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全國引來了的一場史詩級大片的開場禮,很多2~3歲的寶寶就此進入了人生的新的階段,他們迎來人人生的第一次集體活動,走入了第一個學堂——幼兒園,當然,這樣的學堂並不是他們真正的人生起點,但是也算是對於未來規劃重要的開始。
而就在昨天,杭後餘杭區一家幼兒園卻炸了鍋,因為班級內的老師都比較年輕,但是孩子有比較多,所以竟然有家長提議在幼兒園內自費裝監控,這樣的舉動瞬間把家長和老師之間的矛盾激化,老師們認為家長們對於老師過度的不信任,甚至這樣的行為已經嚴重窺探了老師的隱私,是對老師的極度不信任,而家長們則簡單的認為,這樣可以更好的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現,能更放心,就此有媒體諮詢杭城多個幼兒園,大部分幼兒園的老師則都持有反對意見。
對家長來說,不同於孩子上小學時的關注重點,對於剛入幼兒園的家長來說,他們更多的關注的孩子,則側重於安全因素,受制於近幾年全國各地大大小小幼兒園不停的爆發幼童傷害事件,讓很多家長對於幼兒園的安全存在極大的恐慌心理,但是就兒童心理角度,家長的過分焦慮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時也不利於建立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信任感。
中國古語有云,養不教父,教不嚴師之過,還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老師在中國古人心目中等比家長的角色,甚至有很多家長所無法擁有的權利,雖然幼兒園老師在知識傳承並沒有中小學那麼多,但是幼兒園裡面,孩子需要通過老師學習基本的獨立能力、社會規則,如果家長過分的幹涉,甚至逼迫幼兒園老師做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很容易向孩子傳遞錯誤的信息——爸爸媽媽可以左右老師的一切,老師教的東西,永遠沒有爸爸媽媽說的重要。孩子對於老師的尊重感會降低,進而形成不講規矩,不懂禮貌,這些行為對未來進入中小學其實是非常嚴重的。
孩子進入校園之後,老師們接受過正規的幼兒成長理論基礎教育,其一言一行老師都會給與一些客觀的評價,如果孩子有不利於未來成長發育的行為,老師們都會通過理論知識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矯正,當然這一切都是需要一個過程,如果家長對於老師過度不信任,在家偏聽偏信孩子的言論,錯誤的把老師的努力當成有針對性的「報復」,對於孩子的未來自然沒有任何幫助。
最後,家長和學校是兩個獨立有聯繫的個體,家長應該從幼兒園就學會,一是通過孩子了解他們在學校的表現,讓孩子通過自己的肢體和口述語言來描述自己在幼兒園的表現,而不是家長通過監控來檢測,其次,讓孩子鍛鍊獨立的生活能力,在完全沒有爸爸媽媽可以觸及的地方(幼兒園),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培養自己的交友交際與團隊能力,如果當他知道在學校有一個爸爸媽媽可以看到的地方,要麼會產生壓力,要麼變得更加肆無忌憚,把在家中那種小霸王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
所以,從兒童心理健康角度來說,還是建議家長更多的通過與老師溝通的方式了解孩子,或者更多的參與學校和家長做活動了解學校情況,而不是用監控的方式,造成老師和家長的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