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煎包是上海一個非常有名的傳統小吃,相傳在乾隆年間起源於杭州和上海一帶。上海人管包子叫饅頭,所以一般上海人叫生煎饅頭。
全國各地的包子一般蒸著吃,上海生煎包則是用油和澱粉水煎熟。很大可能和上海的飲食習慣有關,上海本幫菜的特色是濃油赤醬,所以包子也用煎的做法,成品焦黃香脆,更添風味。
生煎包肉餡一般兩種做法:一種是三成皮凍和七成肉餡混合,成品湯汁鮮美。另一種則是肉餡分次加進高湯或者蔥姜水攪拌上勁,成品鮮嫩又多汁。
關於麵皮,包子用中筋麵粉,這樣軟硬適中,高筋麵粉適合做麵包和麵條,低筋麵粉則適合做沒有筋的蛋糕。
生煎包的重量上,很講究,一般麵皮重20克,餡料30克,一個包子重50克。包子的包法一般用提褶包法,有的喜歡留一個口,有的喜歡做成奶嘴形狀。
下面介紹我常做的的家庭版生煎包做法:
中筋麵粉200克,由於現在天氣熱,活性酵母2克,白細糖10克,有利於發酵和麵皮有點底味。豬油5克,讓麵皮更光滑和潤澤。
2克酵母先用36度左右的溫水化開,有利於發酵。然後慢慢倒進麵粉,一邊倒,一邊用筷子攪拌成絮狀。
揉成一個麵團,剛揉面的時候感覺很硬,不要以為不夠水。只要揉得動就可以了,做生煎包的麵皮要偏硬,這樣成品不容易變形。用溼布蓋上,鬆弛20分鐘左右。
20分鐘後,麵團剛開始發酵,這個時候揉面,發現非常好揉了。麵團要充分揉搓,揉光潔,光滑,潔白,揉5-7分鐘。這樣麵皮質量才好。
用刀切成等份,20克左右一個劑子。
拿一個劑子,排氣,再揉成圓形,按扁,然後擀成四周薄,中間厚的圓片。
在中間放上30克的肉餡,這是我們一家都最喜歡的酸菜肉餡。酸菜去膩和開胃。
用提褶包法包製好包子,然後醒發20分鐘,半發酵就可以了,不用發酵一倍大。因為在生煎時熱力下,會繼續發酵,麵皮太松不好吃。
鍋裡先放刷一些油,然後把包子放進去。褶子可以朝上也可以朝下,看個人習慣,若朝下,注意看是否捏緊,不會漏汁。
我做法是先水煮,後油煎的方法。在鍋裡倒進冷開水,能沒到包子三分一的高度就可以了,然後蓋上鍋蓋中火煮7分鐘左右,透過玻璃蓋看到水快幹時,改用小火。
等水全乾了,放進20克的香油,左右晃動鍋,讓油均勻。這時撒上熟芝麻和蔥粒,然後小火慢煎2分鐘,香味陣陣,就可以了。
底部焦黃香脆的香煎包就做好了。咬一口,麵皮暄軟、肉餡鮮嫩多汁、酸菜更有滋味,麵皮外熟芝麻和香蔥更增添了包子的香氣,滋味無窮。喜歡的朋友也試這試這個做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