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古玩收藏百姓家」,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古玩收藏百姓家是一個分享業界資訊/古玩資訊/藏品文化/歷史資訊的公眾號,喜歡的朋友可以設置星標/置頂公眾號,第一時間收到最新資訊。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錢文由書法家歐陽詢書寫,面文「開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
我國在唐朝以前,多以銖、兩來表示錢幣質量。從秦半兩到隋五銖,貨幣的度量都是以二十四銖為一兩的二十四進位為標準。秦朝規定,一兩為16克,一銖為0.67克,此後直至唐朝,度量衡都沒有太大變化。從唐朝開始,採用新的度量衡,一兩改為40克。而自從二銖四絫(約4克)的開元通寶流通以後,十錢為一兩的新的十進位度量衡便由此產生,二十四進位的銖兩制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錢幣的實際重量也不再以錙,銖,兩的二十四進位去計量,而是開始以釐,分,錢,兩的十進位去計量。開元通寶,徑八分(約2.4釐米),重二銖四絫(約4克),即一錢(貨幣單位或面額一文,一個錢亦即一文錢),每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起用這種新衡制,換算便利,適合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錢幣鑄造的形制和重量上,開元錢成為唐代以後各代銅錢的標準。開元通寶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原因。經濟決定金融,開元通寶是當時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逐漸擴大的產物。
名稱:開元通寶
規格:直徑:22.7mm 重:3.2g
此件【開元通寶】是新疆阿不杜先生家裡祖傳多年的寶貝,此件「開元通寶」包漿老道濃厚、字跡清晰工整。整體保存非常完整,《舊唐書·食貨志上》記載:「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開元錢之文,為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文字莊重、雋秀、挺拔,時稱其工。其字在篆隸之間,其詞先上後下,次右左讀之(即直讀,讀作開元通寶)。自上及右迴環讀之(即旋讀,讀作開通元寶),其義亦通,流俗謂之開通元寶錢。」
在開元通寶始鑄之後,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於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滅掉盤踞朔方的梁師都,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時,封建地主經濟與文化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整個封建社會的經濟與文化均呈現出繁榮景象。唐太宗於公元626年8月即位後,勵精圖治,審慎地調整了統治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封建國家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唐玄宗李隆基於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登基後,在位44年,歷經先天,開元,天寶三個年號。在他統治的開元年間,唐朝進入極盛時期,是唐朝高度發展的黃金階段,史稱「開元盛世」。在農業方面,均田制的推行,使耕地面積擴大,百姓生活殷實富足,府庫充實。
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請告知,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第一時間獲得更多精彩推文,請關注我。和我一起見證個人成長,擁有自律人生。