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ery是一位初三的學生,她遇到「努力了,成績上不去」的苦惱。我們聊了一會,我把這段經歷寫下來,希望家長和孩子們聊類似的話題時,我可以做一面鏡子。
努力了,成績上不去
眼下,初三學生面臨憑考試成績升高中的考驗,由於家長們普遍存在「考不上好高中,大概率考不上好大學」的想法,LoSery月考成績不佳,全家人都陷入緊張之中。
LoSery找到我聊天,首先關心的是:「我最近的學習成績不好,尤其是物理和化學,能不能趕的上呢?」
LoSery的父母對她最滿意的就是學習主動,她這樣問我,也反映了她學習動力強。
我告訴她:「你真想趕上就能趕上。」通常,學習動力強的學生,有過兩三次學習成績優異的體驗,會信心倍增,進而,他們會固化學習方式,持續進步。但是,如果他們的學習方式不得當,成績忽上忽下,就容易產生自我懷疑。
LoSery的情況如何呢?
LoSery告訴我:月考成績不佳,她看到了爸爸媽媽的擔心,自己也知道中考成績很重要,所以,特別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把物理和化學趕上去。可是,最近的努力毫不見效,成績的提升好象很困難。
LoSery已經很努力地做了很多題目,拿月考的題目重做一遍,成績還是不理想。
與LoSery的對話中,我可以清楚地體會到:她對自己現在的學習成績不滿意,想迎頭趕上又擔心方法不對;既感到自己努力了,又因為成績不理想而自責,甚至擔心別人認為自己狡辯,心態非常矛盾。
當我詢問LoSery最近是怎麼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的方法時,我看到了她成績不佳的原因。
下面是我截取的一小段她的回話:
LoSery 20:23:50
每天都必須完成好老師布置的作業
我覺得這是絕對必要的,
而且作業完成的好壞就是你成敗的關鍵,
我很清楚這點,但很遺憾的是,我是完成了,
但我無法辦到我能完成好。
因為很多的習題我不會。
時間上的安排,我想這就是我的缺陷
我沒有合理的利用時間
謝謝您了,給我指點迷津,
我現在要好好想想我應該怎樣利用時間
就算做再多的習題,沒有利用好時間
沒有效率也是白費工夫
請問:應該要怎樣安排時間??
分析上面這段話,我們不難發現:
1、LoSery每天學習努力,最關注的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她用「絕對必要」和 「成敗的關鍵」來形容自己對完成作業的認識。
2、她高度重視作業,每天也花大量時間在做作業上,事實結果卻事與願違。她知道自己完成了作業,但是沒能完成好,她用來描述的話是:「因為很多的習題我不會。」
3、LoSery在時間安排上陷入了迷茫,她意識到了自己「就算做再多的習題=沒有利用好時間」,因為,沒有效率也是白費工夫。
這時,我追問了一句:「每天都必須完成好老師布置的作業,你覺得這是絕對必要的」?
LoSery很肯定滴回答:「恩,是的」。
認真寫作業
在得到LoSery的回答後,我再次向她提問:「你再問問自己:是每天都必須完成好老師布置的作業?還是每天都必須弄懂相應的知識?」
我的提問中引進了一個LoSery在自己的回答中沒有考慮的因素,通過提問,可以引導LoSery思考她之前沒有好好考慮的問題,回答好了這個問題,她的困惑也能很好地得到解答。
對我所提出的新問題,LoSery表示很不解:弄懂相應的知識,不是建立在作業完成的好壞上嗎?我完成好了作業,就是弄懂每一道題了。
「弄懂相應的知識,不是建立在作業完成的好壞上嗎?」是相當多的學生與家長共同的認識,他們認為:多做題,把題目做出來了,你就弄懂了相應的知識。此時此刻在 LoSery的認知中,因為要弄懂知識,所以要做作業;有了做作業這個因,就會產生弄懂知識這個果。
我向LoSery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考路徑:我們來設想一下,要是先弄懂知識,再用作業來檢驗是不是真的懂了,會怎麼樣?
想了一會兒,LoSery說:「真的懂了,做作業就能100%正確;沒懂就做,錯的還是錯的,錯的都是白做了作業,浪費的時間也就多了」。
我感受到了LoSery的認識發生了很重要的變化,馬上回應她,讓她複述一遍:弄懂知識是因,弄懂了就能用結出順利完成作業的果。
LoSery很高興地說下去:「那就是要把不明白的弄懂才是最重要的。難怪我之前花那麼多時間做作業還考不好,還壞我的心情。」
這時候的LoSery很堅定,再也沒有了之前多個因素混雜在一起的困頓與徘徊。
聊到這個時候,我趁機拋出了LoSery的老師跟他們說過無數次的老話:「好學生都重視預習和複習。
相信這一次,LoSery能愉快地接受老師的建議,因為她已經想清楚了「掌握相應知識點與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之間,哪一個是因,哪一個是果?」;相信從此之後,她會主動安排時間做好預習與複習,嘗試在弄懂知識之後,再用作業來檢驗自己是不是真的弄懂了。相信LoSery再也不必用題海戰術了。
04 總結和建議
家長發現自己家的孩子像LoSery之前那樣困於題海戰術做作業的話,罵他和教他都是起效很差的做法。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入了求證「我不是小孩子,我是個大人」的階段,如果能在家長這裡得到證明,他們會優先找家長;如果在家長這裡得不到證明,他們會向外找「樂意給出證明的人」。
如果他們找您求證,可以試試我和LoSery之間的做法:
1、提問。先確定他們原來的做法是怎樣的;再問原來的做法中是不是還應該考慮某個重要因素?在我和LoSery的對話中,先發現她高度重視作業,再引導她注意弄懂知識。
2、分析。家長點出重要因素後,讓孩子自己去分析。他尚未說出正確認識的時候,追問:還有其它想法嗎?
3、肯定。他說出了正確認識時,肯定他,證明他的分析「跟大人的認識一樣」。
4、鼓勵。這件事他做的很棒了,相信他其它事也能同樣做的很棒。
家長和孩子愉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