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的這首《無題》至今依然朗朗上口,而此詩的絕妙之處或許就在於,儘管詩句中的意象有不計其數的排列組合方式,卻終究無人能參透其中蘊含的微妙情感。陳凱歌導演在看過《地球最後的夜晚》之後難掩內心喜愛,稱這部電影正像李商隱的那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可見對於此片的評價之高。
談起其他導演,觀眾一般會從畫面、劇情、拍攝技巧等方面做出評價,而說到畢贛,大多數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只有一個字,那就是詩。的確,2015年的一部《路邊野餐》似乎為電影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即通過看似不成片段的詩句將故事情節緩慢延伸串聯。
「你攝取我的靈魂,沒有了心臟卻活了九年。」「白醋,春夢,野柚子。」「所有的懷念隱藏在相似的日子裡。」「當我的光曝在你身上,重逢就是一間暗室。」單列出來的詩句構築不成一個完整的圖形,但它們卻與電影中的場景片段莫名契合。也許,畢贛就是通過鏡頭中一個個時而忙碌掙扎,時而庸碌放空的小人物,道出夢囈一般散亂卻又無比真誠的話,就像他那句「一定有人離開了會回來。」
如果說《路邊野餐》讓人記住了一首民歌《小茉莉》,那麼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在音樂上不僅引入了不少「活久見」的高級音樂人陣容,而且在音樂品味上也日臻成熟與多樣化。在Hebe田馥甄深情獻唱的推廣曲《墨綠的夜》中,「月亮出來了」、「鳥兒歸去了」這些歌詞像詩又像童話,隱隱約約地展露出墨綠之夜的獨特之美,同時也飽含對於明日的小小希望與平凡憧憬;竇靖童的一曲《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則秉承了一如既往的迷幻風,但英文歌詞卻更加寫實化:一遍一遍又一遍地等待,不知道夢中人何時會出現;而莫文蔚與伍佰合作的《堅強的理由》同樣催化出了奇妙的化學反應,莫文蔚低到塵埃裡的落寞風情有種無謂之美,而伍佰的聲線讓人想到他那首《突然的自我》,一樣的瀟灑,一樣的真情,擲地有聲。
在今年的臺灣電影金馬獎上,《地球最後的夜晚》也憑藉侯孝賢御用配樂林強和許志遠操刀配樂獲得最佳原創配樂獎,同時也一併奪得最佳攝影、最佳音效等獎項。怪不得李安導演用五個「非常」力贊《地球最後的夜晚》:「這是今年世界上非常非常非常優秀的一部電影,三年前的金馬最佳新導演讓我們看著他茁壯成長發光發亮,這是部非常非常特殊的電影,有它獨特的電影魅力和語言。」
2D與3D視效緊密交融,詩性與音樂相輔相成,猶如繁花叢中再生繁花,夢境之上重現夢境。在今年的跨年之夜,就該帶著這種溫馨朦朧的微醺情緒,走進《地球最後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