶嗎?
在一些大氣環境稍差的地方,取雪水煮茶,不光感受不到清冽,反而還可能對腸胃不利。
既然如此,今時不同往日,煮茶的方式當然也不大相同,文火慢熬的煮老白茶,早就不適用了!
若是真用熬粥的方式煮老白茶,反而還會毀了好茶。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煮茶的過程中,水溫長時間持續著加熱的狀態,在高溫的作用下,老白茶豐厚的內含物質在不斷地釋放。
營養物質宛如洪水猛獸般,毫無阻攔的傾瀉而出,不斷溶至茶湯之中。
那麼這樣一壺飽含了大量內含物質的老白茶,便成了妥妥的濃茶。
濃茶,在口感上,滋味苦澀,與老白茶原本的醇厚甘甜大相逕庭;在功效上,過量飲用濃茶對身體健康無益,反而違背了喝老白茶的初衷。
所以,所謂的文火慢煮,煮茶半小時、一小時甚至兩小時,反倒成了過之不及。
《3》
老白茶煮多久才最好喝?
並不是煮的越久越好喝,茶不是中藥,也不是千年人參,即使不是長時間的熬製,也能激發出深層次的養分。
煮老白茶,分為直接煮幹茶,以及煮衝泡過後的葉底。
不同的煮茶方式,所需要的時間也不一樣。
煮幹茶,切忌不要太長時間。
以高山白茶來說,將沒有經過衝泡的幹茶直接煮著喝,內含物質含量很高,不適合長時間煮茶。
按照2-2.5克幹茶搭配300-400毫升水的黃金煮茶比例,先別著急投茶,而是應該先將水煮至沸騰。
水沸之後再投入幹茶,等到茶壺中的水再次沸騰,顏色接近赤金色、淺琥珀色時,便可關火了。
關火之後,靠著電爐上的餘溫,茶壺中的湯水仍在繼續沸騰著,茶葉的內含物質依然在有條不紊的釋放當中。
徹底止沸之後,便可以小心的將茶湯倒出飲用,注意此刻水溫很高,過程中不要燙到自己。
這樣一個過程,大概僅僅需要幾分鐘的時間,便能完美的煮出一壺濃淡適宜的老白茶。
而長時間的煮茶,會讓茶湯的顏色顯得極深,深得發紅,帶了苦澀的味蕾體驗,失去了品飲老白茶的真正樂趣。
煮衝泡過後的葉底,則需要冷水投茶。
在前期衝泡的過程中,內含物質已經消逝了大半,此時煮茶作為衝泡後的一種補充方式,也是為了榨出老白茶深層次的內質。
冷水投茶,將5克葉底全部投入水中,增加茶與水的接觸時間,在水溫逐漸上升的過程當中,物質釋放的也更多一些。
深埋在茶梗及葉脈中的果膠物質和可溶性糖,也在這個過程中大量「出逃」,茶湯甘醇柔美。
相較而言,煮葉底更加的方便簡單,不用時刻緊盯著湯色變化,水沸之後關火,自然倒出茶湯即可。
熱茶熱飲,能讓微涼的手足都泛起暖意。
但煮茶,從來就不是一煮到底,細熬慢熬,只需短短的幾分鐘,便能得到一杯甘醇的老白茶,為什麼要徒增麻煩呢?
《4》
秋盡冬來,為何大家都在煮老白茶?有什麼優勢?
最直接的,就是追求「圍爐煮茶」的氛圍。
冬天將至,氣溫走低,到了閒暇休息時,比起在戶外,更多人喜歡窩在家裡。
約上三五茶友來家中做客,圍爐煮茶,一來能夠取暖,二來與朋友們閒話家常,不失為一大樂事。
雪夜裡烹茶煮酒,窗外寒風呼嘯,室內其樂融融,茶香飄蕩,還有什麼比這更暖心的事嗎?
其次,天氣冷,用蓋碗泡茶,茶湯極易變冷。
剛衝泡出了一杯茶,與朋友們聊個天的功夫,只過了3、4分鐘,茶湯便冷卻了。
冷掉的茶湯,滋味確實比不上熱茶來得好喝。
而若是趕進度式的喝茶,一杯接著一杯,喝茶本身的樂趣便少了大半,成了單純的解渴。
所以煮茶,可以保證茶湯的溫度一直處於溫熱的狀態,想喝時倒出一杯,溫溫潤潤的喝下,好不愜意。
最後,對於平日裡少有閒時泡茶,或是泡茶技術不佳的人來說,煮茶簡單便捷。
許多人抱怨,自己不會用蓋碗,一不小心就坐杯悶泡了,導致茶湯又苦又澀。
針對這種情況,煮茶就簡單多了,簡直就是懶人的福音。
解放雙手,不考驗泡茶的手法,也不用一衝一衝的注水和出湯,只需要準備好煮茶的工具,便能煮出一壺好喝的老白茶。
不過,總是偷懶對提升自己的泡茶技術有害無益。
蓋碗衝泡白茶,才能體驗到每衝香氣滋味的變化,品味出好茶的真諦。
有時間的話,還是多多練習蓋碗泡茶的要領吧,勤能補拙,熟能生巧。
《5》
有一種情致,叫做煮茶。
輕濤松下烹溪月,含露梅邊煮嶺雲。
山間看雲煙江上聽濤聲,煮的是意境,喝的是滋味。
舀一壺水,臨江而坐,投茶煮茶,吟詩賦詞,便是文人雅客所追求的意境。
到了如今,煮茶雖好,卻不適用於文火慢燉。
老白茶不是中藥,熬上一個小時,不僅湯色變得極深,滋味也極苦澀。
而這樣的煮茶,無法表現出老白茶的本味,又有何意義呢?
煮老白茶,應該是溫潤細膩,湯色透亮,甘醇柔美,似絲綢般順滑。
茶香飄蕩,絲絲入心。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