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月18日公布近10年基尼係數之後,國家統計局2月1日在其官方網站詳解基尼係數的數據來源和測算方法,對目前備受關注的原始數據客觀性、測算方法科學性、以及個人對收入差距感覺為何與基尼係數不一致等問題,一一作出回應。
刊登於國家統計局網站的這篇文章名為《關於我國居民收入基尼係數測算的幾個問題》,署名為「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主任王萍萍」,文章分為「基尼係數的含義、方法及相關問題」、「測算基尼係數的基礎數據」、「測算基尼係數的方法與步驟」三部分,並配以「一個基尼係數測算方法示例」的附件。從基尼係數的概念入手,層層遞進介紹官方版數據的出爐過程。
其中,對於數據客觀性質疑,國家統計局稱,「與很多國家政府統計面臨的問題一樣,由於缺少確切信息,很難校準稅外收入的偏差。」
每季隨機電話回訪6000戶
「根據各國通行做法,國家統計局使用全國城鄉住戶收支抽樣調查數據作為計算基尼係數的基礎。」對於數據來源,文章如是介紹。
而之所以現在能發布,是因為在2012年底制定了新的一體化住戶調查制度,建立了統一的收入指標體系,且明確將年內外出務工半年以上的農民工,從現行的農村人口調整為城鎮常住人口測算。
具體到操作層面,文章稱,在基礎數據採集上,採樣群體已從2012年的14萬戶(農村7.4萬戶,城鎮6.6萬戶)調查樣本升級到目前的40萬戶(國家樣本16萬戶、地方樣本24萬戶),調查方式除了記帳調查外,近年來還增加了對農民工的問卷訪問調查。
在可支配收入的統計口徑上,新方法扣除了農村居民社保支出、利息支出、贈送城鎮居民支出,增加了農民工在外花費的收入;扣除了城鎮居民以房貸利息為主的全部財產性支出,增加了自有住房折算淨租金收入和實物折算收入。
就具體調查流程而言,調查過程可以分為抽樣、記帳、錄入、審核、匯總等多道「工序」。其中,「調查戶按照統一規則,隨時逐筆記錄該戶發生的收支情況,包括工資收入、生產和出售農副產品收入、家庭經營的二三產業收入、轉移收入、財產收入,以及各種購買活動、消費支出、生產支出、社保支出、自產自用產品和其他實物收入等等。
國家統計局特別強調,國家統計局每個季度電話隨機直接回訪6000個左右的調查戶。同時,還通過實地抽查回訪等控制數據質量。
核查高收入人群數據主要依據個稅繳納情況
在測算方法中,關於最受關注的——校準城鎮高收入戶調查收入偏差,文章也有詳細闡述。
文章稱,校準方法主要有「歷史調查樣本對比」,「根據稅務部門發布的年收入在12萬元以上納稅人收入情況校準住戶調查中高收入戶樣本比重和收入水平」,以及「對一體化住戶調查中國家抽中的16000個調查小區中所有200多萬住戶的摸底調查資料與現有城鄉住戶調查戶基本信息進行對比」等三類。
國家統計局最終採用的是,以個人所得稅資料為依據,測算確定高收入戶樣本結構權重和人均收入水平的調整係數和調整模式,對高收入戶群體進行平滑校準。
「但由於缺少確切信息,很難校準稅外收入的偏差。」對於灰色收入的問題,國家統計局如是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