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4個標準幫你判斷一個好的家庭是什麼樣的

2020-10-04 解鈴閣

我們都知道,原生家庭很重要。


在一個充滿了溫暖、安全和關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通常會更自信,更願意信任他人,因而也更快樂。


相反,在一個充滿了攻擊、暴力和精神虐待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內心的痛苦就會更多一些。


現在問題來了:


到底什麼樣的原生家庭,才可以稱之為好的原生家庭呢?


心理學有一個觀點:人的一生,基本的心理需求不會改變。


當我們開心時,通常是因為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當我們不開心時,通常是因為某一個或多個基本需求沒有被滿足。


所以,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好不好,就看TA在小的時候,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有沒有被很好地滿足


那麼,人的基本需求有哪些呢?


主要有以下4種:


關係需求


人不是孤島,我們都需要與別人建立連接,並從中獲得愛與歸屬感,所以,關係之於我們,就是水之於魚一樣不可或缺。


一個人在兒童時期,如果因為父母的忽視、拒絕或者虐待,對關係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比如有的人長大後會變得孤僻,不願意與別人交往;


有的人長大後會變得過於依賴他人,更多為了別人的意志而活,沒有自我;


還有的人長大後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同理心。這樣的人衝動、易怒,愛攻擊他人,從而給別人和自己帶來很多傷害。


所以,對一個孩子來說,父母充滿愛的陪伴是格外重要的。


而在我們的社會中,特別讓人擔心的現象一是家暴和虐待,二是留守兒童。


家暴讓孩子對關係充滿了恐懼,而留守讓孩子的內心對關係長期處於不滿足狀態,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人在與人相處時,無疑將面臨更多的問題,同時也會經歷更多的痛苦。

獨立和掌控的需求


除了關係的需求以外,人還有追求獨立的心理需求。


獨立意味著能夠獨自掌控一些事情,當我們發現自己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搞定一些事情時,就會更有自我價值感、更自信。


但是,父母的兩種行為會破壞孩子的獨立性。


一種是持續性的指責、貶低和否定。


有的人似乎永遠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優點,他們總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否定永遠多於鼓勵。


這樣的養育方式,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自信,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此外,保護欲過度的父母,也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


那些出於愛、出於好心幫孩子掃清生活中種種障礙的父母,會使孩子喪失獨立生存的能力。這些孩子長大後往往內心也不獨立,他們還會像小時候那樣,過度依賴父母。


比如現在經常提到的媽寶男,就是孩子的獨立性被破壞後導致的一種結果。


當然,在這點上並不存在性別的區分,也就是說不僅有大量的媽寶男,也有大量的巨嬰女,男女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快樂需求


以前的港臺劇中經常出現的一句臺詞是:


做人吶,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開心,就是人的快樂需求。


可以說,我們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追求快樂,克服不快樂的過程。


在家庭中,有的父母嚴格限制孩子的快樂,導致孩子變得抑鬱,沒有活力。


而有的父母則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過分放縱孩子,導致孩子過於任性,缺少自我約束和延遲滿足的能力。


一個好的原生家庭,應該是在滿足快樂和抑制欲望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以後,才既充滿活力,又足夠自律。

自我價值被認可的需求


覺得自己有價值,渴望被認可是與生俱來的。


在小時候,我們的這種需求是藉助於父母等養育者來實現的。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史納屈提出過這樣一個概念:


鏡像自我價值感知。


它的意思是,孩子通過父母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是好還是不好,就像鏡像反射一樣。


比如媽媽經常對孩子微笑,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好的,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媽媽經常愁眉不展,或經常發脾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不好的,從而不認可自己,並產生強烈的羞恥感。


一個從小被鼓勵、被認可的孩子,長大後即使很普通,也會內心富足,不輕易否定自己。


而一個從小就被忽視、被否定的孩子,長大後即使再有成就,內心還是會充滿了不安全感,遇到挫折時心態上更容易出問題。


生活中,不管你的身份是父母,還是獨身的成年人,遇到問題時只要對照一下這四種基本需求的滿足情況,就可以找到深層次的原因。


這不管是對我們的家庭,還是對我們的個人成長來說,都是很有裨益的。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讚、評論或轉發~

相關焦點

  • 10種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都挺好》,就是一個典型的以原生家庭為劇情背景,描寫在同一原生家庭中受到不同「待遇」的3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對孩子性格特點養成、事業、新生家庭組建的一系列影響。每一個孩子都經歷著不同的原生家庭,作為孩子,他們基本上沒有能力去改變原生家庭的狀態。一個在和諧幸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從裡到外都散發著陽光、開朗、樂觀的性格特點;而一個在充滿著家庭「戰爭」中長大的孩子,性格大都比較偏激,不好相處。這就是原生家庭對於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根深蒂固的。
  • 《原生家庭》:有毒原生家庭的3個典型特徵,看看你中毒了嗎?
    或許你我的父母沒有那麼「有毒」,但他們也依然給你帶來了一些「灰暗的感受」。這些感受是我們認知世界的一部分,並構成了我們早期的行為模式和早期的自我認知。在有毒的原生家庭裡,因為不同的情感糾葛,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情感問題。這些問題存在著很多的共通點,以下三個典型的特徵,幫助人們自省和自檢。
  • 你的婚姻藏在了原生家庭裡!
    「性」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原始動力,繁衍才能傳承;有了婚姻才能組建家庭,孕育下一代,而後再繼續代代延續;Part 1 你的婚姻藏在了原生家庭裡婚姻的本質就像顯微鏡下的分子結構形態,每一個家庭背後都有很多分支家庭機構;每個人的婚姻觀就藏在原生家庭這個黑匣子裡;因為第一次親密關係的輸出建立就是從原生家庭中學會的
  • 《原生家庭》毀掉你很簡單,這7種原生家庭有毒的行為模式就夠了
    文/章莫舒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有人說原生家庭這個詞本身就帶著「傷」,從某種角度說,從來沒有苛求非得擁有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因為這根本不現實。中國人常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與原生家庭的「傷」相互呼應了。有個詞語叫「60分的媽媽」,說到原生家庭也如此。一個60分的原生家庭關係已經足夠了,可是很多家庭往往都達不到60分。
  • 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對原生家庭的解釋:「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一個窮怕了的人,即使後來靠自己的努力過上了不錯的生活,依然改不了摳門的習慣。一個從小就目睹了父母失敗婚姻的人,即使遇上靠譜的另一半,對結婚這件事也還是免不了擔憂。一個成長過程中總是被忽視的人,即使在某個領域有天賦,也會因為自卑,不敢掌握話語權。你被什麼傷害過,就恐懼什麼。
  • 讓孩子感恩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的?這部電視劇拍出了家庭教育的3個...
    有些父母們的邏輯是這樣的,作為過來人,總希望用自己幾十年的人生經驗,去幫孩子安排好一個未來:「我給你錢花,供你吃供你穿,你就必須聽我的!」「我覺得這樣好,這都是為你好,聽我的,不會害你。」「你的社會閱歷永遠沒有我多,聽我的總沒錯。」
  • 從《隱秘的角落》看原生家庭的影響,五步幫你療愈原生家庭之傷
    為什麼朱朝陽會從一個活潑開朗變得沉默寡言心思深沉了呢?父母離異,母親眼裡只有學習成績,滿滿的控制欲,一切都得按她說的做,否則就不是好孩子;父子關係疏遠,父親偏心小女兒,更多的是把兒子當成可以炫耀的工具。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不身處其中你永遠體會不到。那些有毒的父母對孩子有意或無意的迫害,影響到他長大成人之後方方面面的人際關係。
  • 不要讓你的孩子憎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這就是原生家庭對每一個人的影響。近兩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種新聞以及文章中。我同學的爸爸是我們學校校長,人家爸媽從小就會教他,不然怎麼會成績那麼好。」作者被表弟一臉不屑的樣子驚到了。他只回了表弟一句話:「我記得你爸爸媽媽都不會打遊戲,你王者榮耀怎麼玩得這麼好呢?」
  • 沒錯,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媽,或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之前微博上有段話很火:「一直覺得家庭氛圍好的小孩很幸運,他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擁有對愛的敏銳嗅覺,很容易就往正確的方向跑。因為知道往正確的方向跑,所以總是過得很幸福,總能交到不同的朋友,然後從不同人那裡收穫到更多的溫暖和愛。反之,在湊合、冷戰、吵架的夫妻關係下長大的孩子們,不知道什麼是好的,要花很多力氣去逃開那些糟糕的。直到碰壁很多次,才知道哪條路是對的。
  • 對於原生家庭你是怎麼理解
    說起原創大家都知道原創作品,對於原生家庭其實並不陌生,我先和大家解釋下什麼是原創家庭,不是你出生在哪而是指生你養育你的那個家庭,有父母有兄弟姐妹!然而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是不一祥的有的是出生之後父母沒辦法給你放到其他地方在養育,有的則是父母不在一起跟這一方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指的是你出生之後在哪裡長大,生長在什麼樣的一個環境裡,每個人的原生家庭並不一樣!那麼今天我就來講講我的原生家庭!
  • 案例:別讓你的原生家庭毀了你的愛情……
    別讓你的原生家庭毀了你的愛情和婚姻。1、追根溯源,原生家庭到底影響有多大?電影《鋼琴教師》講述的就是一個跟原生家庭關係密切的故事。也就是所謂的原生家庭。既然這些觀念和曾經受到過的傷害無法從內心抹去,那我們就坦然接受,而這個接受的節點就是,我們要為下一代提供一個穩定而溫暖的家庭環境。請記住,選擇權在你,好的經驗就要傳承下去,那些不對的事情就讓它停止。對於你的孩子來說,你現在的樣子,就是她的原生家庭。
  • 超越原生家庭|家庭中的潛規則,你了解嗎?
    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東野圭吾在《時生》裡曾這樣說。「原生家庭」近年來已成為一個流行標籤,不僅在自媒體、新聞報導裡頻頻出現,影視劇也瞄準這一主題,從《都挺好》到《小歡喜》,作為父母的我們很難不關注它。
  • 「什麼樣的原生家庭,有什麼樣的下一代」這種家庭中的男孩,慎嫁
    農村老人講得粗俗點就是,你種個冬瓜它絕對不會結個葫蘆,什麼樣的種結什麼樣的瓜。話糙理不糙,理就是這麼個理。我覺得通俗點講就是,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就有什麼樣的下一代。當時氣的遙遙怒懟老公說,怎麼會這樣呢,我又不是你媽。看,他自己軟弱,還要給別人安個強悍的詞語。不過回想婆婆,也確實如此。可憐同為女人,婆婆確實很優秀,但她也確實找不到一個更恰當的詞語來形容婆婆了。面對無人幫忙抵擋的風風雨雨,婆婆硬朗得像座山一樣,無堅不摧。遙遙的故事只屬於個例,但是道理是相通的。在我的身邊見多了父母是怎樣的,孩子也是怎樣的故事。
  • 努力奮鬥,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原生家庭
    什麼是原生家庭?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結婚後的家就不是原生家庭。我們從原生家庭繼承而來的不僅僅是關愛與呵護,還有可能是苦澀與傷害。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在原生家庭的深淵中掙扎,讓樊勝美變得虛榮和現實,一心想要嫁個有錢人,只有錢才能給她安全感。劇中她說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 原生家庭,如何做一個孩子愛戴的好爸爸?
    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頻頻出現在人們視野裡,《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都挺好》裡的蘇明玉,都被認為是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青年女性。人們越來越能感受到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日益劇增。
  • 健康的原生家庭模板
    這句話深刻的解析了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有多重要。有什麼樣的童年完全取決於遇到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一個人三觀的底色,是如何與世界相處的原始能量。構建什麼樣的原生家庭才能給孩子一個健康的童年,成為這一代父母苦苦思索的話題。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深度分析原生家庭的意義與價值
    我們被一個個標題黨刷屏,「原生家庭的傷害」、「如何走出原生家庭」、「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等等,於是原生家庭很自然地成為了「原罪」,個人的所有不幸以及失敗都一股腦的被歸結到原生家庭上。再加之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更是用一種誇張的手法將原生家庭這一話題繼續升溫,就像炸彈一樣,只要一點火就著。
  • 6個步驟帶你「超越」原生家庭
    在他看來,原生家庭的重要任務就是:如果你在以上三個議題上存在困難,去挖掘原生家庭這口深井或許會非常值得。下面會給出一個幫你了解原生家庭、並超越原生家庭的具體方法,核心就是:製作家譜。沒關係,我講個故事你聽聽。 去年大熱的迪士尼動畫《尋夢環遊記》,在我看來也是一趟原生家庭的自我療愈之旅。墨西哥小男孩米格非常喜歡音樂,但在他們家從曾曾祖母開始,音樂相關的一切都是絕對的禁忌。這樣的反差讓米格痛苦不已——像是無法在「做自己」的同時與他人保持親密關係。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一個鄰居說:孩子身上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大人,大人的做法、教育、觀點,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有研究表明:每4個成年人,就有一個童年遭受身體虐待。每5個女性中、每13個男性中,就有一個童年遭受過性虐待。每年有4.1萬名兒童被照料者殺害(這一數字遠低於實際數字)情感虐待是最廣泛的兒童虐待形式。
  • 給孩子怎樣的原生家庭?
    什麼叫原生家庭?就是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父母,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就叫做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關係。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會讓我們有遺憾或者痛苦,而這種在原生家庭受過的傷害,是會跟隨著我們長大,甚至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